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飛 蘭州交大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
高校圖書館作為彰顯高校文化底蘊的主要標志性建筑,是促進學校不斷發展的關鍵,建筑設計理念至關重要。在對高校圖書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及時滿足高校學術交流活動的主要需求,打造優雅、安靜且舒適的環境,以彰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價值。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對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進行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以提高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信息技術創新對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信息化技術的有效利用能夠幫助高校圖書整合館內資源,并實現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其次,在高校圖書館中,館藏空間集約化的設計重點從“書”轉向“人”,充分體現了“以人文本”的原則[1];最后,信息化技術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術傳遞的方式,并為讀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資源獲取途徑,打破了空間、時間上的制約,能夠滿足自由獲取、瀏覽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習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在開展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過程中,學習模式也是影響其設計的主要因素。高校圖書館作為學習、科研的關鍵場所,應將學習模式融入建筑設計過程中,以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作用。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需要及時滿足學習、研究以及學術交流等需求,并為學生成長提供舒適的場所。同時,在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采用更多創新性的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校圖書館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斷優化。目前,高校圖書館開始從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務轉變,并將其理念滲透到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并結合人文關懷,針對各類設施、服務等進行了更新,始終堅持為讀者提供舒適的環境。
開展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以人為本”的關鍵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考量“人”的需求[2]。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其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人”,需要從人的特點出發,結合高校圖書館的實際狀況,制定科學的設計方案。在此過程中,需遵循舒適、適用的設計原則。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需要積極開拓創新,及時滿足不同階段讀者的需求,并加大高校圖書館內部管理力度。
設計師需要將功能價值作為重要的設計理念,全面彰顯出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價值。在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功能價值作為核心,避免造成實用性不強等問題。
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是文化建筑中較為特別的建筑類型,對建筑設計理念有著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同時,高校圖書館具備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連接文化的關鍵紐帶,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3]。在此基礎上,應當將藝術性融入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過程中,并明確藝術性和技術性之間的平衡點,進一步加強高校圖書館整體的藝術美感。
目前,環境保護問題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也是影響社會進步的重要問題。在進行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其中,并圍繞綠色發展理念提高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環保性和節能性。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的空間相對較大,使用空調、暖氣的頻率相對較高。目前在對高校圖書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對空調、暖氣的依賴性。
首先,在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環保的建筑材料,并提高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的保溫性能[4]。其次,需要結合現代化建筑技術,充分利用太陽能與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合理降低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后,在實際的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借助新技術營造微氣候。采光和照明是充分展現生態環保的重要標準,設計過程中需要將二者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分析,進一步提高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質量。
在進行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時候,應當把握好靈活性原則,從而提高高校圖書館的建設質量。在20 世紀60 年代,英國著名建筑師Harry Faulkner Brown提出了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原則,并將靈活性原則放在設計原則中的首要位置。可見在圖書館建筑設計中,遵循靈活性的重要原則至關重要。對于高校圖書館建筑而言,需要在滿足高校圖書館建筑功能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建筑結構的設計質量。同時,要對高校圖書館建筑內部的空間布局、劃分以及功能使用等方面進行完善和優化,提高其靈活性。并基于靈活性原則分析層高、荷載等多方面設計要素,實現圖書館功能的動態化。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出高校圖書館建筑的重要作用,需要把握好開放性原則,提高設計的合理性和專業性。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也是為師生提供科研服務的重要場所,作為學術信息化、現代化的關鍵機構,需要本著開放性原則實現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目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創新為高校圖書館中的文獻資源整合與利用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高校圖書館中,需要展現出文獻資料的作用,將文獻面向師生和讀者,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確保高校圖書館空間開放、文獻開放、管理開放,凸顯出其建筑特色,還需將高校圖書館設計表現在合作共筑中,不僅要豐富服務內容,還要改善服務模式。
高校圖書館智能化建設需要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及手段等融入設計中,并實現實時監控與管理。首先,應當優化并升級辦公自動化系統,強化高校圖書館中的資源管理和用戶管理力度。其次,強化樓宇自動化系統,通過多樣化、現代化以及標準化的樓宇控制綜合體系,提高高校圖書館管理的針對性和全面性,為師生提供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在進行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其中。首先,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選用環保性的建筑材料,有效避免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其次,結合高校圖書館的建設面積和建設要求,制定出科學有效的建筑材料使用方案,在充分發揮出建筑材料作用下提高高校圖書館建筑環保水平。最后,盡量使用可再生資源,有效降低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量,實現環境友好建設??梢允褂锰柲?、風能等再生資源,并使用節能環保的燈具,在保證高校圖書館照明的基礎上避免能源浪費。
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每天接納的師生、讀者數量相對較多,如果通風較差,必然會影響讀者的健康。因此在開展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提高設計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將通風問題作為關鍵設計內容看待。部分高校圖書館為了追求美觀,將空調、通風設施等作為促進館內空氣流通的重要方式,導致館內的空氣質量相對較差,且無法達到自然通風的效果[5]。對此,需要結合建筑平面布置及開窗形式創造空氣對流,形成局部空間環境,保證高校圖書館內空氣的流動性。此外,需要在人群密集處避免空氣強對流,如閱覽區、學習區等,有效避免強對流引發的感冒等問題。
對于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來說,需要保證館內的采光。采光問題和通風問題一樣重要,都會影響相關人員的健康。因此,在設計高校圖書館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對采光問題的重視程度,保證館內光線充足,減少燈光照明的使用率,從而達到降低能耗、節約資源的目的。需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從多個角度出發,明確光照時間,制定出對應的采光分析方案,為后續開展建筑設計工作提供重要依據。
目前高校圖書館的建筑規模不斷擴大,主要以多層建筑為主。因此在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做好布局設計與規劃設計工作,同時要從讀者的角度進行分析,提高布局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為讀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在此過程中,可以結合讀者情況,將常去區域劃分至相對低一些的樓層,針對區域路線進行設計,全面營造輕松、舒適的環境。此外,需要根據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制定出區域劃分與布置方案,確??臻g布局的實用性和合理性。
在現代化高校圖書館中,裝飾設計也是建筑設計中的關鍵環節。由于文獻保護、裝飾布置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了提高建設的質量,需要結合高校特色打造獨特的圖書館,在提升裝飾設計水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室內一些交通聯系空間進行靈動活潑的設計,如室內中庭連廊及樓梯、緩沖平臺(見圖1)等,豐富室內空間效果,全面滿足讀者的需求。
圖1 緩沖平臺
近年來,很多高校圖書館的建筑規模不斷擴大,如果沒有對空間進行有效設計,便會造成空間浪費問題,還會影響高校圖書館的整體利用價值。因此,在開展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將人性化設計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中一些開敞的共享空間,使其發揮更大的功能作用。例如,可以增設書畫展區、攝影展區、中庭讀書角(見圖2)、多用途功能展區或者休閑區域等,將空閑空間充分利用起來。
圖2 中庭讀書角
首先,根據高校的辦學特點,將其辦學理念融入高校圖書館外觀現象設計中,可以通過建筑的形態,或形似、或神似地展現出高校特色元素,形成獨有的高校圖書館外觀形象,加深社會各界對高校圖書館的印象。其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全面展現高校圖書館的建筑個性,不僅要保證高校圖書館具備傳統圖書館的屬性,還要融入現代化設計思路,提高靈動性。
需要保證內部空間設計的層次感,并將藝術與技術進行有效結合,為讀者提供舒適、優雅的學習場所。以高校情況為基礎依據,將現代化、簡約化的設計思路融入其中。例如在設計高校圖書館中庭空間的過程中,可以與圖書館的大廳、外部環境進行交叉融合,在保證高校圖書館內部通風、采光的基礎上提高設計質量。同時,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應做好藝術方面的處理工作,并通過局部的設計與引導,引導高校圖書館區域功能,充分展現出高校風格及特色。
高校圖書館不僅是高等學校的文獻情報中心,還是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在建筑設計工作中,為提高高校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應不斷優化功能布局[6]。例如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量教育因素,為開辦講座、展廳展覽等提供空間。
在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中,不僅需要做好功能布局工作,還要通過現代化技術進一步增強空間規劃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工作人員應將使用頻率較高的圖書放置在開放書架,便于取閱,而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的圖書可以放置在密集架,以此節約高校圖書館的使用空間。
在進行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斷提高高校圖書館建設的獨特性和實用性,全面彰顯出高校精神風貌和辦學理念,促進高校圖書館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