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青


摘要:“十四五”期間貴州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抓“四化”譜寫新時代發展新篇章。研究以Z縣為樣本,以該縣五年來的經濟社會數據為依據,以貴州“四化”為切入點,分析Z縣“四化”現狀和問題,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貴州民族地區如何進一步推動“四化”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四化;貴州民族地區
1 前言
2021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對貴州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1]。基于此,全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主目標是“四新”,主抓手是“四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2],全力以赴推動“四個輪子”一起轉。Z縣是貴州最后一批脫貧的深度貧困縣,集民族地區、落后地區等特征于一身,通過對其“四化”研究,可以為其它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借鑒。故本研究以“四化”為切入點,以Z縣2016~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數據為依托,分析當前Z縣“四化”現狀及問題,提出相應建議。
2 Z縣“四化”現狀及問題
本研究數據均來自A市(Z縣)官方數據,整理成表1和表2。從表1可知Z縣GDP自2016年以來增長較快,但發展仍不充分,在全市排位長期靠后(除2020年外),說明Z縣發展在全省全市都較為落后。具體分析如下(表1、表2):
2.1 新型工業化
基于Z縣實踐(表2):五年來,Z縣工業增加值總量較為穩定,工業增速波動較大,呈逐年下滑態勢。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波動較大,且長期偏弱,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漸降低,全縣規模企業沒變,虧損戶數、虧損總額增加,增值稅下降嚴重。非公有制企業產值增長率、輕工業企業產值增長率均為負數,主要工業產品以建筑石材為主,說明Z縣新型工業化難度大,且勢在必行。
問題有:從第二產業加值、增速、在全市的排位、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及對GDP的貢獻來看,Z縣工業總量明顯不足;一是規模企業不足,五年來規模企業數量不升反降,說明本土企業發展和招商引資困難;二是輕重工業的產業結構失衡;三是新型工業化所需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等項目的開發不足。
2.2 新型城鎮化
Z縣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問題如下:五年間Z縣城鎮化率從逐漸提高,城鎮化發展較好的多是鄉鎮政府所在地。從對GDP的貢獻看,第一產業一直處于上升階段,第二產業起伏較大,第三產業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外,其余年份貢獻率都是60%以上。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增加。
問題有:一是縣城規劃布局不合理。縣城內主要功能分區不明顯,規劃不科學,有些路段擁亂堵,出于供水、供電、道路質量等問題,每年要翻挖幾次,且城內有不少爛尾樓,影響居民生活和政府形象。二是縣城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由于Z縣較為落后,城郊和鄉鎮在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歷史欠賬較多,輻射能力和范圍有限。三是鄉鎮綜合承載能力有限。雖然脫貧攻堅完善了部分基礎設施,鄉村振興在穩步推進,但由于鄉鎮歷史欠賬多,宜居鄉村建設剛起步,承載能力還較弱,很多項目和服務還在規劃或建設初期,需要時間。
2.3 農業現代化
Z縣農業現代化現狀及問題如下:Z縣第一產業年產值、增長率較為穩定,對GDP的貢獻率呈現逐步上升趨勢。農業方面主要舉措是加強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和供給側結構改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產業化步伐加快,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幅提升、畜禽飼養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問題有:一是農產品同質化,產銷分離。缺乏嚴格評估和市場考量,農副產品同質化,村合作社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加上銷售渠道、市場信息閉塞,導致農特產品產銷分離。二是品牌化、高端化、信息化不足。高產農副產品仍以傳統農副產品為主,科技含量、品牌效應不足,熟知的Z縣紅心薯、紫王葡萄、藍莓等產量未進前五,銷售渠道單一,靠傳統的實地買賣為主。三是農業產業鏈不完整。由于農副產品的時鮮性,沒有配套后續產業鏈和配套設施,風險大。四是人才不足,評估機制欠缺,農業現代化,需要依托農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項目實施后沒有及時組織足質足量的專業人員跟進,沒有對村級合作社投入產出嚴格評估,形成“收入由合作社得,投入由政府出,損失由政府擔”的局面。
2.4 旅游產業化
Z縣旅游產業化現狀如下:五年間(除了2020年)Z縣旅游產業增加值整體上逐步上升,但旅游產值增速逐年下降,旅游人數整體上升,增速逐年下降。從第三產業發展來看,產值是穩步上升但總量較小,增速整體上逐步下滑。
問題有:一是產業鏈不完整,配套設施不完善。Z縣旅游業主要依托于格凸河景區,附帶少數民族風俗文化。景區收入主要靠門票,且門票價格不占性價比,配套服務和設施不完備,景區內旅游產品同質化,產業鏈條不完備,質量和水平不高。二是旅游“不全域”,資源挖掘不充分。縣域內紅色資源和民族資源挖掘不充分,沒有與格凸河景區形成有效聯動。縣域外與市里及其各區縣、市外其他市縣聯動不足。三是抗風險能力弱。受疫情影響,旅游經濟下滑嚴重,即便全國復工復產,長途游仍然減少,短途游成為熱潮。四是管理制度不全。對市場化運作景區監管不夠;對非市場化管理景區開發、管理不夠,環境衛生問題嚴重。
3 對策及建議
3.1 新型工業化
(1)壯大總量,推動企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對已有老牌企業,要引導和推動優化結構,實現轉型升級;二是培育新興產業和品牌,打造新型工業化的新生力量;三是招商引資,借助東西部扶貧的優勢發展本土企業。
(2)助推本地特色產品深加工業,重視輕工業建設。結合本地農特產品優勢,繼續推進特色產品加工,如花豬、紅芯紅薯等優勢產業精深加工。同時繼承發展少數民族特色的輕工產業。
(3)打造產業集群。引導工業項目、龍頭企業和優質資源向園區集中,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形成同質競爭局面。強化園區土地清理和項目清算,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從人事體制、經費管理使用等方面開展改革,提升園區發展活力。
3.2 新型城鎮化
(1)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增強縣城對周邊的輻射能力。科學制定和評估規劃,在空間規劃上加快“多規合一”,形成以中心縣城、重點集鎮、特色村寨為共同支撐的發展模式。借助鄉村振興政策推動宜居建設。如加快老城區改造,新城區商業化等優化組團空間基礎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聯動發展。
(2)提高鄉鎮綜合承載力,推進鄉村宜居建設。按照省市縣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設“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特色小鎮。同時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完善中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由近及遠向農村延伸,形成“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村鎮聯動”發展模式,優化村寨布局,與旅游產業化結合,繼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整治力度。
(3)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人口市民化。借助信息化推進“縣—鄉(鎮)—村”基礎設施網格化建設。依托于鄉村特色資源,政府牽頭鼓勵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引導工商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資金、產業、技術等支持,形成現代化農業和鄉村新興產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3.3 農業現代化
(1)發展特色農副產品,提升品牌效應。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關鍵進行整體謀劃,科學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將質量轉化為品牌效應和經濟收入,完善農特產品保險制度,減少受市場、天災等造成的產銷問題。
(2)完善農業產業鏈及設施。抓住東西部協作契機,借助其資金技術、項目人員,完善農產品收儲、分揀、包裝和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促進Z貨出山。把產業鏈向科學技術和精深加工兩端延伸,發展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特色食品制造,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龍頭企業,改善農村交通、通信、電網條件。
(3)打造農村人才隊伍,完善合作社評估制度。借助“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人才平臺,優派駐村人員,吸納致富帶頭人、資深農民、優秀退伍軍人加入村班子隊伍,打造專業化農村干部隊伍。完善村合作社及村干部評估制度,并將評估結果直接與個人經濟收入掛鉤,提高個人積極性、主動性。
(4)農業現代化與宜居鄉村結合。更加注重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繼續發展高產優質綠色產業,將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示范建設結合,打造農旅一體化的示范鄉鎮、示范村。
3.4 旅游產業化
(1)拓展旅游產業鏈,完善配套設施。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打造適宜多個群體游玩的活動項目,商品要彰顯本地特色,增強人文氣息。加快酒店、旅行社、民宿等配套建設,打造“本地風俗特色+人文關懷”的住家風格,強化旅游消費帶動。此外,門票與市場銜接,與旅行社、酒店等合作,讓旅游拉動各行業的發展。
(2)深度挖掘旅游資源,助推全域旅游。縣域內充分挖掘Z縣紅色、民族風俗與文化、鄉村田園等資源,打造集“自然風光+亞魯王文化+紅色文化+鄉村田園文化+民族風俗文化”于一體的全域旅游文化體。縣域外從政府層面推動與市內其他精品旅游資源的有效串聯,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特色旅游產業和服務。同時深度調研短途游客需求,發展短途游提高抗風險能力。
(3)完善管理和評估,培養專業人員。政府加強對外包景區的收益、安全、衛生等評估,確保景區“保質保量保安全”。政策上引導,制度上監督,推進景區建設。責任要具體到鄉鎮、村、人,并將其考核結果直接與鄉鎮、村、個人利益掛鉤。同時大力培養專業講解員,紅色人才方面,借助黨校師資、民俗文化、田園風情文化人才方面,借助民間文化賢者、村干部等傳承民族文化。
(4)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品牌效益。政府要引導和推進整個工作流程,制作統一、簡潔、特色的宣傳標語標識、文化物件,融合于鄉村振興中。同時,加強與外界的合作,汲取各地旅游品牌化成功的經驗。
4 結語
綜上,基于對Z縣五年的實地調研,分析了Z縣“四化”現狀及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因Z縣集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于一體,與貴州剛脫貧的民族地區有一定相似性,研究具有延展性,但仍有不足之處:一是“四化”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實踐推進,追蹤研究需進行,二是Z縣與其他民族地區有同有異,本研究成果的推廣性需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楊凱.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三都探索[J].當代貴州,2021(35):66-67.
[2] 張姝.圍繞中心抓黨建 抓好黨建促業務——以高質量機關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J].現代商業銀行,2021(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