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芳 翁李勝 趙遠澤
摘 要:紅色旅游解說對促進紅色旅游發展、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眾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以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從解說方式、解說內容、解說豐富性、解說滿意度等視角分析紅色旅游解說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表明,人工解說與非人工解說的合理搭配、以文化和人物為主的解說內容、講解內容的豐富性及超出預期的滿意度有利于強化游客的國家認同度,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旅游;旅游解說;國家認同;雨花臺烈士陵園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21CH19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紅色旅游基地教育對高校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影響機制研究”(D/2020/01/59)階段性成果;南京農業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SKYZ2020022)。
旅游解說通常指利用多種媒介傳達旅游地的各種信息,幫助游客更好地認識與理解旅游地,是旅游地發揮教育功能、服務功能的必要手段。自《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后,我國紅色旅游熱度持續升溫。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更是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紅色旅游的浪潮。紅色旅游解說對提高游客的旅游感知和體驗質量,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體驗、學習、理解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價值和信仰,發現和深化情感歸屬,強化國家認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國對于旅游解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解說系統這一領域。吳必虎、金華荏和張麗提出了旅游解說系統的概念,同時解釋了其內容[1]。唐鳴鏑從我國國情的角度出發,勾勒了中國特色的旅游解說系統,對于我國大多數景區的解說系統現狀提出了一些建議[2]。關于旅游解說內容方面的研究,李小君、崔天劍提出了解說時空分配關系,認為參觀者的體驗與景觀在時空上的鋪陳關系密不可分[3]。張清海、張雨馨認為完整的敘事線和豐富的景觀敘事內容可以延長游客對整個紀念性空間的感知時間[4]。竇文章提出,紅色旅游應該成為研學旅游的重要部分,要發揮紅色旅游景點景區的文教作用,提升我國下一代的國家認同感[5]。金鵬闡釋了旅游解說工作當中的敬畏情緒對于國家認同的影響[6]。王燕、歐求忠和喻愛華關注到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紅色旅游翻譯研究問題[7]。
總體來看,對于紅色旅游解說的研究,學者討論較多的是紅色旅游活動對外介紹與翻譯的研究,但對于紅色旅游解說對游客國家認同的研究較為缺乏,值得深入研究。
(一)案例概況
雨花臺烈士陵園位于我國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占地1.537 km,是1949年之后最早建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烈士陵園。景區的中心紀念區主要有雨花臺烈士就義群雕、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倒影池、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等景點,同時在陵園內還分布有知名烈士墓、東西殉難處等紀念建筑及其他景點。
(二)問卷設計與數據分析
本文通過設置調查問卷收集游客對雨花臺烈士陵園紅色旅游解說模式及內容和國家認同感的相關態度,并使用李克特式量表對“解說內容”“解說方式”“解說豐富性”和“解說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調查。量化標準設定為,5=非常贊同;4=基本贊同;3=保持中立;2=基本不贊同;1=完全不贊同。同時兼有對游客人口統計學特征的分析,包括游客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出游動機等。
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使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探討雨花臺烈士陵園紅色旅游解說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
(一)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1.游客特征分析
依照游客性別、年齡、學歷進行分類獲得數據如下:性別方面,男性占54.67%,女性占45.33%;年齡方面,0~17歲的游客占23.33%,18~30歲占24%,31~40歲占35.33%,41~50歲占10.67%,51~60歲的游客占6.67%;學歷方面,大專與本科占68%,研究生及以上占10.67%。從性別方面來看,男性游客總體多于女性游客,說明男性對于此類旅游資源更有一定的傾向性。從年齡層面來看,0~40歲年齡段的人數占游客總數的82.66%,因此可以看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游客以中青年為主。從學歷方面來看,大專、本科與碩士及以上學歷所占比例為78.67%,說明較高學歷的游客更傾向于前往雨花臺烈士陵園進行參觀活動和參加文化教育活動。
2.游客游覽行為特征分析
在旅游動機方面,有27%的受訪者選擇了出于個人意愿前來紀念先烈,有77.33%的受調查者選擇了學校與工作單位組織參觀學習,有52%的游客選擇了陪同家人與朋友進行參觀。由此可知,大多數游客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景區,主要目的是進行文化教育活動,且多數游客是有組織地前往景區。
(二)解說方式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
在旅游景區的運營中,解說服務是一項不可缺少且意義重大的服務內容,除了具備基本的使用功能與服務功能,解說服務還具備教育功能[8-11]。紅色旅游以特殊歷史遺跡和文物等旅游資源為依托,其目標游客群體的旅游動機主要是瞻仰懷念和教育研學。研究表明,景區中的文化符號、歷史場景、歷史敘事等顯著影響游客的國家認同。景區應充分發揮各類解說方式的優勢,形成合力,為游客提供形式多樣的解說服務。
景區解說方式包括人員解說與非人員解說,其中非人員解說主要包括宣傳手冊、解說牌、標識牌、電子觸摸屏、自動語音、多媒體、小程序等方式。雨花臺烈士陵園中,解說形式以大理石碑刻字標識牌為主,且文字與背景多為黑白形式,有利于營造烈士陵園肅穆的氛圍,為游客帶來沉浸式的旅游體驗。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中也較多用文字加圖片的形式介紹館藏的烈士遺物和烈士生平,同時兼以少數視頻解說的形式介紹革命烈士。另外,雨花臺烈士陵園通過設置二維碼與微信自助解說的小程序,幫助游客深入了解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這種“靜態參觀”的方式在一些學者看來是對于紅色旅游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的體現,但是作為烈士陵園這一特殊的旅游景點來說,其主要的功能是文化教育功能,即在肅穆的環境氛圍中提升游客的國家認同感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功能,從這一角度來說,“靜態參觀”的解說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65.33%的游客認為解說方式過于老套,會阻礙游客國家認同度的提升;85.60%游客認為人工解說比自助解說更加具有互動性、感染力與實時性,利于游客國家認同感的提升。紅色旅游資源的解說方式既要保持解說環境的嚴肅性,又要滿足游客的需求,這就需要雨花臺烈士陵園在解說系統設置中充分考慮人員解說與非人員解說系統的配合,激發游客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共同體的深度思考,通過沉浸式體驗、共情式理解強化國家認同感[12]。
(三)解說內容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
除旅游解說方式外,對于游客旅游體驗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是解說內容。紅色旅游景區在解說內容的規劃方面必須在資源定位與文化屬性的基礎上設計解說內容,在解說內容中凸顯自身的紅色文化內涵,使游客的解說觀感與體驗得到加強。情感是旅游體驗過程中的關鍵要素,雨花臺烈士陵園由于其特殊性,游客情感往往更豐富、更深刻,積極的紅色旅游情感會起到提升游客整體認知水平的作用,是游客深化歷史認同、民族認同和政黨認同的催化劑,進而提升國家認同[13]。對于雨花臺烈士陵園來說,解說的內容應主要集中在對于當前景區主體內容的解說上,尤其是對紅色歷史人物等的解說。
在此次調查中,將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解說的內容分為3個方面:文化方面、環境方面、人物方面。結果顯示,89.34%的受調查者認可文化方面的解說工作,68%的受調查者認可環境方面的解說工作,86.67%的受調查者認可人物方面的解說工作。根據三方面的認可度進行比對來看,對于游客解說需求的滿足,在文化方面最高,其次是人物方面的解說影響,而環境方面的解說影響則相對其他兩方面來說偏低。由此可以看出雨花臺烈士陵園旅游解說的內容應以文化與人物方面為主,進而提升游客的國家認同感。
(四)解說豐富度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
紅色旅游群體具有顯著的身份特征,包括以老年人為代表的紅色尋根群體,以政府、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的黨員黨性教育群體,以學校集體組織、家庭休閑安排的兒童研學群體等[14]。其中,黨員黨性教育群體、兒童研學群體往往不止一次游覽某一具體紅色旅游景區,而是會多次重游紅色旅游景區,建立自身與紅色歷史的情感聯結,不斷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國家認同。游客身份的顯著區別要求紅色景區解說具有針對性與豐富性,既要滿足不同層次初游游客的解說需求,又要為重游游客提供新的視角,豐富游客的情感體驗。
根據實地調研可以發現,雨花臺烈士陵園游客多為組織性的集體紀念活動群體,這一旅游團體對于旅游解說的需求往往以學習教育為主。對于學生群體而言,了解紅色旅游資源的歷史往往能夠促進其對于紅色革命精神的學習,從而幫助其在三觀塑造的過程中強化國家認同感與愛國主義。同時在調研中還發現,共產黨黨員在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參觀人群中占比很高,他們游覽參觀景區的目的一般都是緬懷烈士,同時進行黨建宣傳活動。群體的不同屬性勢必要求景區講解的內容更加豐富,使解說內容更加符合群體的認知水平與文化需求。
本次研究也調查了游客對雨花臺烈士陵園解說工作的未來發展期望。其中,60%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提升解說形式的多樣性;77.33%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提升解說內容的豐富性;68%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提升解說工作的專業性;62.67%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提升解說人員的親和度。由此可見,游客對雨花臺烈士陵園解說工作的期望主要還是集中在解說內容上。
(五)解說滿意度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
研究表明,游客解說需求被滿足的程度與滿意度和游客國家認同感的提升有關。從期望價值理論角度來說,滿意度是游客的旅游體驗和其旅游期望之間的對比,是一個較為相對且主觀的概念。當旅游體驗大于或者等于旅游期望時,游客獲得滿足感;否則,游客就感到失望或挫折。
在解說過程中,當游客的旅游解說體驗大于其對于旅游解說的期望時,游客的解說體驗得到滿足,紅色解說的文化功能得以實現,游客加深了對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提升了對國家的認同感,可以認定此時的旅游解說工作產生了成效。同時,在游客解說滿意度較高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旅游景區的解說動機達成性較高的時候。
問卷調查內容顯示,大多數游客對雨花臺烈士陵園解說內容中的人物解說更加感興趣。因此,雨花臺烈士陵園的解說內容要關注革命先輩與烈士的形象立體化,使游客了解和銘記其性格、心性。目前,對烈士人物形象解說主要是通過文字形式對生平和遺物進行介紹。例如,在介紹烈士白丁香時,也介紹了她和樂于泓的愛情故事,游客了解了革命志士外的另一面后,更能產生群體認同感,從而在不知不覺之中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景區人物解說內容的要點不應該將烈士和革命先輩與人民群眾隔離開來,要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將本身就是從過去萬千群眾中走出來的偉大的革命烈士形象再一次與當今的中國人民聯系起來,以紅色旅游解說的方式建立起跨越時代束縛的民族認同的橋梁,激發游客的愛國熱情。
景區解說作為溝通游客與解說物的橋梁,近年來越來越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一方面,解說能強化游客對旅游地的理解,提升游客的體驗水平,為旅游目的地創造更大的價值。另一方面,解說同時具有服務和教育兩個基本功能,旅游解說作為旅游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游客獲取紅色旅游認知的重要來源渠道。
本文從解說方式、解說內容、解說豐富度、解說滿意度等視角分析了雨花臺烈士陵園解說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發現,雨花臺烈士陵園紅色旅游解說的內容效度與豐富度、解說方式、解說滿意度等層面是影響游客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紅色旅游解說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多元的,解說方式與媒介也是多樣的,包括館內導游講解、宣傳冊、解說牌、多媒體解說等形式。在雨花臺烈士陵園中,革命事跡、民間軼事等往往具有神秘傳奇色彩,構成了游客對紅色旅游的社會文化認知;而英雄人物、權威領袖和紅色革命遺址作為承載歷史事件的有形線索,是增強游客對國家熱愛和情感的重要因素。當游客感知到英雄人物的偉大及紅色遺址的震撼時,將會產生心理上的敬畏感,進而增加國家情感和國家認同。此外,雨花臺烈士陵園的講解和展示應在把握史實的基礎上,突出講解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也可增設游客參與體驗的項目,潛移默化地傳達歷史知識,進而激發游客的愛國主義情感。
紅色旅游景區的解說工作與游客的解說體驗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景區的解說會影響游客的解說體驗,而游客的解說需求也會反作用于景區的解說工作。只有不斷提高紅色旅游景區解說系統的科學性、文化性、豐富度、智慧化程度,才能真正激發游客對愛國主義價值觀的思考,提升游客國家認同感。
[1] 吳必虎,金華荏,張麗.旅游解說系統的規劃和管理[J].旅游學刊,1999(1):44-46.
[2] 唐鳴鏑.景區旅游解說系統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6(1):64-68.
[3] 李小君,崔天劍.論現代紀念性空間敘事設計[J].建筑與文化,2017(10):86-88.
[4] 張清海,張雨馨.基于視覺感受的紀念性景觀空間序列研究:以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9(8):55-60.
[5] 竇文章.讓紅色旅游成為研學旅游中的一抹亮色[N].中國旅游報,2016-11-25(2).
[6] 金鵬.紅色旅游情境下敬畏情緒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1-6.
[7] 王燕,歐求忠,喻愛華.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紅色旅游翻譯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7):62-63.
[8] 張城銘,翁李勝.我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與節點判定:基于國內和入境游客數據的定量分析[J].旅游論壇,2019(5):21-30.
[9] 翁李勝,雷燕,潘新潔.休閑涉入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自我效能與暢爽體驗的中介效應[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9):87-94.
[10] WENG L,LIANG Z,BAO J.The effect of tour interpretation on perceived heritage values:a comparison of tourists with and without tour guiding interpretation at a heritage destination[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2020(16):1-11.
[11] 翁李勝,劉慧芳.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21(11):47-50.
[12] 徐翠蓉,趙玉宗.文旅融合:建構旅游者國家認同的新路徑[J].旅游學刊,2020(11):11-12.
[13] 劉潤佳,黃震方,余潤哲,等.紅色旅游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21(7):1673-1683.
[14] 鐘士恩,陸文鑌,彭紅松,等.紅領巾兒童對紅色旅游資源與愛國主義的認知:雨花臺烈士陵園案例實證及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21(7):1684-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