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ZHAO Jia-w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0, China)
【摘? 要】在能源供求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多重壓力之下,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實現清潔低碳發展,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轉型的迫切要求。論文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轉型戰略的思考,重點分析了大灣區能源轉型背景下煤電企業退出的相關政策及其帶來的挑戰,主要包括政府、資金、市場等外部壓力,以及資產處理、電網結構、人員處理等內部壓力。基于此,論文提出政府應該幫助相關行業重新定位,尋找轉型方向,并對轉型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提供公平的市場環境,完善現有的市場機制;運用綠色金融助力大灣區能源轉型。
【Abstract】Under the multiple pressures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ptimizing the energy mix, accelerating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ing clea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r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 well as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withdrawal of coal power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including external pressures from the government, capital and market, as well as internal pressures such as asset disposal, power grid structure and personnel disposal.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help related industries to reposition, find the direc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provide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s, provide a fair market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xisting market mechanism, and use green finance to facilitate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關鍵詞】能源轉型;粵港澳大灣區;轉型路徑與模式;煤電企業
【Keywords】energy transformatio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ransformation path and mode; coal power enterprise
【中圖分類號】F426?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3-0151-03
1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轉型的戰略考慮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建設世界一流的灣區,必須優先考慮大灣區的綠色發展和能源環境問題,這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大灣區的發展面臨嚴峻的綠色發展和能源環境問題:一方面,生態是大灣區發展的短板,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綠色、低碳、可持續則是大灣區今后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粵港澳地區自身能源資源稟賦較差,能夠實際利用的能源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遠離國家能源儲備豐富地區,在能源供應方面處于不利局面。因此,基于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等多方面的考慮,粵港澳大灣區一方面要加大能源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另一方面,在能源利用方面加快能源轉型進程,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結構低碳化。
2 大灣區能源轉型背景下煤電企業退出的相關政策及其帶來的挑戰
2.1 火電企業退出的相關政策背景
之所以調整淘汰老舊燃煤電廠,是因為《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涉及能源環境方面具有如下指標:
第一,降低煤炭消費比重。
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38億噸標準煤以內。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調整到37%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低26%。
第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
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未完成年度煤炭總量控制目標的城市,任務結轉累加至下一年度,并禁止新建耗煤項目。到2020年,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居民用散煤全部清零,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65億噸以下,實現“零增長”;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7 006萬噸以下,比2015年減少1 000萬噸左右。
第三,擴大天然氣供應規模。
按照全省“一張網”的原則建設和運營省天然氣主干管網,從氣源供應、管輸等環節降低天然氣價格。2020年底前,天然氣主干管網通達全省21個地市,珠三角地區天然氣管網通達全部有用氣需求的工業園區及重點工業行業企業,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80億立方米以上。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天然氣供應能力增至500億立方米。
2.2 大灣區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火電廠退出需要兼顧能源稟賦等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能源供給側結構問題亟待解決。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下,粵港澳大灣區已邁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灣區建設中的基礎設施聯通、貿易投資、人才往來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導致能源需求進一步擴大。而粵港澳大灣區處于東南沿海地區,資源稟賦基礎較差,能源對外依存度高達80%,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外來能源中,西電東輸超過1/3,本地電力生產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目前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具體來看,廣東省目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高達36.9%,化石能源總占比達到70%以上。因此,在能源供求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多重壓力之下,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實現清潔低碳發展,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轉型的迫切要求。
從灣區整體來看,人多地少,使得陸地風電和光伏發電空間不足;由于會受臺風風力過大影響,風力發電建設成本較高,因此也不利于海上風電;灣區所處的南海地區海水溫度較高,對發電設施有較強的腐蝕性,海水發電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煤為基礎能源的現狀無法改變,而煤的清潔利用問題,如煤灰的污染及處理、運輸中出現的污染等,都是當前面臨的主要難題。
2.3 火電廠退出需要兼顧煤電行業的轉型升級的政策配套
從用電需求來看,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東省用電量增速處于全國中高水平,其中工業用電對整體用電增速貢獻顯著,且短期內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速。從供給方面來看,火電機組持續保持主力電源的地位,且有著較好的發電情況。然而傳統的電力企業問題在國家層面是一個多目標之間的矛盾,涉及能源安全、經濟效應和環境問題,國家發展戰略和企業利益等眾多方面。因此,對于煤電行業未來的運行,國家如何在保證用電供給的前提下實現綠色灣區的建設是值得考慮的事情。
3 粵港澳大灣區火電企業轉型中面臨的挑戰
如何以最低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向更可持續的能源系統轉型,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而通過對調研內容的梳理,理清粵港澳大灣區內煤電企業在能源轉型中要面對的共同挑戰尤為重要。
3.1 外部壓力
第一,政府對火電廠退出的規定。
能源環境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將會對企業投資預期產生巨大影響。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該方案中提出要壓減煤炭消費總量。但具體來講,對于電廠關停的政策一直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先前對煤電企業進行嚴格的污染管控,各企業也紛紛努力改造機組,在增效減排上取得了很大進展。而后突然采取行政手段強行關停,2017年底出臺關停政策,2018年開始實行退出行動。企業沒有投資的穩定性預期,投資風險完全敞口,對于國有企業如此,民營企業的影響就更大,沒有任何的機制保障。
第二,資金、技術的獲得。
資金緊張一直是制約煤電企業發展和轉型的瓶頸之一。資金是企業正常運作的基礎支撐,如果企業缺乏雄厚的資金支持,那么就很難進行轉型升級、增值提效。煤電企業在退出和轉型升級過程中,離不開大量資金支持,而當前國家金融機構對重污染行業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目前大多數的煤電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商業銀行貸款,但由于存在政府金融信貸政策導向,煤電等大型能源企業在去產能和污染防治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向煤電企業貸款的比例較低,很難支撐企業轉型的順利開展,企業急需可靠的融資途徑以獲得轉型所需資金上的支持。
第三,市場經濟環境。
能源轉型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場機制。市場化在轉型中必然是一個核心制度,也應當是未來政策的制定方向。然而現在卻沒有一個完備的市場機制提高供需兩側的資源利用效率。
由于電力市場改革還沒有到位,經濟好的時候,電價不能漲;經濟不好的時候,負荷上不去,也不能電價漲。雖然大多電力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但都是政策性虧損,不是經營性虧損,是因為煤價在高位,電價由于電力市場化在下降,二者結合造成虧損,屬于周期性的,取決于煤價的變化。
3.2 內部壓力
第一,資產處理。
煤電企業擁有的資本和基礎設施高度密集,電力設備涉及大筆投資金額、較長的折舊期,一般需要25年并且要幾十億元的資金,同時伴隨而來的有各種風險規避行為。煤電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發展起來了規模優勢和集群效益。同時退出的電廠的土地規劃關系到企業利益和地方城市定位與發展。目前大灣區內的煤電企業規模較大,占地面積較廣,且處于城市發展的核心位置,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落后企業的大量資產,逐步推進清潔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建設是大灣區內煤電企業退出的關鍵。
第二,電網結構。
現有的沙角電廠位于廣東省供電網絡的最核心位置,對于整個廣東省的供電系統來說是不可動搖的,一旦沙角電廠移動位置則要將地下現有的所有的輸電線路都拆掉重建,而電力行業是現在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一旦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整個廣東省經濟。
同時電網的結構涉及能源安全問題。沙角電廠所在的位置對于整個廣東省的輸電線路的布置都有重要的意義,更換了現有的電廠位置將會出現原有線路重新鋪設造成的資源浪費以及遠距離輸電造成的用電安全問題。能源安全問題是不容忽略的,以德國為例,福島核泄漏之后對金融以及社會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具有持續的負面效應,不僅造成了電價的持續下降,同時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破壞了環境,因此,粵港澳灣區在能源建設方面應該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并提高對結構安全問題的認識。
第三,人員安置與職工就業。
企業轉型意味著將有大量的人員變動,人員安置問題則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職工能否妥善安置是關系企業能否穩定轉型的關鍵,這需要企業、職工與政府共同協商,充分考慮各方需求,尊重各方意見,制定出合理的安置方案。這需要在保障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轉型,要讓政府、企業和職工充分溝通,以成本最低、群眾滿意度最高的方式處理。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幾個火電廠按計劃關閉之前,就業問題將成為一個與能源轉型相關的能引起社會不穩定和群眾焦慮的主要因素。
第四,內部壓力的總結。
通過對企業的內部壓力進行比較總結發現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人員的安置和就職問題是企業面臨的最早出現也是最大的內部壓力。電網的結構產生的能源安全問題也不斷地增加了企業能源轉型的困難和不穩定性。最后出現的便是資產的處理問題和土地利用問題,如何處理這部分資產是拆除廢棄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是政府需要合理規劃的事情。同時土地利用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政府的政策壓力,從而產生外部壓力加劇了行業的不穩定性,內部壓力產生外部壓力,進而增加了行業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增加了行業的內外部壓力,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使企業轉型的壓力不斷增加。
4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轉型建議
根據以上的調研內容,同時借鑒了國際的經驗,我們從政府、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給出了建議,三方應該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大灣區內的能源轉型問題。
4.1 政府應該幫助相關行業重新定位,尋找轉型方向
如果不存在此類政策,現任公司可能會強烈抵制逐步淘汰政策。例如,在現在大灣區的轉型過程中,很多企業都表示沒有明確的轉型方向。借鑒英國、德國、美國以及灣區目前的做法和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關于退出企業的資產處理問題的做法:政府應積極推動資產處理,并提供相應的財政政策支持。德國政府針對煤炭關閉退出遺留下來的包括銀行負債、職工退休金、環境治理費用在內的債務問題,采取了政府和煤炭企業共同承擔的做法。以魯爾集團為例,企業通過股票上市、基金信托和資產出售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償還債務,如若不能清償債務,政府將通過財政補貼方式償還剩余債務。
4.2 政府對轉型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政府應積極幫助煤電企業的轉型和清潔化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新興產業的補貼以及對新技術研發的政策支持。同時國家應設立支持轉型發展的專項資金,開辟更多煤電企業轉型發展的融資渠道,幫助企業平穩度過轉型困難期。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政策對風電、光電、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最需要的是先進技術,因此,補貼資金應重點用于激勵推進技術進步的企業,用于帶動科研、生產示范等環節的發展。
4.3 提供公平的市場環境,完善現有的市場機制
本著能源銷售價格高于平均成本這一前提,政府應該構建科學合理的能源價格機制,倒逼傳統能源企業清潔化轉型,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于不同的用電地區根據需求和供給改變相應的用電價格,實行價格策略,盡量減少能源企業的政策性虧損,在能源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盡量降低企業的資金壓力,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行業監管,彌補市場失靈,使價格能夠反映能源資源生產和使用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體現清潔能源的生態價值,將與環境相關的外部成本轉化為能源內部價格。
4.4 綠色金融助力大灣區能源轉型
綠色金融能夠為企業提供轉型所需資金,使得企業能夠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積極應對轉型中的各種問題,加快企業能源轉型的進程。要發揮綠色金融的杠桿作用,支持傳統能源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和運用,鼓勵能源企業升級與改造,支持可替代能源開發使用,支持天然氣、風能、水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熱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發展,支持高效率能源消費技術的開發使用。研究設立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加強綠色金融中介結構建設。可借鑒國際經驗,創立專門的政策型綠色金融機構,如綠色發展基金等,為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項目提供政策性融資活動。
【參考文獻】
【1】汪嘯,李楠,王震.中國能源轉型形勢與政策建議[J/OL].油氣儲運:1-7[2022-04-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093.TE.20220321.2009.012.html.
【2】張抗,苗淼,張立勤.“雙碳”目標與中國能源轉型思考(一)——能源轉型與碳達峰、碳中和[J].中外能源,2022,27(03):1-6.
【3】林澤偉,汪鵬,任松彥,等.能源轉型路徑的經濟環境健康效益評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J/OL].氣候變化研究進展:1-19[2022-04-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368.p.20220214.
1606.002.html.
【4】王絳.大企業要在我國能源轉型起引領示范作用[J].中國石油企業,2021(11):10-13.
【作者簡介】趙家旺(1997-),男,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創新創業投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