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菲,楊倩
(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民族之間的深入交流成為設計師及藝術家對藝術作品創作的新潮。民族文化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社會風貌、社會歷史、人民情懷、風俗習慣、社會歷史、經濟水平、審美觀念等豐富的內涵,反映了一個民族在社會生產生活、宗教、哲學思想、傳統觀念道德美學和風俗習慣等領域形成的傳統思想,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經濟概貌、生產力、發展水平。京族服飾文化元素的探索利于人們了解民族文化內涵,與學科交叉研究促進民族文化傳播。本文以廣西京族文化中服飾為例,以造型、色彩、文化內涵為基礎,以珠寶為載體,以科研調查為理論、實物制作為載體,以現代首飾設計為創新載體,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尋求創新,探索藝術與民族融合的底蘊,尋求更多京族文化元素創作的可能性。
京族——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其服飾的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特征最為突出[1]。自改革開放以來,京族根據自身獨有的歷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從傳統漁業轉向以市場為依托的多元經濟發展,京族也在走向現代經濟社會的同時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在調查研究中,通過田野調查京族生活區域、參加京族各類節日活動、參觀京族民族博物館、文獻資料加工整合,詳細歸納分類,了解學習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目前,京族作為少數民族,其物質文化元素主要體現在服飾中。京族服飾的構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的海洋器物文化、以海神信仰及尊崇海洋為中心的海洋精神觀。京族海洋文化基因以海洋制度文化和以京族為審美文化的民俗娛樂、手工藝制作共同構成。
京族服飾文化的元素提取需從對京族文化元素進行解構,包括形態、文化、內涵三個方面從而更深層次探求京族服飾文化中所含造型色彩關系和文化內涵與現代珠寶設計相結合,在廣西京族服飾文化與現代珠寶藝術之間尋找更緊密地聯系,同時,將擁有更多廣西特色的首飾創造出來,打開新出口尋找新的珠寶語言。
京族服飾的形態總體上呈現的是優雅、飄逸的風格。京族服飾的衣袖普遍都比較窄,上身窄窄的衣配以下身寬大的裳。在《防城縣志》這樣記載:“安南人的服裝,男衫長過膝,窄袖袒胸,腰間束帶;女衫長不遮臀,褲闊[2]。”從描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京族早期傳統服飾的概況。受京族的居住環境影響,南亞氣候濕潤多雨,夏季時間長,這種氣候決定了京族服飾面料需輕薄涼爽和透氣性。加之京族人所從事的漁業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傳統的京族服飾多以樸素造型和色彩著稱于世。其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京族就已開始利用天然植物為原料,以樹葉、藤莖等為編織材料制作各種簡單實用的生活用品;隨著生產發展,他們又不斷地改進加工方法,使之更符合人們的穿著要求。據史料記載,京族服飾最早出現于公元六世紀中葉(即唐代)。京族服裝款式多為無領或袒胸的設計,寬大衣衫和寬褲腿以便于日常船上勞作。最有特色的是他們平日工作勞動中頭上戴的遮陽斗笠。斗笠外形多尖頂,材料為葵樹葉。這種斗笠不僅散熱性好,也能有效地防護面部被曬傷。斗笠的搭配已成為京族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
京族女裝更突出女性的魅力和性感。面料的選擇比較柔軟,穿在身上的線條可以凸顯曲線的身材,右上方的開襟根據身體的曲線進行緊縫,開衩到胸前下方,走路就會露出腰身。服飾衣長到腳上,使女人走路的姿態更優雅、飄逸。在現代陶瓷藝術家曾日榮設計的《京族風情茶具》,圖案雕刻以京族民族服飾元素進行創新設計,整個造型像一個年輕的京族少女,茶壺蓋的蓋子部分設計成斗笠狀,茶壺的主體用京族服飾花邊裝飾,體現了京族服飾的特色造型和設計理念。展現了京族少女的婀娜身材與民族服飾結合的特點。
在顏色上,京族男性服飾多為淺青色、淺藍色,褲子多為黑色褐色,顏色相對單調[3]。而京族女裝色彩豐富,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有著不同的穿著顏色。女孩們通常穿著白色、青綠色或草綠色的上衣,下裝多為褐色或者黑色;中年女性更喜歡青色或墨綠色搭配黑色褲子;老年婦女經常穿著棕色或黑色的服裝。在京族節日禮服中,顏色更為吸睛,鮮艷,醒目,以明快、明亮,明度和純度較高的色彩搭配為主;外出或勞作著裝較為素雅、樸素,以淺色色彩搭配為主。
色彩的顏色和服裝的結合又有講究。京族在哈節穿著的傳統節日盛裝,主要為禮帽和禮服。京族男子的禮帽有兩種:年長者的禮帽是黑紗做成的圓形頭箍形態。而普通京族成年男子的禮帽,則是用棉布或者綢緞做成的方角帽,禮服是由布料或紗線制成的及膝的長袍外套,主要有黑色、粉紅色、藍色和綠色。男子的婚喪嫁娶儀式,都要戴禮帽。女子的服裝,通常為白色,有時還有黃色的,在衣服上繡著各種圖案紋樣。京族女裝也有禮帽,但是顏色一般比較鮮艷,常見的有紅色(深紅色、大紅、深紅色、粉紅)、藍色(深藍色、淺藍色)和紫色。男子的禮服,是用布或者紗做成婦人長及膝蓋的長袍外套,顏色主要有黑色、粉紅色、藍、青等。京族女裝也有禮帽(頭箍),但顏色一般比較鮮艷,常見的顏色有紅色(深紅色、大紅色、深紅色、粉紅)、藍色(深藍色、淺藍色)和紫色。也有其他不同款式的服裝,如旗袍、短裝等。隨著京族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不斷擴大,京族與全國各地其他民族的關系和互動不斷增加,紫、淡黃、淡藍、淡藍、銀、白等顏色也成為京族喜愛的服飾顏色。
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來自其歷史文化、審美情趣、民間傳說、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它們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的潛質。京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京族服飾文化作為一種獨特而又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對京族傳統服飾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京族傳統服飾不為人知的文化內涵。京族傳統服飾反映了京族顯露在外的文化標識。京族的誕生發展距今已有500 多年的歷史。在這500 年中,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燦爛悠久的歷史,為世界民族之林增添了新的光輝。在歷史來源傳說、語言、文化上有共同之處。隨著民族的交流發展,京族受漢族、壯族等多個民族影響,京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情,其傳統服飾也受諸多影響,京族傳統服飾中的寬大素雅裝扮中流露出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和質樸的文化底蘊,它既有融合包含之處,亦有別具一格。
在這個飛快發展的時代,服飾文化的開辟與創新,國家對鄉村振興和民族復興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振興發展離不開少數民族群體的發展。京族傳統服飾作為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通過民族文化打造文化產業,讓更多人積極傳承使之弘揚與發展。
在創作中,京族服飾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色彩所包含的人文情感引導著京族首飾設計的制作方向。傳承和研究京族傳統服飾的歷史文化,表現京族民族傳統服裝的人文情感,讓作品將少數民族文化和現代大眾之間產生靈魂的共鳴。在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首飾實用性的同時,滿足當代人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
色彩是設計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一種語言最直接的視覺印象,它可以直觀地傳達信息,表達情感,蘊神寓意[4]。而京族傳統服飾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服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獨特的藝術魅力。京族服飾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色彩元素的提煉是京族文化和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擁有漫長的發展歷史,作品用傳統京族婦女服裝中的造型和色彩作為主體,以京族的傳統服飾造型和色彩為設計起點,以實用性和裝飾性為研究方向,運用于首飾設計制作、琺瑯材料和現代設計,具有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使珠寶語言更加豐富。
京族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在造型上精雕細琢和不同材質的組合表現,而首飾的小造型比大造型的京族服裝顯得更加流線型,這也增加了設計制作和工藝上的難度。同時,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京族人對于佩戴飾品有著獨特的要求,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出于對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所以說,京族人的性格決定著首飾的風格。因此,在首飾制作過程中,不同材料的靈活結合和造型比例控制成為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多種材質的結合。圖1 所示的耳飾是以京族海洋為生的漁業文化基因中的魚造型為基礎,用銀坯做形,結合畫琺瑯工藝施紅色玻璃釉,樣式呈現出活潑、風格呈現生動有趣的形式,符合當代審美趣味。設計流程:(1)提煉京族傳統服飾中的魚文化造型,設定其在耳飾中合理的比例,進行草圖繪制與銀坯制作。(2)畫琺瑯又稱洋瓷,該產品是將傳統瓷質彩繪與金屬胎體結合而制成,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和使用價值。它不僅可以作為一種裝飾品,而且也可用于制作各種工藝品。首先在銀胎上涂上白色琺瑯釉,然后在窯中燒結,使表面光滑,最后涂上紅色琺瑯釉料完成最后燒制。
3D 打印技術的運用。圖2 所示項鏈主要以3D 建模來制作,材料選用銀。造型將京族服飾中的曲線特征立體化,形成一個抽象的京族人物服飾造型,以京族清逸樸素的造型作為參考,使設計更加貼近地域特色,便于佩戴,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設計流程:(1)確定尺寸比例,主要包括整體尺寸、細節的寬度、厚度等。(2)使Rhino3D 建模軟件進行造型設計再用3D 打印機進行模型澆筑,最后將模型送去金屬鑄造工廠,一周后得到銀胎。(3)打磨與拋光,將銀胎進行清潔處理,使用銼刀等工具后,再使用小到大價值的砂紙卷和金屬首飾拋光工具,如金屬首飾拋光機、拋光蠟等。然后再把銀胎放入砂輪機上進行精磨。這樣可以提高產品表面光潔度和尺寸精度。同時對產品進行保護。最后使用磨砂機使作品具有磨砂質地的效果。
綜上所述,廣西京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不同時期的京族服飾風格也有所不同、多樣的特點。廣西京族服飾受當時政治經濟、人文環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特造型和色彩,擁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在近代,雖然大家對京族的了解越來越多,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宣傳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大眾視野,京族的知名度還是比較低的。因此,如何將傳統民族文化融入到更多現代設計中去,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京族傳統服飾文化作為一個獨特的地域群體,具有鮮明的特色及豐富的內涵。通過深入挖掘京族服飾文化價值,以京族服飾文化因子為研究對象,提取形態文化因子和色彩文化因子,將文化元素與產品載體結合起來,形成高度的認知度和識別性,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指導產品創意設計實踐,提高京族文化軟實力。通過首飾設計可以在推廣京族服飾文化的同時,如何以少數民族文化為出發點,把握藝術的尺度,結合現代設計手法,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載體了解京族,與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產生共鳴,仍然是我們需要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