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田寶文,李欣芮,姚 瑤
癌癥(cancer)也稱惡性腫瘤(malignantneoplasm),為控制細胞生長增值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其作為一種慢性病,嚴重影響病人生活,部分癌癥例如肺癌、鼻咽癌、婦科腫瘤等疾病在治療過程中都需要輔助放療以加強治療效果,但是對放療的恐懼以及后期未知的副反應,讓很多病人自我調節失衡,產生各種消極應對。賦能為病人在疾病診療過程中對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水平高低對疾病的診治較為重要,病人對疾病診治的參與及反饋也能反映其賦能水平值[1],因此評估圍放療期病人賦能值尤為重要。自我調節疲勞嚴重時可使病人失去對疾病治療的自信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力,產生各種負性情緒,自我調節疲勞受多方面因素影響[2-3],其中病人主觀能力方面較大,現探討放療期病人賦能與自我調節疲勞的相關性,以期為通過賦能措施降低病人自我調節疲勞水平提供支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放射治療的200例癌癥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放療標準的病人;②有自主行為能力;③能正常溝通交流者。排除標準:①不愿配合調查者;②病人有嚴重并發癥不適合者;③同時參與其他研究者。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此次調查主要包括預調查和正式調查,對20例圍放療期病人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評估病人一般情況問卷的簡易性及可讀性,對一般情況調查問卷進行修訂和完善,形成了圍放療期病人基本情況的最終調查問卷。經預調查確定最終的問卷于佳木斯大學附屬醫院調查。兩個階段均采用匿名問卷填寫,有研究人員輔助或病人獨立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20例,收回有效問卷200例,有效回收率為91%。
1.3 調查工具
1.3.1 一般資料調查表 自行設計經預調查后修改并經相關專家指正多次完善后形成,主要包括病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患病時間、放療周期以及病人自我活動能力等資料。
1.3.2 中文版病人感知賦能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Patient Perceptions of Empowerment Scale,CV-PPES) CV-PPES 原始量表是由Lewin等[4]編制,共17個條目。我國臺灣學者Yeh等[5]將其漢化,以住院病人為研究對象,檢測其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數為 0.81,內容效度指數(CVI)為 0.95,中文版 CV-PPES 共 11 個條目,包括 4 個維度:信息(條目1~條目3)、決策(條目4、條目5)、個體化(條目6~條目8)和自我管理(條目9~條目11),評價方法采用 Likert 5 點評分法,“非常同意”計5分,“同意”計4分,“勉強同意”計3分,“不同意”計2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賦能水平越高。同時相關研究表明其信效度Cronbach′sα系數為0.834[6],結果良好,可以運用于本次研究。
1.3.3 自我調節疲勞量表(SRF-S) 該量表由加拿大學者Nes等[7]于2013年編制,2015年由王利剛等[8]漢化;共16個條目,包含認知控制、情緒控制和行為控制3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1~5分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認知控制維度總分30分,情緒控制維度總分25分,行為控制維度總分25分,量表總分80分。計算所有條目的總分,得分高表明自我調節疲勞程度嚴重,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0.84,可用于本次研究。

2.1 病人一般資料 本研究圍放療期病人200例,男112例,女88例;30~40歲20例,41~50歲36例,51~60歲104例,≥61歲40例;在婚170例,非在婚30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6例,初中70例,高中及中專28例,專科及以上14例;患病時間<6個月42例,6~12個月52例,12~24個月82例,>24個月24例;住院次數:1次20例,2~4次104例,4~6次64例,>6次12例;放療周期:1個療程56例,2個療程74例,3個療程50例,4個療程及以上20例。
2.2 病人賦能及自我調節疲勞評分情況 圍放療期病人自我調節總分為(52.63±4.87)分,維度得分中情緒控制(17.25±4.87)分、行為控制(18.26±7.38)分、認知控制(16.89±4.93)分,賦能水平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圍放療期病人賦能得分情況(n=200) 單位:分
2.3 圍放療期病人賦能與自我調節疲勞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圍放療期病人賦能與自我調節疲勞呈負相關(r=-0.725)。見表2。
圍放療期包括放療前、中、后3個階段,在放療的過程中病人面臨的身心壓力比較大,很多病人在此期間會表現出情緒低落,社交減少,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主要與對放療的恐懼及放療后自身的變化及副作用有關,極易產生自我調節失衡,病人的賦能水平能從身心兩方面反映出病人面對疾病時的綜合狀態。
本研究顯示圍放療期病人的賦能平均分為(38.12±4.13)分,其中自我管理維度得分最低,可能是隨著疾病的進展以及放療的副作用使得病人自我管理低下,也可能是病人的年齡以及疾病帶來的肢體殘缺影響病人的自我管理,這一研究結果同其他學者[9]一致。有研究顯示通過賦能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可提升病人對疾病的自我管理及其生活質量[10]。決策維度得分也較低,表明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醫療決策的參與度較少,醫護人員很難將病人的教育納入他們繁忙的日程安排中[11-12]。但研究表明醫護人員授權教育可積極提升病人醫療決策參與度[13]。因此,為滿足病人需求,醫院應為病人賦權制定相應措施,并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教育,支持病人積極參與決策和自我管理,以保障他們的健康和必要的資源和設備,包括病人需求評估、病人教育研討會、與病人互動的時間以及病人教育評估工具。
在影響病人賦能的因素中病人文化程度對其賦能水平影響較大,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其在應對疾病時表現出來的賦能水平更高[14]。
同時研究顯示癌癥病人的放化療周期、臨床分期及共病數量均會影響病人的賦能水平,初期放化療時病人對放化療效果及毒副作用的不了解會產生各種緊張焦慮情緒,會影響病人的賦能水平,隨著放療次數的增加以及對治療后副反應的了解以及和醫務人員的溝通學習,都使得病人的認知及疾病管理水平提高[15]。來自照護者及家屬的支持能很有效地促進病人賦權能力的提高,讓病人在面對疾病困惑時能有所依靠,進而能有效降低其自我調節疲勞[16]。在病人賦能過程中醫護人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病人從突然面臨疾病的死亡威脅到各階段治療過程中其心理狀態會發生很大改變,醫護人員應給予積極的干預,幫助病人建立生活的信心及堅持治療的毅力,這也是對病人賦能很重要的因素[17-18]。
本研究結果顯示,圍放療期病人的自我調節疲勞較重,得分為(52.63±4.87)分,與相關研究[19]結果一致,其中行為控制得分最高,表示病人自我調節疲勞中行為控制疲勞最嚴重,這也和病人賦能總分中自我管理分最低相對應,圍放療期病人的賦能中自我管理維度與其自我調節疲勞呈高度相關性[20]。情緒控制得分相對中等,可能是因為病人年齡影響,年齡大的病人對疾病的忍耐度更強,但是在臨床護理中應該加強對放療病人的心理教育以及人文關懷干預,且研究顯示病人的放療周期影響病人的自我調節疲勞,隨著疾病的進展以及放療后的副反應都加劇了病人的行為失調、認知失調及情緒失調[21]。因此在護理過程醫護人員應針對性地為病人提供相應干預降低自我調節疲勞。
本研究結果顯示圍放療期病人的賦能水平與其自我調節疲勞呈負相關,臨床醫務人員可通過賦能教育提升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決策水平,進而提升病人賦能水平、降低自我調節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