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陽陽, 薛 萌, 張 坤
(1.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靈寶 472500;2.黃河三門峽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3.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區,河南 鄭州 450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中老年群體常見腦血管疾病,是引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若給予積極干預可有效避免腦卒中發生,提高患者生存率[1]。現階段,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臨床治療TIA常用藥物,但單獨使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且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需要聯合其他藥物治療[2]。阿托伐他汀鈣具有抗炎作用,可調節機體血清膽固醇、脂蛋白水平,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緩解腦部缺血、缺氧性損傷[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鈣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效果。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12例TIA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6例。對照組男29例,女27例;年齡44~62歲,平均(53.23±4.12)歲;發病時間1~48 h,平均(37.44±5.12)h;體質量指數20~26 kg/m2,平均(22.61±1.27)kg/m2。觀察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45~64歲,平均(54.13±4.25)歲;發病時間1~50 h,平均(38.13±5.25)h;體質量指數20~26 kg/m2,平均(22.48±1.22)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TIA相關診斷標準[4];經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了解本研究并當面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病變;伴有免疫系統疾病;存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惡性腫瘤;存在感染或出血傾向;存在智力障礙或精神疾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證。
兩組均給予調節血糖、血壓、保護腦細胞等基礎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122)+阿司匹林(河北御芝林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689),其中氯吡格雷口服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次,1次/d。
1.2.2 觀察組 給予瑞舒伐他汀鈣(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7)+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其中瑞舒伐他汀鈣口服,20 mg/次,1次/d;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劑量用法同對照組。兩組均持續用藥6個月。
①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腦缺血面積減小>85%;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腦缺血面積減小35%~85%;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腦缺血面積減小<3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脂水平。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2 cm),取上清液,置于-80 ℃凍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治療前后兩組血脂水平,包括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及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③斑塊面積、IMT(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濟南歐萊博技術有限公司,型號:BLS-X1)計算治療前后兩組斑塊面積、IMT。④血清炎癥因子。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8(白介素-8)、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hs-CRP(高敏C反應蛋白)。⑤NIHSS評分。采用NIHSS(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共11個條目,計分0~42分,正常:0~1分,輕度卒中:2~4分,中度卒中:5~15分,中重度卒中:16~20分,重度卒中21~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
觀察組總有效率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80.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TG、TC、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HDL-C水平較治療前上升,且觀察組TG、TC、LDL-C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斑塊面積及IMT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斑塊面積及IMT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斑塊面積、IMT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炎癥因子TNF-α、hs-CRP、IL-8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
TIA發病機制涉及細胞外基質堆積、血管重建等多種因素,多為腦血管疾患所致腦部局灶性障礙,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危急等特點[5]。臨床顯示,TIA發生1周后腦卒中發生率高達10%,是腦卒中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對早期TIA進行積極有效干預是降低腦卒中發生的關鍵[6]。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常聯合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中,其中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素產生、釋放,預防血栓形成,延緩TIA病情進展,降低腦卒中發生率[7]。氯吡格雷可在給藥1 h后達到血藥濃度高峰,選擇性結合ADP(二磷酸腺),發揮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同時氯吡格雷可抑制粥樣硬化進程中的炎性反應,減少斑塊形成[8]。但在TIA治療過程中單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患者腦卒中發生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因此需聯合其他藥物使用,以提高臨床療效。阿托伐他汀鈣作為新型他汀類藥物,具有促進血脂代謝、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內皮功能等作用,可有效改善微血管功能[9]。有研究顯示,阿托伐他汀鈣可通過競爭性抑制限速酶HMG-CoA還原酶,干擾內源性膽固醇合成,調節機體膽固醇、脂蛋白水平,進而介導肝細胞表面產生LDL(低密度脂蛋白)受體,促進血清中LDL攝取、分解[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G、TC、L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阿托伐他汀鈣可促進TIA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此外,阿托伐他汀鈣可穩定粥樣斑塊,避免血栓形成;同時可減輕炎癥反應,修復神經功能受損[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MT、斑塊面積及NIHSS評分改善均優于對照組,可見阿托伐他汀鈣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有利于穩定粥樣斑塊,促進TIA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相關研究顯示,TIA發病時TNF-α、hs-CRP、IL-8等重要血清炎癥因子均呈明顯上升趨勢,促使炎癥加劇,進一步損傷神經細胞,增加腦卒中發生風險[12]。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整體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hs-CRP、IL-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阿托伐他汀鈣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TIA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鈣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TIA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炎癥反應,改善斑塊面積及血脂水平,提高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