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燕,劉 敏,梁照華
(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能夠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由于該疾病發病機制復雜,臨床尚無根治方法,現階段臨床治療目標為盡早達到疾病緩解狀態,并維持長期穩定[1]。西醫治療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暫時緩解患者癥狀,但效果不甚理想,且伴隨較多副作用[2]。我國中醫學中雖無RA的說法,但據其疾病特點可歸類為“痹癥”范疇,常見病因為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人體正氣不足,正如《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近年來研究顯示,針灸療法對“痹癥”具有良好效果,但不同施針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同[3]。臨床所采用的常規針刺法雖有一定作用,但其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該病病位在臟累及脾腎,在體為筋骨、肌肉,筋骨既賴腎督陽氣的溫煦,又賴肝腎精血的滋養,若脾腎虛,則筋骨弱。因此,臨床提出了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的針灸方法,或許能夠發揮強督壯骨、舒筋止痛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RA患者的效果及其對膝關節疼痛、活動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收治的95例R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20例,女27例;年齡40~59歲,平均(50.4±4.2)歲;病程5個月至6年,平均(3.2±0.5)年。觀察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39~58歲,平均(50.6±4.4)歲;病程6個月至6年,平均(3.2±0.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RA診斷標準[4];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5];③辨證分型為瘀血痹阻型[6];④臨床資料完整;⑤患者本人知情,并簽訂書面協議。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風濕病;②合并心、肺、腦等臟器功能不全;③近1個月內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④中途退出研究。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取穴阿是穴、膈俞穴、血海穴、腎俞穴、關元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大椎穴、曲池穴,對取穴部位皮膚采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阿是穴隨病而定,以痛為輸,多在關節病變之處附近,數量約為3~5個,根據阿是穴的部位不同,選擇25~30 mm灸針;血海穴、關元穴、陰陵泉穴以直刺法灸刺1.0~1.5寸;曲池穴以直刺法灸刺0.5~1.0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0寸;膈俞穴以斜刺法灸刺0.5~0.8寸;腎俞穴以直刺法灸刺0.5~1.0寸;足三里穴以直刺法灸刺1.0~2.0寸。進針得氣后行相應補瀉手法,刺激程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均留針30 min,灸刺5次/周。6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取穴太溪穴、太沖穴、太白穴、后溪穴、足臨泣穴,采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穴位周圍皮膚,采用25~40 mm灸針進行灸治。太沖穴直刺進針,得氣后行捻轉瀉手法,深度約0.5~1寸;太溪穴直刺進針,得氣后行徐疾補法,深度約0.5~0.8寸;太白穴、足臨泣穴、后溪穴直刺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深度約為0.5~0.8寸。以上穴位均留針30 min,療程同對照組。
①關節疼痛程度:于治療前1 d和治療12周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VAS評分0~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弱。記錄關節腫脹數(SJC)、關節壓痛數(TJC)、晨僵時間。SJC評分0~4分,分值越高腫脹程度越重;TJC評分0~3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②膝關節活動功能:于治療前1 d和治療12周后,采用量角器測量膝關節活動度,記錄患者20 m步行時間。③炎性因子水平:于治療前1 d和治療12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6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南京貝登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180)檢測類風濕因子(RF)、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VAS、SJC、TJC評分和晨僵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關節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20 m步行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活動功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RF、CRP、ES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RA高發于40~60歲女性群體,以關節病變為主,其病理基礎為滑膜炎癥,可從滑膜侵蝕關節軟骨,同時可伴隨關節外器官受累和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致殘率較高。目前,臨床多采用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該疾病,但由于該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常規針刺法治療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姚血明等[7]認為RA發病和遷延不愈之根結在于脾腎之氣不足,腎督陽虛,筋骨失于溫養,外邪不去,脾弱水濕,濕停為痰,血凝為瘀,形成痰濁血瘀,導致關節變形、活動受限,疾病遷延不愈,形成頑疾。因此,補腎強督、健脾除濕在對抗疾病過程中作用至關重要。《素問·評熱病論》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至虛之處,便為受邪之所”,而患者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受累,可見“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于筋骨、關節,致使筋攣骨弱。由此,焦樹德教授提出了治療RA的補腎壯骨之法,認為治療該疾病應當以壯骨強督為本,防治外邪滯留于筋骨,發揮舒筋止痛之效。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以強督、壯骨、補腎、健脾為目的,對患者進行輸穴灸刺治療,或許能夠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RA患者由于外邪侵襲筋骨、肌肉,導致痰凝血瘀于機體內形成,最終導致局部疼痛加劇、關節變形、關節活動度下降,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VAS、SJC、TJC評分和晨僵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膝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20 m步行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膝關節活動功能。常規針刺治療中灸刺阿是穴、血海穴、足三里具有調陰陽、通關節、祛寒濕之效;灸刺腎俞穴、關元穴可固本補腎;灸刺膈俞穴可理氣止痛;灸刺陰陵泉穴可健脾利水;灸刺大椎穴可壯陽益氣;灸刺曲池穴可舒經通絡。諸穴聯合,共奏通關利節、化瘀通經、散寒止痛之效,從而降低關節疼痛程度,提高膝關節活動功能,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難經》云:“輸主體重節痛。”《靈柩》云:“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指出輸穴對于治療肢體活動困難、關節疼痛具有良好效果。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中,太溪穴為腎經原穴,有壯骨強筋之效;太白穴為脾經原穴,有祛濕利水之效;足臨泣穴是足少陽膽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可運化風氣;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肝主筋,可強筋通絡;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能夠通經活絡、振奮督脈陽氣。諸穴合用可強督壯骨、舒筋止痛,有效緩解患者關節疼痛,提高膝關節活動度。
目前,臨床對于RA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該疾病的發生與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紊亂有關[9]。相關研究指出,RA患者體內T細胞由于未知抗原應答而活化,能夠激活炎性因子網絡,引發炎性介質連鎖釋放,引發關節炎性反應,導致機體內RF、CRP、ESR水平異常升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RF、CRP、ES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陰經的輸穴與五行中的“土”對應,而“土”又與脾臟相對,脾主運化,利水滲濕、通阻滯,故輸穴可健脾益氣、利通關節。現代醫學研究已證實,脾臟能夠制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能夠改善免疫功能紊亂狀態[11],避免炎性因子網絡激活,減少炎性因子釋放。陽經的輸穴與五行中的“木”對應,而“木”又與肝臟相對,肝主疏泄,能夠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炎性因子代謝速度,促進炎性因子水平下降。
綜上所述,對于RA患者,采用健脾補腎強督壯骨法針刺輸穴治療,效果明顯,能夠促進炎性因子水平下降,緩解患者關節疼痛,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