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霞



摘 要:敦煌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是敦煌規模最大的一處古墓葬群,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古墓葬,出土了種類繁多、題材廣泛的畫像磚。文章展示一組敦煌市博物館館藏奇特魚圖案的畫像磚。自古以來魚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最常見的吉祥物,古時人們普遍相信魚有消災功能,所以才紛紛在墓室里放置魚圖案的畫像磚,以求辟邪。
關鍵詞:敦煌市博物館;畫像磚;魚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09
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到了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而河西地區相對比較穩定,于是中原人士紛紛移居河西。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敦煌及其周圍地區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畫像磚墓。
敦煌畫像磚是一種建筑飾件,以墓葬照墻為施畫區域兼及內室,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以神禽靈獸及歷史故事為主,多數是一磚一畫,筆法簡練,形象生動,在中國古代藝術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敦煌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位于市區東南五墩鄉新店臺村南1000米、楊家橋鄉鳴山村佛爺廟灣東1500米的祁連山山前、三危山山北的戈壁之上。墓群平面分布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綿延20千米,南北縱跨5千米,分布面積約100平方千米,是敦煌地區規模最大的一處古墓葬群,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古墓葬,這里出土了種類繁多、題材廣泛的畫像磚。本文為大家展示一組敦煌市博物館館藏的奇特魚圖案畫像磚,通過下文一件件古樸的畫像磚,可以切身感受古代敦煌民俗藝術的魅力。
萬鳣畫像磚(圖1),晉朝時期,長30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萬鳣畫像磚(圖2),晉朝時期,長30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圖1、圖2畫像磚均呈長方形,四周勾繪赭色邊框。在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再用紅、黃、綠彩繪畫出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形狀類似鯉魚,上下頦均有須,身上用菱形線條勾勒出魚鱗的形狀。背鰭處生有一對羽狀鳥翼,腹部下方有雙足為鳥爪狀。圖1頭部圖案向右,在磚的右上角處墨書“萬鳣”兩字。圖2頭部圖案向左,在磚的左上角處墨書“萬鳣”兩字。
萬鳣墨繪磚(圖3),西晉時期,長33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畫像磚呈長方形,四周勾繪黑色邊框。在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畫面位于磚中部,形狀類似鯉魚,但魚吻下翹尖長,身上用菱形線條勾勒出魚鱗的形狀,腹部下方有雙足為鳥爪狀,圖案頭部向右。
萬鳣墨繪磚(圖4),西晉時期,長33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畫像磚呈長方形,四周勾繪黑色邊框。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畫面位于磚中部,形狀類似鯉魚,上、下頦均有須,身上用點狀圖案畫出魚鱗形狀。背鰭處生有一對羽狀鳥翼,腹部下方有雙足,足呈鳥爪狀,圖案頭部向左。
萬鳣畫像磚(圖5),魏晉時期,高4厘米,長29.2厘米,寬14.1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畫像磚呈長方形,四周勾繪紅色邊框。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再用紅、黃、土紅彩繪畫出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形狀類似鯉魚,上下頦均有須,身上用菱形線條勾勒出魚鱗的形狀。背鰭處生有一對羽狀鳥翼,腹部下方有雙足,足呈鳥爪狀,有一口非常鋒利的牙齒,眼睛圓瞪十分兇猛,圖案頭部向右。
萬鳣畫像磚(圖6),魏晉時期,高4.2厘米,長29厘米,寬14.5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畫像磚呈長方形,四周勾繪紅色邊框。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再用紅、黃、土紅彩繪畫出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形狀類似鯉魚,上下頦均有須,身上用菱形線條勾勒出魚鱗的形狀。背鰭處生有一對羽狀鳥翼,腹部下方有雙足為鳥爪狀。圖案頭部向左。
圖1~圖6中這種看似既可以天上飛又可以水中游,還可以在陸地上行走的海、陸、空三棲生物,似魚非魚,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出現過。《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少咸山再向北二百里,叫作獄法山。瀤澤水發源于此山,向東北方向流去,注入泰澤。水中生長很多?魚,它的形體同鯉魚相似,但卻在腹下生長著一雙雞足,人們吃了這種魚的肉,可以治療疣腫。但是《山海經》中記載的這種?魚雖然長著一雙雞足卻并沒有生出鳥的翅膀。我們了解在圖1、圖2兩塊畫像磚上有非常清楚的榜題“萬鳣”兩字,也就是說這種生物被稱作萬鳣。
鳣,“鱘鰉魚”的古稱,古同“鱔”。古代典籍中記載與其相對應的動物有兩種:一種被認為是大鯉魚,《說文》:“鳣,鯉類也。”鄭玄箋:“鳣,大鯉也。”將鯉和鳣互訓,也把二者視為一物。晉朝崔豹《古今注》:“鯉之大者曰鳣。”清代王夫之《詩經稗疏·提要》:“于魚則辨鳣之即鯉。”《詩·衛風·碩人》中孔穎達疏:“《釋魚》有‘鯉、鳣,舍人曰:‘鯉,一名鳣。”《爾集》:“鯉、鳣為一魚。”
另外一種則認為是鱘魚。郭璞《爾雅·釋魚》注“鯉”曰:“今赤鯉魚。”注“鳣”則曰:“鳣,大魚。似鱘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淮南子·汜論訓》高誘注:“鳣,大魚,長丈余,細鱗,黃首白身,短頭,口在腹下。按鳣似即鱘科之鱘魚。羅愿《爾雅翼·釋魚一》:“鳣,大如五斗奩,長丈,口在頷下,長鼻軟骨,肉黃。”陸佃《埤雅·釋魚》:“鳣,肉黃。鳣大魚似鱘。口在頷下,無鱗,長鼻軟骨,俗謂之玉板,大者長二三丈。”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鳣魚》:“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須,其口近頷下,其尾歧。”
圖3所繪的生物生長著長而尖的鼻子與現在的鱘魚類似,圖5所繪生物生長著一口鋒利的牙齒,除圖3、圖5以外,其他畫像磚上的生物身形都與鯉魚相似。所以這種叫作萬鳣的生物到底是什么?目前并不確定萬鳣是否是指萬能的鳣魚,即古人想象出來的一種生物。據說這種叫萬鳣的生物常常會出現在旱澇以后受災地區的水里,它的肉可供人們食用,并且取之不盡,白天割掉以后晚上又會重新長出來,一直伴隨災情過后就會消失。關于萬鳣的這種想象正是包含了古人的智慧與美好的愿望。
兒魚畫像磚(圖7),魏晉時期,高3.9厘米,長29.1厘米,寬14.2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兒魚畫像磚(圖8),魏晉時期,高3.6厘米,長29.3厘米,寬15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圖7、圖8畫像磚均呈長方形,四周勾繪紅色邊框。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再用紅、黃、土紅彩繪畫出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兒魚人首,耳、眉、眼、鼻、口五官清晰,頭發為黑色長發。頭部上仰,魚身、背、腹各有兩個魚鰭,身上用菱形線條勾勒出魚鱗的形狀。圖7圖案頭部向左,圖8圖案頭部向右。
兒魚畫像磚(圖9),晉朝時期,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5厘米。畫像磚呈長方形,四周勾繪黑色邊框。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再用紅、黃、綠色彩繪畫出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兒魚人首,眉、眼、鼻、口五官清晰。頭部上仰,魚身、背、腹各有兩個魚鰭,身上勾勒羽毛狀花紋。圖案頭部向右,磚右下角墨書榜題“兒魚”(“兒”為繁體字)。
據《山海經卷一·南山經》記載,青丘山中還流出一條河流,這條河流的名字叫英水,向南流去注入即翼澤中。水中有很多赤鱬,這種魚的形體與普通的魚一樣,之所以叫作人魚,是因為它有一副人的面孔,它的聲音很像鴛鴦的叫聲,人們若吃了這種魚的肉,便不會生疥瘡。《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這種人魚應該就是鯢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娃娃魚,正是畫像磚中所繪的兒魚形象。
飛魚墨繪磚(圖10),魏晉時期,長33厘米,寬16.4厘米,厚6.3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畫像磚呈長方形,四周勾繪黑色邊框。在磚面所繪圖案處直接以墨線勾勒出魚的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圖案頭部向左。
《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鐘山再向西90千米的地方,叫作泰器山。觀水發源于這座山,其水向西流淌,注入流沙,水中生長著很多文鰩魚,這種魚的形狀同魯魚相似。它長著魯魚的身子,卻生著鳥翅膀,身上有倉色的花紋,白色的頭部,紅色的嘴巴,常常于西海活動,又暢游于東海,在夜晚成群結隊地飛翔,發出的叫聲像鸞鳥的啼叫,它的肉酸中帶甜,人們吃了這種肉,可以治療癲狂癥,它一出現天下就會五谷豐登,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最早把魚與豐收相連在一起的原始符碼,表達了先民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展望。
《山海經·西次四經》記載中曲山再向西130千米的地方,叫作邽山。蒙水發源于這座山,其水向南流去,注入洋水,水中生長著很多黃色的貝類和蠃魚,這種魚長著魚的身子,生著鳥的翅膀,發出的叫聲像鴛鴦的鳴叫,它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發生大水。《山海經·東次四經》還記載由欽山再向東南100千米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子桐山,子桐水滔滔西流,注入余如澤。水中生長著很多?魚,它的形體與一般魚相同,卻長著鳥的翅膀,它自由出入水中,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發出的叫聲似鴛鴦啼鳴。這種魚的出現預示著雨水稀少,天下將會大旱。
根據《山海經》記載長著翅膀會飛的魚有很多種,而它們的出現又會帶來不同的景象。當時人們把這種飛魚形象放在墓中,應該是把它作為災難的先兆物,希望在不可測的災害來臨之前,能有冥冥之中的預兆,可以認識規律并順應規律而避禍迎祥。
魚畫像磚(圖11),晉朝時期,長33厘米,寬17厘米,厚6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魚畫像磚(圖12),晉朝時期,長33厘米,寬17厘米,厚6厘米。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出土。圖11、圖12畫像磚呈長方形,磚面所繪圖案處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線勾勒,再用紅、黃彩繪畫出魚的圖案。畫面位于磚中部,圖11圖案頭部向右,圖12圖案頭部向左。
自古以來魚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最常見的吉祥物,其代表內容豐富且歷史悠久,還是豐足、自由、情愛的象征。由于“魚”是“余”的同音詞,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有余”或“富裕”是人們共同的訴求。于是“有魚”便等同“有余”,進而成為“富裕”的“裕”,魚象征著富貴,又因為魚是先民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帶給人以生存的希望,因此魚被古人奉為辟邪消災的守護神。除此之外“魚”能在水里逍遙自在地游弋,可以無拘無束自由往來于江海湖泊不受任何羈絆,“如魚得水”滿足了古人對于自由、安逸生活的向往,抒發人們內心對于美滿、幸福、閑適生活的渴望。古人一直相信天河與地川是相連的,因此魚也就成了大地的載體和溝通天地間消息的信使。魚尾與燕尾相似,魚便自然地過渡成鳥一樣的動物,由此魚與雁共同生成了書信的轉喻文本,并作為忠貞不貳的愛情的象征,比如“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還有后來我們熟知的“鯉魚跳龍門”這一傳說,借魚言志、以魚化龍來形容科舉及第,正是先民對魚的這種圖騰崇拜,人們普遍相信魚有消災功能,所以,才紛紛在墓室里放置魚圖案畫像磚,以求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