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我們將迎來又一個世界讀書日。翻開本期雜志,你將看到很多與此相關的內容。在這里,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中學時的故事。
多年以后,我仍能清晰地記起,去高中報到那天領教材時的情形:在一堆華麗的新書里,有套數學教材顯得非常質樸——同樣是課本,卻比其他書小了許多,連封面用的都是普通紙張。當時的我并沒有想到:數學將成為我高中時代最喜歡的科目。
那套與眾不同的教材,出自學校的一位老教師。我已記不清那是他編寫的,還是他從別處找來的,只記得好像除了他,其他老師用的都是統一教材。這位老師特別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他的教材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預習是重中之重,課前必先弄懂,并做配套練習,帶著問題去上課。整節課老師都在帶領大家解題,由淺入深,先易后難,老師還經常讓三兩同學在黑板前比賽解題,其他同學在座位上比拼。我很享受這樣“刺激”的課堂:做一道題就像破一個案,從很小的“已知”出發,靈活找出各種看不見的“可知”,一步步推理、演繹后得出“未知”的結論——這也太好玩了吧!有時我搶在所有人之前做好題,放下筆,環顧四周,頗有些庖丁解牛后的躊躇滿志。
高二文理分科時,出于興趣,我選了文科,但最喜歡上的還是他的數學課。讀書可能真的有“死讀書”和“活讀書”的區別,我幸運地遇到了那位數學老師,他幫助我找到了活讀數學的方法。不幸的是,我那時候沒有找到活讀其他科目的方法。考試不是完美的評判手段,但那些能夠把書讀活的同學通常能拿到高分,他們也會比其他同學眼光更遠、選擇更多、道路更寬。
我高考數學126分(滿分150),憑著它提升了不少名次,考上了心儀大學的中文系。有一次上“古代漢語”課,老師讓大家寫對聯,我寫:“儒家、道家、法家,博采百家,識古辨今;天書、地書、人書,遍覽三書,聽風聞道。”老師當時笑著點評:“有點不倫不類,但也有點意思。”突然想到,這個點評其實也適用于當時的我。“不倫不類”并不算壞事,畢竟我們都不是機器人,沒必要分門別類,我們需要的是“有點意思”,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生命的獨特性,就是“不忘初心”。
希望多年以后的你們,偶爾也能想起這本雜志,覺得它“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