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新型武器裝備發展路徑解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曹永勝
在烏克蘭展開軍事行動22 天后,俄軍首次祭出“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系統?!柏笆住睂椏梢詷O高的速度擊中上千公里的目標,該型的彈道全程可以調整,彈道軌跡捉摸不定,使防空系統更難跟蹤和攔截,真正成為“隨時插入心臟的匕首”,被俄羅斯總統普京稱贊為“無敵”。重要的是,在俄羅斯已經開發出一系列高超音速武器的同時,美國還沒有研制成功這種武器。有西方專家頗有些“酸意”指稱,俄羅斯這是在“炫技”,只想獲得一種“可以嚇唬到所有人”的心理優勢。追求威懾效果,的確是俄軍武器裝備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一。
俄軍武器裝備建設服從、服務于國家軍事戰略,立足本國實際,緊跟世界軍事潮流,其軍工產品以種類齊全、技術先進、實用耐用等特點,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與此同時,俄軍備發展也受制于經濟萎靡、某些領域技術滯后等不利因素。已故俄軍事科學院院長加列耶夫說過,“戰爭需要三樣東西,那就是錢、錢、錢”。而且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廣泛使用高新武器裝備,軍事行動花銷尤其巨大。俄羅斯不能再與美國進行全方位對抗,而是在現有實力和技術優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針對性制敵手段。其發展路徑體現了謀求威懾與實用的思想。
俄羅斯歷來重視戰略遏制能力建設。近年來,俄軍提出了新的“戰略性三位一體”威懾理論,即以核武器為主的戰略核遏制能力、以遠程高精度武器為主的戰略非核遏制能力和以網空武器為主的信息遏制能力,作為實施戰略遏制的指導理論。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更是將實施戰略遏制和預防軍事沖突作為維護國防安全的首要手段。在俄戰略遏制能力中,威懾效果最強的仍是核遏制能力。
俄羅斯核力量的強大不容置疑。從已披露的數據對比看,俄羅斯核戰力與美國大致持平——都擁有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俄部署的核運載工具略少于美國,而攜帶的核彈頭數量高于美國。
核武器數據是個關鍵指標。要保證生存,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核武器。美俄兩家擁有的核武器占比超過90%,在此基礎上早就達成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恐怖平衡。俄羅斯是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最怕的國家,恐怕主要是在這方面。
在攻的方面已經無解的情況下,美國企圖用“防”來打破平衡,研發的導彈防御系統已頗有成效。俄方為確保既有的戰略平衡不被打破,主要的指導思想是“以攻破防”,即通過提升戰略導彈的突防能力,破解美反導系統的攔截。
俄軍在導彈突防方面的主要手段包括:
——將導彈發射速度大幅提升(新型“亞爾斯”洲際導彈的速度可達20馬赫,即音速的20 倍,留給反導系統的反應時間極短);
——攜帶更多的分導式彈頭(“亞爾斯”導彈可帶4 枚分導彈頭,“布拉瓦”導彈可帶8~10 枚分導彈頭,每一枚都是殺傷效果巨大的炸彈,發射時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能消耗大量攔截導彈,使后續導彈得以突防);
——機動變軌(導彈飛行過程中可以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實現機動變軌,還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讓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
綜合這些手段,俄軍方自信突破反導系統的概率可達96%。
從主動性和效應方面看,俄不與美國拼反導,而是“以攻對防”,屬于典型的“非對稱回應”。因為美國反導有長期技術積累和雄厚的財力,俄方明顯拼不過。所以,不如削尖自己的“矛”來刺破對方的“盾”??陀^上講,攻比防更主動,也更省錢,符合俄羅斯的實際。
俄羅斯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不斷更新,經歷了“白楊”“白楊-M”“亞爾斯”等型號,新型替代型號“雪松”項目已列入俄2027 年前國家武器裝備發展規劃,正處于深度論證階段,即將轉入試驗-設計階段。與現役戰略導彈相比,“雪松”推力更大,并可能搭載“先鋒”高超音速彈頭,具有極強突防能力。
遠程航空兵戰略轟炸機升級換代。在下一代ПАК-ДА 戰略轟炸機研制出來之前,俄對圖-160 M 轟炸機進行了深度現代化更新,對圖-95MC 戰略轟炸機進行了相關升級。
“北風之神”級第四代彈道導彈核潛艇,被視為未來30~40 年俄海軍遏制力量的基礎,號稱“世界上最安靜的戰略核潛艇”,隱蔽性能極佳。普京曾為此艇發狠表示“把克里姆林宮賣了也要及時把它造出來,因為這關系到俄羅斯的未來”,足見其重視程度。該型艇專門配備“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其分導式彈頭的功能可根據任務需要來調整布置,如果打擊的目標較少但目標價值巨大,即可多攜帶誘餌彈對敵反導系統實施干擾,確保主彈頭一擊致命。俄前副總理羅戈津稱,“無論反導系統部署在哪里,‘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搭載的導彈都能突破其防御”。
俄羅斯軍工部門還別出心裁,將核動力裝置與核戰斗部結合,已研制出了兩種“雙核”武器:“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核魚雷。
“海燕”核動力洲際巡航導彈已經成功試射。給巡航導彈裝上核反應堆做動力,意味著核武器可以長期“盤旋”在敵人頭頂上。這種“恐怖”路數大概也只有俄羅斯人能想得出來。CNN 報道稱,“海燕”導彈是俄羅斯為擊敗美國導彈防御系統而開發的最能夠制造危險和破壞穩定的武器。
“波塞冬”是全球威力最大的洲際核魚雷,射程高達上萬公里,基于核動力的超空泡技術使其速度達到傳統魚雷的2-5 倍,并可完美繞過美國的探測,其高達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一旦在沿海爆炸,產生的海嘯會形成高達500 米的巨浪,毀傷能力不亞于印尼海嘯,足可毀滅沿岸的大型城市。這種無法感知性和毀滅性的威力帶來的就是強大的威懾力。
“非核遏制”概念于2014 年版《軍事學說》首次提出,是指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條件下,依靠常規武器的戰備能力也能達到預防和制止軍事沖突的目的。這表明俄已認識到核遏制的局限性,因為很難實際投入使用。而美國除了導彈防御系統,在軍事領域顛覆性技術上也在不斷加大投入,新概念武器裝備持續研制列裝,這在客觀上也削弱了俄戰略核力量的威懾效能。俄受國力所限,只能以有限的投入強化非核遏制能力,獲取“非對稱”優勢,為大國博弈提供支撐。
非核進攻性戰略武器囊括了所有裝備非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以及遠程?;?、空基巡航導彈,也包括高超音速武器。論高超音速武器,中俄被公認為全球最強,美國略占下風。美軍的優勢更多體現在平臺上。俄羅斯應該先發展“平臺”還是“彈藥”?就這個問題,在俄國防軍工部門長期存在激烈爭論:一方主張多造坦克、大炮、飛機、直升機等新平臺,另一方要求多造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和新型彈藥等高精度武器。說到底,還是因為經濟困難,資金有限,只能做選擇題:多投在制造平臺上,對研制新型空襲武器的撥款就會受影響。以往的國家裝備計劃多考慮的是先造平臺。近些年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俄國家武器計劃明顯傾向后一種觀點。
在2017 年12 月的國防部會議上普京明確表態:國家裝備計劃的重點不是建造新艦艇和飛機,而是多功能、高效率、高精度的攻擊武器。普京希望控制武器平臺建設費用,重點發展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也就為爭論定了調。理由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先解決國家安全問題。高精度武器是“非核遏制”力量的重點,其基礎是各類高超音速彈藥系統。在北約軍事威脅日益臨近的情況下,開發高精度武器是身居戰略劣勢的俄羅斯突破西方圍堵、確保有效威懾的生死之搏。
第二,俄軍很好的實戰經驗。在敘利亞軍事行動中,俄軍發射遠程巡航導彈不需要核動力驅逐艦、航母等特殊平臺,在普通柴電潛艇和小型導彈艦上也能發射,已經創下了“小艇打大彈”的成功戰例;發射X-101 導彈也不必一味等待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問世,對年邁的圖-160 和圖-95МС 進行改進后,照樣可以“舊機載新彈”,投射高精度彈藥和導彈。
第三,這其中也隱含著俄羅斯的無奈。俄造船業不斷衰落,現在只能造輕型護衛艦,因為艦艇發動機技術掌握在烏克蘭手里,大型艦艇一時造不出來,只好用小型艦艇來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猶如“小馬拉大車”,成了俄羅斯特色。
這恰恰也反映了俄羅斯人講求實用、從實戰出發的思想。
高超音速武器由于速度快、軌道捉摸不定、難以防御,被視為非核遏制力量的基礎,從蘇聯時期就已開始立項研究,在俄當今國防戰略上更是作為主攻方向之一。近年來俄在一些裝備瓶頸問題上有了突破,高超音速武器呈現多點開花、快速躍升的局面。
一是涵蓋各類平臺。陸基有“先鋒”戰略導彈和“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小颁喪狈磁瀸棧丈溆小柏笆住焙娇諏棥j懣找粯佣疾簧?!俄正在開發“先鋒”“鋯石”“匕首”導彈的升級產品,如“小精靈”高超音速導彈,它應在2023 年參加國家聯合試驗。俄軍正在裝備的還有最新型的 X-101 遠程巡航導彈、“口徑”導彈、“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齊射火箭炮系統和各種口徑的空中制導炸彈。俄軍是世界上第一支擁有高超音速武器的軍隊,并且已將高超音速武器洲際化。
二是注重核常兼備。高超音速導彈既應用于核武器,也大量應用于非核常規武器。
陸基“先鋒”導彈是一款乘波體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以“薩爾馬特”等洲際彈道導彈為搭載平臺,中段最大速度可達27 馬赫,15 分鐘即可抵達華盛頓,比正常的洲際導彈快了一倍,讓美國現有的“薩德”“愛國者”和GMD 系統都防不勝防。
空基“匕首”導彈已配備于部分升級版的米格-31K 戰機,還將掛在圖-160N 戰略轟炸機上,主要用于攻擊地面、水面目標,速度最高可達10 馬赫,在末端可進行蛇形機動規避,突防能力十分突出。
?;颁喪备叱羲傺埠綄?,從護衛艦、巡洋艦和潛艇上均可發射,飛行速度9 馬赫,射程超過1000 公里,可用于近海區域拒止作戰,主要擔負對大型艦艇集群和對地攻擊任務。俄導彈專家認為,2 艘裝備鋯石導彈的艦艇可摧毀一個航母突擊編隊。
這些新型高超音速導彈陸續列裝,明顯增強了俄軍陸基、空基和海基作戰能力。
三是列裝速度快。為盡快列裝研制成功的新型導彈,在新型平臺研發費用高昂、列裝日期尚不確定的情況下,俄對現有軍機、戰艦等“因陋就簡”加以改造升級,使其能夠攜帶和發射新型導彈,研制與列裝速度快,作戰效費比更高,可將有限的資源利用最大化,新型導彈得以迅速列裝部署。俄國防部長紹伊古2020 年初曾透露,近8 年俄軍巡航導彈列裝數量增長29 倍。
四是實戰效果好。在敘利亞實戰中,各平臺的高超音速導彈均投入對敵據點突襲:有的是戰機飛越大西洋抵近發射,檢驗長途奔襲能力;有的是戰機升空直接在本土施射,檢驗巡航導彈遠程打擊能力;有的是多艘護衛艦從遠隔千里的里海突然齊射;有的是潛艇和護衛艦聯手出擊。潛射型、艦載型、機載型巡航導彈齊發威。在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中也發揮了突出作用,既達成了戰役戰術目的,也有效檢驗了其非核遏制能力。
俄軍高度重視新質武器和智能化武器裝備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上的應用,繼續下大力研發核動力巡航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重型無人機、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激光武器和能夠完成各種作戰任務的機器人系統等新型武器系統。
激光武器被列為“將決定俄羅斯軍隊21 世紀戰斗力”的重大項目?!芭辶兴鬼f特”激光系統于2019 年12 月在戰略火箭兵5 個導彈團投入戰斗值班,其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可攔截空中目標,致盲敵方偵察設備,實施反導彈和反衛星防御。機載激光武器計劃也加速推進。2021 年4 月美國《太空威脅評估》報告認為,俄軍已部署的機載激光系統可用于對抗空基和天基偵察裝備,“可能具有反衛星能力”。
無人作戰系統作為智能化武器裝備的發展重點,在俄軍武器裝備中的比例將占到30%。俄軍借鑒敘利亞反恐實戰經驗,大力發展無人機。目前,俄軍無人機數量已增至2000 余架,最新型“獵戶座-E”攻擊型無人機、“狼-18”截擊無人機已列裝,“獵人”察打一體無人機開始與蘇-57 戰機同高同速飛行試驗訓練。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稱,俄羅斯無人機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中充當重要角色,執行3 個主要功能:一是保障護衛隊和進行反破壞偵察,使俄軍及時發現埋伏并減少自身傷亡;二是使用激光束照射目標,引導火力摧毀烏克蘭裝備;三是引導導彈或遠程火炮瞄準后方深處的目標。該雜志指出,第三個功能對烏軍最危險。無人機的這種用途可提高俄羅斯對烏軍行動的反應速度并提高打擊精確度。在3月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中,俄軍首次使用“獵戶座”攻擊無人機在頓涅茨克發射9М133FМ-3 導彈打擊了烏克蘭新納粹武裝“艾達爾”營的一個哨所。
無人機在現代戰場上的作用十分突出。在2020 年的納卡沖突中,沒有任何航空工業的阿塞拜疆,使用從土耳其和以色列購買的攻擊型無人機,讓亞美尼亞軍隊損失慘重。烏克蘭從土耳其引進了至少30 架“少尉”TB-2武裝無人機,能精準打擊俄羅斯的坦克和火炮。美國也將向烏克蘭提供100架“彈簧刀”(Switchblade)爆炸性無人機,這種無人機曾在阿富汗大顯身手,可隱蔽發動“自殺攻擊”。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網站2020 年10月6 日文章自曝,俄軍在無人機方面落后美國近20 年,如今在攻擊型無人機方面追趕不上中國、土耳其、伊朗甚至白俄羅斯。觀看今天的烏克蘭戰情,烏方公布了不少攻擊俄軍武器的無人機視頻,相比之下俄軍卻鮮有無人機的攻擊畫面,俄軍無人機還需努力。
俄軍將批量生產作戰機器人,并將它們作為未來武器。俄媒預測,俄在未來10 年將擁有超過20 支作戰機器人混編分隊。在此基礎上,俄軍推出以機器人分隊為作戰單元的戰斗模塊。在敘利亞反恐行動和“西方-2021”戰略戰役演習中,“天王星-9”“涅列赫塔”“平臺-M”等作戰機器人,組建合成分隊遂行諸多軍事任務。俄軍充分借鑒敘利亞實戰經驗,創新運用智能化戰法,提高了軍備建設質量。
作為全世界最重視火力的軍隊,俄軍在秉持新型軍隊編組“精干、多能、機動性”改革思想的同時,對傳統的“重炮”“巨艦”威力依然情有獨鐘,傾向于保持強大的火力編成。迷戀重錘猛擊式的火力毀傷帶給敵軍的震懾力?!翱趶郊磻鸲妨Α钡乃枷肷钊攵碥妭鹘y。
烏克蘭地處平坦的東歐平原,僅在西部邊緣有一段喀爾巴阡山,曾經非常適合裝甲部隊的發揮,是裝甲部隊的“用兵之地”。然而從今天俄軍的特別軍事行動中,卻幾乎看不到當年那種“鋼鐵洪流”的壯觀場景。這是因為:首先,俄坦克數目已經大幅縮水。有關資料顯示,俄軍目前現役主戰坦克數量約為4000 多輛,其中比較先進的T-90 坦克大概400 輛,T-80 坦克大概不足1000輛,主力是比較老舊的T-72 系列坦克。最先進的T-14 主戰坦克從2015 年亮相至今,還沒有大規模量產,這當然也還是缺錢所致。今天的俄軍已無法延續蘇軍曾令敵軍膽寒的“鋼鐵洪流”。其次,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鋼鐵洪流”破壞力極大,俄軍面對烏克蘭“同宗兄弟”有顧忌。
俄羅斯軍改延續了重視火器編成的傳統。新型作戰旅以加強營為基本單位,加強部分電子偵察、火力支援和防空力量,兵力雖少,但火器得到明顯加強。比如:傳統摩步旅的編成只有1 個自行榴炮營,裝備榴彈炮18 門;新型摩步旅有2 個自行榴炮營和1 個火箭炮兵營,裝備榴彈炮36 門、火箭炮18 門,其火力至少提高2 倍。這種合成營在敘利亞等地的作戰中表現出色,被大幅度推廣,目前俄軍有100 多個這種合成營。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中,俄羅斯主要依靠遠程導彈和炮火來打擊烏克蘭,烏方也主要依靠地面火力反擊,俄烏雙方都未嚴重依賴空中力量。但俄羅斯火炮數量是烏克蘭的2.5 倍之多。
在近現代歷史上,巨艦大炮一直都是一個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的象征。在導彈誕生之前,大國之間的火炮口徑競爭一直很激烈。大口徑意味著更大的射程和威力,但也因其體型過于龐大而機動能力有限。隨著高科技武器的發展,尤其是導彈武器和火箭炮的崛起,現代地面作戰中155/152 毫米口徑火炮成為主流,海軍艦炮口徑也鮮有超過155毫米。
不過近年來,俄軍根據敘利亞戰場經驗,恢復服役了蘇聯時期的2S7 型203 毫米自行火炮和2S4 型240 毫米自行迫擊炮。
2S7 型203 毫米口徑火炮,威力遠超現役主流的155/152 毫米口徑榴彈炮,可以覆蓋大片目標區域,彌補無法精準命中目標的缺陷。203 毫米口徑火炮發射時的噪音更是恐怖,能導致附近未做防護措施的士兵失能,甚至癱瘓,以至于2S7 每次射擊前還要先拉響長達5 秒的警報,以警告附近的士兵和炮手做好防護準備。這還只是發射階段,2S7彈頭著地時音量更大,對敵人的恐怖效果可想而知。俄軍將2S7 型改進成了2S7M,準備在俄軍現有的五個軍區全部裝備。
2S4 迫擊炮,綽號“攻城錘”,發射的炮彈重量在130 公斤左右,一發炮彈即可炸塌一幢五層高的樓房。俄軍為提升精度,還專門為其配備了激光制導炮彈。敘利亞政府軍曾用它猛轟對手盤踞的地區,效果非常顯著:240 毫米炮剛一開火,對手立即作鳥獸散。
俄軍恢復列裝大口徑火炮,無疑是為了提升地面炮火威力和威懾效果,同時也有節省軍費的考慮。這種做法可能更符合俄羅斯的國情和戰爭文化,但無法改變其重量過大、使用不便的缺陷。美軍則是選擇多管火箭炮模塊化和應用新型彈藥的思路。
客觀而言,目前俄現役擔負遠洋作戰的艦船“老齡化”現象較為普遍,唯一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仍處在大修狀態且故障頻發,光榮級、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無畏級導彈驅逐艦等歷經多輪整修,有限的幾艘坦克級和蟾蜍級坦克登陸艦服役超50 年,新近列裝的首艘11711 型大型登陸艦以搭載坦克、裝甲車和陸戰隊為主,不具備攜載直升機和登陸艇的能力,且艦載武器多以防空作戰為主。
俄國內對發展航母呼聲很高,希望俄海軍重返大洋。根據俄新版《軍事學說》,俄海軍必須回到世界大洋中,其四大艦隊中的每一支都要擁有至少一艘航母。然而現實很骨感。俄大型航母建造技術在蘇聯時期就落后于美國。今天的俄羅斯雖然還具備航母設計能力,但由于失去了位于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對俄造船業而言,建造航母特別是大型航母幾乎是從零開始。由于海軍技術能力和建設預算不足,俄國防部不得不壓縮大型戰艦項目,重型核動力航母計劃屢遭擱置,海軍訂購合同中只是增加了導彈護衛艦的數量。
2011 年,俄海軍與法國簽署采購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合同,希望接收后將其部署在太平洋艦隊。但2014 年烏克蘭危機后,法國為制裁俄羅斯單方中止了合同,使俄的希望成為泡影。俄羅斯浪費了3 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但在人員訓練和艦載基礎設施研發等方面也有一定收獲,并得到12 億美元(約合83.9 億元人民幣)的賠付金。
2016 年,俄國防部將兩棲攻擊艦研建項目列入《2018 年至2027 年俄國家武器裝備發展綱要》并展開籌備工作,由俄聯合造船集團公司負責并完成技術設計方案。俄決定參照蘇聯時期準備建造的11780 型兩棲攻擊艦,在滿足登陸攻擊作戰的同時,兼具防空、反潛和反艦能力,自主研造“具有俄式特色的‘直升機航母’,使之成為國產大型兩棲作戰平臺”。
2020 年7 月16 日,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共和國刻赤市海灣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兩艘23900 型兩棲攻擊艦。俄方為兩艘艦船分別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與之前求購法方的兩艘艦船同名,而且研建地選在克里米亞地區,被外界視為“一種政治情緒的宣泄”。
兩棲攻擊艦的開建,無疑給未來俄遠洋海軍打了一針“強心劑”。俄羅斯用這樣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獨立自主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決心,表明俄羅斯具備不受制于人的能力。按照計劃,首艘兩棲攻擊艦將于2027 年列裝,第二艘將于2030 年完成交付,工期持續近10 年。
23900 型兩棲攻擊艦以“直升機航母”為定位,既能破解俄多年無大艦的困境,又可在“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退役、新型航母問世前的空檔期間實現大型海上艦船的能力接續,同時也為下一步自己制造航母積累經驗。作為僅次于“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俄羅斯第二大水面作戰艦艇,23900 型通用登陸艦將在俄海軍中發揮主力艦艇的作用,編組兩支準航母戰斗群,實施遠洋作戰行動。同時,其兩棲作戰能力相較于“西北風”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俄羅斯開展兩棲作戰的中堅力量。
從彼得大帝與列強拼搶出??冢教K聯海軍出入各大洋,俄羅斯數百年里一直在努力實現藍水海軍、海洋大國的夢想。基于現實,俄海軍只能暫時讓少數大型戰艦在遠洋“示威”,同時從建造輕型、小型多用途艦艇入手,逐步恢復水面艦艇建造能力和規模,鞏固近海防御,形成可近守遠攻的多用途平臺。俄羅斯人期盼著有朝一日,世界大洋上將再現俄羅斯航母和大型艦艇編隊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