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書竹
生態文明背景下,農村發展模式與工業化社會時期不同。在這一時期,農村與城市的關系不再是對立的、二元的,而是融合的、一體的。在工業文明的年代,人們過分強調效率,而在后工業文明的今天,農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小農經濟轉變為規模化、現代化的機械化生產。新生態文明時期,農村環境建設應以改善生態環境、適應生產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為主導,要注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經濟產業、民生三個方面的問題。農村建設規劃是一種新型的規劃編制方式,其重點是在中觀層次上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這對于推進農村規劃體制的改革有著重大的意義。
生態文明視角下鄉村規劃立足的理念
生態文明這個詞語,要從生態與文明兩個角度進行解讀。所謂生態,是指構建鄉村的生態風貌。曾經,為了生產發展,許多地區的自然風貌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在新常態下,產業向著更加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因此鄉村規劃的基礎應當是因地制宜,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不同的地區養育了不同的人群,誕生了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它們都是民族瑰寶,凝聚了民族團結的力量。所以,我們應當在保護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鄉村建設規劃。
生態文明視角下鄉村規劃的基本需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認為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存在著巨大的投入缺口,因此,考慮到部分鄉村的公共事業相對落后,為了給農民建設幸福美好的家園,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并使農村環境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各地應做好鄉村建設規劃工作,投入更多精力建設美好的農村環境,本著生態、文明、環保的理念,使落后的鄉村更加文明,隨著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彌補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給鄉村帶來的不良影響。
以綠色環保理念為主的基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就是圍繞綠色環保理念,進行鄉村振興的規劃設計,改善鄉村生活環境,促進鄉村產業升級,提高公民意識。所以,一方面是進行綠色建筑設計,因地制宜采用環保材料,采用清潔能源提升綠色生活質量。例如,鄉村農民普遍用木柴進行日常烹飪,這種傳統的燃燒方法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建議當地村民可以自建地下沼氣池,使用沼氣供電供熱,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從而保護綠色環境。另一方面是對產業的綠色升級,摒棄污染性較強的傳統產業,例如造紙業、造紙廠等,普通鄉村不具備完善的污水處理能力,當地政府應當協助村民探究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可持續發展產業。
加強基層參與深度,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目前,我國的城市與鄉村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新時代的發展之路,就是拉近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所以應當實現城市與鄉村的統籌發展,將生態環境和發展進程共同納入城鄉規劃評估體系,開發產業,提高產能,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時,城市和鄉村在管理細節上也存在著差異。為了保障規劃建設的順利進行,構建和諧生態的城鄉社會環境,在管理上應當共同促進鄉村振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編制鄉村發展規劃,本著綠色生態環保理念,重新定位,重新謀劃,針對性地規劃空白村和提升村,適度編制和修編中心村建設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在生態環保理念之下堅持外在美麗與內在美麗并重,重點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重點關注影響農村環境面貌的關鍵環節,并能夠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美好鄉風、文明鄉村建設。
當前鄉村規劃的主要問題
傳統農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常常出現運動式的或者快餐式的鄉村規劃,這種缺乏以民眾為基礎的線性規劃過程的鄉村規劃產物,并不能真正改變農村當地落后的發展局面,而且也不能與農民產生良好的互動關系。如果有限的外力不能真正作用于農村和農民的真實需求,那么鄉村建設和村落空間的凝聚性就難以發揮實效。
居住環境問題
不同于城市只能購買專業開發商建造的房屋,鄉村居民擁有自己的宅基地,房屋均為自家所蓋,因此,農村房屋在很多方面并不規范。很多房屋都存在安全隱患及居住不便利的問題,衛生環境臟亂差,一旦飼養的動物出現疾病,很可能會迅速傳遍全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鄉村許多地區的道路、水電設施、網絡設施、排污系統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欠缺,還有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這些問題讓很多城市居民望而卻步,也嚴重影響著鄉村吸納高端人才,更限制了鄉村居民的回流。
經濟產業瓶頸
為了振興鄉村經濟,尋找新的產業轉型機會和經濟支柱點,近十幾年很多相關的經濟政策相繼被提出,例如開展文旅項目,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小鎮等。但這些項目對我國鄉村而言,還處于新興階段,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亦沒有挖掘出真正可持久的盈利點,大多數還采用照搬照抄的模式。大批量文旅項目建設完成之后,只能暫時地吸引游客目光,一旦同質化產品過多,就將迅速被市場拋棄。而傳統種植業的挖掘深度又有所欠缺,沒有形成完整的售賣產業鏈,傳統種植業應當同相關專家積極協作,尋找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點。圍繞現代經濟產業的發展瓶頸進行規劃,要考慮到目前鄉村規劃中經濟發展速度是一大制約因素。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慢,經濟增速難以提升,需要充分理解具體的鄉村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潛能等,以解決阻礙鄉村發展的各類問題,并找到具體的突破口。
生態文明視角下鄉村規劃布局策略
生態空間優化
傳統的鄉村圈地而為村,緊鄰種植區域而住,缺乏觀賞性,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的鋪設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無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效果。所以當地政府應當以打造生態空間為基本理念,打破村莊區域、景觀區域、道路、綠化帶之間鮮明的界限,將各元素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樣不但能有效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重構生態空間,同時也能提升鄉村的美感,建設鄉村的旅游開發產業,減少村民們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矛盾,構建和諧生態空間。
加強生產平臺建設
目前,我國鄉村傳統農耕和畜牧產業仍然受到信息阻塞問題的困擾,導致與外界溝通不便,往往無法將產品直接展示在買家面前,使農民的所得利潤降低。一方面,當地政府應當輔助鄉村構建良好的信息溝通平臺。另一方面,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具有一定的保質期,需要強大的物流、冷鏈和倉儲服務,運輸成本較高,只能依靠外部力量。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當地政府要聯合鄉村積極主動構建電商平臺,拓展農產品的加工經營事業,積極與相關物流和倉儲企業進行溝通,并達成戰略合作。農民的產品直接銷售給城市居民,既提高了農產品的銷量,也使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
優化生活空間
傳統鄉村風格缺乏統一規劃。有些村落一面是破敗不堪的老房子,一面是風格各異的仿歐式建筑;一面是黃土泥濘垃圾亂扔,一面是光鮮亮麗的柏油大道。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基層管理者長期以來缺乏對鄉村系統性的管理,在許多方面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生產習慣,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展文旅活動也就無法讓游客心生向往。因此,開展鄉村建設的同時,應當積極同規劃師和建筑設計師進行溝通,創造文化氛圍更為濃厚的鄉村環境,提升當地村民的審美理念,同時在整體上構建鄉村的生活空間,從而有利于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加強城市鄉村一體化發展措施
加強土地政策改革,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土地是農村的一項重要資源,在城市化的推動下,許多年輕人紛紛離家到城市居住,要想有效利用土地,就必須推行土地流轉制度,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吸引年輕人才返鄉,并給予政策支持,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糧食產量。
城鄉一體化,合理規劃生態空間
為了實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生態平衡,拉近城鄉之間的發展距離,為鄉村發展奠定基礎,就必須要認真考慮城鄉之間獨特的空間特征。無論是景觀建設、空間布局、生態規劃,還是資源整合,都應當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去考量,明確發展趨勢,設定空間風格,從而促進空間融合,促使鄉村向城市自然過渡,將生態文明的基礎從鄉村拓展到城市,互相融合,共同進步。例如,對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如山川、河流、森林、濕地,應當嚴格區分景觀區和生活區,合理規劃生態空間。
振興鄉村教育事業
就地區發展而言,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離不開高端人才的支持,但隨著城鄉差距增大,鄉村的教育水平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環境和薪資待遇的差距使鄉村難以吸引優秀教師,鄉村的經濟水平也使鄉村難以提供優越的教育環境,進而導致鄉村教師流失。鄉村學校資金供應不足,進一步壓縮著教育成本。如此往復,鄉村的教育事業逐步衰落,難以發展和吸引、留住人才。所以提升對鄉村教育事業的重視力度迫在眉睫。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普及義務教育;另一方面可積極調動年輕人才參與到鄉村教育中。
鄉村振興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
增強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意識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當地的政策支持和文化扶持。而政策支持和文化扶持的前提就是當地村民擁有共同的文化保護及發展意識。所以,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規劃,是建立在村民基礎上的。因此,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及補貼等方式激發民眾的參與度與積極性,讓民眾理解生態文明的美好之處,提高民眾的綜合素質,讓民眾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這不但對他們的生活環境有極大的提升,而且可以促進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
加強民俗歷史文化保護政策
大拆大建的時代已經過去,文化保護已經成為當下熱門的話題。近年來,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大,但很多民俗文化,都隱藏在偏遠鄉村,而村民們本身并沒有這個意識,而相關文化事業的專業人員短缺,也使得這些文化內容不能被及時地發現和整理保存。從狹義上來說,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當地政府可以輔助鄉村發展文旅融合產業。從廣義上來講,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的瑰寶,可以讓我們探究更深遠的歷史。因此,鄉村可以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采取激勵機制激發民眾保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例如古屋、古物、古樹、古井等,這些都是蘊含傳統文化的極佳載體。還可以利用當地旅游資源設計景觀節點,并輔以景區介紹說明,傳承當地的風土人情,提升當地鄉村的文化底蘊。
規劃鄉村道路建設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許多地區都開始發展與文化旅游相關的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小鎮等,而保障產業順利運行的前提,是發達的交通。例如某些地區雖然自然景色宜人,但道路坎坷不平,下雨后泥濘不堪,嚴重地阻礙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旅游者無法在預計的時間內完成旅游行程,不能以愉悅的心情在途中欣賞到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色。所以,鄉村道路的規劃應在保持它原有通行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景觀特色,與環境融為一體,努力打造出風景宜人的鄉村道路。這時,當地就應該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要從生態與文明兩方面入手,不但要具有環保的發展理念,為鄉村打造宜居、舒適、親近自然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要注重文明的發展,塑造更加衛生健康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對當地歷史和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當地應以文化為主題,開展相關文旅產業,提升當地文化內涵,招商引資,廣納人才,推動提升鄉村經濟、生活、教育等多方面的規劃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紅.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水土保持的作用[J].新農業,2022(02):70.
[2]呂莉敏.基于鄉村振興的高素質農民內涵、特征與功能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22(01):17-25.
[3]彭華濤,皇甫元青.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機制分析[J].江漢論壇,2022(01):65-71.
[4]楊佩卿.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推進路徑探析——基于陜西實踐探索的案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1):34-45.
[5]楊夢陽,牛笑,趙兵兵.空間建構在美麗鄉村規劃中的設計探討——以南邊村花海經濟區節點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12):174-175.
[6]李向農,姚雪姣,汪志娟.基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鄉村規劃[J].低碳世界,2021,11(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