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琪 邢淑芬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學校和家長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事實上,優質的課間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促進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發展。例如,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威廉·梅西(William V. Massey)等人的研究發現,課間活動質量能夠顯著影響兒童的社交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的發展。
該研究選取了來自美國25所學校共計352名三到五年級的小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分別記錄他們的課間活動時間、課間活動質量、課堂交互質量以及課堂行為表現,其中課堂行為表現包括:外化問題(攻擊行為等)、內化問題(焦慮、抑郁等)、學習問題(學習成績、注意力集中等)和社會適應性(適應能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等)。研究結果表明,課間活動質量對兒童的外化問題、內化問題以及學習問題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對兒童的適應性能力具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兒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即高質量的課間活動有助于兒童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緒,更積極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
因此,研究者強調,學校為兒童創造合適的條件,讓他們在課間活動期間有機會進行安全健康的游戲至關重要。對此,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制定課間活動的規范和政策。具體的規范政策包括課間活動的經費預算、課間活動的時長、室內和室外課間活動的計劃等。二是明確學校在課間活動管理方面的負責小組或負責人。該負責小組或負責人除了要確保學生參與足夠時長的課間活動,還負責制定課間活動的規范,對課間活動情況進行監督,并倡導改善學校課間活動的質量。三是積極組織和參與課間活動。通過教師組織和參與課間活動,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活動興趣,規范學生的活動規則,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品質;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自身在身體和心理上得到放松。四是將課間活動納入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體系。具體而言,可以在課間活動期間進行一些簡單的心理與行為干預,組織一些有意義的志愿活動或勞動教育活動,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資料來源:
Massey, W. V., Thalken, J., Szarabajko, A., Neilson, L., & Geldhof, J. (2021). Recess quality and soci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91(9), 730-740.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