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節慶從古流傳至今,早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喚醒文化記憶、展示文化內涵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重要節點。要想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公眾的生活,就要以傳統節慶為載體,挖掘節慶文化資源,豐富節慶文化內涵,創新節慶文化傳播,激發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
節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節慶是在人類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在特定日期里以特定的主題和儀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本文研究探討的節慶主要指種國傳統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我國的傳統節日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唐代以后日臻豐富和完善,是中華文化精華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
節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蘊藏著華夏千年的智慧結晶和思想哲理,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寄托。節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思想;體現了人們對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及真善美的美好追求;體現了忠信禮義、崇尚孝悌、尊賢敬老等倫理道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現。同時,節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肩負著凝聚民族智慧、引領文化傳承、強化文化認同的歷史使命。節慶中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能夠喚起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激發共同心理意識,而傳統文化中的尊老愛幼、追念先賢、祈盼團圓、互敘親情等,也在節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因此,人們才會有“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的贊辭,才會有“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感慨,才會有“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的嘆惋,才會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期盼。正是在循環往復的節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創新和發展。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強調要發揮傳統節慶的文化意義和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節慶文化資源,豐富節慶文化內涵,營造節慶文化氛圍,以節慶為載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利用節慶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節慶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教育意義
中國傳統節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節慶活動中的文化符號、禮儀規范、歡慶儀式都生動形象地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節令飲食、傳說故事、慶典場所等標志性文化符號是歷史文化的延續和傳承,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期望,增強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祭神祭祖、追念先賢、祈福納吉等節俗傳統傳達著尊重生命、尊老愛幼、家國一體等價值理念,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節慶活動中體現的情感表達、人情倫理、競技精神等對維系家庭和諧、穩定社會秩序、弘揚傳統美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認同感
節慶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可以通過儀式慶典、飲食服飾、娛樂活動、團聚交流等多種形式體現,涉及文學、藝術、禮儀、飲食、宗教等方方面面,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三個層面的內容。節慶儀式和節俗傳統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在物質文化方面,有節令飲食與服飾、節慶儀式用品、節慶民俗工藝品等;在精神文化方面,有通過文學、藝術、美術、禮俗、慶典等形式表達的價值理念、審美情趣、人情倫理、優良美德等;在行為文化方面,有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技藝等內容。節慶中蘊藏的民風民俗、禮儀規范、價值觀念、文化符號等都是重要的文化信息,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生動詮釋。人們在節慶活動中掌握知識技能,抒發內心情感,潛移默化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節慶將傳統文化的優質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
凝聚民族情感,激發愛國情懷
中國傳統節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是弘揚中華文明、傳承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節慶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文明發展進程中經過不斷提煉和積淀的產物,發揮著民族身份識別、民族文化認同、民族情感凝聚等社會功能。春節辭舊迎新、納福祈年,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端午節紀念先賢、祈福辟邪,中秋節企盼團圓、寄托思念,重陽節登高祈福、感恩敬老。節慶體現了家國一體的民族情懷,是人民凝聚共同情感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共同體的維系力量。傳統節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標志性文化符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培養愛國精神、激發愛國情感的重要資源。
弘揚優良美德,培育核心價值觀
傳統節慶蘊含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價值觀念和情感底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慶傳承的是文化,傳遞的是情感,節慶中有長幼有序、敬老尊賢、忠信禮義等倫理精神,勤勞勇敢、團結合作、和諧友愛等優良傳統,樂觀積極、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等人生態度,可以讓人們了解和感悟節慶之中的家族親情、禮儀規范、價值觀念等,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及和諧社會環境的形成。節慶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優良傳統美德有重要意義,也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內涵層面,節慶體現的家庭倫理觀和社會倫理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友善、誠信、和諧等內容深度契合。在文化功能層面,傳統節慶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人們親自參與節慶文化活動,體驗節慶傳統民俗,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節慶文化核心價值的認同感。因此,要充分發揮節慶的優勢,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潤物無聲,根植于心。
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
節慶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要以傳統節慶為主題,以節俗儀式活動為載體,以公眾文化體驗為依據,挖掘節慶中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教育資源,并利用各種新載體、新手段、新媒介進行文化傳播,借助節慶這個標志性文化符號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挖掘整理和推陳出新相結合
節慶文化活動應牢牢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庫,同時也要注重形式創新,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其樂于參與。一要挖掘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含量。在開展節慶文化活動時,應分析節慶文化精髓,挖掘節慶文化內核,突出節慶文化價值,無論在活動主題、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應遵循文化、體現文化、傳承文化,展示節慶蘊含的深刻文化基因、濃郁文化品位和美好文化境界。比如,充分利用博物館的資源優勢提升節慶活動的文化韻味,找到節慶主題與文物的契合點,以文物勾連古今、品鑒文化、喚起共鳴,舉辦春節生肖文物展、元宵節國寶文物燈謎競猜活動、清明節探秘古墓活動、中秋團圓意象文物鑒賞活動等,將節慶與提高人們文化修養、思想素質、審美情趣有機結合起來,讓節慶更有“文化味兒”。人們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才會對節慶有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不是只作為“看客”欣賞儀式化的表演。因此,要活用節慶文化資源,結合不同群體特點和需求加強節慶文化活動的生動性和體驗性,通過感官視聽、節俗體驗、親子互動、手工制作、探秘游戲等多種形式營造節日氣氛,渲染歡快基調,普及節日習俗,彰顯節日文化。二要創新表達方式,活用表達途徑。優秀傳統文化要想真正“出圈”,必須要在創新表達上下功夫。新媒體時代打破了時空范圍的限制,拓寬了文化傳播的渠道,增加了文化傳播的影響力。節慶文化傳播也要順應時代發展,利用好新媒體進行推廣和宣傳,借助新的文化包裝手段和時尚的網絡語言讓傳播形態更加生動活潑,用“文化+科技+創意”的模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綻放新光彩。如可以針對公眾碎片化學習特點進行節慶文化圖文、音視頻信息推送;可以通過微課、線上講座讓公眾體驗更深層次的節慶文化知識解讀;可以采用生動活潑的手繪、動畫、H5互動等形式開展體驗感和交互性更強的節慶主題活動。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迅速走紅,其契合了新時代公眾的文化需求,彰顯了中國之美、文化之美,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節慶文化活動在保留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還應增加時代元素,既突出節慶特色鮮明的主題元素和文化內涵,又體現傳統與現代的多元融合,如將中秋節傳統習俗、神話故事與“嫦娥”探月工程、“玉兔”號月球車相結合,將中秋祭月賞月、寄托思念的節日民俗與期盼國家安定、民族團結、繁榮發展的美好愿景融入“團圓”的文化內涵之中,打造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的節慶文化活動。
節慶儀式與非遺文化相結合
節慶文化與非遺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慶也先后被列入世界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慶習俗與非遺文化密不可分,傳統節慶是展示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良好契機,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節日期間的文化生活,又展示了當地非遺文化魅力,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節慶振興,擴大非遺項目影響力,帶動非遺保護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圍繞節慶主題,通過非遺項目展演、非遺線上直播、非遺體驗課程、非遺手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營造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讓人們領略匠人精神、感受文化魅力。例如,在春節期間可以舉辦舞龍舞獅、鼓子秧歌、戲曲雜耍等與年俗相關的非遺項目和民間游藝展演;可以舉辦剪紙、面塑、刺繡、年畫、中國結等非遺DIY體驗活動;可以舉辦“看非遺直播、購非遺年貨、品非遺美食、賞非遺絕技”等線上大年集活動。非遺文化可以將大家耳熟能詳的節慶符號演繹得更加生動立體,人們在非遺文化中聚焦年俗,尋覓年味。此外,清明節放紙鳶、蕩秋千,端午節劃龍船、佩香囊,中秋節繪兔兒爺、做燈籠等節慶儀式和傳統習俗都可與非遺文化緊密結合,讓節慶文化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讓非遺文化更加鮮活地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與文創開發相結合
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節慶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旅游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節慶民俗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文化特色,設計和開發水平不高,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和高檔貴重的煙酒、禮物掩蓋了節慶本有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價值。傳統節慶習俗可以和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融入節慶民俗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利用中,多一點傳統文化元素,多一點創意和特色,再多一點文化載體的“混搭”,設計出更多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比如,故宮端午系列文創產品,有端午節習俗中常見的粽子、香囊、五彩繩,也有富有創意的粽子形首飾、“紫禁端午”小方巾、“紫禁游龍”收納包等,十分應景且頗具創意,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內蒙古博物院以院藏文物“曲身虎銜尾形青銅飾牌”為原型,“福虎寅春 福佑首虎”為主題設計了書簽、隔熱杯墊、手機殼、抱枕等一系列虎年文創產品,用傳統紋案演繹國潮風,呈現春節祈求福運連綿、吉祥安康的美好寓意。節慶民俗文創產品的開發要提煉傳統節慶中獨特且有趣的文化元素,如傳說故事、節慶飲食、民俗娛樂活動等,注重節慶的儀式感,在產品的外觀上傳達節慶文化的內涵,讓人們在產品使用中或使用后能夠保留對節慶文化的體驗記憶和情感反饋,最終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文化創意和傳統節慶元素的碰撞應用前景廣闊,文創設計公司、博物館、旅游景區、非遺傳承人等可以設計、制作與傳統節慶相關的文創產品,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體現節慶文化寓意,在文創產品的創新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節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體現。在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應挖掘節慶文化的“寶藏”,根植地方文化和民族記憶,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陳洪,趙季.中國文化導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2]楊殿奎,夏廣州,林治金,等.古代文化常識[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3]何靜.幼兒傳統節慶文化教育的價值與途徑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4]張詠欣.端午節慶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價值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6.
[5]趙將,翟光勇.文化集體記憶載體與變遷:自一個節慶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17(0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