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嘉慧 羅雨婧(長沙市怡雅中學教師)
“自強不息”體現在面對挫折時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定;體現在行路難時有“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的襟懷;體現在時局危難時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這一精神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肉當中。
關于“自強不息”的作文命題也時常被考察。那么我們如何寫好“自強不息”主題的文章呢?
面對任何一個話題,我們都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角度打開寫作思路。以“自強不息”這一話題為例,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思考。
寫“自強不息”是什么,就要闡述“自強不息”的內涵。自強不息,是面對困難的不屈服、面對失敗的不放棄、面對安逸的不懈怠、面對質疑的不退讓……
寫為什么要“自強不息”,就要闡述“自強不息”的意義。法國作家司湯達說:“如果他是一棵軟弱的蘆草,就讓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個堅強的人,就讓他自己打出一條路出來吧。” 自強不息讓人變得不同。
寫如何才能“自強不息”,就要闡述“自強不息”的途徑。比如:自強,必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從容。
寫文章前心中要儲備有足夠的素材。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自強不息”的事例。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真實的人真實的經歷令我們感同身受,他們自強不息地與命運抗爭才更令人動容。
例如:成語“囊螢映雪”中,車胤和孫康家境貧困,車胤用絹布套住螢火蟲來照明;孫康在雪地中利用微光看書,二人在學業上終有所成。

又如:作曲家貝多芬的耳朵失去了聽力,他用牙齒咬住小木棍的一端,讓小木棍的另外一端在鋼琴上。這樣他便可以通過感知木棒的振動來識別音調。他沒有因為身體的困難放棄音樂。
作家羅蘭曾說,寫作是一條認識自己,認識真理的路。作家們用文字塑造人物,承載思想。
例如:《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魯濱遜,突遭海難流落荒島。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沒有氣餒。這種在逆境中仍保有熱情,不斷大膽嘗試的精神,便是自強不息。
法布爾曾感嘆:“大自然的造物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啊!”自然風物身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在無形中給予人類力量。
例如:竹子遇到狂風會彎,遭到暴雪會屈,可在風雪過后它又重新挺立,向上生長。這種苦難加身卻不忘初心的精神,便是自強不息。
寫作材料準備充足之后,如何凸顯出自強不息?大家可以在文章中適當加入一定的正反事例對比。
大家在選取正反兩個事件對比時,應注意對比的兩個事件必須在其他條件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而其結局或結果,卻因為“自強不息”這一因素產生巨大的分歧。
熟練運用以上方法,我們就可以真正做到“借‘自強’之例,展‘不息’之功”,寫出“自強不息”主題類文章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