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水運工程設計企業;轉型升級
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長三角地區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21年7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公布,長三角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江河海集裝箱聯運體系建設方案均作為一體化發展重大事項被一一提上日程。水運工程設計企業轉型升級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如何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這需要水運工程設計企業準確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及水運市場發展趨勢,進一步厘清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路徑。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現狀
長三角區域地理位置優勢突出,位于國家“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擁有現代化的港口、碼頭和機場,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鐵路干線密度全國領先,可利用水資源充沛、航道基礎條件好,具有互聯互通的基礎綜合交通網絡,交通條件便利。
長三角區域產業體系、城鎮體系完備,是國內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是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范區。
傳統水運工程設計院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1.傳統水運市場趨于飽和
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水運市場總量持續下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甚至出現了同行之間相互壓價的惡性競爭現象。
有機構分析,預計“十四五”末,國內港口航道市場規模約1200億元,較“十三五”末減少逾10%。受港口產能過剩等因素影響,水運建設投資將總體呈現出降低趨勢。
未來,港航業務市場空間主要來自于港口智慧化、綠色化的升級改造,以及內河航道體系和內河港口建設。
2.新興業務領域異軍突起
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市政產業容量繼續增加。在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新興領域,將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同時,“雙碳”目標下,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大勢所趨。清潔能源業務、城鄉一體化業務等發展空間巨大。
這就要求傳統水運工程設計企業不能僅僅依靠規模或者資源優勢,要摒棄以往傳統的經營理念和策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開拓新興業務領域。
水運工程設計企業轉型方向
1.智慧港口、智能航運、綠色航道等水運新基建項目未來可期
長三角區域水資源豐富,河網縱橫交錯,通江達海的航運業十分發達。
交通運輸部印發的《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要進一步增強港口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提高內河港口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水平。《規劃》還進一步指出:
一是要強基優能,打造高能級港口樞紐,長三角地區要打造如上海港集裝箱碼頭智能化改造工程、寧波舟山港集裝箱碼頭智能化改造工程、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延伸段工程等一流港口群建設重點工程。
二是以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沿線主要港口為重點,提升內河港口專業化、規模化水平,統籌既有碼頭專業化改造和新建擴建項目,加強專業化碼頭合理集中布局。
三是推進智慧水運重點工程,試點示范“洋山港區-東海大橋-臨港物流園區”集疏運自動駕駛,建設智慧港口,提升港口碼頭智能化水平。
轉型方向:緊抓各大港口集團整合契機,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制約行業發展“卡脖子”技術,集中做強水運,以“品質智慧”為抓手提升港口業務,推進智能綠色港口建設;同時,積極承攬內河水運項目。
2.以“水業務”為核心的生態環保業務總量眾多
一直以來,長三角區域城市人口密集,容易出現洪澇問題。雖然個別城市已經開始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但大部分城市還未正式啟動。
目前來看,大部分城市公共供水設施基本完備,但是很多老城區排水管網基本不成系統,且管道陳舊。另外,城市郊區和農村管網建設更是相對滯后,黑臭水體環保治理亟待解決。
近幾年,太湖流域、長江下游、錢塘江等河段通過綜合整治后,雖然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有所減輕,流域水質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仍需要找到一勞永逸的辦法。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快灌區改造、雨洪資源利用等節約水、涵養水的工程”“統籌流域、區域、城市水利治理標準與布局,依托流域和區域治理,強化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和蓄水能力建設,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這都意味著,水資源規劃工程將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
轉型方向: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城市雙修、海綿城市、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積極參與市政綜合性工程總承包項目和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大力拓展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生態修復、土壤修復及港口環保設計等領域。
3.以“風電燃氣熱力”為核心的清潔能源業務前景廣闊
長三角區域城市建設起步早、發展快,大部分城市已通燃氣,但農村市場暫未連通,需加快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重點推進LNG項目建設。
同時,長三角介于南北方交界,供熱資源還未引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未來也存在發展集中供熱的潛能。
“雙碳”目標下,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能源產業也成為長三角的發展重點。政府正不斷加大新能源技術研發和生產投入,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等。目前,在沿海地區以及杭州灣地區,大批海上風電項目已然上馬。
轉型方向:重點關注與水運相關海洋漁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地質勘查業、海洋技術服務業等細分產業;重點抓優質項目,培養一批風電技術人才,與一些大型能源公司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燃氣方面,以參與燃氣管網建設和運營為重點,通過收取管網使用費,實現收益。
4.以“城鄉綜合體”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業務成必然趨勢
長三角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著力打造產城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加快城鄉綜合體建設,構建良性城鄉物質循環,推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期間,將形成集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教育科普,園藝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示范園,服務中小城市民生,其中包含了地下綜合基礎設施、城鄉生態空間、城鄉綠化系統、城市生態修復、棚戶區改造、新城開發、新型健康城開發運營和教育資源聯動開發。
轉型方向:深度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選擇有代表性、條件相對好的、大城市周邊地區的城鎮為開發單元,通過與政府談判,從規劃著手,以建設特色小鎮為導向,進行綜合性開發,開發養老型房地產,通過人口導入,實現地產升值,同時積極引入高端醫療,實現投資、收益并舉目標。
5.以“城鄉旅游”為核心的高品質幸福產業服務消費業務潛力巨大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旅游業最活躍的地帶之一。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兩翼,拼接兩江一河和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網,就能將長三角的旅游資源鏈接起來。
未來,長三角區域將加強旅游合作,聯手推動形成“一核五城七帶”的旅游業發展空間格局,打造長三角地區旅游集散樞紐。著力培育和開發都市工業旅游、農業旅游、休閑旅游、文化旅游、會展旅游、水上旅游等新型品牌。同時,還將積極打造濱海海韻漁情旅游帶、環太湖水鄉風情旅游帶、杭州灣歷史文化旅游帶、長江風光旅游帶、古運河風情文化旅游帶、名山名水旅游帶、山水休閑旅游帶等。
轉型方向:重點關注濱海旅游業,選擇名山名水周邊地帶,重點開發使旅游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游體驗的旅游活動相關的設施領域,實現旅游度假、生活于一體,通過對旅游區的運營管理獲得收益。
結語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提速、綠色化發展、數字化升級等將加速跨領域產業融合,催生大量新產業和傳統產業新業態,為水運工程設計企業轉型升級帶來巨大增量市場空間。
水運工程設計企業要充分發揮長期積累的技術和品牌優勢,繼續在傳統港航領域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瞄準港航業務的世界前沿,在內河港口、航道、綠色智慧港口等領域爭取更多的市場空間,以“江河湖海”為切入點拓展非港業務,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編輯/車玉龍 統籌/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