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學期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近日發布的2022年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顯示,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健康、農業生產勞作等任務,將分別貫穿不同年級段。小學生將被要求會炒西紅柿雞蛋,搞得了盆栽水產養殖等。
此前,我國中小學就有勞動教育,不過一直存在被邊緣化、弱化等問題。小學生不會剝煮熟的雞蛋、不會拿掃帚掃地,大學生讓家長定期到校洗衣服、請家政公司來宿舍搞衛生……這樣的報道頻頻引發社會熱議。而將勞動課獨立成一門課程,釋放出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明晰信號,是推進“五育并舉”的重要舉措。
對于勞動教育,社會上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有家長就對勞動課的設置持保留態度,認為孩子去學校是讀書不是去做體力勞動。還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引導”學生從事體力勞動,系逆勢之選。不少家長替孩子包辦除學習之外的一切事宜,將勞動立作學習的對立面,甚至用“不努力讀書,今后就去做‘苦力’”等對孩子進行“恐嚇教育”。這些錯誤的認識與教育方式亟須糾正。
? 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學生自主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勞動價值觀,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很難說,學生不愿意成為技能人才、職業院校不安于職業教育定位的現象與“崇尚讀書、漠視勞動”這一觀念的長期影響沒有關系。
? 實現家長和社會對勞動教育的認知糾偏,需要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評價學生是否上好勞動課,顯然不應進行所謂的勞動課考試,而應關注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表現,重視學生對勞動的體驗,進行寫實性、過程性評價,將其納入綜合素質發展檔案。學校和家長必須意識到,義務教育階段必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核心素養培養,如此方能為孩子未來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