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昊
[摘? ?要]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區域教育實踐的主要目標。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在區域教育生態構建、區域教育現代化治理等方面積極探索,推行品質教育,形成了涵蓋價值追求、教育哲學、教育目標、任務與愿景的區域教育體系,并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區域教育;生態構建;品質教育
一、品質教育的內涵
教育關系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人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有內涵、有品質的教育。為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積極探索推行品質教育。所謂品質教育,“品”即品德、品行,以品立人,實現品德高尚、品行端正,教人有德、教人之才、育人之身,育人效果要讓群眾贊不絕口,有口皆碑;“質”即以質立校,以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實現工作推進的高質量,培養人的高素質,簡言之,就是要理念先進、做工精細。品質教育是中原區教育的價值追求和教育主張,具有以人為本、先進、高質量、公平四大特征。
二、品質教育的教育哲學與總體要求
中原區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守中歸原”這一品質教育的精神理念,并將其作為中原區的教育哲學。“守中”就是守住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牢記培根鑄魂的教育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教師的高素質促進學生發展的高品質,培養具有中國心、民族魂,勇于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歸原”就是要遵循教育規律,回歸教育本真,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歸原即讓學生回歸自然,學會發展;歸原就是“樹人”,敬畏天性、尊重人性、關注個性。
品質教育的總體要求是培養人的高素質、工作推進的高質量。培養人的高素質體現在尊重教育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工作推進的高質量體現在理念先進、做工精細。基于此,中原區建構了品質教育的實施機制,并在實施過程中遵循四大課改原則,抓好四大體系建構,抓牢四大關鍵,做好四大保障(如圖1),探索出了區域課程建設路徑(如圖2)。
三、品質教育的任務
品質教育的任務是通過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具體來說,就是用供給側改革的理念,參照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制度五個要素的供給改革,通過教師素養提升、深化課程改革、分階段的資源調適、教育專家引領、教育集團化與教育綜合改革六大舉措,為學生成長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
四、品質教育的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對此,品質教育便以建設高質量區域教育體系,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其他各類教育同步協調發展為目標。中原區結合區域現狀,全面深化實施品質教育,重點以區域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資源建設“三大建設”為著力點,穩步推進高質量區域教育體系建設。
1.品質教育的課程建設
(1)課程目標
品質教育課程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心中有中國、眼中有世界、腦中有歷史、胸中有未來、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品質學生”為總目標,下屬各類課程也有各自的具體目標。例如,立德課程以“愛黨愛國,培根鑄魂,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為目標;生存課程以“向善求真,愛思樂創,學習應用知識能力”為目標;生活課程以“熱愛勞動,實踐應用,積淀必備生活能力”為目標;生命課程以“健體臻美,涵養性情,綻放生命絢麗色彩”為目標。
(2)課程內容
一是課程體系框架。品質教育課程包括立德課程、生存課程、生活課程、生命課程四大類。每類課程均由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兩部分組成,二者相互關聯、互為補充,以滿足學生共性和個性協同發展的需求。
二是課程內容設置。品質課程內容遵循“立德”和“樹人”兩條主線,突出國家、地方、學校課程體系的融合,堅持五育并舉,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依據區域發展現狀,結合校情開設校本課程。如立德課程涉及的國家課程有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歷史,涉及的校本課程有歷史年輪、黨建、校史等。
三是課程層次結構。根據課程內容分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型(必修)、供個性化選擇的拓展型(選修)和面向優秀人才發展需求的卓越型(選修)三個層次, 形成立體化的層次結構。
品質教育課程建設為學校的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如圖3),全區中小學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如中原區須水鎮中心小學的“潤靈”課程、鄭上路小學的“和”課程等。
(3)課程實施
中原區主要通過課堂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資源建設四個途徑落實學生課程。
一是課堂育人。依據“守中歸原”的教育理念和培育品質學生的目標,構建了區域品質課堂形態。品質課堂形態重點體現鏈接性、探思性、創新性和延展性四個要素。在區域品質課堂形態的引領下,各校依托學校文化與校情,構建、完善出各具特色的學校課堂形態。
二是活動育人。鼓勵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類、社會實踐類、學科拓展類、體藝類等活動,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實現活動育人。
三是環境育人。各校將學校辦學思想、課程元素等融入到環境建設中,通過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小組文化建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實現環境育人。
四是資源建設。從課程資源開發主體、校內外資源的有效利用、管理和評價平臺等方面提出了“1+n”課程資源建設整體規劃(如圖4),引領學校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和利用。
(4)課程評價
一是區域學生課程評價體系。基于 TIMSS 國際測評、外觀評價模式、CIPP 評價模式等,中原區逐層梳理和分解,從5 個視角 21 個維度 56 個指標,創生了中原區學生課程評價體系(見表1)。
二是區域品質作業設計體系。作業是實施課程評價的重要方式。中原區十分重視發揮作業鞏固、診斷和改進教學的作用,對課程作業進行整體設計,凸顯作業的基礎性、實踐性、探究性和綜合性,構建了區域品質作業設計體系(如圖5)。在此基礎上,各校構建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學校作業體系,如鄭州市實驗小學“愛的教育”作業體系、中原區育才小學的“生命教育”作業體系等。
三是搭建區域信息化課程評價平臺。以基礎教育大數據分析平臺為依托,將實證資料數據化,綜合分析、處理,實現對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全方位監測。平臺與教育電子地圖結合,能夠快速定位并直觀呈現學校多維評價結果,實現評價結果的可視化。
2.品質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
以課程思維塑造品位教師,借鑒精準脫貧的理念,深度聚焦課程內容,對照教師核心素養,精準定位,科學施策,努力塑造師德高尚、涵養深厚、業務精湛的品位教師。
課程實施主要通過研訓結合的方式進行。“研”主要由教研室承擔,“訓”主要由教師進修學校承擔,將培訓效果與教師日常教研相結合,主要方式有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等。根據教師不同的能力層次,實施陽光工程、領跑工程、卓越工程的“三訓”工程;根據教師不同的工作內容,實施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的“三名”工程。
3.品質教育的資源建設
品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會分階段進行資源調適。一是聚焦硬件,提升“顏值”(2013-2015年),加大老舊學校改造力度,加快推進新建校建設;二是聚焦課改,提升內涵(2016-2018年),深度聚焦課程、課堂、課題、評價,努力優化課程;三是聚焦隊伍,激發活力(2019-2021年),實施“兩提一改一樹”工程。“兩提”即提升教師素養,提高教師待遇。建立義務教育教師工資與公務員待遇調整聯動機制,落實精神文明獎、平時考核獎、文明城市獎、目標考核獎、平安建設獎、年度綜合績效考核獎等獎勵。在嚴格執行鄭州市公租房政策的同時,對符合公租房申請的中原區一線教師,優先供應分配。“一改”即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具體體現為縣管校聘和校長職級制。“一樹”即樹立先進典型,樹立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先進典型,增強教師的幸福感與價值認同。目前,中原區品質教育已經進入第四階段,這個階段將貫穿于整個“十四五”時期。
五、品質教育的支撐
培育品質學生、塑造品位教師、創建品牌學校是品質教育的三大支撐,其中培育品質學生是核心,塑造品位教師是保障,創建品牌學校是載體。
品質學生,就是要培養富有愛心、有責任心、樂學善思、全面發展等優秀品質的學生,主要通過學生課程體系來實現。
品位教師,就是塑造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腳下有路、胸中有詩的優秀教師。具體來說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師德,要有積極的教育態度,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要享受美好的生命。這些“品位”主要通過師資培訓來實現。
品牌學校,就是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內涵,卓越的教育成果,良好的群眾口碑。各學校在“守中歸原”理念的引領下,堅持以品立人,以質立校,通過實施構建辦學思想體系、管理體系、課程、課堂形態、評價體系、隊伍、環境、成果八大建設(如圖6),打造品牌學校。
六、品質教育的愿景追求
品質教育,是為了成就未來,成就學生的美好未來,成就中原教育的美好未來。品質教育就是要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融入社會和創造生活的能力。做品質教育就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教育規律出發,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中原區的教育管理、德育建設、校園建設、隊伍建設、課程開發、課堂變革等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來開展,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全面發展。品質教育實施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效。
歷史的力量源于傳承,歷史的智慧在于創新。品質教育既是一代代中原人對區域教育發展探索的傳承,也是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面向未來,對區域教育發展的創新。中原教育人將在中原教育追夢路上,牢記黨的教育方針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秉承“守中歸原”的精神綱領和品質教育的價值追求,圍繞“新時代中原教育更出彩”這個愿景,聚焦“建設高質量區域教育體系”這一目標,重點打好“教師素養提升、教育專家引領、教育集團化發展、教育綜合改革、教育品牌打造”五張牌,全面深化實施品質教育,擦亮“學在中原”的區域教育品牌。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