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霞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主要反映了風俗與婚姻、勞動與愛情、壓迫與反抗等一系列內容,是周王朝由盛轉衰時期中國社會面貌的真實體現。《詩經》中描述婚禮與愛情的詩篇共有82首,這些婚戀詩有著較為廣泛的題材,涉及了古代社會關于婚宴禮俗、戀愛習俗等方面的內容,有效反映了周朝時期的社會現實與婚俗民風。深入研究《詩經》中的婚俗文化,能夠還原我國古代社會客觀真實的生活風貌。
《詩經》婚俗文化之自由戀愛
雖然說古代封建社會的男女婚戀都受到父母的約束與限制,但是也不乏各種關于自由戀愛的萌芽,《詩經》中就存在相應的詩篇描述年輕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在周朝時期,大部分人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國家對于男女之間的結婚年齡有著明文規定,即“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對于那些超過結婚年齡的單身男女,則可以在“仲春之月,令會男女”,然而該種相對自由的婚俗文化形式只允許在特定時間地點進行[ 1 ]。《詩經》中的《國風·王風·丘中有麻》這樣描述關于男女自由戀愛的場景:“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該句話的意思是:土坡上一片李林,有你的真情愛心。有你的真情愛心,贈送我佩玉晶瑩。這是一首關于年輕女子敘述與情人自由定情過程的浪漫詩篇,不僅顯示了該女子的天真純樸,同時也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情深意綿。又比如,《詩經》中的《衛風·木瓜》這樣描述關于男女之間互送信物、確定自由戀愛關系的場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該句話的意思是你將木瓜投贈給我,我拿美玉作為回報,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高尚情感,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雙方互贈的東西及其價值在高低上有著明顯差別,但是實際上也僅僅具有象征性的意義,體現了他們之間對于這份情誼的珍視。
再如,《詩經·鄘風·桑中》這樣描述:“爰采葑矣?沬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該句話的意思是:“采摘蕪菁哪邊壟?就在衛國沐邑東。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庸。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送我告別淇水旁。”這首詩作為戀歌,充滿了調笑的意味,“桑林”一詞在當時指的是男女聚會的地方,詩中也描繪了青年男女在桑林間自由戀愛約會的場景,同時也反映出了那個時期年輕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情況。
《詩經》婚俗文化之“成婦禮”和“返馬禮”
成婦禮
在周朝時期,即便是男女之間完成了婚禮儀式,那也不意味他們之間就會產生實際婚姻關系。女子要想得到男方家庭的認可和接受,還必須受到男方家庭的綜合考核,具體考核內容涵蓋了傳統婦教、婦德等,只有當女子通過一系列考核之后,男方家庭才會允許他們兩個人進入家族宗廟中,正式舉行“廟見之禮”,即新婚夫婦首次拜謁祖廟,只有這樣才真正意味著該年輕男女正式成為具有社會效應的婚姻關系,在這之后他們才能夠行夫妻之禮,同居生活[ 2 ]。《詩經·關雎》有這樣的描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該句話的意思是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這充分表達了男主人公對女子的瘋狂相思與追求,但是絲毫沒有涉及關于男女雙方之間的親密接觸,愛得很守規矩,是一種被社會所贊同的負責任的愛情,這也是受到古代“成婦禮”觀念的影響,體現了古代男女之間戀愛婚姻行為的節制性。
返馬禮
通常情況下,古代婚俗中的“返馬禮”是與“成婦禮”相互配合使用的。“返馬禮”實際是指當男女雙方在舉辦婚禮時,女方家庭會將女子舉行婚禮時所乘坐的馬車暫留在男方家里,等待成婚女子通過了男方家庭的考核后,男子就會使用該馬車帶領女子回到女方家里,并將馬車歸還給女方家庭。“返馬禮”象征著古代男方對女方地位的認可,充分體現了古代男方對女方的一種“與之偕老不復歸”的情感承諾。《詩經·周南·卷耳》這樣描述:“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該句話的意思是登上高高山脊梁,馬兒腿軟迷茫[ 3 ]。且先斟滿大杯酒,免我心中長悲傷。艱難攀登亂石岡,馬兒累壞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無奈愁思聚心上。該詩歌描繪場景是對古代“返馬禮”婚俗文化的一種體現,由于男子有事外出,與女子之間的“廟見之禮”延期。在這種情況下女子只能借酒消愁,同時發出“云何吁矣”的感嘆。
《詩經》婚俗文化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我國周朝時期男女之間的戀愛婚禮行為受到各種封建禮數的約束,致使男女雙方不能夠隨意自由地談婚論嫁,而是必須遵循封建禮教。在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封建禮教影響下,社會形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文化,即兒女的婚姻必須由父母做主,并經媒人介紹。這是西周春秋時期婚姻禮儀的一道重要程序。《詩經·鄭風·將仲子》這樣描述:“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哪是舍不得杞樹啊,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實在讓我牽掛,但父母的話,也讓我害怕。”這句話體現出了熱戀中少女那種癡情而又擔憂的情態,也反映了古代男女之情的婚戀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許和認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婚俗文化很大程度限制了古代男女之間的自由婚戀行為,也容易加重年輕人自由戀愛的心理負擔[ 4 ]。這也是《將仲子》所表現的青年女子在該種社會輿論壓迫下的畏懼矛盾心理,其受到了古代不準青年男女戀愛、私會的禮法之網的重重束縛。
《詩經》婚俗文化之男女關系
在我國周朝時期,男子在家庭中通常占據著主導地位,一旦男女有了婚姻關系,那么只有男子能夠隨時隨地提出離婚,而女子則必須對感情保持忠誠,不能始亂終棄。《禮記·郊特牲》有著這樣的明文規定:“一與之齊,終身不改,姑夫死不嫁。”該句話充分反映出了古代封建社會中男女關系的文化觀念,在家庭中妻子必須對丈夫從一而終,要始終支持丈夫。在該種傳統禮教的束縛下,任何成婚的女子都不能向丈夫提出離婚,即便是被丈夫狠心拋棄也只能選擇認命。《詩經》中的《國風·邶風·谷風》這樣描述:“行行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該句話的意思是:“邁步出門慢騰騰,腳兒移動心不忍。不求送遠求送近,哪知僅送到房門。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你們新婚多快樂,親兄親妹不能比。”這是一首遭到丈夫遺棄的女子寫的訴苦詩,發出了古代被丈夫狠心拋棄女子的心聲,譴責了那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的負心丈夫。詩中棄婦的真情流露,向我們傳遞了那個封建社會下男子的見異思遷與狠心決絕,部分女子深陷在自己的愛情悲劇里,找不到出路。
《詩經》婚俗文化的之婚齡
《詩經》中有不少描述女子處于待嫁狀態的詩詞,如《召南·摽有梅》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其中寫道:“……摽有梅,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馬瑞辰所著《毛詩傳箋通釋》對此解釋,凡是男子到了三十歲尚未娶妻,女子二十歲尚未出嫁,都可在仲春之月會男女的時候自由達成婚戀關系,不必舉行婚禮,就可以同居。這是由于《詩經》所處年代社會環境動蕩,人口作為衡量國家的重要指標,統治階級必然鼓勵早婚早育,即男子結婚年紀不得超過三十,女子不得超過二十。雖當時有禮制規定適婚年齡,但由于實際生活情況多種多樣,所以限定最大結婚年齡當最符合實際。
《詩經》婚俗文化母權制婚俗
在《詩經》創作發展時期,封建社會環境下的各種傳統婚俗文化呈現出一種雜糅狀態,各個地區會有著自身獨特的婚俗文化[ 5 ]。以《詩經》中反映出來的母權制婚俗文化為例,《詩經·小雅·我行其野》這樣描述:“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爾宿。爾不我畜,言歸斯復。”該段話的意思是:“走在郊野荒涼路,采摘蓫葉多辛苦。只因婚姻的緣故,才到你家同住宿。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歸我家族。”這首詩充分體現出了古代母權制婚俗文化,一方面表達了主人公痛苦郁悶的心情,一方面則顯露出其對未來生活強烈的不確定感。我國古代《漢書·地理志下》這樣記載:“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春秋時期齊國就出現了母權制婚俗文化,家中的長女不能夠出嫁,在那個時期社會民眾普遍認為長女出嫁會給母家帶來禍端,然而文中的女子卻可以留宿男子,在這種婚俗文化下的男子則成為一個入贅者。從中我們可以得知《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中的主人公很有可能就是某個家庭長女的丈夫,而該家長女有了新歡要將該男子逐出。
《詩經》婚俗文化之戀愛和交合隱語
古代《詩經》中較多的詩篇內涵難以被當代人所正確理解,而導致該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詩經》中存在著大量的交合隱語。例如,《詩經》中常常出現的“魚”。在人類開化繁衍初期,人們對于生殖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而自然界的各種魚兒基本都有著較強的繁殖能力,那些長期居住在河邊的人自然而然就將魚作為膜拜對象。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者聞一多先生是我國最早提出“魚是戀愛與交合的隱語”觀點的人。然而在其所生活的年代,該種觀點只被人們當作一個猜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一些出土文物能夠科學有效地驗證這種觀點。《詩經》中描繪的“魚”實質是指古代女性,比如《詩經·周南·汝墳》中有這樣的描述:“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該句話的意思是“魴魚勞累尾巴紅,王室如火把人焚。雖然如火把人焚,父母兒女在眼前,快快回家大團圓”。按聞一多先生的說法,詩中的“魴魚赪尾”是暗喻男女雙方愛情的,是兩性間稱呼對方的隱語,也指代男女之間的戀愛及交合過程。
除此之外,《詩經》中還存在著采薪、束薪等詞匯,這些都是用于戀愛和交合的隱語,該種現象最早起源于古代社會對女性的崇拜,將草木的開花結果過程通感到女性身上,“薪”通常是指古代女子,而“束薪”則是象征男子將女子帶回家進行戀愛交合[ 6 ]。比如《詩經·唐風·綢繆》有這樣的描述:“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該句話的意思是:“柴枝捆得緊緊,抬頭正見三星。今晚是啥夜晚?見著我的好人。你呀你這新郎!把這好人兒怎么辦啊!”這里的“束薪”比喻婚姻里面的纏綿不解,就像是生活中捆綁在一起的柴草。該首詩的每個小節后四句都頗值得玩味,雖然是在描繪平常之事,抒發普通之情,但是卻能夠讓人感到神情逼真,仿佛身臨現場一樣,感受著新婚男女雙方在鬧新房的過程,見到了那個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美麗新娘,以及沉浸在甜蜜幸福之中幾至忘乎所以的新郎。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詩經》中有大量詩篇描繪了傳統婚俗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研究價值。基于對相關詩篇內容的鑒賞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古代《詩經》中的婚俗文化主要包括了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成婦禮”和“返馬禮”、男女關系、母權制度、戀愛交合隱語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詩經》中反映出來的各種婚俗文化至今還在沿用,對我國如今各個地區的婚俗習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明哲.試論《詩經》中的婚俗文化[J].學理論,2015(18): 2-5.
[2]于學靜.淺析《詩經》中婚俗文化中的“揚”與“棄”[J].漢字文化,2021(14):31-33.
[3]李麗莉.淺論《詩經》中的婚俗文化[J].人文之友,2019(05):65-67.
[4]趙會莉.《詩經》中周代婚俗文化解讀[J].蘭臺世界,2013(19):89-90.
[5]劉自強.《詩經》婚俗文化探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4(05):106-109.
[6]王建敏.淺論《詩經》中的婚俗文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