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歐盟“工業5.0”:起源、內容與動因

2022-05-17 13:52:59陳騰瀚
當代經濟管理 2022年4期
關鍵詞:發展

陳騰瀚

[摘要]歐盟近期提出了以“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彈性經濟”為目標的“工業5.0”規劃。這一規劃是基于德國“工業4.0”和日本“社會5.0”的改進和揚棄。從規劃的動因上看,“工業5.0”是歐盟在當前快速社會變革下為數字技術和科研創新提出的新的發展方向,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工業5.0”以利好勞動者和產業體系為方向,在吸納原有產業規劃和行動的基礎上提出了七項未來行動。歐盟“工業5.0”在本質上反映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和新一輪全球化背景下歐盟對于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目標,為其他國家制定新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規劃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歐盟;“工業5.0”;動因;產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 F4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2)04-0025-09

2021年4月,歐盟公布了《工業5.0:邁向可持續、以人為本和富有彈性的歐洲工業》(Industry 5.0: 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以此確定了其“工業5.0”的基本理念。根據歐委會的描述,“工業5.0” 是一個開放和不斷發展的概念,為進一步發展歐洲未來工業的協作和共同創造愿景奠定了基礎。當前歐委會對于“工業5.0”定義是:“工業5.0認識到工業的力量,通過使生產尊重地球的邊界,并將工人的福祉置于生產過程的中心,實現就業和增長以外的社會目標并成為富有彈性的繁榮提供者”[1]。

在“工業5.0”的三個關鍵詞(或者說三大目標)中,“可持續”意味著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通過新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人為本”意味著將人類需求和利益作為其提高效率的核心,讓技術使生產過程適應勞動者的需要而非讓勞動者適應新的生產過程,同時還要確保新技術不會損害勞動者的基本人權;“富有彈性”意味著在工業生產中要發展出更高水平的可靠性來抵御風險,并確保其在危機時期能夠提供和支持關鍵基礎設施,通過發展富有彈性的戰略價值鏈、適應性強的生產能力和靈活的業務流程來實現平衡。“工業5.0”反映的是當前在全球化世界中過于狹隘的“逐利性”無法正確地平衡環境和社會成本及利益的問題和現狀。工業在未來應該要成為“真正的繁榮”的提供者,其中必須包含對環境和社會的考慮。

對于歐盟來說,“工業5.0”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主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啟發,除了戰略本身的內涵外,對其動因的分析能夠進一步理解歐盟工業戰略的變化,同時給中國的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本文旨在嘗試回答以下問題:①歐盟“工業5.0”的源頭/借鑒出處在哪里?②歐盟在當下提出“工業5.0”的動因及內容主要有哪些?③歐盟“工業5.0”對于中國產業經濟發展有哪些啟示?

一、“工業5.0”的起源

“工業5.0”的核心不僅是滿足歐盟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還將成為實現歐盟低碳與能源戰略及“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中碳中和與高能效工業目標①對“綠色生產”這一特殊生態要求[2]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歐委會的報告顯示,此次歐盟提出“工業5.0”概念部分源自于德國的“工業4.0”(Industry 4.0)和日本的“社會5.0”(Society 5.0),此三者核心理念的同質性在于經濟發展過程中推動科技與社會的高度結合,以及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德國于2011年提出、2013年啟動“工業4.0”戰略[3],并成為德國近十年來商業、科學、決策等各個領域踐行高科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哈特穆特·克萊森(Hartmut Hirsch-Kreinsen)等人研究發現,“工業4.0”戰略所預示的技術紅利使其在德國社會討論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但人們也會因為伴隨產生的社會風險與負面效應而對它產生懷疑[4]。呂鐵和李揚帆認為盡管德國國內實施“工業4.0”的條件基本成熟,但歐洲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歐洲達成發展共識的不確定性以及全球工業智能化的競爭態勢均會為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構成挑戰[5]。“工業4.0”的核心技術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CPS又是物聯網、數據網和服務網絡的技術基礎[6]。2018年歐盟發布的《歐洲數字化進程報告》顯示,德國的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在歐盟排名14,僅略高于平均水平,而數字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工業4.0”占據世界經濟前沿、迎合未來全球增長潮流的必要條件。德國與歐盟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中兼具內外因特殊關系:①作為成員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一體化的主要推動者與受益者,德國對歐盟相關科技創新和產業等政策的制定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在此輪以信息通訊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互聯網與工業運用相結合、AI技術的突破與應用為標志,以智能化、網絡化和綠色化為特征的新工業革命中表現得尤為突出。②歐盟積極倡導成員國在其組織框架下推動科技領域的趨同與“合諧化”[7],各國科技、產業措施很大程度上須服從歐盟政策指引及法律法規要求。歐盟層面相關科技、產業、經濟政策的制訂與統一政策法規的實施等反映了歐盟總體利益及成員國自身的訴求、理念、意識等,這也導致成員國國會受到歐盟層面的約束。此次歐盟“工業5.0”的提出與規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德國“工業4.0”實施近十年后上升到歐盟統一戰略層面的表現。

2016年1月,日本內閣會議正式提出了以虛擬與現實高度融合為前提的“社會5.0”概念,并在同年5月底頒布的《科學技術創新戰略2016》中對其做了進一步闡釋,日本政府亦在此后不久將其作為與德國“工業4.0”類似的方針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8]。日本采取了由點到面、從個體組織試驗到全國范圍推廣的轉型政策。日本提出“社會5.0”概念是相對于前四個“社會”而言的,前兩個“社會1.0”和“社會2.0”對應于前工業時期并分別與農業經濟有關;“社會3.0”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部分時期相對應的工業社會;“社會4.0”以“信息”為主導,主要由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高度數字化演變而來;“社會5.0”則試圖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先進的數字技術被積極應用于各項人類活動領域的社會,公民的利益和方便取代了經濟利益成為了主要目標[9-10]。歐盟之所以將“工業5.0”與日本的“社會5.0”聯系在一起,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這兩個概念的背后反映了社會和經濟向新范式發生根本轉變的時代訴求,是實現“超智能社會”②的必經之路。

從“工業4.0”和“社會5.0”,到“工業5.0”,歐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德日的科技-社會發展理念:科技革命和工業文明對于社會發展與變遷是“沖突對社會變革的體現”[8]。工業革命的不斷演進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沖突逐漸演變成為發展的沖突,當前則是人類社會與人造網絡的沖突。這些戰略思維和構想提出了解決沖突的著力點, 并力圖使用最先進的智能技術來解決人類發展的社會問題,以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全新的工業文明時代。

二、“工業5.0”的內容

可持續、以人為本和富有彈性是“工業5.0”的三大目標,意在擺脫技術本位和狹隘的“逐利性”需求,讓先進技術(尤其是數字化)適應人、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而將歐盟范圍內的勞動者和產業體系都助推到新的高度。除了強化循環經濟、優先考慮人的利益需求、穩定戰略供應鏈之外,歐盟在公布戰略的同時為實現“工業5.0”目標制定了多項具體策略,它們不僅會在短中期內發揮重要作用,還會伴隨著歐洲經濟社會的變化產生新的分支,新的舉措也會隨著“工業5.0”概念的進化而不斷豐富起來。

(一)兩大利好主體

1. 勞動者

“工業5.0”最重要的范式轉變之一是將工業發展的推動焦點和重心從技術驅動的進步轉向以人為本的方法。這同時也意味著區域內工業領域的進步需要更深刻地考慮社會邊界,不能讓任何一個勞動者個體落后于產業進步的進程。為實現以人為本的范式要求,上位者需要在提供安全和有益的工作環境、尊重勞動者人權、開展與生產方式變革相對應的工人技能培訓等諸多領域做出努力。對于勞動者群體而言,推進后的“工業5.0”帶來的利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工業5.0”將為勞動者帶來身份角色上的重大變革。在未來“工業5.0”的語境下,勞動者將不再被視為企業的“成本”,而應被視為企業的“投資”職位,使公司和員工都能發展[1]。勞動者的技術、能力、福祉將受到雇主進一步的重視,企業對勞動者的核心關注也將從成本問題轉移到價值問題上。“工業5.0”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是技術服務于勞動者,而不是勞動者服務于技術,在工業情境之下則要求制造業中使用的技術能夠適應未來勞動者的需求和多樣性,而不是讓工人適應不斷發展的新技術。勞動者權利在角色轉變中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和保障,為實現這一目標,勞動者應密切參與新工業技術的設計和部署[1],包括當下備受關注的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歐委會于2019年1月30日發布的“邁向可持續歐洲2030”(Towards sustainable Europe 2030)同樣提到了勞動者權利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工業5.0”將推動人力資本投資在企業投資占比份額快速上升,而事實上作為實現特定收入或貧困目標的手段,投資于人比投資于實物資本更具成本效益[11]。

其次,“工業5.0”將為勞動者創造更加安全和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環境。勞動者工作環境安全問題是歐盟長期以來的專注點之一,2018年數據顯示,歐盟當年平均每10萬勞動者中有1.77起致命性工作事故,其中2/3受害者為男性,另有310多萬起非致命事故[12]。27個成員國中,芬蘭、希臘、德國、荷蘭發生致命性工作事故率低于1起/10萬人,克羅地亞、立陶宛、保加利亞、拉脫維亞則超過3起/10萬人,羅馬尼亞和盧森堡以4.33起/10萬人和4.22起/10萬人分居前兩位;建筑業、運輸和倉儲業、制造業三大部門合計占當年所有致命工傷事故的52.4%(三部門分別占20.5%、16.7%、15.2%);而非致命事故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筑業以及人類健康和社會工作活動中較為常見,分別占19.1%、12.1%、11.6%、10.8%[12]。歐盟統計局關于工作場所事故的數據表明,事故發生的前幾個部門(尤其是建筑業和制造業)正是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可以相對容易地實現自動化的部門,“工業5.0”內含的大規模自動化革新和機器取代人力的行動計劃能夠從根本上降低事故發生率,無論這些事故是否會產生致命后果。工作環境的改善不能以犧牲勞動者基本權利為代價,《歐洲基本權利憲章》(European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所載的關于自主權、人格尊嚴、隱私、身心健康的原則在新的工作環境下仍然是基本指導方針。換言之,“工業5.0”不僅要求新的工業戰略提高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安全,還要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安全的工作環境更具包容性。

最后,“工業5.0”將為勞動者的技能培訓與再培訓,以及技能提升③創造更大的空間。技能需求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本身一樣迅速,但僅憑現存教育和培訓機構無法滿足這一現實。盡管歐盟各成員國的平均教育年限遠超世界平均水平(見表1),并且在“二軌教育”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德國為代表),但市場中活躍的勞動者卻難以大規模進入原有的教育進程來接受勞動技能培訓,尤其是對于勞動者從業理念的提升。

數字技術是“工業5.0”的核心基礎,同樣也是全球范圍內對制造業從業及準從業人群(主要是學生)教育培訓的重點領域,但勞動者的數字技能培訓卻并不是未來勞動技能唯一的重點,世界制造業論壇2019年提出了未來制造業從業勞動者必備的十大技能中只有4項與數字相關:數字素養、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與新技術合作能力、網絡安全和數據專注,其余6項分別為: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業心態、跨文化與跨學科心態和多元包容性、應對和解決復雜任務的能力、溝通技巧、應對持續變化的開放心態[13]。教育縱然是勞動者能力培養的基礎,但在工作環境中的技能提升同樣重要,傳統工業模式中由于勞動力被視作“成本”,再培訓與技能提升并不明顯,但在人力資本投資越來越被重視的情況下,通過“工業5.0”能夠實現對勞動者素質的創造性變革,這也是與德國“工業4.0”及原有歐盟工業戰略的明顯區別之一。

2. 產業體系

首先,為產業部門吸引和留下更多專業人才。“工業5.0”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目標將勞動者權益置于技術發展之上,擺脫了技術本位的陷阱。工業革命時期誕生的技術本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與繁榮,但也帶來了諸如中等收入工作崗位枯竭、勞動者工資停滯不前、經濟不平等現象大幅增加等一系列弊端。回歸人本位則嘗試從根本社會理念上改變社會成員之間經濟和政治權力的分配制度認知,讓人才在技術大發展中更有歸屬感。另一方面,福布斯調查顯示當代年輕人對于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企業更有興趣[14], HR DIVE亦有類似數據支持[15],換言之,“工業5.0”的目標和相關重點產業對于年輕一代勞動力來說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工業5.0”也將成為歐盟人才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次,促進可持續性和產業競爭力。資本化、市場滲透率、利潤等傳統經濟指標既不反映確切的現狀,也不反映產業競爭力的整體前景[1]。企業的盈利能力可能建立在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現存品牌或已占有市場之上,“工業5.0”的概念促進了工業的經濟表現,尊重工人的需求和利益,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這使得整體工業發展方向對于企業家、投資者、消費者等各類主體都產生了新的吸引力。歐委會通過歐盟統計局制定了監測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情況的參考指標框架,2021年初對《2030年議程》(2030 Agenda)通過后五年的統計表明歐盟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而此后發布的“工業5.0”重申了可持續目標,將促進產業體系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最后,強化價值鏈彈性。價值鏈彈性是指產業部門靈活應對變化的能力。當前地緣政治動蕩(英國脫歐、貿易保護主義等)和自然危機事件(疫情、氣候變化影響等)對全球化市場的破壞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嚴峻,而價值鏈彈性可以通過產業自主性的提升和對外依賴性的下降幫助降低產業部門面臨的全球、本地和技術風險。近年來全球價值鏈的調整讓歐盟更加重視其戰略依賴性和價值鏈的脆弱性。這種依賴關系影響到歐盟在健康、安全、綠色和數字轉型、關鍵投入和技術等方面的經濟利益。根據歐洲理事會的要求,歐委會對其貿易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敏感生態系統”中確定了137種產品(占歐盟商品進口總值的6%)屬于歐盟高度依賴品(見圖1)——主要來自于能源密集型產業、健康生態系統、與支持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其他產業,這些進口依賴產品約有一半來自中國,其次是越南和巴西[16],此后不久歐盟便發布了關于單一市場的政策文件以強調工業戰略中戰略自主的重要性。被不斷放大的價值鏈脆弱性認知激發了歐盟對穩定性和自主性的需求,而“工業5.0”提出的價值鏈彈性恰恰是對其戰略價值鏈的調整,從而達到進一步利好其內部產業體系的目標。

(二)已有行動與未來舉措

歐盟“工業5.0”規劃設置了可持續性、以人為本、產業彈性三大核心目標,此前的諸如“地平線2020”項目以及部分行動已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這三大目標做出了貢獻,也被歐盟納入到了“工業5.0”的產業政策框架中。為進一步實現這三大目標,歐盟制定了七大項舉措和初步行動計劃作為“工業5.0”工具箱來為其鋪路。

1. 已有行動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2001年起不斷強調企業社會責任在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社會凝聚力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作用;2014年《可持續低碳工業(第二階段)》(Sustainable Industry Low Carbon Initiative II,SILC II)作為“地平線2020”的子項目著眼于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突破性解決方案并在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提高技術轉讓;2009年《生態設計指令》(Ecodesign Directive)和2017年《能源標簽指令》(Energy Labelling Regulation)推動所有在歐盟生產或銷售的產品符合可持續發展技術標準并提高與現有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監管工具的一致性;2020年3月歐委會通過新的循環經濟行動計劃(A New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旨在盡可能長效保持產品和材料的價值,降低浪費和資源使用,促進創新、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對建筑和紡織這兩個高能耗產業部門不斷更新和提高環保標準以致力于實現“碳中和”目標。這些政策反映了歐委會旨在確保工業、環境、氣候和能源政策之間的一致性,為可持續增長、創造就業和創新創造最佳的商業環境所做出的努力。

在以人為本方面,2018年5月正式生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保護了個人在數據使用過程中受保護的權利;2020年2月的《人工智能白皮書》(White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確定了用戶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過程中的保護措施;2020年7月的《歐洲技能議程》(European Skills agenda)旨在幫助個人和企業獲取更多更好的技能、提高勞動力技能升級和再培訓能力;2020年9月的《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年)》(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強調學習者和教師在歐洲學習和工作的自由,提高歐洲人數字技能和數字轉型能力。盡管相關舉措在歐盟內部和國際社會中褒貶不一,但它無疑強化了歐盟在新工業革命下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保護,以及對勞動力自身發展的重視。

在產業彈性方面,歐盟不斷推進“戰略自主”,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后強調重建“彈性和永不過時的歐洲經濟和工業”以克服潛在的經濟和產業危機。歐委會強調實施改革和投資綠色、數字及社會彈性等優先事項將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和實現可持續增長,允許成員國以平衡、前瞻性和持續的方式實施歐洲經濟復蘇計劃。歐盟還在2019年后一再重申“戰略價值鏈”的重要性并以“經濟安全”為由回縮價值鏈。

2. 未來七大舉措

在“工業5.0”的未來行動計劃中,歐盟制定了以下7項舉措:①提高知名度,與歐洲社會合作伙伴合作鞏固和推廣“工業5.0”的概念,開展相關網絡建設。②“工業5.0”所需技術的應用。組織“工業5.0”新興技術研討會并將成果納入第一個“地平線歐洲”方案。③明確在整個歐洲發展“工業5.0”的現有行動和機會,包括鼓勵全歐洲包容性技術傳播行動。④遵循創新原則,確認與“工業5.0”相關的創新監管壁壘。提出創新交易/監管工具箱以幫助克服這些障礙。⑤探索開放式創新,檢驗、共享研究和創新成果的新形式。⑥將“工業5.0”的標志性特征作為戰略創新議程下制定通用技術路線圖的指導原則。⑦拓展“工業5.0”與其他政策領域的聯系,在社會、教育、稅收、能源、產業等領域采取一系列政策行動。

七大舉措的行動規劃一方面以實現“工業5.0”三大目標為落腳點,另一方面也與歐盟的新產業戰略相協調,是當前歐盟產業政策的重要手段。

三、“工業5.0”的動因

(一)快速的社會變革帶來新的政策需求

1. 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

資本同時存在的“理性”與“非理性”行為使當今世界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越來越明顯,而它也在影響著歐盟的經濟與社會,2008年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此次疫情爆發等似乎讓歐洲走向了“下坡路”。

從“理性”視角看。工業革命后方西方的市場競爭和創新快速發展,各個產業領域加速集成并在供應鏈上出現“瀑布效應”④,市場主體不斷走向整合,加速全球創新的步伐,盡管第一次工業后的200多年中“全球創新被高收入國家的企業所主導”[17],但它在本質上仍推動著人類社會和全球化的進步。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促使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增加,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加速現代化使“后發優勢”⑤得以發揮。資本的流動和全球化的推進讓人類社會不斷擺脫自然的束縛,促進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動, 使“不同的經濟體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場, 合理配置資源”[18]。冷戰結束后歐盟迎來全球化進步的“高光時刻”,尤其是《馬約》的生效使歐共體完成了向歐盟的過渡,此后歷經數次“東擴”并發展成為全球范圍內最具實力的超國家行為體,并構建了基于規則的“歐洲力量”[19]。

從“非理性”視角看。資本與經濟全球化運行中的不平等正在不斷擴大,這種不平等不僅存在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同樣也存在于其內部[17];商業力量的權威不斷向高收入(發達)國家聚攏;“市場原教旨主義者”所謂的“金融市場具有自我糾錯功能”的理論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基本被推翻[20-21],國家行為體簡單的應對政策已無法控制走向全球規模的金融市場;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愈演愈烈[22-23]。對于歐盟來說,資本流動與全球化同時催生了歐盟的高速發展與不平等的深化,導致關鍵基礎設施等“戰略價值鏈”變得“更加脆弱”⑥,同時這種“脆弱性”還在疫情中被無限放大。技術進步同時還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和對環境的污染。技術進步是這些變化背后重要驅動因素,尤其受到自動化和數字化的影響,人工智能的出現吸引了全球主要投資,而它只會鞏固和加速這一影響進程[24-25]。技術創新在帶來紅利的同時催生著歐洲社會的下行和內部風險,包括對環境、價值觀(尤其是基本權利和民主本身)的威脅[26-27],因此歐盟為了增強所謂的“戰略自主性”就必須在產業政策上進行調整和重構。

2.“規制和引導”社會變革,實現利益最大化并降低新風險

從商業視角看,社會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是日益進步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按企業市值計算,2009年僅一家科技公司(微軟)躋身全球上市公司前十(另有四家能源公司和兩家中國銀行);2019年前五名均為科技公司,包括微軟、亞馬遜、蘋果、Alphabet和Facebook。不斷進步的人工智能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主要投資,而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只會鞏固和加速這一進程。與此同時,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健康、綠色經濟的訴求亦甚囂塵上,后疫情時代更為明顯。

對于當前的歐洲經濟與社會來說,適應變革過程中的兩大抓手是:2019年12月提出并不斷更新的“歐洲綠色新政”;以及自2014年起通過多項政策及戰略推動的“適應數字時代的歐洲”(A Europe Fit for the Digital Age)。此兩種社會變革的核心在于“綠色”與“數字”,恰恰也是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及合作的重點議題。

從“綠色新政”看,歐盟致力于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氣候中性,同時還要推動歐盟內部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為實現以上目標,歐盟主要在八大領域發揮助推力量:氣候、環境與海洋、能源、交通、農業、金融和地區發展、工業、研究與創新,而這八大領域基本都與產業政策相掛鉤。

從“適應數字時代的歐洲”看,歐盟已明確認識到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的事實。歐盟的數字戰略旨在讓其為民眾和企業所用,同時幫助實現“氣候中立”目標。歐委會決心打造歐洲的“數字十年”(Europes Digital Decade)必須加強其數字主權并制定標準,而不是效仿其他國家的標準——關注數據、技術和基礎設施。為此,歐盟先后在十大領域制定了政策法規和戰略文件:人工智能、數字服務法案、歐洲數據戰略、網絡安全、歐盟工業戰略、數字技能、高性能計算、連通性、數據市場法案、歐洲數字身份。

無論是“綠色新政”還是“數字十年”,均涉及到了對歐盟現行工業/產業模式的新規制和引導,這種引導的核心目標是實現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但在根源上還是為了挽救歐盟日益走向下坡路的產業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根據WTO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顯示,2000年“歐洲工廠”在三大區域生產網絡中經濟一體化程度和區域內全球價值鏈活動參與份額最高,北美和亞洲分居二、三位。2018年后“亞洲工廠”的區域內價值鏈活動(尤其是復雜GVC⑦參與)份額超過了北美,同時歐洲和北美區域間生產共享活動份額有所增加,特別是在其與“亞洲工廠”的價值鏈聯系上[28]。2000年“亞洲工廠”區域內復雜GVC活動的前向與后向聯系⑧額分別為38.5%和39.6%,2017年上漲至43.9%和46.2%[29],而北美和歐洲作為亞洲價值鏈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的重要性正在下降。歐盟全產業和制造業的GVC地位指數⑨在近年來不斷被中美趕超,“領頭羊”地位逐步喪失,具體如圖2、圖3所示。在這一背景下,歐盟必須做出產業政策的戰略性調整,在遏制下滑的同時嘗試重回“領頭羊”的位置,“工業5.0”則通過協調與整合“綠色新政”和“數字十年”中對于未來產業規劃的設想提供了新的框架思路。

(二)數字技術和科研創新的發展方向

近幾年歐盟數字技術的發展境況與中美的狀況并不相同。當前全球整體的數字技術幾乎呈指數級方向發展進步并且越來越具有變革性,但歐洲數字化的發展似乎沿著更加漸進的方式。盡管特定的新技術可能允許變革性的方法,但某些行業所需的大型基礎設施以及眾多小型參與者缺乏對應的數字技能和投資能力,導致歐洲工業整體的數字技術發展是線性的而非指數級的、是漸進性的而非變革性的[1]。歐洲內部不同產業的技術狀況非常多樣化,其中既有先進的高科技生產線,也存在著仍以紙本保存客戶記錄的小微企業。

歐盟希望加強自身在數字領域的領先地位、保持全球競爭力,歐委會則致力于在所有成員國的所有行業促進數字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的創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歐盟《人工智能協調計劃》(Coordinated Plan on AI)于2018年首次發布,旨在定義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行動和融資工具。該計劃為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研究和創新網絡提供了戰略和資金支持,提出了具體的合作聯合行動以確保相關舉措符合歐洲人工智能戰略和“綠色協議”。該計劃當前也被納入到歐盟“工業5.0”的框架中并進行了更新。

2021年4月更新后的協調計劃將使用“數字歐洲”和“地平線歐洲”分配的資金,目的在于:①通過政策交流、數據共享和關鍵計算能力投資為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創造有利條件;②通過建立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建設和動員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并向中小企業和公共管理部門提供測試和實驗設施以及數字創新中心,促進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③確保人工智能為公眾服務并成為社會中堅力量,通過支持數字培訓將人才整合到人工智能政策中,在全球推廣可持續和值得信賴的歐洲人工智能愿景;④通過關注人工智能對可持續生產的貢獻和擴大跨境信息交流在包括環境在內的高影響力行業和技術中建立戰略領導地位[30]。

事實上,2018年的協調計劃通過成員國和歐委會之間的協調和努力、讓工業界和公眾參與AI技術的開發和吸收,為歐盟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帶來顯著的附加值,全球范圍內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數量也在2020年翻了3倍[30]。機器人技術和物聯網、區塊鏈等相關領域的發展為人工智能系統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數字化創造了新的技術前沿和潛力。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是當前為產業經濟提供競爭力的核心手段之一,波羅的海三國的教訓充分反映了競爭力低下在突發經濟危機中的脆弱性[31],部分學者也曾對歐盟早期產業政策下的國際競爭力產生懷疑[32],歐盟自身也在這種“競爭力危機”下多次提出數字流動性對于促進可持續性和競爭力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通過更為明確的數字技術戰略指導歐盟內部產業發展成為解決“競爭力危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此次的“工業5.0”則明確提出了數字經濟的重要性和發展發向,將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到一個框架當中。

在科研創新領域,2019年歐委會發布的《前瞻報告》(Foresight Report)列出了100項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突破性創新,并建議歐盟加大對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的投資[33]。同時歐盟《突破性創新問詢者》(Radical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Inquirer,RIBRI)報告確定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或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潛在創新突破方向,報告還指出,為了保持競爭力,歐洲需要將其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和生產率最大化,這需要歐盟國家和地區各級相關政策和戰略之間的適當協調[33]。而2021年公布的“工業5.0”的發布動因之一恰在于推動歐盟內部的研究和創新成為歐洲社會向可持續未來過渡的驅動力,數字技術則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和知識支撐。

(三)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都將迎來巨大變革,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人與社會的關系首當其沖,例如:人工智能大發展下的人機互動問題、產業經濟中的工人技術與能力問題、勞動人口對于被機器取代的風險的顧慮、新形勢下的社會保障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和風險都需要有一個相對健全的應對方案和指導原則,“工業5.0”作為歐盟未來產業發展戰略理念的先驅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些因素。

歐盟在對既往項目進行調研后發現,數個由“地平線2020”資助的項目已經與“工業5.0”相關的變革要素產生了內在聯系。與“工業4.0”相比,這些項目的重點超出了數字化和自動化在效率和利潤方面為公司帶來的收益。他們開發的解決方案使生產在長期基礎上更具可持續性、彈性和競爭力,并應對與有益的人機交互和技能匹配相關的挑戰。部分受“地平線2020” 資助的項目旨在通過促進循環制造,人性化服務,智能設計,能夠增加大規模個性化生產的自動化和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工廠,為分布式(多站點)工業生產解決方案,提高生產過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等多種方式改變歐洲傳統商業模式和增強企業適應能力[1]。此類項目正在解決歐盟內部工作場所數字化的人和社會方面的問題,從側面反映了當前歐盟產業政策中“以人為本”的特性。部分項目還探討了制造業環境中人類、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之間的互動,探討了如何從各自的優勢中獲益,以及如何評估人力資本等問題。

關于數字化對個人和整個社會未來工作和福利的影響問題,歐盟認為此間所需的工人技能集合是核心要件,此前的“地平線2020”及“Erasmus+”項目針對勞動者群體中新出現的技能鴻溝和適應性培訓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但仍有阻礙和可操作空間。此外,數字化在產業經濟內部不斷發展過程中的工作環境會對當前工人的安全和工作條件、工作滿意度和身心健康等產生巨大影響,無論是創新技術、綠色和可持續經濟,還是專業技能和知識發展等都必須做出調整,當前的產業政策已無法滿足未來需求,即便是“工業4.0”和“地平線2020”也無法充分解決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中產生的問題,“工業5.0”的出臺也成為必然。

四、結論及中國的啟示

歐盟“工業5.0”在本質上反映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和新一輪全球化背景下歐盟對于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目標。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推動各國產業轉型,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轉型的動力和機遇。新型發展要求下局限在資源配置層面的制度產品供求關系及結構已經過時,產業組織創新、生態環境、人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從“工業5.0”的政策規劃和發展方向看,基于社會變革的新時期產業組織創新是各成員國在開放式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遵循和形成的組織方式、合作機制、生態網絡;在把歐盟打造成繁榮、富有競爭力、綠色和可持續的經濟體,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消耗完全脫鉤,讓歐盟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者是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經之路;從技術本位到人本位的回歸既是歐盟過去二十幾年來形成的國家關照社會并承擔對公民健康幸福的責任的傳統,也是作為社會結構的調節者和社會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在新時期必須做出的改變。

與此同時,“工業5.0”并不是完全符合全球化發展需求的。近年來,歐盟 “戰略自主”和“歐洲主權”呼聲愈發強烈背后是對運籌大國關系自主性的訴求和與美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34],這種矛盾既是多種層面的,反映在經濟上則體現為價值鏈調整中的回縮舉措。尤其疫情下歐盟對產業鏈安全更加重視,經濟政策愈加內顧,尋求產業鏈的多元化和回縮性的區域化也成為成員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共識。“工業5.0”中“富有彈性的經濟”,或者說“穩健性經濟”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價值鏈回縮和短化過程,這一過程恰恰與全球化相悖。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降低本國產業對外依賴無可厚非,但這種“降低依賴”必然不應是盲目的、簡單的,而應是真正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產業部門,“工業5.0”將大量資源密集型產業納入“彈性”需求并不理性。

就“工業5.0”對中國的啟示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明確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需求是制定更加合理、可行的戰略及政策的前提。以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并保護環境為方向,以產業經濟的低碳、綠色、循環發展為基礎,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與經濟增長成正比的可持續發展為表現形式,以提高人類福祉、引導人類社會形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全球所有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追求的目標。當前“十四五”規劃的經濟形勢判斷充分反映了國家對“工業生態文明”的追求,但未來也仍需基于技術發展進一步細化調整。

其次,當前新技術和組織形式為國家的創造力、經濟成功和創新開辟了空間,然而勞動者面臨著不確定性和新的挑戰,教育和強大的學習文化將在應對挑戰和確保經濟良性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歐洲經驗充分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全民教育水準的同時提供更為公平,趨于共同發展的基本社會環境和向上發展的渠道對于產業經濟發展能夠起到重要積極作用。

最后,“以人為本”應是在任何經濟發展模式下應當堅持的基本原則,更高的勞動力素質、更優化的需求結構、更合理的消費市場等對于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性動力的重要性[35],而前者意味著作為生產者的人民得到更大的社會財富和更好的素質基礎。中央政府多次提出在新時期下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永不過時的理念需要長期踐行。

[注釋]① 碳中和與高能效工業目標是歐盟低碳和能源戰略及《歐洲綠色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參見CHRISTIAN H. Low-carbon and Energy Strategies for the EU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Roadmaps: A Sound Agenda for Green Economy? 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2012, 21(1):43-47。 JON B S. Towards a European Green Deal: The evolution of EU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y mixe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2021, 21(3):1-17。

② “超智能社會”是日本“社會5.0”的主要內容,以建立高度融合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為手段、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以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為核心。

③ 技能培訓主要指培養完成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技能再培訓主要指為一個全新的職業/崗位學習新的工具和方法;技能提升主要指用新技術維持或提升勞動者當前的職位。人工智能,復雜的營銷自動化方法,銷售效率中的智能對話,以及其他重大變革等對每個勞動者的工作方式產生了影響,培訓和認證可以改變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未來職業道路,這也是“工業5.0”中“以人為本”目標的初衷。

④ “瀑布效應”是指在產業部門中擁有先進技術和營銷能力的領先企業主動在其供應商中挑選優秀企業,通過“產業計劃”的形式選擇全球范圍內的“聯盟供應商”,導致提后者因受到壓力而進行購并和變革,結果便是在全球范圍內,各個層次為系統集成者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產業出現了高速集中。

⑤ “后發優勢”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加速發展經濟。后發國地位所致的特殊益處是先發國沒有而后發國也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出來的,而是完全與其經濟的相對落后共生的。

⑥ 歐盟提出所謂的“戰略價值鏈”變得“更加脆弱”,實際上反映的是歐洲以德國為代表的高收入國家在簡單全球價值鏈貿易網絡中規模與能力明顯下降的問題,但實際上2000—2017年北美和歐洲的網絡拓撲結構幾乎沒有顯著變化,以德國為代表的高收入國家依然在全球復雜價值鏈中扮演中堅力量的角色。

⑦ 復雜GVC與簡單GVC相對應,簡單GVC是指被直接進口國吸收并沒有出現再次跨境生產活動的經濟行為,例如A國從B國進口結構鋼后直接用于B國自身的建筑業;復雜GVC是指出現多次跨境的生產活動,如手機、電腦等產品的生產。

⑧ 前向聯系是一國某行業作為中間產品再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在該國該行業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后向聯系是一國某行業出口中的國外增加值在該國該行業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⑨ 本文所用的GVC地位指數(GVC Position)指數是Koopman等人在Daudin研究基礎上提出的用以測量行為主體在GVC中的參與度與位置的指數,是一國某產業出口中間品對數值與該產業使用的進口中間品對數值之差,具體計算方法為GVC_Positionir=ln(1+IVir/Eir)-ln(1+FVir/Eir),其中,IVirEir是r國i行業作為中間產品再出口的國內增加值(IVir)在r國i行業出口總額(Eir)中的比重;FVir/Eir是r國i行業出口中的國外增加值(FVir/Eir)在r國i行業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⑩ 本文圖2、圖3中關于“中國”的測算原始數據不包含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但包括澳門地區。主要原因是OECD-TiVA數據庫對于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數據進行單獨統計而不列入到“中國”綜合數據當中(相比之下中國其余地區,包括澳門地區在內,都采用了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原庫的條目也按“CHN: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HKG: Hong Kong, China”“TWN: Chinese Taipei”分成三類,而本文在計算過程中所使用的就是以國家統計局原始數據為準的“CHN: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條目下的數據,因此嚴格意義上圖例中的“中國”應為“中國(不含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

“Erasmus+”是由英國主導的歐盟級別的教育培訓、青年和體育發展項目,為期七年(2014—2020),旨在使整個歐洲的教育、培訓和青年工作現代化。它面向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的所有領域的教育培訓、青年和體育組織開放,包括學歷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等。通過“Erasmus+”,歐盟的年輕人可以在國外學習、擔任志愿者并獲得工作經驗,發展新技能,獲得國際經驗并提高其就業能力;勞動力群體可以在國外任教或培訓,發展專業實踐,與國際同行建立關系,獲得新的理念;英國的組織可以與國際伙伴合作,推動創新,分享實踐,并為年輕人提供新的機會。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OMMISSION. Industry 5.0: 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21: 14-15.

[2]KATERINA K, WINA H J. CRIJNS-GRAUS,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potentials and a low energy demand scenario for the global industrial sector[J]. Energy efficiency, 2014,7(6): 987-1011.

[3]BMBF. Was ist industrie 4.0?[EB/OL]. [2021-06-01]. https://www.plattform-i40.de/PI40/Navigation/DE/Industrie40/WasIndustrie40/was-ist-industrie-40.html.

[4]HIRSCH-KREINSEN H, WEYER J, WILKESMANN M. Industrie 4.0 als Technoloieversprechn[R/OL]. (2016-06-01)[2021-05-05]. https://eldorado.tu-dortmund.de/bitstream/2003/35117/1/Hirsch-Kreinsen_2016_Industrie%204.0%20als %20Technologieversprechen.pdf.

[5]呂鐵, 李揚帆. 德國“工業4.0”的戰略意義與主要啟示[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15(3): 36-39.

[6]PIETER M, JUSTYNA Z. Industry 4.0 as a cyber-physical system study[J]. Software & systems modeling, 2016, 15(1): 17-29.

[7]陳可達. 歐盟科技一體化背景下區域經濟增長的趨同性研究[C]//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 北京: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 2009: 200.

[8]康佳立. 從工業4.0到社會5.0——以德日兩國相關發展戰略的比較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4): 19-24.

[9]邢玉冠, 傅娟. 日本Society 5.0構想及對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啟示[J]. 中國經貿導刊, 2019(16): 23-26.

[10]劉平. 日本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 社會5.0[J]. 上海經濟, 2017(5): 82-89.

[11]MATTHEW C, DAVID W.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a simulation exercise[J].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2020, 14(1): 43-83.

[12]EUROSTAT. Accidents at work statistics[R/OL]. (2020-11-01)[2021-06-01]. https://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Accidents_at_work_statistics#Analysis_by_activity.

[13]WMF. The WMFs top ten skills for 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R/OL]. (2019-12-19)[2021-06-01]. https://www.worldmanufacturingforum.org/skills-for-future-manufacturing.

[14]FORBES. Characteristics of millennials that sup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EB/OL].(2019-06-19)[2021-06-07]. https://www.forbes.com/sites/margueritacheng/2019/06/19/8-characteristics-of-millennials-that-suppo rt-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5a2b426c29b7.

[15]HR DIVE. Green companies make the greenest pastures, report says[EB/OL].(2019-02-15) [2021-05-05]. https://www.hrdive.com/news/green-companies-make-the-greenest-pastures-report-says/548082/.

[16]EUROPEAN COMMISSION. Updating the 2020 new industrial strategy: building a stronger single market for Europes recovery[EB/OL]. (2021-05-05)[2021-09-21].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communication-industrial-stra tegy-update-2020_en.pdf.

[17]彼得·諾蘭.資本主義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1): 91-95.

[18]陳志磊, 楊松壘, 王士峰. 基于全球化的利與弊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 2017(44): 128-130.

[19]ZAKI L. Norms over force: the enigma of European power[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08: 35-50.

[20]MICJAEL D. Financial instability: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erspectives[M]//SABRI B, DOUGLAS C, DUC K N. Research Handbook of Investing in the Triple Bottom Line. Cheltenham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8: 93-113.

[21]ANTON V, WENJUAN C. Do stock prices reflect their fundamentals? new evidenc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2015(80): 1-20.

[22]WILLIAM K K.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 and social costs: a challenge to economics[J]. Kyklos, 2010, 23(4): 833-848.

[23]EDWARD B, DAVID S, MICHAEL C.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World development, 2004,24(7): 1151-1160.

[24]白俊紅, 聶亮.技術進步與環境污染的關系—— 一個倒U形假說[J]. 研究與發展管理, 2017(3): 131-140.

[25]董直慶, 蔡嘯, 王林輝. 技術進步方向、城市用地規模和環境質量[J]. 經濟研究, 2014(10): 111-124.

[26]余南平. 歐洲強化經濟主權與全球價值鏈的重構[J]. 歐洲研究, 2021(1): 75-101.

[27]ARUNODAY 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western values[J]. 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8, 20(4): 499-520.

[28]WTO, IDE-JETRO, OECD, et al. 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R/OL]. [2019-12-01].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booksp_e/gvc_dev_report_2019_e.pdf.

[29]ADB. Economic indicators for East Asia: input-output tables[DB/OL]. [2020-12-01]. https://www.adb.org/publications/economic-indicators-east-asia-input-output-tables-2020.

[30]EUROPEAN COMMISSION. Coordinated pla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1 review[EB/OL]. [2021-04-21]. 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library/coordinated-plan-artificial-intelligence-2021-review.

[31]ANNA M. Competitiveness and crisis-the case of Baltic states economies[EB/OL]. [2012-01-09]. https://ssrn.com/abstract=2015776.

[32]VALERIA C, DARIO G, MARIO P. Will Europes industry survive the crisis? competitiveness, employment and the need for an industrial policy[EB/OL]. [2014-08-01]. http://www.econ.uniurb.it/RePEc/urb/wpaper/WP_14_08.pdf.

[3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歐盟委員會發布報告列出100項對全球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的突破性創新[EB/OL].(2019-08-27). 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908/t2019082 7_148433.html.

[34]孫成昊, 董一凡. 美歐競爭新動向: 同盟框架下的博弈與前景[J]. 當代美國評論, 2020(2): 101-121.

[35]ABHIJIT B, ARUN C, ESTHER D, et al. Gossip: identifying central individuals in a social network[EB/OL]. [2014-06-10].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425379.Industry 5.0: Origin, Contents and Motivations

Chen? Tenghan

(Fudan Institute of Belt and Road & Global Governance,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EU has recently put forward Industry 5.0 plan aiming at building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industry. This plan is based on the Industry 4.0 in Germany and Society 5.0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s, Industry 5.0 is a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posed by the EU for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under the current rapid social change, and a new solution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dustry 5.0 puts forward seven future actions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original industrial plans and act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benefiting workers and industrial system. Industry 5.0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EUs needs for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e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and a new 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countries to formulat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olicy plans.

Key words:EU; industry 5.0; motivations; industrial policy

(責任編輯:張積慧)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中國衛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中國衛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創業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第一色视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超碰免费91|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色婷婷狠狠干|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99热免费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美女国产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夜夜拍夜夜爽|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久草性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久久久噜噜噜|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成人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亚洲国产清纯|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日韩精品毛片| 性视频久久| 激情综合网址|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在线无码私拍|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日韩美毛片|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日韩AV无码一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97狠狠操|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播放| 91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丝袜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