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志慧 趙李菲


摘 要:太原王公墓志于2017年9月出土于太原市晉源區義井村。墓志內容部分缺毀,志主王公名諱不詳,但根據墓志中已確定的時間信息可以大致還原志主生平。王公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或因其父得入李存勖幕府,中年后受到重用,曾任都孔目官、新州團練副使等職,為后唐的建立做出了一定貢獻。開國初即被授予竭誠匡國功臣之名,后領安國軍節度副使,不久去世,歸葬太原。王公墓志的出土為五代藩鎮幕職和后唐開國集團的研究又提供了一個實例。
關鍵詞:太原王公;后唐;都孔目官;新州團練副使;安國軍節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05
2017年9月,在晉源區義井村城中村改造建設中發現一座五代時期墓葬,該墓葬在施工中被破壞嚴重,僅搶救出灰陶罐(殘)1件、鐵犁(殘)1件、石質墓志1合(圖1)等文物,其中墓志青石質邊長70厘米,蓋頂篆書“唐故太原王公墓志銘”,碑文行書,34行。本文就發現的墓志,在考釋墓志錄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志主王公的仕宦生平進行了解讀。
1 錄文考釋
□□□□□□□□□□□□□□①仆②射守左衛大將軍兼御史大③夫上柱國太原王公墓志銘 ? 并序
子婿邊 ?光范 ?撰并書
□□④父子之親,服冕乘軒,敦在三之節,策名委質,懷不二之忠,生能樹于□□□□□□□□□□□□□□□□⑤乎。
□□□□□□□□□□□⑥也,因官命氏,國史家乘詳焉。秦代則言剪言離,俱稱妙略;晉朝則有祥有覽,并振□□□□□□⑦相承,本枝必復,備諸旌誥,難以殫論。皇曾祖諱道,隱不仕,抗,高尚之風,自成,無悶,絕進趨□□,豈待沽諸?皇祖諱存龕,守石州長史,以禮樂為規,簪裾表慶。 ?皇考諱尚,節度押衙充騎胄孔目⑧官,□□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匡君有□,執操無移,但彰訓子之方,益著貽孫之范。
□□□弱冠便勵良規,不墜弓裘,能成基構。荏苒歲序,履歷官資,匪盡鋪舒,寧煩文翰。當。
□帝⑨龍潛晉水,虎視中原,公每獻規摸,頗親任使。以天□⑩八年,授押衙充都孔目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榮王府司馬同正員、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十年,□□判置使,散官如故,乃潔己以進,當官而行,但清白/以自持,固脂膏而不潤,星霜七變,終始一心,靡聞覆餗之譏,雅得投香之誡。十四年,又授新州團練副使、兼都銀銅冶使、金紫光祿大k夫、檢校尚書右仆射,但以忠貞自立,寬猛合宜,有牧人御眾之才,得/憂國奉公□□,□盈課績,勤勉耕農,物得其宜,事無不治,親踈并使,愛憎不貯于心,誠貴賤同/歸,喜慍勿形于顏色,民懷其惠,吏畏其威,四年方切于撫安,千里遷聞于□詔。以十七年差北京都□□殿使,搜求梓匠,□建 ? ?皇居,爰成輪奐之姿,悉自經營之制。未幾又授府城都虞候,既□/□□□驗稽芒,得曾子之哀矜,盡不疑之平返。旋遇。
□□□圖御宇,探策登封,爰念舊臣,更加榮新命,以同光元年賜竭誠匡國功臣右街使,守左衛大將軍l,□□如故,獎奉上盡忠之節,賜竭誠匡國之名。二年除安國軍節度副使,散官勛功臣如故,金石勵志,□□□懷,位雖高而身愈謙,事雖繁而心愈暇,上毗 ? ? ? 皇極,下竭素誠,撫疲瘵以贊邦家,復流庸而增賦稅,方期伊尹,欲致□□于唐虞,豈謂劉楨忽臥病于漳浦,便承 ? ? ?明詔,特放尋醫,才達故鄉,旋聞大漸,以同光三年正月四日終于長寧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二,以明年二月二十一日遷窆于太原府晉陽縣萬善鄉義井里,禮也。夫人南陽□氏,鳴鳳成占,乘龍得譽,方慟崩城之泣,俄興就木之哀,以同年十一月六日倏然/長逝,享年六十,爰遵周禮而合葬焉。嗣子二人,長曰廷讓,早已夭逝,亦葬于大塋之內。次曰廷藹,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前守徐州大都督府左司馬,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比衛家之一兒,邁劉殷之七子,娶/故宋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南元公之女,委禽納聘,奠雁成婚。女六人,四人出適,不踰□栗之規,皆得絲蘿之托。二人在室,孝因天性,哀過禮經,既視膳以無由,但絕漿而增慕。嗚呼!日月斯吉,□樹云歸,東津不返于驚波,西舍永沉于落□,音容不見,冥寞難追,爰勒貞珉,使防高岸,銘曰:
世傳忠孝 ?門紹箕裘 ?□□異術 ?佐主嘉猷 ?多才多藝 ?不剛不柔 ? ? ? ? ?曾監漢殿 ?兼掌楚囚 ?咸從計度 ?悉免悔尤 ?智可縱橫 ?辯能應對 ? ? ? ? ?七載繁難 ?兩州副倅 ?性本廉隅 ?心多梗概 ?吏畏威嚴 ?民歌教誨 ? ? ? ? ?志切撫綏 ?功深翊戴 ?方期恩命 ?別□寵光 ?內誓丹赤 ?入輔 ?皇王 ? ? ? ? ? ? ?何壽命兮不與,而賢哲兮云亡。望林泉兮凄咽,顧郊野兮□涼。神既安兮玄□。
骨永附兮黃腸。雖音容兮不再,留聲譽兮□揚。
天成二年丁亥歲二月壬午朔二十一日壬寅
此方墓志有不少缺毀之處,尤其是開頭部分,這對準確判斷志主身份造成了一定阻礙。志主之名諱也已無法知曉,只能暫且尊稱為王公。墓志中唯一有助于判斷志主生平的時間點便是同光元年(923),王公被“賜竭誠匡國功臣右街使,守左衛大將軍,□□如故,獎奉上盡忠之節,賜竭誠匡國之名”。同光是五代時期后唐政權正式建立所使用的第一個年號,王公在后唐初建之時就被授予竭誠匡國的功臣之名,可見王公應是后唐的元從功臣,曾為后唐的建立做出過一定貢獻。而后唐政權脫胎于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的晉政權,他們長期以晉陽為大本營向外擴張勢力,并且以李唐王室的繼承者自居,一直沿用唐昭宗與唐哀帝的年號—天祐。據此推斷,墓志中所提到的另一年號“天□”應為天祐。由此,王公的生平事跡得以有了具體的時代背景。另王公卒于同光三年(925)正月,享年六十二歲,據此推算,他應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根據以上分析和墓志內容,可基本復原王公生平(表1)。
2 志主生平分析
墓志中未載王公青年時期的仕宦經歷,不知他是如何入仕,又如何做到都孔目官一職。但從王公之父曾任“節度押衙,充騎胄孔目官,□□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的仕績來看,王公極有可能是憑借其父的緣故加入李存勖的河東幕府。
通過表1對王公生平的簡要總結可知,除了個別官職無法確定之外,王公仕宦生涯的后半段歷程基本明晰。唐天祐八年(911),王公“授押衙充都孔目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榮王府司馬同正員、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在這一長串官職中,只有“授押衙充都孔目官”是具有實際權責的使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等散官、檢校官、兼職、勛位實質上都只是王公此時待遇和地位的象征。押衙又稱“押牙”,是一種具體武職,劉安志先生對此曾有過專門研究m,這一職位最早出現于唐玄宗時期,在唐中葉以后的中央及地方各軍政部門普遍設置,職責范圍頗廣,嚴耕望先生認為“知客、作坊、財富、倉儲親要職任,皆以押衙兼充”n。也就是說,押衙是一種具有臨時差遣性質的職位,無固定職責,其具體職掌主要隨上級差遣。從墓志中看,王公“授押衙充都孔目官”,意即王公以押衙的武職身份實際負責都孔目官的工作職責。孔目官最初負責起草文書和掌管檔案,始設于唐開元年間,后在地方藩鎮中也開始固定設置。五代時期藩鎮出現以武將充任孔目官的現象,“由唐中期幕府的低級文職僚佐逐漸發展為掌管使府賦稅征收、軍事監管之要官”o。而都孔目官是藩鎮孔目官群體中級別最高的,掌藩鎮機要之務,深得幕主信任??梢娡豕@一時期是較受重用的,握有一定的實權。
唐天祐十年(913),王公所任具體使職因墓志缺損,無法判定,但“散官如故”,可以看出此次職位變動應當屬于平調,其地位待遇沒有發生變化。
唐天祐十四年(917),王公“又授新州團練副使,兼都銀銅冶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岸笺y銅冶使”在史籍中甚少見到,從字面意思來看,應當是負責礦產冶煉的使職,可能與鑄錢相關。關于新州,《新唐書》卷37《地理志三》河東道下載:“新州,闕,領縣四:永興,礬山,龍門,懷安?!眕唐天祐十年(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李存勖親征滅劉守光的桀燕政權,后領有新州。唐天祐十三年(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八月,“契丹王阿保機帥諸部兵三十萬,號百萬,自麟、勝攻晉蔚州,陷之”q,后又進攻云州。九月,“晉王自將兵救云州,行至代州,契丹聞之,引去,王亦還”r。新州在此過程之中被契丹占領,旋即一同被收回。唐天祐十四年(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二月,“晉王之弟威塞軍防御使存矩在新州,驕惰不治,侍婢預”s,引發兵變,眾兵擁立盧文進,“文進帥其眾奔契丹”?!叭拢R文進引契丹兵急攻新州,刺史安金全不能守,棄城走。文進以其部將劉殷為刺史,使守之。晉王使周德威合河東、鎮、定之兵攻之,旬日不克。契丹主帥眾三十萬救之,德威眾寡不敵,大為契丹所敗,奔歸?!毙轮萦譁S入契丹之手,同時此次兵變為契丹提供了南侵的跳板和契機,契丹以盧文進為向導,圍困幽州二百余日。是年八月,李存勖派李嗣源等率兵回援,才解幽州之圍。唐天祐十八年(后梁末帝龍德元年,公元921年),“晉王存勖討張文禮”,文禮駐鎮州,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以平日鎮、定相為唇齒,恐鎮亡而定孤……患之,以新州地鄰契丹,乃潛遣人語郁,使賂契丹,召令犯塞,務以解鎮州之圍”t。王郁乃王處直之子,因不受父寵,“奔晉,晉王克用以女妻之,累遷至新州團練使”。通過以上史料,我們基本可以形成以下認識:新州是李存勖政權的北部邊界和抵御契丹的前沿陣地,新州之陷落會極大威脅到晉政權在河北地區的統治,因此其戰略位置之重要性毋庸置疑;從新州兵變盧文進奔契丹和王處直教唆其子新州團練使王郁引契丹犯塞兩件事,可以看出新州內部勢力常有與契丹勾結之事,擾亂李存勖的軍事布局,阻礙晉政權的兼并統一事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看王公之任新州團練副使便是另一重意義了。這既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他的政治軍事能力,也表明他受李存勖信任,同時在晉政權中有一定地位。王公所帶散官和檢校官由之前的“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升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也可證明其地位之上升。此外,結合以上記載和王公墓志可知,王公就任新州團練副使的當年,新州還曾被契丹攻陷,旋即又被收復,王公應當就是在收復之后被派任新州團練副使的,而天祐十七年王公調離此職后,新州又曾短暫陷入契丹之手。在王公任職的兩年多時間里,新州都未曾落入敵手,也可以證明墓志中所言王公為政之能力不全是溢美之虛辭。新州的穩定一定程度上使李存勖免于腹背受敵,專心前方滅梁事業,這可能也是同光元年王公被授予竭誠匡國功臣之名的重要緣故吧。
唐天祐十七年,又詔授王公“差北京都□□□殿使,搜求梓匠□建”,此處關鍵信息缺失,不知所任具體何職,推測可能是調回晉陽負責某處重要工事的修建。后又授“府城都虞候”一職?!短藉居钣洝肪硭氖訓|道一并州條載:“舊府城,故老傳晉幷州刺史劉琨筑……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晉陽城也?!眜可知府城所指應當包括古晉陽城在內。而虞候地位不高,屬藩鎮中的低級武職。但都虞候有軍隊監察權,常由節度押衙或兵馬使擔任v,在軍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聯系上下文推測王公得授府城都虞候一職應與修建工事有關,或是因功受賞,或是為了繼續深入修建一事??傮w來看,王公所任較明確的都孔目官、新州團練副使、府城都虞候等職都屬于藩鎮中有實權的中高級武職或僚佐,基本可以斷定王公之地位。
3 結語
墓志有載:“豈謂劉楨忽臥病于漳浦使承。明詔特放尋醫,才達故鄉,旋聞大漸,以同光三年正月四日終于長寧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二,以明年二月二十一日遷窆于太原府晉陽縣萬善鄉□井里,禮也。”據此推測王公應是病逝于洛陽,后又歸葬祖籍太原。且從墓志內容來看,王公同光二年被授安國軍節度副使,三年正月就因病去世了,因此王公可能并未離開洛陽就任。但關于安國軍節度副使一職的實際影響力卻不容忽視。據《太平寰宇記》河北道八邢州條載,邢州“梁開平三年建為保義軍節度。后唐同光元年改為安國軍”w,可知安國軍節度副使一職所轄范圍主要在邢州地區?!顿Y治通鑒》卷二六九記載,后梁貞明二年(唐天祐十三年,公元916年),晉王“以李存審為安國節度使,鎮邢州”x。九月,“晉王徙李存審為橫海節度使,鎮滄州,以嗣源為安國節度使”y。《舊五代史》卷二十九(唐書)莊宗紀三載,同光元年閏四月“安國軍節度使符習加同平章事”z,卷三十一(唐書)莊宗紀五載,同光二年二月,加封功臣之時,“以前安國軍節度副使、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李存乂為晉州節度使、檢校太傅”。綜括以上記載,在晉政權掌控邢州之地及后唐初建之時,先后任安國軍節度使的有李存審、李嗣源、符習,任安國軍節度副使的有李存乂??梢娙未寺氄叨酁橥跏易谟H或重要功臣,王公雖未實際赴任,但能獲授此職也可說明其地位。
此外墓志記載王公長子早夭,次子任“前守徐州大都督府左司馬,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娶“故宋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南元公之女”,根據官職對比相關史籍,可以發現王公次子所娶即后唐名將元行欽之女。從家族聯姻對象和仕宦履歷來看,王公至少應當可以算作是后唐開國集團中的一個中等功臣。總的來看,此方墓志雖然部分信息殘缺,無法全面準確了解志主生平,但從已知信息中也可以窺知其政治地位,為研究后唐開國集團和五代官職制度又提供了一個具體實例。
注釋
①④⑤⑥⑦以上泐損。
②此字原不清,根據墓志內容可知志主曾任尚書左仆射,故推測應為“仆”字。
③此三字皆損毀,根據墓志內容可知志主曾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故此處應當為“御史大”三字。
⑧此字原不清,結合藩鎮官職可知,此處應指唐代藩鎮常設的孔目官一職,此字應為“目”字。
⑨此字原不清,結合根據下文“龍潛晉水”,推測此處應為“哀帝”。
⑩此字缺毀,推測為天“佑”,詳見下文。
k此三字缺毀,但根據散官名稱可知,此處指金紫光祿大夫,此三字為“光祿大”。
l此二字缺毀,根據墓志標題可知志主曾任左衛大將軍,故此處應為“將軍”二字。
m劉安志.唐五代押牙(衙)考略[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8(00):62-72.
n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M]//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o趙丹.唐五代藩鎮孔目官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
p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37:地理志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08.
qx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69[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8925.
ry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69[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8926.
s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69[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8932.
t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71[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8990-8991.
u樂史.太平寰宇記:二[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845.
v王騰飛.唐后期河朔三鎮軍職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2018.
w樂史.太平寰宇記:三[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213.
z薛居正.舊五代史:卷29[M].北京:中華書局,1976:404.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31[M].北京:中華書局,197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