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勇
南江縣始終堅定貫徹人才強縣戰略,大力實施“百千萬引才工程”,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優生態,全力創建省級人才工作先行區,全縣呈現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勢頭。
堅持“人財物”統籌謀劃,打造“近悅遠來”的集聚洼地。始終把人才“戰略資源”擺在發展“戰略地位”,以聯動高效的制度體系推動先行區創建加快成勢。高位推動強合力。建立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先行區創建領導小組,落實3名編制成立縣人才工作中心,協調推進重大政策、重點項目和重要活動,形成各司其職、聯動推進的工作格局。多元投入強支撐。升級“南江英才計劃”,完善人才投入保障長效機制,縣財政安排科研專項資金1500萬元、文旅產業發展基金6000萬元,撬動企業投入1.1億元用于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大幅提高人才安家補助和工作補貼標準,兌現補助補貼資金331萬元。打造人才公寓、人才活動中心,為53名引進人才發放“金鑰匙”。集成要素強優勢。制定“基層治理人才九條”“現代產業人才八條”“保持隊伍穩定措施”等政策,為人才發展保駕護航。落實“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貫通”政策,33名技能人才通過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拓寬了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堅持“產學研”融合互促,搭建“人盡其才”的發展平臺。大力推進產業平臺建設,以平臺集聚人才、以人才帶動產業,著力構建平臺賦能新格局。突出產業發展“主引擎”。圍繞“1+1”產業發展定位,科學編制現代產業人才需求目錄。深化企地、校地合作,柔性引進省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140余人,合作攻關“南江黃羊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等10個產業項目。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機制,為重點企業、重點行業招引急需緊缺專業人才5名。暢通協同聯動“主渠道”。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一體化,“醫聯體”“校聯體”建設促進共引共用,縣域14所學校與成都市6所學校共建“四川云教”優質教育資源應用聯盟,重慶兩江職業教育中心與小河職中共建計算機、機械等職教專業。深化東西部協作人才交流,與浙江縉云、東陽等地建立互訪會商機制,300多名浙江“候鳥型”專家人才落地南江。打通科研攻關“主動脈”。新建南江黃羊、南江光霧山農業發展2家省級眾創空間,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巴人農業等科技型企業引進新技術、新品種11項,全縣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6243萬元,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
堅持“引育用”一體發展,建強“雁陣齊飛”的人才隊伍。立足長遠發展,瞄準現實需求,優化“引育用”全鏈條人才生態。拓寬渠道誠心“引”。針對重點專業、重點產業、重點企業,不唯學歷降門檻、靈活引進看本事,招引急需緊缺人才85人,專業技術人才310人。持續開展情系家鄉推介、拜訪活動,回引在外人才621名,創辦領辦經濟實體481家,人才集聚的“強磁場”加速形成。精準滴灌悉心“育”。依托縣委黨校和巴中村政學院主陣地,開展“訂單式”培育,培養各類農村“頭雁”人才1.6萬人次。實施技能提升專項行動,舉辦首屆農民工“工匠杯”職業技能大賽,培訓技能人才8000余人次,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拘一格放心“用”。常態推行“三線墩苗”,對322名人才實行輪崗鍛煉,不斷提高崗位匹配度。深入實施“五個一批”激勵計劃,優先選拔使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一線優秀人才,表彰表揚“最美南江人”“工人先鋒號”等各類優秀人才,全縣人才干事創業的激情活力競相迸發。(作者系中共巴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南江縣委書記)(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