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Commerce from the View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FU Gang-yi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China)
【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不興百業艱,農業興盛天下安。因此,“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電商得到進一步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社會經濟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傳統農業發展理念的影響,農村電商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論文在當前農村電商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從宣傳、人才、法律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加快鄉村振興的客觀進程。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f agriculture does not develop well,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all industries. If agriculture develops well, society will be harmonious. Therefor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e-commerce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social economy.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cep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rural e-commer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ity, talent and law,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objectiv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電商;農業;問題;對策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mmerce; agricul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724.6;F32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3-0148-03
1 引言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幾年來,鄉村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國農村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隨著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主的農村電商逐漸走進人們視野,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的動力。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農村網絡零銷售額2.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增速加快2.4%。根據中國電商物流運行指數顯示,2021農村業務量指數平均值為125.9點,比2020年提高7.6個點。隨后十部門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提到,農村電商優化升級工程是根據聚焦重點方向與薄弱環節設計的7個工程之一。由此可見,在促進鄉村建設發展、提高鄉村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村電商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然而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鄉村基礎建設體系不完善、農民電商信息化意識薄弱、電商人才儲備不足、農戶資金籌集困難等問題,仍然是制約農村電商促進鄉村振興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解決農村電商困境是廣大學者關注的現實問題。
2 農村電商發展的必然性
2.1 政策導向
從“八五”到“十四五”關于農村電商發展的規劃逐漸明確。“八五”到“九五”期間,重點引進和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發展。“十五”規劃開始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交易中的應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重點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村電商發展奠定基礎。“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等措施。農村電商政策保持了較好的連續性,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源泉。
2.2 技術導向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城鄉上網差距繼續縮小,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57.6%,較2020年12月提高1.7%。另外,網購平臺及移動支付的普及度和成熟度,人民對網購的需求日益漸長,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消費基礎。由此可見,農村電商的出現和發展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
2.3 社會導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意愿發生轉變。相比之前傳統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消費模式,以互聯網為載體,信息技術支撐的農村電商開始被人們接受。例如,甘肅省白銀平川區的一位瓜農,由于自身缺乏銷售經驗,導致大量農產品滯銷,在尋找當地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幫助下,以高出平時收購價格4毛的售價向社會一次性銷售1萬斤。社會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而進步,為農村電商的發展、鄉村振興提供了思想基礎。
3 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3.1 選取地農村電商詳細情況
表1是甘肅省選取縣區引入農村電商助農的情況表。
3.2 各地特色
漳縣:縣電商中心工作人員實地采訪,進行整合資源,引導村級電商公共服務站點成為農產品上行的“中轉站”。
兩當:積極推進鄉村女性就業,以小班分組式培訓的方式,利用“10小時線上培訓+7天線下培訓+6個月陪同”的模式為兩當50名鄉村女性進行電商賦能,隨后通過線上平臺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造品牌知名度。
白銀:為儲備網絡人才,白銀市舉辦了“精準滴灌、分類分層”的培訓模式,培育網絡主播、農民合作社領頭人、農業經理人等近400人,合理利用流量進行線上宣傳。
平川:依托網絡銷售平臺,打造“窎溝果品”品牌。利用返鄉青年的互聯網意識,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公眾平臺以及結合網絡直播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
莊浪:積極構建縣域電商扶貧體系,精準扶貧,對重點貧困村和貧困戶開展電商專項扶貧培訓,利用網絡直播幫助小面積種植的農民和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
寧縣:對全縣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實施激勵措施,并引導電商平臺“新村集”在鄉鎮展開工作,培訓農村電商從業人員近百人。利用抖音、快手、淘寶等網購平臺,以線上拼團的模式銷售農產品,實現農戶轉變為網商,農村轉變為倉庫。
廣河:實施“東西部巾幗攜手奔小康”行動——“巾幗主播”培訓計劃。通過東西聯動、線上線下聯動,帶領女性直播為家鄉產品代言,并利用社交電商體驗式購買、分享等優勢,銷售牛羊肉等特色產品,助力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4 農村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4.1 農村民眾電商意識較低
受傳統農業發展理念影響,一些農民仍然遵循傳統思想,再加上技術技能、農村教育欠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等現象,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較低,電子商務意識薄弱,將農業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2 電商人才儲備不足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顯示,較第六次人口普查,鄉村人口減少1.64億人。鄉村人口的城市遷移化導致許多鄉村出現勞動力人口空心化現象,年輕人、中年人出村上城,老年人留置村里。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是人才隊伍的建設。目前,許多縣、鄉、村開始培養電商人才,但是電商運營人員多為農村民眾,受教育水平影響,培訓效果欠缺。
4.3 農村網絡和物流條件滯后
電商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網絡通信技術的普遍應用。5G技術已經在縣級市及以上城市全面覆蓋,但是在偏遠農村或者自然村還依然處于網絡覆蓋率低、網絡信號容易中斷等狀態。另外,受周圍山體和峽谷影響,物流體系構建困難,發展渠道單一,不僅使村級電商公共服務站點受物流限制,還加大了運輸成本。
4.4 物流設備欠缺
物流設備的支持是農村物流發展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冷鏈設備。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為主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甘肅省,會出現果蔬還未采摘就被訂購的現象。對于生鮮農產品來說,需要借助冷凍設備進行保存。目前,農村冷凍設施建設尚未完善,設備落后,再加上受疫情影響,物流運輸困難,需要長時間處于冷凍和冷藏狀態,若保存不當,會導致農民經濟受損。
4.5 法律知識欠缺
目前,農村電商的交易主體一般包括鄉村電商企業、農民合作社及農民個體戶,其中,農民個體戶占比較大。電商企業是經過資格認證成立,擁有法人資格,而農民合作社及農民個體戶不具備資格認證,完成相關注冊流程便可在平臺上銷售農產品[2]。由于不具備資格認證,再加上受傳統農業銷售模式及農村教育等因素影響,農戶對法律層面的認知程度薄弱。受地理環境影響,農產品的標準化質量不均衡,一旦遭遇消費者權益維護事件,農產品便會被打上“三無產品”便簽。一方面,農民個體戶及合作社沒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另一方面,由買方、賣方、物流等多方形成的法律關系主體具有變動性,相關法律不完善,法律監管不力,導致維權風險較高。
4.6 農民請工費用高
在互聯網的支持下,農業農產品能夠從山村走向大眾視野。但是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臨時工的費用也逐漸上漲。農業生產面積與經濟收入成正比,對于大面積種植的農民來說,機械和人工采摘費用較高,而小面積種植的農戶,可能也需要臨時工的參與,一時之間,難以拿出相應的工費,可能因錯過最佳采摘時機而造成經濟損失。
5 農村電商發展的對策分析
5.1 加大鄉村電商宣傳,深化民眾電商意識
農村民眾對電商的接受程度、認可程度,決定著農村電商的順利進行。因此,各縣、鄉、村人民政府要加大農村電商宣傳,讓更多民眾意識到農村電商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具體來講,各級政府可以利用以下兩個方面來深化農村電商的宣傳:
一是各級政府利用各級電商公共服務站點開展主題宣講,采取獎勵措施,邀請當地民眾積極參加,加強民眾對電商的客觀認識。
二是利用農村主題墻、流動車輛、微信等多種接近民眾生活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對電商的認知,使更多人能夠正面認識、了解電子商務,并能夠在農業農產品中發揮作用。
5.2 吸引、儲備電商人才
一是完善農村基礎建設。在交通方面,特別是偏遠鄉村,按照各地區的地理位置與實際需求建立農村交通網絡體系,必要時,設立綠色通道;在醫療方面,完善農村醫院的設施,提高鄉村醫生的醫療水平;在居住環境方面,農村做好衛生治理、污水排放治理、公廁改造等工作,盡可能吸引大學生、青年人返鄉創業。
二是加強思想轉變。各地對基層干部、農民合作社、返鄉大學生和青年人進行集中培訓,從制度上奠定農村電商助農的優先地位,從思想上轉變農村電商發展模式[3]。
三是加強電商運營的實操訓練。各地可以利用大學生、青年人接受新鮮事物程度高、互聯網意識強等特點,并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專門培訓這類人成為電商運營人員。利用基層干部領導能力、農村合作社社員合作關系,為電商運營人員提供要素,使其成為完整的電商服務體系。
5.3 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暢通網絡和物流體系,提高設備先進性
政府可投入專項資金,完善網絡、物流、鄉村道路等基礎體系,并聯合地方物流企業,將物流服務渠道延伸到偏遠鄉村或自然村,打通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另外,政府可對農村末端物流企業和冷凍設備的采購單位給予相應補貼和扶持,提高企業和農村對電商發展的信心。
5.4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法律風險宣傳力度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村電商的發展,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交易多方法律上的保障。
二是加大法律風險宣傳。地方相關管理部門應結合縣、鄉、村電商公共服務站點,對農村群眾進行法律風險的宣傳,普及現有的電子商務基本法律知識,提高農戶的法律意識以及誠信意識,促進農村電商穩定發展。
5.5 推動金融創新,減輕農村群眾資金負擔
受資金流動性規律影響,資金等生產要素往往流向高效率部門,流向農村的資金始終是有限的[4]。目前來說,已經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金融服務,如京東金融、農發貸等平臺。但是礙于平臺操作的復雜性以及農村群眾對其平臺的謹慎性,較難在農村普及。可以在縣、鄉、村電商公共服務站點設立金融咨詢服務,聯合當地銀行為農戶辦理農貸業務,或帶動鄉鎮龍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對農業進行融資,減息免息,來降低網絡操作風險,減輕農戶資金負擔,推動農業生產和豐收的順利進行,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6 結語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電商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在迎來眾多發展機會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鄉村建設工作的不斷展開,要堅持政府的領導地位、堅持人才的培養、堅持農村電商意識和法律知識的普及、堅持當地企業的協同支持,使農村電商成為農民致富的新引擎,幫助農業走上數字化,推動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并賦能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宋圭武.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社科縱橫,2017,32(12):5-8.
【2】胡國盛.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電商發展的法律問題研究分析[J].商展經濟,2022(05):38-40.
【3】何世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南方農機,2022,53(05):25-28.
【4】劉可.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七大理由[J].當代縣域經濟,2019(07):42-45.
【作者簡介】付港一(1997-),女,湖北荊門人,碩士在讀,從事流通理論與營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