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劉書芳
(1.蔡州醫院內科, 河南 上蔡 463800;2.漯河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是由腦局部組織病理性缺血引起的臨床常見中樞神經損傷性疾病,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可以改善缺血病灶血液微循環,恢復神經功能[1]。臨床實踐發現,早期溶栓雖可有效縮小缺血病灶,但治療時間窗及適應證較為嚴格,臨床應用受限,患者仍需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以改善局部缺血狀態,同時還需結合神經保護治療[2]。依達拉奉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是既往臨床常用神經治療藥物,但單用療效有限[3]。既往臨床研究發現,丁苯酞軟膠囊可從多個病理環節抑制腦損傷,亦是神經治療的可靠藥物,且安全性高[4]。本研究將丁苯酞軟膠囊與阿司匹林、依達拉奉聯合應用于AIS的治療,從臨床評估、影像學、血清學、預后等多方面分析其治療效果。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蔡州醫院收治的139例AIS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9例和研究組70例。研究組男44例,女26例;年齡50~76歲,平均(64.08±5.91)歲;發病時間6~34 h,平均(19.82±6.37)h;體質量指數(BMI)19.8~26.7 kg/m2,平均(23.14±1.66)kg/m2。對照組男40例,女29例;年齡50~75歲,平均(62.97±5.64)歲;發病時間7~35 h,平均(22.06±6.15)h;BMI 19.4~26.4 kg/m2,平均(22.83±1.71)kg/m2。兩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AIS臨床診斷標準[5],且經臨床表現、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均為首次發病;③均無法行靜脈溶栓治療;④各項基本生命體征穩定,無急性手術指征,可有效配合臨床治療及檢查。
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出血;②合并動靜脈畸形、腦內結構異常、顱內腫瘤等其他腦部疾病;③凝血功能障礙或存在急性出血傾向;④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⑤對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證;⑥近期3個月內無重大外傷、手術史。
兩組均予以吸氧、水電解質平衡調節、預防性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并根據患者個體情況予以降糖、降脂、降壓等處理。此外,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236)、依達拉奉(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1)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采用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治療。阿司匹林:第1天口服300 mg,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改為50~150 mg/d。依達拉奉:將30 mg藥液加至100 ml 注射用生理鹽水中混勻,靜脈滴注,2次/d。丁苯酞軟膠囊:口服,0.2 g/次,3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4 d。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的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基本痊愈:與治療前比較,NIHSS評分降低>90%;顯效:與治療前比較,NIHSS評分降低46%~90%;有效:與治療前比較,NIHSS評分降低18%~45%;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①臨床療效。②神經功能、頸總動脈功能狀態。 采用NIHSS評分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總分0~42分,評分越高則神經功能越差。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邁瑞,DC-N2S)測定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數(RI)、平均血流量(Qm)。③血管內皮功能。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靜脈血約5 ml,以4 000 r/min的速度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CobasC700 型)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內皮素1(ET-1)水平,以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NO)水平。④復發率。治療后隨訪6個月,統計兩組AIS復發率,即再次出現面部麻木、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顱腦CT、MRI檢查顯示存在缺血病灶。
研究組總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79.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及各頸動脈功能狀態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及IMT、RI均低于對照組,Qm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頸動脈功能狀態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EGF、NO水平高于對照組,ET-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治療后隨訪6個月,研究組失訪1例,將其及兩組治療無效病例剔除。隨訪結果顯示,研究組無復發病例,對照組復發4例。研究組復發率為0(0/65),對照組復發率為7.27%(4/5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950,P>0.05)。
AIS患者腦血管閉塞可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損傷,隨缺血時間延長,半暗帶內細胞亦相繼壞死、凋亡,及時恢復缺血半暗帶區血流,保護神經細胞是臨床治療關鍵所在[6]。
以抑制缺血病灶進展、保護缺血腦細胞為主要治療原則,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軟膠囊、阿司匹林、依達拉奉聯合方案對AIS患者實施治療。阿司匹林屬于常用抗凝藥物,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緩解腦血管閉塞,改善腦局部血液微循環。依達拉奉是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臨床常用氧自由基清除劑,可通過氧自由基清除、脂質過氧化抑制等作用減輕血管內皮細胞、神經元等氧化性損傷[7]。丁苯酞軟膠囊主要活性成分dl-3-正丁基苯酞,是從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消旋體,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對腦缺血狀態下腦能量代謝具有良好調節作用,且抗栓抗凝效果顯著[8]。范益偕等[9]相關研究指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丁苯酞軟膠囊可有效促進AIS患者病情控制及神經功能恢復,臨床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亦證實在阿司匹林、依達拉奉基礎上聯合應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對AIS患者神經功能提升有良好促進作用,可見丁苯酞軟膠囊是治療AIS的可靠藥物。在上述結論基礎上,本研究圍繞頸動脈功能狀態、血管內皮功能作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各頸動脈功能狀態指標及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動脈粥樣硬化是AIS發病的主要病理基礎,可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引起管腔狹窄、閉塞,進而使血流減緩,增加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阻塞,損傷血管內皮功能,進而使病情持續性進展。IMT、RI降低,Qm升高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縮小,腦部血液微循環得到有效改善。VEGF、ET-1、NO均是參與微血管生長及神經細胞修復的重要因子,其水平可有效反映AI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10]。由此分析,聯合應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可通過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改善頸動脈血流狀態,調控血管內皮功能,促進AIS病情控制,保護神經功能。其作用機制主要在于丁苯酞軟膠囊可選擇性抑制花生四烯酸活性,抗凝、抗血栓素生成,穩定腦部血流,同時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神經元凋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促進受損血管修復,進而使腦血流、神經功能得到有效恢復[11]。隨訪結果顯示,聯合應用丁苯酞軟膠囊還可一定程度減少AIS復發,但數據并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后期仍需擴大樣本量研究以明確聯用丁苯酞軟膠囊治療對患者預后改善的作用。
綜上所述,丁苯酞軟膠囊、阿司匹林、依達拉奉聯合方案在AIS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調節患者頸動脈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進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具有良好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