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組軒
暮春四月,穿過古香古色的“秀甲蜀西”牌坊,只見形態各異的飛仙閣摩崖造像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兩旁,文化氣韻與自然風光交相呼應。不遠處的樅樹灘露營基地里,樹木蔥郁,大人小孩在泉水邊追逐嬉戲,捉幾只泥鰍、打一場水仗,換來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這里是成都市蒲江縣朝陽湖鎮仙閣村。近年來,仙閣村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助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田園變公園”,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仙閣路徑”。
盤活資源 搭建平臺聚人心
仙閣村因飛仙閣摩崖造像得名,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匯集地,擁有“三湖一閣”(長灘湖、石象湖、朝陽湖和飛仙閣),森林覆蓋率達70%,距蒲江縣城10公里、成都市區92公里,自然和區位條件俱佳。
“村‘兩委’班子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反復研究討論,決心把村里的文化資源、閑置資產盤活起來,切實讓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仙閣村黨委書記楊建介紹,2019年6月,村黨委先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將通過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樅樹灘鄉村旅游合作社來發展鄉村旅游的想法傳達給每一位村民,村民知道后紛紛參與入股,積極助推鄉村旅游做大做強。
“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我把樅樹灘周圍的土地折算成1.53股入股合作社。不僅能為集體出一把力,還能擴大旅游項目規模,干好了大家以后還能分紅。”仙閣村黨員范奎林干勁十足。
人心齊,泰山移。僅用1個月的時間,樅樹灘鄉村旅游合作社便募集股金164股,折合人民幣65.6萬元。仙閣村村集體將閑置的荒地、灘涂折算入股合作社,占合作社20%的資源股。
“以前的樅樹灘是一片荒地,長滿了雜草,沒想到打造鄉村旅游項目后,這地方變得這么漂亮,吸引這么多人來游玩。”村民劉星難掩激動。
健全機制 精心筑巢引鳳來
發展鄉村旅游,實現強村富民,需要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機制,仙閣村黨委有長遠謀劃。
“我們采取發起人協商討論、股東民主表決等形式,建立了合作社‘226’利益分配機制:20%的收益作為村集體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占用和集體土地使用收益交付村集體,用于開展全村各類公益服務活動開支;20%的收益用于解決參與經營人員的勞務開支,著重解決村里貧困人員、殘疾家庭務工收入;60%的收益作為股東紅利和持續發展基金,投入到更多的優質旅游項目中。這樣,我們的鄉村旅游發展才能長久。”楊建表示。
筑巢還需引鳳,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為了尋找旅游管理人才,楊建多次走村入戶,對村里各類人才進行摸排,終于找到了在外經商的黨員王萬裡。“我是土生土長的仙閣村人,我愿意返鄉創業回報家鄉,讓我們村強起來、村民富起來。”作為成都樅樹灘鄉村旅游合作社負責人、樅樹灘露營基地管理人員,王萬裡帶著信念和情懷參與了項目建設。
僅用4個月時間,樅樹灘露營基地就建設完成并實現營業,很快成了山河環繞、林秀水清的網紅打卡地。“整個項目占地約50畝,可以開展戶外拓展、自助燒烤、大型文創等活動,現在每天游客接待量約1000—1200人。我們還要開發更多生態旅游項目,用好綠水青山資源。”王萬裡對仙閣村鄉村旅游的前景充滿信心。
近年來,仙閣村先后引進國家級非遺竹編傳承人劉家鋒劉江父子、“徽工獎”金獎得主孫海瑞等10名創客入駐,培養出何艷、王升虹等一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匯聚起蒲江傳統文化促進會等5支鄉村振興骨干力量。這些人才正不斷為仙閣村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繪就藍圖 強村富民促振興
圍繞“養心仙閣·里仁公園”的發展目標,仙閣村按照“黨建引領、文化根本、村民主體、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徑,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不斷推進鄉村旅游多元化發展。
以樅樹灘露營基地為牽引,仙閣村成功引導4家農家樂提檔升級,推動仙閣故徑、劉氏竹編、鶴鳴山房、仙閣陶社等7個農創文創項目入駐。目前,全村共盤活閑置土地資源167畝,仙閣故徑游客接待中心等閑置房產8處,募集股金500余萬元,2377名村民已全部成為股民。2020年以來,仙閣村吸引游客3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700余萬元。2021年,仙閣村人均年純收入達31896元,相比2020年增收13%。
“樅樹灘露營基地建成后,我把農家樂進行了擴建、改造,增加了自助廚房等可供游客參與的沉浸式項目,生意越來越好。村里的老人也可以把自家種的耙耙柑、脆紅李、白菜等蔬果拿到樅樹灘售賣。”陽光農莊業主陽賢說,村里有了受歡迎的旅游項目,村民就有了一棵“搖錢樹”。
一湖碧水似明鏡,十里草木映新村。“仙閣村將依托‘中國傳統村落’底蘊,做好生態價值轉化、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等文章,切實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楊建表示。(供稿單位/中共蒲江縣委組織部、朝陽湖鎮黨委)(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