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暢
摘 要:為探究江蘇省南京市民俗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策略,筆者分析民俗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南京民俗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的困境、南京民俗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的具體措施。南京民俗文化內容豐富,涵蓋人文精神、生態自然、歷史古跡、名人典故等,不同區域民俗文化差異較大,應用于旅游開發中,可以提升旅游活力,促進旅游業發展。因此,要發展民俗藝術產業,盤活文化元素,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符號,從而實現深度開發。
關鍵詞:旅游開發;文化資源;民俗文化;文化元素;南京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20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南京民俗文化資源的優化發展研究”(2020SJA0558)。
民俗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優勢,推動本地旅游業發展,進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要挖掘區域名人遺跡、風俗人情、歷史古建筑,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推廣本地文化,加強文化交流,積極發揮文化資源價值,打造特色旅游區。
文化資源、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核心吸引物,南京地區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分為4種類型[1]。一是節事活動。以傳統節日為中心,舉辦多種活動,如秦淮河畔觀賞花燈、南京國際梅花節、南京雨花石藝術節、江心洲葡萄節、龍袍蟹黃湯包節等,都屬于當地特色傳統節日。二是民間藝術類。以民間藝術文化為中心,為游客呈現當地特色民俗活動,如南京白局等。三是生活習慣類。該類型旅游資源以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社交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為主,展現當地群居生活習性,通過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展現本地區生活民俗。四是名人故居類。以民族英雄、歷史人物、文人風采為中心,領略當地傳統文化氣息和精神氛圍,如劉氏宗祠、陶弘景故居等。
(一)民俗文化充滿區域特色、民族特色,可打造特色旅游區
民俗文化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是地方古老文化的傳承[2]。旅游開發過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傳播特色文化的同時,可以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拉近旅游區同游客之間的距離,提升游客好感度,增加旅游區游客量。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樣,各區域生活環境、地理區位、發展態勢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南京要凸顯當地民俗文化特征,將其融入旅游活動中,給游客帶來不同的文化感受,滿足民眾多樣化精神需求,充分提升旅游區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滿足旅游需求,貼近民眾生活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3]。各個地區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滿足游客“求新”“求變”“求異”“求樂”的心理需求,是溝通傳統和現實、連接精神與物質的重要載體,屬于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并且民俗文化資源是廣布于各個地區的文化現象,是大眾參與創造的,如今已經成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新風尚。因此,南京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增加旅游趣味性、文化性,充分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時,要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俗、生活習慣,領略當地燦爛的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區,增強旅游區對游客的吸引力。
(一)開發深度不足
當前,南京地區民俗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在文化旅游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4]。開展民俗旅游活動可以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傳播禮儀文化、信仰文化、節日文化、娛樂文化等,但是當前南京地區在文化旅游營銷過程中,其產品形式單一,如導游講解不夠深入、旅游項目的附屬品開發不足、文創產品較少等,多數游客屬于“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和參觀,未能深刻理解當地民俗文化,多流于表面。單一化、低層次的開發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化旅游的特色不突出。對外宣傳過程中,民俗文化旅游景點不受重視,地區分布較散,直接導致消費人群、參觀人群不夠集中,因此難以得到大范圍傳播,營銷效果十分有限。
(二)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眾所周知,品牌建設是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但是南京地區在文化旅游品牌建設這一方面亟待提升,品牌規模效應并未形成,使整體區域民俗文化推廣緩慢,并未充分發揮民俗文化資源優勢。比如,秦淮燈會,該種民俗文化作為南京市旅游資源的代表,未打響品牌知名度,其品牌效應僅限于元宵節前后,民俗文化旅游難以得到強有力的品牌支撐,多數消費者對民俗文化旅游的熱情不夠持久。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秦淮燈會與老門東、夫子廟等特色文化景點協同發展,形成聯動效應,進而掀起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熱潮,塑造民俗文化旅游新常態,讓人們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民俗文化資源,并且對該種資源進行開發和傳播,爭取營造“人人做宣傳,人人會營銷”的旅游新模式,最終形成品牌效應,提高文化旅游資源口碑。
(一)利用新技術,開發新型場景體驗活動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將無線通信網、移動技術、數字電視終端相結合,不斷創新媒體形態,改變傳統媒體單一的宣傳方式,更加注重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已經明確提出,應該推動游客集中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旅游產業大數據平臺,實施“互聯網+”旅游行動計劃[5]。要想深度開發南京民俗文化資源,可以將文化旅游產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利用廣大民眾最易接受的方式,構建民俗文化傳播平臺,提高民俗文化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比如,利用文化交互體驗,通過新型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打造虛擬體驗環境,通過這種特色旅游體驗活動,使游客感受南京民俗文化氛圍,在虛擬的三維環境中,與游客積極互動,從而喚醒其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保護、開發、傳承、發展民俗文化,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不能將文化旅游局限于旅游產品,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聚焦產品,與其他衍生物相連接,開發文創產品,邀請特色手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參加大型民俗文化展覽會和文藝表演活動,現場展示民俗文化工藝品制作過程,并配有相關文字說明和視頻講解,將文創產品開發與區域性經濟發展相結合,打響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民俗文化產品眾多,通過新媒體傳播技術,拓寬民俗文化推廣平臺,或者與當地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構建相應聯動機制,深入開發民間剪紙、云錦、金箔等文化資源,通過展示活動,與游客積極互動,在旅游活動中注入文化內涵,最終實現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
(二)對民俗文化進行具象化表達,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內涵
在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中,人們可以發現民俗文化具有“歷史連續體”特征,屬于多文化綜合體;因此,要想實現民俗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可以對資源進行解構,實現該地區文化資源的自我更新,提取出具有典型特征的價值符號和文化元素,從而開發出全新的旅游業態。
筆者以南京市江寧區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為例,江寧區是“六代豪華”之地,城市空間規劃體系完善,人文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在文化旅游發展大背景下,相關部門為了深度挖掘江寧特色民俗文化,實現多元發展,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解讀,通過再創造,開發出具有當地文化記憶的旅游業態。其資源類型可以分為節令習俗、特色工藝、民間演藝、傳統藝術、民間演繹等,如“送夏”、制陶、竹制工藝、龍燈、蕩湖船、谷里山歌、江寧民歌、放河燈、鮑家莊春節船燈、牛首山踏青等。在文化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提升鄉村民俗文化與農民之間的黏合度,做好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將民俗文化進行產業化開發,將文化旅游作為文化傳承的常態,借鑒文化傳統,延續、重建江寧民俗文化,構建新型旅游開發格局,逐漸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旅游+”全新業態轉變,實現民俗文化的轉型和升級。構建“春牛首、夏田園、秋菊花、冬溫泉”一體化民俗活動,重新喚起農民對自己家園的記憶,著力打造鄉村旅游風景線,注重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在保留本真的鄉土文化基礎上,依托自然資源,重塑旅游風景線,恢復原有的鄉村風貌,使游客遠離城市喧囂,感受鄉村獨有的恬靜與美好,通過對民俗文化的具象化表達,使其富有時代內涵。
(三)注重對外形象宣傳,打響城市名片
為了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知名度,還應該注重對外形象宣傳,借助特色節慶活動,利用旅游體驗項目,不斷為客戶帶來全新感受,打響城市名片,豐富民眾文旅生活。在迎合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保留傳統味道,從而提升民俗文化市場競爭力。比如,南京市六合區充分打造“茉莉花文化”,推進旅游示范點的建立,滿足都市人群“求新、求異”的旅游需求,將“大泉人家”“農民畫鄉”“坪山翠谷”“赫家官塘”“長江漁村”統稱為六朵茉莉,打造茉莉花園,注重鄉村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深度結合。六合區在人文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的基礎上,以政府為主導,統一規劃,利用市場動力機制,挖掘民俗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民俗文化產業模式,避免旅游開發的同質化,最終打響城市名片。同時,該地區充分利用文化旅游節,連續十年舉辦茉莉花民俗文化節慶活動,促進了六合地區旅游品牌宣傳,使六合旅游逐漸被人們熟知,并廣泛認可,充分挖掘本土民俗資源特色,營造視聽盛宴,通過茉莉花文化節實現招商引資,帶動該地區經濟發展。
(四)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嵌入式開發
要想加大民俗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力度,相關部門必須留存文化命脈,在保護地方文化與生態的基礎上,對民俗歷史進行嵌入式開發,著力打造一鎮一品文化旅游模式,充分挖掘和整合地方性非物質文化資源,給游客營造傳統的人文氣息,從而提升民俗文化的功能,提升其文化競爭力。例如,南宋御街的改造,杭州地區本身具有大量的宋、明、清和民國歷史遺存,建筑古跡多種多樣,儼然一座建筑歷史博物館,相關部門為了將該種傳統人文氣息保留下來,在豐富街道空間形態的同時,保留其經營特色,著力打造“方回春堂”“胡慶余堂”等老字號品牌,凝聚成所謂的城市精神,豐富居住建筑歷史內涵,將其作為民俗文化開發和傳承的載體,實現精神文明和空間形態的優化和整合。南京淳溪鎮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并極具特色,如陽腔目連戲,雙龍、單龍等龍舞品種等。相關部門應該將歷史遺跡和民俗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原生態民俗文化品牌,并創建文化創意交流特色小鎮,將淳溪鎮作為世界羽毛貢獻技藝傳承試點,培育自身文化品牌,將文化元素和審美元素相結合,更加注重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多元發展,深入挖掘民俗文化。
部分民俗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類型較為零散。因此,應該將民俗文化資源和旅游開發相融合,做好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通過科學指導、政策傾斜、建立旅游示范點、實施人才戰略,助力南京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最終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區品牌。
[1] 陳俊安.馬山縣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13-16.
[2] 沈洪江,覃爽,張遠義,等.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原生態旅游開發策略:以青海省稱多縣為例[J].四川地質學報,2021(增刊2):98-103.
[3] 王先昌.基于傳統民俗文化的旅游產品創新設計研究:評《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設計》[J].水利水電技術,2020(6):205.
[4] 李楚鴻,周波.基于生態宜居理念的貴陽市開陽縣城南片區城市規劃與設計[J].新型建筑材料,2020(4):165.
[5] 常中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評《美麗鄉村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J].中國瓜菜,2020(1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