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生,李岳桓,黎騁
(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2)
血清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抗體滴度是一種輔助診斷鼻咽癌的常用指標。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不少無典型癥狀但EBV血清學檢查陽性的患者就診[1]。鼻咽部由于位置隱蔽,解剖結構比較特殊,因此鼻咽癌的發生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大多數的鼻咽癌患者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2]。目前臨床上對于鼻咽癌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組織學檢查。窄帶成像內鏡(NBI)是一種新型的內鏡顯像技術,其檢查機制是采用特殊的光學顯色效應觀察黏膜表面及其上面的微血管形態學改變,從而及時發現異常病變[3],及時檢出淺表的或者微小惡性病變。本研究旨在探討窄帶成像內鏡在無典型臨床癥狀EBV陽性者鼻咽部活組織檢查中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進行檢查的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患者150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2 例,女38 例,年齡(54.2±10.4) 歲。
納入標準:無典型臨床癥狀者,即來診者首診時的主訴無頸部腫塊被觸及,無面部麻木、頭痛、鼻塞流涕、復視、耳鳴、耳堵塞感等典型癥狀;首診檢查EBV血清學滴度為陽性,且EBV血清學檢查中殼抗原免疫球蛋白A(VCA-IgA)≥1∶40,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A(EA-IgA)≥1∶10。排除標準:患者為易過敏體質或對利多卡因不耐受;認識功能障礙,無法理解相關診斷意義,無法給予積極配合,或非自愿參與研究者;無法忍受內鏡檢查過程,中斷檢查者;合并嚴重心血管系統疾病、出血性疾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出現鼻咽癌典型臨床癥狀。
對患者進行鼻咽部檢查前,采用利多卡因棉片置入鼻腔中,濃度為2%,置入時間為2~3 min,起到促進鼻腔黏膜收縮及麻醉的作用。檢查過程中,讓患者保持仰臥位,先在電子鼻咽喉鏡上涂抹2%的利多卡因凝膠使其表面潤滑,再將其置入到鼻腔內,先在普通白光下觀察雙側的鼻咽及其側壁、咽鼓管、咽隱窩、鼻咽頂和后壁等情況,再轉換到窄帶成像內鏡下觀察(見圖1-圖4)。

圖1 后鼻孔緣白光模式電子鼻咽鏡檢查

圖2 后鼻孔緣窄帶成像內鏡檢查

圖3 鼻咽右頂后壁白光模式電子鼻咽鏡檢查

圖4 鼻咽右頂后壁窄帶成像內鏡檢查
分別對上述兩種條件下觀察到的病變進行圖片采集、病理結果預測和活組織檢查,將標本在甲醛溶液中固定后送病理科檢查。靜脈取血,分離血清,4~8 ℃保存,采取華美生物工程公司經銷的試劑盒檢測血清EBV。
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NBI活組織檢查和普通白光檢查的陽/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靈敏度以及特異度。
采用SPSS26.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通過χ2檢驗完成樣本率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0 例入選患者中,病理組織學檢查診斷為惡性病變31 例,非惡性病變119 例。普通白光內鏡診斷惡性病變33 例,非惡性病變117 例,假陽性8 例,假陰性6 例。NBI內鏡診斷惡性病變32 例,非惡性病變118 例,假陽性2 例,假陰性1 例(見表1)。

表1 不同內鏡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比較 單位:例
NBI內鏡對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者的診斷符合率為98.00%(147/150),高于普通白光的90.67%(136/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BI內鏡對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者的診斷靈敏度為96.77%(30/31),高于普通白光的80.64%(25/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BI內鏡對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者的陽性預測值為93.75%(30/32),高于普通白光的75.76%(25/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普通白光內鏡和NBI內鏡診斷結果比較 單位:%
影像學以及內鏡檢查的聯合應用是目前臨床確定鼻咽部位病變位置的主要方式,前者包含高分辨率的CT和MRI等方法,能夠反映出淋巴轉移、腫瘤侵犯的部位以及浸潤的深度等情況,而對于黏膜表面出現的形態學改變則需要靠鼻咽喉鏡等內鏡檢查,檢查重點是早期發現有無癌變存在,進而給予早期的治療干預,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率,所以提高早期診斷疾病的檢出率和診斷準確性是非常關鍵的[4-5]。
隨著近年來內鏡成像診斷技術的逐漸完善,窄帶成像技術開始逐漸地應用于臨床,其具有無創、操作簡便等優點[6]。NBI以藍、綠光的窄帶光譜為主,容易被黏膜血管中血紅蛋白吸收,使黏膜表層的微細血管結構和形態顯示出來。通過強調不同層次的血管形態,增強黏膜的對比度,對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黏膜和黏膜表面的血管形態進行比較,能夠非常敏銳地發現黏膜表層血管的細微變化,將常規白光內鏡檢查無法觀察到的病灶找出[7]。NBI還利用了圖像的清晰度和反射光有關的成像原理,可以更清晰地觀察黏膜上下的血管,從而能夠非常敏銳地發現黏膜表面血管的細微變化,發現常規白光內鏡檢查無法觀察到的病灶。研究發現,常規的白光內鏡檢查主要是采用了與肉眼可見光相似的波長,憑借肉眼觀察到的病灶情況判斷有無腫瘤的生長,NBI則彌補了常規診斷的不足,能夠及時發現早期癌變[8]。
在本研究中,NBI內鏡對于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者的診斷符合率和靈敏度高于普通白光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采用普通白光檢查方法檢查鼻咽部主要是結合檢查醫師的既往工作經驗,根據有無明顯隆起的腫物、黏膜表面的粗糙情況以及顏色變化、周圍淋巴組織的形態等病變來觀察并攝取圖像。如果采用NBI內鏡進行觀察,可以結合觀察到的黏膜表面血管形態發現病灶組織,如血管呈扭曲線條狀或者細樹枝狀等,可以明確病灶組織的具體位置和性質,使活組織檢查的結果更為準確。本研究中有2個病灶被NBI誤判為惡性,后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診斷為炎性反應,還有1 例惡性病例被NBI漏診,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診斷為鼻咽癌,該病例未能檢出是因為壞死組織覆蓋了淺表病灶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從而對NBI內鏡下觀察黏膜表面的毛細血管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與普通白光檢查相比,NBI內鏡在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者鼻咽部活組織檢查中,具有更高的診斷符合率和靈敏度,有望成為一種無典型臨床癥狀血清EBV陽性者鼻咽部活組織檢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