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揚 龔勛

摘要:“十四五”至2035時期是我國建設新型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面對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目標,深入貫徹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的要求,統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好適應現代戰爭形態的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提高軍事科技自主創新水平,研發機械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智能化武器裝備,統籌建設軍民兩用的物流設施,以實現到2035年基本建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一偉大目標。
關鍵詞:國防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自主創新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加快分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的主要潮流,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抬頭,地區沖突時有發生,國際安全體系受到了新的沖擊。[ 1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的國家安全形勢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目標,深入貫徹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的要求,統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我黨我軍當前的緊迫任務。
一、新基建必須貫徹軍隊和國防現代化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任務,強調經濟項目建設必須貫徹國防要求。[ 2 ]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是“十四五”至2035時期最重要的經濟項目,也是最重要的國防項目,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等項目。貫徹國防現代化的要求,即是在推進這些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與現代化國防體系結合起來,做到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統籌、軍品與民品統籌,以加快軍隊和國防現代化,維護國家總體安全。
世界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其標志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科學技術替代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并廣泛應用于制造業、農業、服務業,從而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軍隊現代化、國防現代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是同步進行的,因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必將引發軍事科學技術的革命,改變世界軍事競爭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軍隊和國防建設現代化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是,正如《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的那樣,與國家安全需要相比仍有差距,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為此,《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3]到目前為止,機械化的目標基本實現,但離信息化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應當按照《綱要》提出的“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這一要求,強調“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綱要》還要求“深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加大經濟建設項目貫徹國防要求力度。加快建設現代軍事物流體系和資產管理體系。”[ 4 ]
《綱要》是我國“十四五”至2035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方針,也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針。根據這一指導方針,必須動員全國的科技力量參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經濟任務,同時也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要在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原則的指導下,統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共建共用,促進軍地科研設施資源共享,特別是應當在經濟項目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在實現“十四五”至2035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力爭實現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
二、統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防信息化水平
新一輪技術革命本質是信息技術革命。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科學技術加速運用于軍事領域,特別是信息技術與機械化技術的融合,推動了武器裝備朝著精確化、智能化、隱形化、無人化方向演變,戰爭形態轉化為以信息化戰爭為主、信息化與機械化融合的新形態。因此,統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軍隊信息化、國防信息化水平的關鍵。
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二是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為基礎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三是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共同構建現代化的通信網絡空間。在信息化時代,網絡空間安全是國家安全、國防安全的重中之重,正如《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的那樣,“網絡空間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 5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維空間’,是國家利益拓展的新邊疆、戰略博弈的新領域、軍事斗爭的新戰場。”[6]在傳統軍事領域,陸、海、空是各國軍事博弈的主要空間,隨著空天技術的發展,太空成為國際戰略競爭的制高點,形成了軍事博弈的四維空間。近些年來,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并且被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形成了“第五維空間”。網絡技術還與陸、海、空、天技術相互融合,不僅改變了軍事競爭的技術形態,而且改變了國際安全、國家安全的格局。因此,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關系到我國的經濟安全、社會安全,還關系到國防安全。
建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是強化我軍信息攻防戰的重要手段。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是以4G、5G、量子信息等為基礎的現代通訊網絡體系,對于信息攻防戰來說,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了作戰模式,即由傳統作戰模式向信息戰模式轉變。正如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信息化戰爭是真正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特點是通過軍事網絡的滲透和反滲透來贏得戰爭的主動權。其二是創新了作戰模式,即以衛星導航、雷達、遙感等電子戰裝備為主要武器,以電磁干擾、電磁抗干擾、電子對抗等手段,在太空、近地空間展開信息攻防戰。因此,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應當貫徹網絡安全的原則,在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同時服務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筑牢國家網絡邊防,及時發現和抵御網絡入侵,確保軍事通訊網絡和軍事信息安全。
統籌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提升軍事情報處理效率的重要條件。在數據爆炸的時代,對信息的搜集、篩選、分析直接決定軍事情報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因而也是提高國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綱要》強調要“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為此,必須“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7]這對于提升軍事情報的處理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從國防現代化的角度來看,這些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構建完善軍事情報網絡體系。首先,能夠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從前線和敵后獲取信息,提高情報獲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其次,可以通過信息保密手段,在信息的獲取和傳輸過程中實現信息的保護、加密,提高了情報傳輸的安全性。再次,結合北斗衛星網絡,通過圖像處理和分析,準確判斷敵方動向,合理制定戰略和戰術決策。正因為如此,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充分貫徹國防信息化的要求,統籌建設、統籌推進。
三、統籌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軍事裝備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融合基礎設施是指通過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而形成的新型基礎設施。進入21世紀后,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通訊、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先后興起,為傳統基礎設施技術升級創造了條件,也為國防現代化、軍隊現代化創造了新的物質基礎。
建設融合基礎設施對于構建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來,我國的武器裝備水平有了極大提升,15式坦克、055型驅逐艦、075型兩棲攻擊艦、殲-20戰斗機、東風-26中程彈道導彈、東風-17高超音速飛行器等裝備先后列裝,同時加大了淘汰老舊裝備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和信息化技術相互融合的武器裝備體系。但是,也要認識到,信息化技術與機械化融合的水平還不高,武器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優化武器裝備,統籌主戰裝備、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標準化、通用化水平仍然是構建現代武器裝備體系的重要任務。
為了貫徹新時期的國防要求,《綱要》提出要“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來布局融合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基礎設施,一方面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實現新舊設施在高新技術基礎上的融合,[8]這對于推動軍事裝備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來說,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是通過建設融合基礎設施,提高武器裝備的機械化水平。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機械化都是武器裝備的基礎,信息技術只有融入機械體系,才可能轉化為現代化的武器裝備。由于受制造設備、制造工藝和材料的限制,我國武器裝備的機械化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高,某些裝備甚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整體上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建設好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集群、超算等基礎設施,對傳統裝備進行升級改造,必將極大提高我國武器裝備的機械化水平。其次,建設好融合基礎設施,也將加快軍事裝備的智能化發展。智能化既是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也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近些年來,在各種類型融合基礎設施的支持下,無人機、自動駕使等技術先后運用于交通、物流等民用領域,形成了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新興行業。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武器裝備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依托融合基礎設施推動軍事裝備機械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將是國防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的主要方向。
四、統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國防科技自主創新
為了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綱要》提出了“科技強軍”的要求,“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而要實現科技強軍,聚力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就必須“推動軍地科研設施資源共享”。[9]
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是創新,因而科研設施本質是創新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其主要作用是為科技攻關、前沿性技術創新、高端制造業提供技術平臺。這些新型基礎設施既是促進民用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也是科技強軍的重要條件,因而需要貫徹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要求,統籌建設、統籌推進,以利于軍地共享。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研究基礎理論、發現自然規律、探索未知領域的大型科研系統,包括能源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核物理、空間與天文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七大領域。從歷史的經驗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重要科學發明和科學發現的科研平臺,也是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的科研平臺。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的主要功能是把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支持相關產業和國防裝備現代化建設。由此可見,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既有利于突破西方技術封鎖,暢通經濟雙循環,也有利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動國防科技自主創新。
統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首先在于強化關鍵國防技術、核心國防技術的自主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舉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自主創新戰略基點,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發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加快實施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重大戰略工程,不斷提高我軍建設科技含量。”[10]他還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買是買不來的,化緣是化不來的”。 [11] 隨著戰爭模式逐漸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軍事理念、軍事技術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即以打贏信息化戰爭為目標指引,在機械化裝備的基礎上,建設機械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武器裝備。如何做到機械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我國面臨的重要軍事技術問題,只有借助重大科研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重點實驗室,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為此,必須打破軍民分離的科研格局,統籌重大科研裝置、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發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軍事技術創造條件。
統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發展非對稱性技術的重要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水平總體上有差距,要實現軍事技術趕超,就必須采取“非對稱”戰略。[ 1 2 ]非對稱戰略實質是差異化戰略,即在縮小與科技強國、軍事強國差距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在某些關鍵領域率先突破,化總體劣勢為局部優勢,以實現差異化發展。近些年來,我國在一些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取得了重要進展,成功研制出了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等一批高技術成果,并根據現代戰爭的特點,聚焦反航母技術、超音速飛行器、第五代戰機、中遠程彈道導彈等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利了一定程度的非對稱優勢。但從長遠來看,任何非對稱性優勢都是暫時的,只有不斷強化技術創新,發展新的非對稱性技術,才能化局部優勢為總體優勢。而要不斷地發展非對稱性技術,就需要將軍用科技基礎設施和民用科技基礎設施統一起來,一方面在建設民用新型創新基礎設施的過程中,貫徹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要求,做到軍民兩用;另一方面在建設軍用創新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兼顧民用,以實現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軍工產品和民用產品的相互轉化,從總體上提高國防現代化水平和武器裝備水平。
五、統籌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軍事物流水平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南北距離約5500公里,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邊境線長約2.28萬公里,海岸線約1.84萬公里。因此,統籌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軍事物流水平,對于鞏固國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建成了世界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達到了16.1萬公里,現代化機場、港口和物流集散中心密布全國,初步形成了海陸空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體系,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民用物流狀況,而且為軍事物流的現代化創造了良好條件。隨著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的新變化,特別是地緣政治的變化,軍事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強調,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建設一切為了打仗的現代化后勤體系,建立以聯勤部隊為主干、軍種為補充,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保障體制,形成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確保障的能力。為了貫徹國防現代化的要求,《綱要》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推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強調要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區、沿江沿海沿邊戰略骨干通道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構建快速網,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提升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以及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這一布局對于提高軍事物流水平,提升軍隊后勤保障水平無疑有著極大的戰略意義。
建設現代化的軍事物流體系,需要對新型交通基礎設施進行統籌建設和升級。首先是貫徹國防現代化、軍事物流現代化的要求,統籌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不僅是現代民用物流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是軍隊調動、軍事物質運輸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既是經濟建設的物質保障,又是國防建設的物質保障。因此,應當立足戰時、著眼平時,兼顧民用和軍用。其次,把邊疆建設和國防建設結合起來,建設好出疆入藏、沿海、沿邊戰略通道,為邊疆、沿海、沿邊國防安全提供后勤保障。再次,統籌建設機場、港口、碼頭,形成快速響應體系,為兵員投送、裝備運輸提供支持。總之,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統籌建設,建立軍民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保障體制,是貫徹軍事現代化要求以及統籌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任務。
六、結語
“十四五”至2035時期,是我國建設新型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為了應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挑戰、政治挑戰和安全挑戰,必須把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結合起來,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貫徹國防現代化的要求,建設好適應現代戰爭形態的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提高信息化與機械化相結合的武器裝備水平,統籌建設軍民兩用的物流設施,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一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3-13.
[3]《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3-13.
[5]《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07.
[6]《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3-13.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3-13.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3-13.
[10]《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并講話》,國務院門戶網站,2020-7-30.
[11]軍事科學院黨委:《把軍事科研創新的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主席視察軍事科學院的重要講話》,求是網,2018-9-30.
[12]《習近平論科技趕超戰略:應該有非對稱性“殺手锏”》,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3-23.
[作者簡介:胡舒揚(1987.07),男,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政策性金融、政府投融資、科技投融資;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掛職服務);遼寧順達機械制造(集團)有限公司顧問。龔勛(1983.01)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北京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后,沈陽理工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研究方向:軍民融合政策、技術創新政策、材料科學;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人民政府副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