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賀
【摘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這是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所提出的要求。課標在第四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指出:“學生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應該能夠有自己的心得,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依據、有條理、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能夠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要做到自信、流暢地表達,學生必須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只有邏輯思維清晰,才有可能使語言表達有條理,有深度。可見,初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語言能力;思維能力
一、提升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統編版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成為了語文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學習形態”。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共同探究、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
但是從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來看,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實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筆者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薄弱。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支支吾吾,結結巴巴,無法流暢地表達;有的學生說起來滔滔不絕,但沒有重點,讓人抓不到頭腦;有的學生則根本不敢表達自己或者人云亦云。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多角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二)教師的學法指導不足。葉青認為人教版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部分“忽視學法指導,學習能力梯度不明顯”。任小平的調查顯示,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教師“態度消極”“避難就易”“避繁就簡”等問題。
二、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途徑
筆者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一事一議、一事多議”的訓練,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一)講好“一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七至九年級的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筆者將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課程標準相結合,提出了具體要求:第一要清楚明白,可以參考記敘文的六要素;第二要重點突出,讓人聽了故事知道主要想表達的內容;第三要語言生動,可以運用修辭和細節描述,例如外貌、神態、心理、動作等。做到以上三點標準,即可達成對“一事”的訓練。
筆者以課本中“我經歷過這樣一件事”為話題,以小組為單位,組員講述、組長評價的形式開展活動。從課堂表現來看,同學們的積極性較高。例如,有學生講述跑操時女孩子護劉海的事,在引起學生共鳴、激發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參照三點標準進行評價。為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勤講述,筆者利用一周的時間布置任務,在每天課前的三分鐘,請一位同學分享身邊的事情,并請其他同學參照標準進行評價。通過一周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夠達到“清楚明白,重點突出,語言生動”目標。
(二)借助一事一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講好“一事”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一事”開展“一議”活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講述“我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活動后,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針對所述事件發表議論,進行“一事一議”訓練。筆者以“女孩跑操、手護劉海”作為“一事”,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組織開展一事一議活動。從小組活動的效果來看,同學們都能積極地分析問題:有學生認為這是過分注意個人形象;有的認為是青春期的影響;有的認為這是不重視體育的表現……
從課堂表現來看,“一事一議”對于學生難度較低;從小組的討論成果來看,已經有了“一事多議”的雛形。
(三)借助一事多議、多事一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1.一事多議。一事多議需要運用發散思維,針對一件事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再運用邏輯思維歸納整理;然后構思好邏輯提綱;最后形成語言表達。
在“一事一議”的基礎上,借助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性活動“人無信不立”,聯系身邊或社會上一些不講誠信的事情,進行一事多議的訓練。
教材中提供了“考試作弊”等事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各種不講誠信的情境以及造成的惡劣影響,形成內在感知和觀點進行表達。有學生提出,考試作弊這種不講誠信的行為會被被學校通告批評,不僅計零分,還會遭到同學嘲笑;有學生說,自己的家人出爾反爾,讓他對家人失去信任……
從學生的表述來看,多事圍繞身邊的人和事,此時需要教師引導從而得到思維的提升。借助教材中曾子殺彘和商鞅立木的小故事,分別對應著個人誠信和國家誠信。順勢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思維,思考誠信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可以從小到大,從個人到班級、社會、國家;可以從時間的角度,從眼前延伸到將來;還可以從因果、主次、總分等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個人誠信缺失造成的不良影響。
通過小組活動,組員們依次多角度地闡述觀點,再理清思路,最后在班級分享成果。有同學分享:“借錢不還的行為,不僅會失去親情和友情,甚至會影響個人征信,難以申請貸款,今后難找到工作”。有的同學分享:“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給消費者帶來傷害,這是違法行為。如果出口假冒偽劣商品,將影響國家的信譽甚至國際地位及國際影響力。”
從課堂的表現來看,學生的觀點變得豐富而有層次了,邏輯變得清晰,表達也更加自信流暢。
2.多事一議。在一事多議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多事一議的訓練。多事一議需要我們運用統攝思維,從已存在的事實出發,朝著單一或歸一的方向進行推導,得出觀點或看法,這是一種求同性和概括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羅列幾個事例,鍛煉學生從中找出共性:賣東西缺斤少兩、制假售假、“狼來了”、賈人食言。學生很快總結出這些事件的共性是缺乏誠信。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借助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一事一議、一事多議、多事一議,能夠切實提高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5.
[2]葉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內容的基本構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
[3]任小平.蘇教版國標本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設計及教學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丁麗. 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中統攝思維的培養[J].讀寫算. 2015(24).269.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