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 唐世剛
摘要:三峽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文化之一,是紅色文化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亦具有重要的現實之意。本文主要從四個層面來闡釋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具體路徑,有利于充分發揮三峽紅色文化的育人功用,從而加強高校思政課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三峽紅色文化;高校思政課;路徑闡釋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利用紅色資源,講好黨史故事,將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三峽紅色文化資源存量既豐且多,承載著黨的紅色基因,反映著黨的百年奮斗史,無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和育人價值。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研究闡釋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之路徑顯得尤為必然和應當。
一、把“學生中心”理念貫穿高校思政授課全過程
在高校思政課之中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重視對學生的價值性引領,從而充分發揮三峽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用,給青年大學生置換新顏新貌,補鈣壯骨。
(一)在授課前:注重提升教學內容設計的針對性
提升教學內容設計的針對性是提高學習者興趣,繼而獲取更多知識、更高效率的關鍵環節。習總書記曾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2]。當前三峽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時,面臨著諸如知識性疲軟與意識形態教育反感等現實性問題。故高校思政課應注重授課前的教學內容設計,避免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譬如在教學內容設計之中,可以遵循“五化”法,即:“教學目標逐階化、教學內容專題化、教學過程合作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考核科學化”。比如,在講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可以把三峽紅色文化元素(如紅色人物、紅色遺址、紅色文學、紅色歌曲等)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充分發揮三峽紅色文化對高校思政課的育人作用。
(二)在授課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選擇權
充分尊重學生話語選擇權是高校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表現之一。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首先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和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收集、整理、交流“三峽紅色文化”。再次可以通過學習通等各種教學平臺發起主題討論,引導學生探論三峽紅色文化與文化強國、文化自信辯證關系的相關議題。最后可以通過“問題鏈”形式讓學生主動在課堂上討論。比如,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內容講授中,問題導入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逐階化思考。如“三峽紅色文化與建設文化強國之間有什么內在性聯系?”“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身體力行把三峽紅色文化履于實踐之中?”如此以“問題鏈”形式改變傳統“說書式”授課,避免大學生對三峽紅色文化產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誤認為三峽紅色文化就是純粹的“思政課”“洗腦課”。
(三)在授課后: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評價
重視學生對課堂的反饋評價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重要凸現。高校應著手構建和完善學生課后的反饋機制與平臺,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課后的聯系和了解。如可借助“學習通、智慧樹、微信、QQ”等平臺與學生建立有效溝通,甚至為了準確掌握學生對課堂的反饋評價,可以形成課后調查問卷。如學生對這堂課學習的總體感受如何?掌握相關知識的情況如何?有無遇到疑難問題?調查后對這些反饋形成系統性的深度總結,增強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效度,凸顯三峽紅色文化資源的紅色育人功用。
二、把資源整合后納入教材體系,且重視向教學的現實性轉換
在當前高校思政課教材之中,鮮見對三峽紅色文化有深度挖掘或專題式、系統性的教育。故高校應重視對三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使之融入教材。并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課課堂亦應注重教材向教學的有效性轉化。
(一)挖掘、整合資源,推動紅色教材編撰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具體依據和主要憑借。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應重視和發揮教材的協同育人作用,讓三峽紅色文化有“落腳之地”也可以說是傳播好三峽紅色文化,弘揚其精神譜系的“源脈”。因此,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可深入挖掘和整合當地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編寫“系統化、專題化”的三峽紅色文化輔導材料,作為教材的有益補充。如革命先烈們留下的“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公墓”“重慶桂圓”“周公館”等諸多紅色遺跡,以及像“小蘿卜頭”“瘋老頭子”等不少生動的革命故事。這些遺跡和故事皆展現著革命的光輝歷程,也展現著優秀的革命精神傳統。將這些得天獨厚的現實性素材進行開發利用與整合性教育,使其能夠獲得更為系統化、規范化的教材知識和教育。
(二)探尋教材與教學的契合度,激活紅色育人功用
在編撰專題化、系統化教材的基礎之上,也應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師對教材的專研程度。這點對于傳播三峽紅色文化,發揮三峽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用更為重要。應利用三峽紅色文化資源之中生動鮮活的歷史事實和現實素材讓大學生深刻認識三峽紅色文化的內涵實質,進而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屈意志和理想信念,達到紅色育人之功用。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思考三峽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容相關性,探尋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善于從教材之中發現和挖掘與三峽紅色文化有聯系的內容,并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課堂的全過程。但應注意的是,實際課堂之中不但要重視引入革命時期的三峽紅色文化內容,更要重視挖掘三峽紅色文化內涵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不同時段的延伸之意,學會運用時代精神激活三峽紅色文化的生命力。使學生在汲取三峽紅色文化養分時更加真實、真切,繼而增強三峽紅色文化精神與時代的粘合度。
三、凝眾智聚合力,抓好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主陣地”
落實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際成效,必需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確然,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教師以照本宣科、自說自話,講解不夠生動透徹,知識能力較為欠缺以及講授過程形式化、抽象化,脫離學生實際,致使理論與現實脫勾,出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等等現象。因此,要凝聚思政教師之合力,增強專業師資力量,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時效、質效。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
(一)凝聚團隊合力,提升高校思政課師資水平
習總書記言:“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所謂“經師易求,人師難得”,由于三峽紅色文化資源和遺產缺乏專業人才保護和繼承發揚,因而其開發與研究亟需培養一批具備深厚專業知識人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應培養相關專業人才,使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深厚的三峽紅色文化理論功底與育人擔當。例如:高校學校相關課題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集體討論”“知識培訓”等形式探索三峽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方式方法,大力打造蘊含三峽紅色文化的精品課程,凝聚高校思政教師的“集體智慧”。也可從三峽紅色文化生成視角出發,給學生厘清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現實性疑題。
(二)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效
高校應充分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用好課堂主渠道。可以說,三峽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人才培養目標與情感價值的契合度非常之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要轉變講授思維和創新講授方式,注重提升課堂教學質效,特別是部分教師要轉變在思政課堂之上“以我為主”的傳統式教學。可結合師生的實際情況,將三峽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具體環節,開展“啟發式”“混合式”“翻轉式”教學,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和更新教學模式。如綜合運用“線下+線上”等相關教學資源,通過多元化教學進行知識鞏固深化,同時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增加現代教學手段。進一步豐富三峽紅色文化的教學過程,推動三峽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展。
四、開展多渠道宣講活動,增加傳播新形式
重視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是增強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際效果的重要方式。一則三峽紅色文化是黨從革命奮斗中積淀,這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天然沃土。二則在社會思想意識多元、信息傳播媒介與方式皆發生深刻變化下,利用網絡媒體使三峽紅色文化更好的融入思政課亦是值得思索的重要課題。
(一)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增強三峽紅色文化濡染度
一方面,積極開展校內實踐活動,發揮校園文以育人導向作用。高校要主動挖掘三峽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充分發揮校園“文以化人、文以育人”的導向功能。一是可以將三峽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景觀建設之中。如建立三峽地區革命先烈的雕塑、宣傳欄、展板、文化墻和VR場館等,讓學生直接感受紅色文化的濡染;二是可以創建三峽紅色文化專欄。如借助學校官微、抖音、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開設主題專欄,充分發揮三峽紅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特色;三是可以開展三峽紅色音樂節或詩詞朗誦。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殘霧》等劇目,或觀看《還我故鄉》《日本間諜》等愛國影片。讓學生深入走進三峽紅色文化情景中,切實發揮三峽紅色文化的育人功用。
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三峽紅色主題宣講。首先高校可組織大學生開展“三峽紅色之旅”活動,參觀紅色革命基地。如鵝嶺辛亥革命“十先烈”紀念碑、酉陽趙世炎故居、人民解放紀念碑、渣滓洞監獄舊址、歌樂山烈士陵園等,帶領學生重溫革命時期的紅色崢嶸歲月。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可深入開展“三峽紅色文化”社會調查,組織紅色文化研學、調研活動,讓大學生在社區、鄉鎮開展關于“三峽紅色文化”的相關社會調查。最后高校也可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支教活動,普及三峽紅色文化相關知識,播撒紅色火種,傳承三峽紅色基因。
(二)搭建網絡宣講平臺,延申三峽紅色文化傳播力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32億[3]。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此中大學生的占比日漸增加。因此,利用網絡媒體使三峽紅色文化更好的融入高校思政課顯得尤為重要。
1.豐富網絡資源內容,確保三峽紅色文化內容優質
三峽紅色文化主要包含近代革命文化資源和紅巖文化資源,既有實物的,亦有文獻記載及民間流傳的[4]。在網絡媒體時代,青年學生更期望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有效的信息。因此要豐富在網絡平臺上的三峽紅色文化資源,把握新媒體“快、準、精”的特點,使用合乎青年學生胃口的“網絡語言”。如2021年網絡熱詞:“YYDS”、“什么是快樂星球?”“覺醒年代”等,若把這些流行熱詞與高校思政課相結合起來,既能凸顯教師的與時俱進能力,又能提升傳播三峽紅色文化的趣味性。
2.建立網絡宣傳分隊,加強三峽紅色文化網絡互動
高校也要重視網絡專業傳播團隊的建立。可選拔一批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優秀人才開展宣傳工作專業培訓,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如點贊、評論、送小紅花等)。另外,也可以邀請知名專家、專業教授在網上談紅色經歷、講革命感想,用典型生動事例濡染和激勵大學生,避免大學生在“碎片化”的信息之中陷入歷史虛無主義。這其實對三峽紅色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也會更為主動、更為有效,從而達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功能開展三峽紅色文化的育人工作,提升三峽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課之中的網絡融入度。
統言之,三峽紅色文化蘊含著“人、事、物、魂”等豐富的精神內涵,其紅色文化育人功用相當明顯。通過對三峽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探索,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自信,繼而肩負起歷史與時代賦予的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N].求是,2021-0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