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鵬
摘 要:旅游產業是貴州省的支柱產業,體育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貴州旅游業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但體育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帶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研法等對當前貴州省旅游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對生態體育旅游概念進行解析,并提出貴州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體育旅游;生態體育旅游;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592;G80-05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12月,貴州省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了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指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大力實施生態環境提升行動,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全面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美麗貴州建設”。在此背景下,要圍繞“大生態+大旅游”聯動發展思路,打造生態體育旅游發展模式,做大做強貴州旅游經濟、綠色經濟,為貴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提供支撐。
(一)體育旅游
體育旅游在國內是一項新興的旅游產品,是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健身方式,是人們旅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活動項目,目的是鍛煉身體、放松身心。從廣義方面來說,體育旅游是游客在旅游過程當中參與到競技類、冒險類、娛樂類體育項目中,并就體育文化展開交流活動。從狹義方面來說,體育旅游是為了滿足游客對于體育鍛煉的個性化需求所提供的旅游服務,將一定的設施和資源作為基礎,將健身、娛樂、休閑、交際以商品的形式提供給游客,使其在旅游的過程當中愉悅身心。
(二)生態體育旅游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文明形式;生態文明是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簡單來講,生態文明是為了使人們獲得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積極采取一系列環保措施,取得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有形成果的總和,人類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的工程。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制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概括為“十四個堅持”,其中第九條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一定要做好自然保護工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滿足我國人民對于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的同時,發展生態產業。
生態體育旅游的目的是讓體育旅游達到可持續發展,其中“生態”是生態體育旅游的關鍵性內容,它決定體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而生態體育旅游當中的每一項都要以“生態”為原則[1]。生態體育旅游主要包括以下3種模式。
1.度假型生態體育旅游
度假型生態體育旅游是利用地理優勢,在河流湖泊、山地丘陵等地區進行溫泉浴、潛水、游泳、垂釣、漂流等生態旅游活動;在山丘、森林地貌等地區進行登山、攀巖、森林浴、滑草等項目的一種生態體育旅游模式。
2.欣賞型生態體育旅游
欣賞型生態體育旅游是依托各類體育賽事、體育表演,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游玩的一種生態體育旅游模式,對體育旅游行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2]。
3.民族傳統型生態體育旅游
民族傳統型生態體育旅游是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吸引游客觀光觀賞的一種生態體育旅游模式。這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也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娛樂性,給游客帶來截然不同的旅游體驗。
如表1所示,自2016年起,貴州省旅游產業總收入連續3年增長超過30%,旅游總人數連續2年增長超過30%,其中2019年的旅游產業總收入高達12 318.86億元,旅游總人數多達113 526.60億人次。然而,2020年旅游總收入為5 785.09億元,同比下降約53%;旅游總人數為61 781.49億人次,同比下降約45.6%。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貴州旅游產品形式類別單一,與其他省份地區的旅游產品相差無幾,同質化比較嚴重,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方面,貴州當前的體育旅游項目多依賴山地、河流、氣候等資源,缺乏規范、科學指導,一定程度上對地質、地貌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更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災害事故。在此背景下,發展生態體育旅游一方面有利于貴州旅游產業經濟發展,完善旅游產業布局;另一方面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
(一)生態體育旅游資源豐富
貴州被稱為“山地公園省”,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厚的生態體育旅游的資源。2017年貴州省旅游資源大普查結果顯示,貴州省登記旅游資源共有82 679處,從資源單體分級構成看,普通級資源(指三級以下)75 072處,占全省旅游資源總數的90.80%;優良級資源(指三、四、五級)7 607處,占旅游資源總數的9.20%。優良級資源中,良級資源6 359處(指三級),占旅游資源總數的7.69%;優級資源1 033處(指四級),占旅游資源總數的1.25%;特品級資源215處(指五級),占旅游資源總數的0.26%。從特色資源看,本次大普查共普查登記溫泉(地熱)單體264處,優良級資源達77處,分布于72個縣(區)。據已有資料的初步評價,全省達到理療熱礦水的類型有7種;含有對人體有益元素的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的類型5種。這些優質資源,按類別作為飲用和理療,對皮膚病、心血管疾病、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有著良好的療效[3],具有發展生態體育旅游的物質資源基礎。
(二)市場需求日益增大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生活,健康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次,我國一直關注著國民的身體素質,長期推廣并開展各類健身活動。為了激發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情,國家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健身運動的重要意義,鼓勵各個省市舉辦大型運動賽事。這些都為貴州省發展生態體育旅游項目奠定了龐大的市場基礎。
(三)生態環境基礎較好
貴州生態環境好,具備發展生態體育旅游的良好基礎。2019年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癌癥中心主任郝捷針對癌癥發病率指出,“全國發病率是10萬分之281,而貴州是10萬分之195;全國死亡率是10萬分之229,貴州只有10萬分之124”[4]。也就是說,貴州每10萬人患癌195人,全國每10萬人患癌281人;貴州每10萬人癌癥死亡124人;全國每10萬人患癌死亡229人,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貴州均明顯低于全國水平。這與貴州的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建議貴州持續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四)政策導向明確
作為全國首批、西部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把“大生態”作為全省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并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助力行業轉型升級,用生態旅游帶動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支持帶來的是生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部分,體育旅游產業與生態旅游的結合勢必能夠為貴州省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發展生態體育旅游必須以“生態文明”為主線,把生態文明理念作為發展生態體育旅游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發展體育旅游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綠色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生態與體育旅游的完美融合。
(一)開發與保護并重,合理開發資源
在進行生態體育旅游規劃時,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一方面,要依托當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適度發展生態體育旅游項目[5],避免因過度開發而產生的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要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并根據資源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體育項目,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最大化。
(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
完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合適的生態體育旅游相應法律法規,應以當地經濟市場為基礎。政府既要規范體育旅游市場,使體育旅游市場處于良性競爭狀態,又要制定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對市場的有效監督。而法律法規的制定要與生態環境的開發同步進行,實時監控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進程,方便查缺補漏,及時完善法律法規中存在的漏洞。此外,當地政府應出臺相關福利政策,加大生態體育旅游宣傳力度,支持并鼓勵生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倡導綠色開發與消費
市場營銷部門應將保護當地特色生態環境和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作為主導思想,推廣以綠色文化為主的體育旅游產品,倡導和引領游客進行綠色消費,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價值觀。還要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地理地貌、人文資源等優勢,并結合社會、人文、經濟等多方面的效益作出綜合性評估。
(四)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相關旅游企業應與當地各大體育院校、旅游類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一方面,企業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基地,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還可以派職業素養較高的工作人員到高校進行職業講座,普及行業知識。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調用相關專業教師,到企業內部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并針對企業的人才需求,增設相應課程,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為生態體育旅游產業的更好發展提供高素質高質量人才。
(五)積極宣傳低碳生態旅游模式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貴州應在多彩貴州旅游名牌的基礎上,推出生態體育旅游“新名片”,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態體育旅游方式,實現旅游“零污染,零排放”。在旅游途中,倡導游客選擇步行、自行車以及摩托車等出行方式代替汽車,減少碳排放量;還可以根據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向游客介紹當地特色生態,科普環境保護知識,倡導景區內文明環保旅游,不亂丟垃圾,減少垃圾產生,減輕游客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程度,推動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同步提高[6]。
(六)打造一批合法、合規的優質體育俱樂部,承辦生態體育競賽項目
要打造一批具有專業資質的體育俱樂部,依法合規地承辦體育賽事。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利用當地特色景觀和資源,合理明確地劃分區域,建設專業的體育運動場所,并配備專業的體育設施和運動指導人員,定期舉辦體育賽事,吸引體育愛好者的到來和游客觀光,獲得可觀收益。
生態體育旅游作為我國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要求體育、旅游、生態三者齊頭并進。因此,在發展生態體育旅游時,不僅要關注體育項目本身的開發,還要關注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考慮體育旅游設施場地的開發,形成“體育+旅游+生態”的產業模式,讓游客在旅游途中強身健體的同時,欣賞當地特色的自然環境、生態風光,為體育旅游產業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助力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1] 程文廣,王寧寧.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對居民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地方認同、自然共情多重中介效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5):79-89.
[2] 郭修金,張櫻,陳玉萍,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三生空間”的格局重構及優化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1(2):49-57.
[3] 多彩貴州網.貴州省旅游資源大普查成果移交 共登記82679處[EB/OL].(2017-08-04)[2021-12-20].http://news. gog.cn/system/2017/08/04/015959521.shtml.
[4] 快資訊.貴州癌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全國,和水有關,比如茅臺邊的美河酒[EB/OL].(2019-08-19)[2021-12-20]. https://www.360kuai.com/pc/9bf2a708ad75dd8fd cota=3& 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5] 顏景飛,孫輝,張健,等.我國體育運動生態環境研究:脈絡演進、前沿熱點與發展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2):13-20.
[6] 黃誠胤.重慶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模式與實施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