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摘 要]教育的力量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的熱愛。熱愛學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體驗,決定著教師的行為選擇。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自覺主動地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憂愁、煩悶和苦惱,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走出心靈的困境,用愛架起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
[關鍵詞]愛心;感化;尊重;橋梁
一、用愛心感化學生
教師與學生不僅僅是師生關系,也是一種朋友關系。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缺不了一種交往,即教師、同學及他人之間各種各樣的交往,但這種交往也必須以愛為紐帶。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教師的一句鼓勵、一句表揚或一份小禮物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傾注愛的交往便是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在我的班級里,有個學生小A,他學習不好,愛說臟話,同學們都不愿意與他接近。我通過幾次交心談話,得知他的父母離異后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他由外婆撫養(yǎng),缺少了父母的關愛與正確引導,造成了心理扭曲的現(xiàn)象。于是,我決定多給他一些關愛,像媽媽一樣關心他的飲食起居和學習。放學后,如果學校沒有會議等其他活動,我就把他留下輔導作業(yè),借機進行心理疏導,教他如何與同學溝通、游戲、玩耍。一個學期下來,他課上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課下與同學和諧相處。為了鼓勵他,我讓他當學習小組長,從此他學習更努力了。看到他的變化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二、充分尊重學生
熱愛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尊重教師,教師的教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怎樣才能使教育的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進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幾年的實踐告訴我,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
教師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對學生有管理教育的權利,但在人格上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總是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出“高深莫測”“凜然不可侵犯”的派頭。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fā)自肺腑的朋友之愛。上課時,面對學生的問候,不是禮節(jié)性地點頭,而是充滿真誠的鞠躬;氣候突變,當我們感受到寒冷時,也應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課余,應與學生一起游戲,傾聽他們的心聲;在課上和班級管理中,應發(fā)揚民主作風,不把自己的話當金科玉律,而是心平氣和地對待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并勇于承認自己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真正尊嚴,并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并隨時注意維護學生的尊嚴和人格時,學生就會把他們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尊嚴的豐碑便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
其次,要尊重學生的感情。學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無意傷了他們的感情,就會刺傷他們的心。學生需要教師的教誨、關心和愛護,但更喜歡尊重他們感情的教師。例如,中學生戀愛是班主任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一些教師對微妙的男女生間的關系特別敏感。學生的感情是純潔的,不能任意踐踏。如果我們都能夠尊重學生的感情,同時用恰當?shù)恼Z言給予正確引導,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不尊重學生的感情,傷了他們的心,那就很難補救,還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保護學生的感情,培養(yǎng)他們獨立面對感情的能力。
三、用真摯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與自己思想意識之間的關系所表現(xiàn)出的切身體驗,它不僅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具有廣泛的影響,而且在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者的個人威信與教育效果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班主任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級工作和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和保證。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僅要把自己扮成嚴師的角色,還要扮演好“管如嚴父,愛如慈母,親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換心、以誠對誠。面對不聽話的學生,班主任應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用真摯的情感去撫平學生心靈的創(chuàng)傷,教育學生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這樣,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自然會把班主任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班主任的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共鳴。
那么,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情感的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學生的情緒往往是被動的、不穩(wěn)定的,這時班主任表現(xiàn)出冷靜沉著、堅定自信,就能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并給學生以極大的鼓舞力量。再者,任何一個班集體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后進生。轉化后進生是一項復雜、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和轉化后進生,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必須從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入手,用真摯的情感喚起他們對所犯錯誤的自責和悔恨,使他們從痛苦自卑中解脫出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把好的品德、好的行為、好的學習成績保持下去。
四、用理性的批評啟迪學生的心智
教師批評學生的語言,是喚起學生對自身不良行為的警覺、終止不良行為、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心理刺激因素,也是教育學生的“常規(guī)方法”。恰當使用批評的語言,能指點迷津、啟迪心智,但“直言”并非處處適用,事事可行。在批評的時候如果使用不當,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成為傷害學生心靈的刑具,使他們無地自容,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出現(xiàn)隔閡。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評必須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出發(fā)點,以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的,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循循善誘。批評不是解恨發(fā)泄,不是為自己的利益掃除障礙,而是為了學生更健康地成長。批評應該像習習的春風,總是飽含著使萬物復蘇的溫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只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樣,真誠、理解、尊重、信任和愛護學生,才能使學生親近和信任教師,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批評和指點。
批評要講究藝術。批評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恰當好處的批評,能夠有效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則會使學生失去自尊、自暴自棄。教師只有抓住時機,采取適當?shù)呐u方法,才能藥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對那些惰性心理、依賴心理及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他們的行為往往未得到別人的肯定,犯錯誤后又易受教師的訓斥,長此以往,總覺得不被理解而產(chǎn)生一種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時甚至與教師對抗。碰到這樣的學生,不要使用侮辱性語言,也不要當眾訓斥。如果教師狂轟亂炸,學生接受的只是教師怒不可遏的批評,至于教師說話的具體內(nèi)容已變成次要的信號了,學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其實,教師適當沉默有時比直接訓斥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適當沉默,實際上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行為調(diào)節(jié)、自我教育的空間。之后教師在教育批評時加強情感投入,平時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多關心,做好心靈疏導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往往就能收到奇效。
總之,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才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傾吐心聲,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只有愛學生,使學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與信賴,才能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和學習氛圍,學生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潛在能力,從而做到人格與心智的同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2]李榮蘭.教師如何尊重學生[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