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凡 上海弘陽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
近年來,城市更新與保留建筑更新改造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課題。工業遺存建筑作為存量最多和最普遍的建筑種類,其更新開發的方向和設計方案策略日趨成熟。比較常見的更新方式就是為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筑重新賦予新生命,被大眾重新認識[1]。
本文介紹的常州弘陽1936 項目,其原址遺存建筑為常州大成第三紡織廠遺址,是常州市最大的工業遺存建筑群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文化符號屬性。28 號樓作為最有工業特征(鋸齒形屋面)的建筑,是項目的核心亮點。本文重點分析了工業遺存建筑重塑再生的設計細節。
本項目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原大成紡織三廠舊址,位于勞動中路北側,麗華北路以東,是常州市目前保存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紡織業建筑遺址,修繕對象主要為A 區28 號樓,其原有功能為紡織車間。常州弘陽1936 項目的愿景是以修繕這些工業遺存建筑為契機,傳承及創新紡織文化,打造成國內首個以紡織為主題的4A 級景區和紡織文化博覽園。
常州弘陽1936 項目整體為具有文化博覽屬性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包含購物中心、商業街區、辦公、公寓、民宿酒店及住宅等多種業態。在項目的整體規劃中,將28 號樓作為核心建筑進行改造設計,不斷強化其文化功能。
28 號樓位于項目東北角,居于工業遺存建筑群落的核心位置,是單層鋸齒形廠房,框架結構,建筑面積6 248 m2,層高3.5 ~5.1 m,建于20 世紀50 年代。建筑材料主要為青磚墻面,鑄鐵門窗,屋面采用機制大灰瓦,天窗為雙層鑄鐵中旋窗,后期經過多次加建和改建,加入了紅磚墻體、紅色機制屋面瓦和木制外窗,形成一種多種建筑材料交錯的獨特建筑形態,北立面現狀如圖1 所示。
圖1 北立面現狀
在建筑設計上,方案采用“修舊如故、原地復原”原則對歷史建筑進行設計,通過分析原有建筑結構排除隱患,采用修復和局部修繕整治的方式進行“精確改造”。原28 號樓為單層磚混框架混合結構建筑,其中門頭和塔樓為文保建筑,其余部位為保留建筑。文保部分采用“修舊如故,不留痕跡”原則進行修繕,對建筑結構進行評估后,從內而外進行精確修復,盡力復原老建筑效果;保留部分也尊重原有歷史風貌,同樣“修舊如故”,整體按照原有造型進行修繕[2]。此外,主入口利用現代工藝進行打造,設計語言與形制沿用傳統建筑手法。
在細節設計上,入口設計采用青磚墻面保留其歷史感,加入青磚外凸的特殊砌筑方法,增加細節肌理,同時采用陣列規律的手法,讓建筑立面更富有層次感,呼應“紡織文化”。形制和比例經過反復推敲,達到與原有立面協調的效果[3]。圖2 為新增入口效果圖。
圖2 新增入口效果圖
在設計施工圖的過程中,項目現場對建筑整體同步進行了結構檢測和拆除勘察工作。隨著結構檢測和拆除勘察工作的不斷深入,建筑本身的特點和難點也逐漸暴露出來[4]。以下選取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難點進行探討。
加固原有結構構件會破壞原有結構構件的比例和美感。單層建筑的原有結構柱截面僅有300 mm×300 mm,主梁的截面也僅有200 mm×300 mm,無法滿足現行規范的結構要求,并且經歷了歲月侵蝕,大量結構梁柱破損鋼筋外露,急需修復和加固。原有工業建筑所具有的建筑特征也是本項目保留建筑遺留的主要特色,具有獨特的建筑符號意義,常規的擴截面加固法會嚴重破壞這些建筑特征的形體比例和展示效果,牛腿加腋如圖3 所示。
圖3 牛腿加腋
新增加的主入口采用青磚墻面造型,如何完成上側傾斜墻面處的造型施工,并保證其砌筑的細節效果,則是另一個難點。
因此在設計施工圖和幕墻時,要結合一次結構設計的進度同期考慮其他施工工藝與方案。保證落地效果則要求施工工藝方案簡單、易操作,施工工藝必須包含必要的結構構件,同時還要滿足控制成本和快速施工等要求。兩個問題均具有代表性,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針對難點1,需要考慮的側重點主要為保留原有建筑風貌與典型特征。對于原建筑中的牛腿(改造后不再使用),選取保留原有結構比例,加固時僅做牛腿兩側的擴截面加固,保證其外邊與結構柱相平。而原建筑中的加腋位置(改造后繼續使用其結構構件功能),則按照同等比例關系加固擴截面,來確保其結構功能的安全性的同時,保證其造型比例統一,如圖4 所示。
圖4 加固后牛腿
對于原建筑中的吊柱造型,因為改造后僅作特色構件造型保留,因此所有外露吊柱不做加固和強化,僅做修復和修繕。為復原其原有的形態,要保留原有的鋼埋件。在加固相連的結構梁時,盡量通過擴大截面保證加固后不影響原構件的關聯關系。
針對難點2,不僅在改造建筑的方案和施工中會遇到,其他立面采用砌磚的效果方案時也會遇到。磚砌立面以其多種樣式的砌筑方式(一丁一順、梅花丁、三順一丁等)深受設計師青睞,并常用于展示文化屬性的立面風格,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但是,常規的磚砌造型一般為立面豎向造型,通過層疊錯位來實現其錯落的變化效果。
為突出造型的亮點,底層磚面需要保持斜向切面的平整和對縫,如圖5所示。在研究施工方案大樣的過程中,筆者查閱了較多的對標案例和相似材料的做法,常見的做法有鋼結構龍骨干掛法、縱向穿孔埋筋砌筑法等,通過借助新建結構主體和爪件固定立面墻磚,可以滿足造型多變和結構安全性的要求[5]。但同樣具有較多的限制條件,施工周期長且成本較高。
常規的施工方法并不能滿足本案的需求,需要結合本項目的特殊要求,采用合適的施工節點做法。筆者經過多輪方案比選和現場施工論證后,確定了最終的施工方案和節點做法。
第一步,在結構底面上完成鋼結構錨固點埋件;第二步,焊接水平方向鋼板支撐(寬度小于青磚寬度);第三步,完成青磚砌筑;第四步,青磚斜面切割及打磨;第五步,完成墻面勾縫。砌筑大樣模型如圖5 所示。
圖5 砌筑大樣模型
項目保留了所有結構元素,再結合室內的噴白處理,整體呈現效果較好。
項目整體改造自設計開始至布展完成開放,歷時1 年,改造設計周期4 個月,施工周期8 個月,其中結構改造和建筑改造用時最久,難度最高。本文探討的兩個問題是改造項目中最常見的兩類問題,具有代表性。本案以歷史遺留建筑為例,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考量如何保留原有建筑的特征和特色。
28 號樓作為改造設計和更新重生的核心建筑,以博物館形態重新開放后,獲得各級領導的認可和褒獎。在經濟層面,整體改造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有利于節約成本;在社會效益層面,延續了紡織文化和工業特色;在項目層面,28 號樓改造為常州弘陽1936 項目奠定了穩固的文化品牌基礎,并且提供了成功的改造范本和施工經驗,能夠指導后續的改造工作。
在未來的行業發展進程中,遺存建筑保護改造和舊建筑改造項目將會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如何實現歷史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與再利用,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