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華
摘要:魯迅作品幾乎貫穿于我們整個學生時代,但是關(guān)于魯迅作品的爭議一直不斷。新一輪課改下魯迅作品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仍然是中學教材的“天選之子”。魯迅作品不論思想的深刻性還是時代的批判性,都使得教師在教學魯迅作品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此類文章時對教師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文本解讀能力會有更高的要求。
關(guān)鍵詞:魯迅作品;高中教材;教材選文
魯迅筆下的人物陪我們度過了整個中學時代,孔乙己、祥林嫂、藤野先生等等,每一個人物在他的筆下都鮮活如生,就是這樣一個文壇大家的作品為什么還是會如此飽受爭議,甚至有過激的言論要求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我們這一代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中,而魯迅作品大多都是針砭時弊痛批中國人的劣根性,用辛辣的筆觸喚醒中國人的良知,這與社會主義新中國贊揚的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民族大義是大相徑庭的”,所有這些反對的聲音以此為借口,希望能夠?qū)Ⅳ斞缸髌贰膀?qū)逐出境”。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這個時代真的不需要魯迅作品了嗎?
通過分析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必修上《拿來主義》;必修下《祝福》;選擇性必修中《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選擇性必修下《阿Q正傳》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可見魯迅的思想沒有被時代遺棄,“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重大撤退”更是無稽之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作為教材主編更是肯定了魯迅作品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的作用。”顧明遠教授曾說:“中學語文課本不能沒有魯迅”,王富仁教授也曾說過,減少魯迅作品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這個社會個人主義盛行,人們?nèi)狈@個社會的責任感,那么在這種氛圍下,魯迅作品不能少。所以說魯迅作品選入中學教材是必要的,它能夠不斷警醒這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不要再勝利的喜悅中迷失自己,也必須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正確的認識。
一、選文文體分析
按照文體來進行分類可以看到,《拿來主義》、《為了忘卻的紀念》是雜文,《祝福》、《阿Q正傳》是小說,《記念劉和珍君》是一片記人敘事類散文,可以看出被選入的魯迅文章各種體裁都有涉及,雖然全面但是卻會對教師的教學講授產(chǎn)生一定的困難。普遍來說,如果對魯迅作品的理解難度進行排序的話,應該是小說<散文<雜文,魯迅的小說大多有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飽滿,簡潔的敘事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魯迅散文似乎更能觸及人的心靈,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用文字表達作為民主斗士的道義感,為劉和珍等愛國青年的犧牲感到悲痛萬分并以此文悼念。肖劍南認為魯迅的純散文作品,總是將人物放在一定的社會與時代背景之中,注意他們與時代社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學習魯迅的散文需要學生對魯迅寫作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魯迅被稱為散文家、小說家,但是很少有人認可他雜文家的身份,他的雜文大都以時事為背景,而學生讀文章為了追求效率一般只是著眼于文章本身所傳遞的內(nèi)容,很少去關(guān)注文章寫作的背后發(fā)生了什么事件,這也就導致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會認為“魯迅的雜文只是對當時時事的評論,而如今社會發(fā)展已經(jīng)時過境遷,重新探討其深刻的涵義意義已經(jīng)不大”。“很多年輕人不愿意讀魯迅雜文的理由,就是我們不了解魯迅雜文的背景,就讀不進去,也讀不懂”。相對來說魯迅的雜文理解更為困難,但是卻不能否定它的藝術(shù)價值。
二、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強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會對于一些時間短、效率高的學習內(nèi)容更感興趣。所以學生了解魯迅更多是從教材中學習魯迅的作品,從課堂中去走近魯迅,但是畢竟上課時間是有限的,課下時間也會被其他的課程作業(yè)所占用,所以一般學生不會主動去了解魯迅。學生被動的了解魯迅,而魯迅的文章被選入教材的有很多,錢理群教授提出了“前理解”這個詞,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文本之前,通過教師口中所描述的魯迅對其形成了刻板印象,每當新學習他的文章的時候可能會產(chǎn)生排斥心理,只是聽老師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以老師所講的重點知識為學習目標,對于文章所蘊含哲理性的解讀也只是照本宣科,自己很難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學生慢慢的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失去了對文章深入探討的興趣。
(2)時代久遠,認知存在差異
魯迅所處的時代于我們來說已經(jīng)十分遙遠,那個年代是中華民族內(nèi)外交迫的時代,外有帝國列強侵害,內(nèi)有封建腐朽未除,民族危亡時刻魯迅棄醫(yī)從文,用筆桿敲擊陳腐,宣揚“德先生”和“賽先生”,他的作品有很強烈的民主氣息,所以只有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讀出其中的深刻性。時代久遠,對于中學生而言,近代史的歷史知識也只是通過影視資料和相關(guān)的歷史課來學習,在那個風雨飄蕩,需要覺醒的動蕩時局,我們很難感同身受魯迅先生內(nèi)心的悲憤與激昂。時代不同所帶來的認知上的差異也導致了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一些情景,例如在《祝福》中祥林嫂為什么在魯老爺家不能碰擺弄祭祀的貢品?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非常提倡情景教學,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教育心理學中的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或者體驗對于之后的學習和知識的建構(gòu)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小學生學習《司馬光砸缸》,現(xiàn)實生活中城市生活的孩子沒有對于“缸”的認知,就會對司馬光砸缸的行為產(chǎn)生疑惑。所以同理中學生沒有在魯迅生活的年代生活過,由于認知的不同,必然會對文章中的一些描述產(chǎn)生疑問,阻礙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3)魯迅的語言特點
學生在學習時面臨的另一個困難就是理解魯迅獨特的語言特點,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白話文剛剛被推廣,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還不是很成熟,導致魯迅作品中很多句子不通順、“錯別字”多,用我們現(xiàn)代的語言思維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例如《孔乙己》中描述孔乙己去世時的話語“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同時魯迅有時還會自創(chuàng)一些詞語來表達他的情感,例如“拿來主義”就是他借助文字隱晦的諷刺國民黨反動派,并對他們向國外惺惺作態(tài)的諂媚態(tài)度嗤之以鼻所創(chuàng)作的詞語。中學生人生閱歷不足,而被選入教材的很多文章都是魯迅先生在中年時寫作的文章,他成熟的思想體系和對待時事的諷刺和批評,以中學生的思想和眼界很難理解,這大抵就是為什么中學生“三怕周樹人”了。
(二)教師方面
(1)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
高中階段的學習時間緊任務重,語文教師講課基本依靠教參,魯迅作品本身難度較大,所以語文教師很少會花費大量時間對魯迅的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同時,一線語文教師由于每天都要與學生打交道,大部分時間都在備課上課,對最新且前沿的研究關(guān)注度不高,對于一些專家關(guān)于魯迅的研究知道的也很少。教法千篇一律,學生得不到閱讀的快樂,就無法對魯迅的作品產(chǎn)生興趣,也就很難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索魯迅。錢理群教授提到:“到底要提高魯迅作品教學的質(zhì)量,關(guān)鍵還是教師自己先要讀懂魯迅的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2)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就要求不能只追求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但是在應試教育的籠罩下,語文教師似乎面臨的是一個答案已經(jīng)確定的二選一的決策。在教學魯迅作品過程中,就體現(xiàn)出了高中語文教學的功利性,在高考的壓力下語文教師往往將教學目標轉(zhuǎn)化為與考試相關(guān)的考點,字、詞、句的講授成為教學的重點,在這種氛圍中沒有人會真的在意高中教材選入魯迅作品所帶來的真正意義。但是我覺得魯迅作品的人文性,對于學生人生的成長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魯迅作品中所傳遞的國家危亡時民族責任感、對于強權(quán)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敢于法抗封建陳舊思想都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沒有體現(xiàn)人文性,而是人文性的教學略有偏頗不夠深入。例如,在《祝福》中,我們所熟知的中心思想是批判了舊社會對女性的摧殘以及封建禮教的陳化腐朽。但是這大多都是有關(guān)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政治說教,不免出現(xiàn)假大空的現(xiàn)象,將語文課上成政治課,“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三、給教師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增加知識儲備量
錢理群先生認為要提高中學魯迅作品的教學質(zhì)量,要從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下手特別是關(guān)于魯迅的素養(yǎng),可以說語文教師是制約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瓶頸。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文本鑒賞能力和分析的能力,在教學魯迅作品時能夠給學生展示出不同的魯迅,單靠教材中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自己只有下功夫去鉆研魯迅的作品,將文本解讀出自己獨有的觀點與看法,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用千篇一律的根據(jù)教參中的內(nèi)容思路去講授,教師自己通過文本解讀,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解讀魯迅,旁征博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不管是對于老師還是對于學生都會有很好的課堂體驗。
(二)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創(chuàng)設目標
高中課堂為了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大多還是采用赫爾巴特式的教師為中心來主導整個課堂的進程。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朗讀的方式來學習魯迅作品。錢理群先生通過多年的魯迅作品教學所得:朗讀是最接近魯迅的藝術(shù)和他的內(nèi)心世界的入門通道。朗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情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空間。為了增加樂趣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集體讀,讓學生深切體會魯迅字里行間的情感,或憤慨、或悲切、或溫情,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另外,教學目標的設置盡量避免功利化,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感知文本本身,教師更要關(guān)注作品的人文性教育。由于魯迅作品年代的特殊性,在語文教育中,不要將政治教育看做是語文課堂的任務。
(三)依據(jù)文體設置教學過程
魯迅作品內(nèi)涵豐富,文體涉及小說、散文、雜文,其中不同的文體有自己不同的特點,我曾聽過一堂《祝福》的公開課,里面老師將祥林嫂的死因歸為他殺,于是和同學們一起尋找殺死祥林嫂的兇手,即帶領(lǐng)學生分析了文本,又使學生深刻體會了封建禮教殺人于無形。但是也有不教學偏頗,以必修上《拿來主義》為例,這是一篇雜文,但是通過查閱相關(guān)的教學案例、以及課堂實錄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師在備課時為了降低講授難度,方便學生理解,會按照議論文的學習方式進行講授,而忽視了其作為雜文的藝術(shù)特征。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以及接受水平,以便達到最好的教效果。
結(jié)語: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教材中魯迅的作品帶給了一代又一代師生教師困難,但是這種困難更可以看做一種挑戰(zhàn)。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多面性,他的形象似乎不再只是一個冷峻鋒利的小老頭,他的作品也不只是表達單一主題。所以更多時候我們對于魯迅的刻板印象是由于周而復始沒有什么變化的教參和老師的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導致我們在學生時代反感魯迅的文章。一切的誤解都是源于不了解,筆者在寫作的過程中通過查閱相關(guān)的論文以及閱讀了一部分課外的文章,希望能夠解除一些大家對于魯迅文章的誤解。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語文教學與課本中的魯迅[J].基礎(chǔ)教育課程,2009(09):4-7.
[2]謝政滿.抓住教學點,在言語形式里穿行——《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7(11):4.
[3]錢理群.魯迅雜文[J].南方文壇,2015(04):5-14.
[4]錢理群:《關(guān)于魯迅作品教學有幾點思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版.
[5]李敏.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困境及突破[D].河北師范大學,2015.
[6]田彰瑋.以《拿來主義》為例談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雜文教學[J].百科知識,2021(0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