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利婭·格威特

1860年夏天,美國書商埃德沃德·邁布里奇的圖書庫存數量不多了,于是他坐上一輛公共馬車去調書。他不知道的是,他將永遠改變這個世界。
在途中,馬車發生了意外事故。當馬車夫“啪”的一聲揮下鞭子時,馬突然狂奔了起來,拉著馬車沖下陡峭的山路。最后,馬車撞上了一棵樹,邁布里奇被甩了出去,頭撞在了一塊大石頭上。
九天后,邁布里奇才在一家醫院里蘇醒過來。這次事故給他帶來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包括復視、癲癇,以及喪失了嗅覺、聽覺和味覺。但是,變化最大的是他的性格。
此前,邁布里奇是一個和藹、開朗的人,并且擁有精明的商業頭腦。此后,他變得喜歡冒險、性格古怪、喜怒無常。后來,他還謀殺了妻子的情人。不過,他也很可能成了一個天才。
數千年來,創造性洞察力的來源及如何能獲得更多洞察力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據科學家的說法,從疲勞到無聊,很多因素都在其中發揮著作用。一些天才人物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但都難以令人信服。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說,天才是神性瘋狂的結果。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天才源自性欲的升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則認為,靈光一現的頓悟來源于冷靜的思考和知識的積累。
但目前,大多數明智的人都同意這一種看法:創造力來源于我們頭蓋骨下那團粉紅色的物質。毋庸置疑,對大腦進行撞擊、敲打、刺穿、電擊、切割或停止供氧,都會導致偉大的想法迅速消失。
不過,有時情況正好相反。
馬車事故后,邁布里奇最終恢復了健康,并且去了英國。在那里,他的創造力才真正顯現出來。他放棄了銷售圖書的工作,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攝影師之一。他還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在事故發生前,他沒有申請過一項專利,但在接下來的20年里,他至少申請了十次。

遭遇馬車事故后,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好像變了一個人。

邁布里奇發明的“動物實驗鏡”可以連續播放運動圖像。
1877年,邁布里奇和人打賭說,他能夠將發明和攝影結合起來。傳說他的朋友,一位名叫利蘭·斯坦福的鐵路大亨,相信馬會飛。或者更準確地說,他相信馬在奔跑時,四條腿會同時離開地面。但是,邁布里奇認為這不可能。
為了證明這一點,邁布里奇在一條賽馬跑道旁架設了12臺照相機,并為相機連上了觸發線。當斯坦福最喜歡的賽馬Occident奔跑時,相機會自動啟動拍攝。接下來,他又發明了一種名為“動物實驗鏡”的設備,這種設備可以快速連續地投射多幅圖像,并給人以圖像動起來的感覺。令他本人驚訝的是,賽馬Occident在奔跑時確實短暫懸停在了半空中。可以說,邁布里奇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它證明了馬真的會飛。
邁布里奇的生活突然發生了轉變,從普通的書商變成了有創造力的天才,這引起了人們的猜測,認為這是那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結果。有可能他患上了“突發性學者綜合征”,即在大腦損傷或疾病后擁有了異常的能力。這種病癥極其罕見,全世界只有20多個確診病例。
1994年,一位名叫托尼·奇科里亞的整形外科醫生在紐約的一個公園打電話時被閃電擊暈,醒來以后,他產生了難以控制的彈鋼琴的欲望。一開始,他彈奏的是其他人創作的樂曲,但很快他就開始按自己腦海中閃現的旋律譜曲了。現在,他是一位鋼琴家、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外科醫生。
另一個案例是喬恩·薩金。他原來是一名脊椎指壓治療師,但在一次中風后,他變成了藝術家。他在中風后立即產生了繪畫的欲望。他在醫院接受了各種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心理治療。薩金說:“他們把一支蠟筆放在我手里,問我想不想畫畫,我說‘好’。”
“第二天早上我醒來,打開水龍頭,發現水流看起來就像是螺旋向下的小切線。”
薩金的第一個靈感來自他家中的仙人掌,就是上世紀50年代的西部電影中常見的那種手指狀仙人掌。他最初的繪畫作品非常抽象。在一些版本中,仙人掌類似于蜿蜒的綠蛇,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它們則好像紅色的鋸齒形樓梯。他的畫作后來還登上了《紐約時報》的封面,并被一位普利策獎獲獎作家選為作品封面。薩金畫作的售價通常是一幅1萬美元。
最令人驚奇的是杰森·帕吉特。他于2002 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的一家酒吧遭到襲擊。在此之前,帕吉特是一名大學輟學生,在一家蒲團店工作。他生活中的主要愛好是參加聚會和追女孩子。他對數學毫無興趣——他在學校甚至都沒上過代數課。
但從那天開始,一切都變了。最初,帕吉特因為嚴重的腦震蕩被送進了醫院。“我記得當時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很奇怪,但我以為這只是因為醫生給我注射了麻醉劑。”他說,“第二天早上我醒來,打開水龍頭,發現水流看起來就像是螺旋向下的小切線。”
從那時起,帕吉特的世界里就充滿了幾何形狀和網格線。他開始癡迷于數學,現在以將圓周率等公式繪成圖畫而聞名。如今,他無法相信自己曾經都不知道切線是什么。帕吉特說:“我感覺自己好像是兩個人。我父母也這樣說,就像是有兩個不同的孩子一樣。”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它的原理是什么?這是否能夠解釋天才是怎樣產生的?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觀點。一種是,當頭部受到重擊時,其效果類似于一劑LSD(一種迷幻藥)。迷幻藥被認為可以通過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來增強人的創造力。這會使人產生“聯覺”現象,即大腦中至少兩個區域被同時激活,于是原本分離的感官就這樣聯系起來。
不過,許多人不需要藥物也會有這種感覺:近5%的人有某種形式的聯覺,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字形–顏色聯覺”,即把字詞和顏色聯系起來。例如,澳大利亞演員杰弗里·拉什認為“星期一”是淺藍色的。
當大腦受傷時,死去和垂死的細胞會將血清素排到周圍的組織中。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這可能會促使大腦各區域之間建立新聯系。在心理層面上,它會使患者把看似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美國佛羅里達州布羅加德多感官研究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貝里特·布羅加德說:“我們以前也發現過這種永久性的變化——確實可以看到原來大腦中不存在的連接。”
但是,還有另一種解釋。第一條線索出現在1998年。當時,一群神經學家注意到,他們負責的五名癡呆癥患者都是藝術家,而且是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具體來說,他們患有額顳葉癡呆癥。該病癥的不尋常之處在于,它只影響大腦的某些部分。例如,視覺創造力可能沒有受到影響,而語言和社交技能則會逐漸受損。
“五號患者”是其中之一。53歲時,他在當地一個公園參加了一個短期的繪畫課程,而他此前對繪畫之類的事情并不感興趣。恰巧在這個時候,他患上了癡呆癥。幾個月后,他出現了語言障礙。
不久,他變得易怒和古怪,產生了在街上尋找金錢的沖動。隨著癥狀的加重,他的繪畫能力卻在不斷進步,從簡單的靜物畫,到令人難以忘懷的印象派畫作,他還描繪了自己童年時期的建筑。
為了弄清楚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學家對五名患者的大腦進行了3D掃描。結果發現,他們中有四個人的大腦左半球存在損傷。20世紀60年代獲得諾貝爾獎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的兩個半球各有分工:一般來說,右半球是創造力的源泉,左半球則是邏輯和語言的中心。
不過,大腦左半球也有點霸道。布羅加德說:“左腦往往是大腦的主導區域,它會抑制非常邊緣的思維模式,即高度原創和高度創造性的思維模式。”該理論認為,當患者的左腦逐漸受損時,他們的右腦就可以自由地活躍起來。
其他幾項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其中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暫時減少大腦左半球的活動并增加大腦右半球的活動,可以激發健康志愿者的創造性洞察力。
但這個理論也能解釋那些主流天才們的才能嗎?

以自閉癥為例。從小患有自閉癥的英國人丹尼爾·塔梅特能夠以使人震驚的速度完成極為復雜的數學運算;瑞士自閉癥畫家戈特弗里德·明德能夠以驚人的現實主義水平畫出貓,被稱為“畫貓的拉斐爾”。這些所謂的“自閉癥學者”擁有超人的技能,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者相媲美。
據估計,多達1/10的自閉癥患者患有“學者綜合征”。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閉癥與創造力的增強有關。盡管這一點很難證明,但據推測,包括愛因斯坦、牛頓、莫扎特、達爾文和米開朗基羅在內的眾多名人,都患有自閉癥。
有一種理論認為,自閉癥是由于兒童時期大腦左半球血清素水平異常低而引起的,這會導致該區域無法正常發育。就像患有“突發性學者綜合征”一樣,這使得大腦右半球變得更加活躍。
有趣的是,很多“突發性學者綜合征”患者也會出現自閉癥的癥狀,包括社交困難、強迫癥和對某些事物產生狂熱興趣等。“他們通常可以正常生活,但也會對某些事物產生癡迷。”布羅加德說。這是“突發性學者綜合征”患者身上普遍存在的情況。
喬恩·薩金把他的藝術比作一種本能。他說:“這感覺不像是我喜歡畫畫,而是我必須畫畫。”他的工作室里有數千幅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這些作品通常都是由曲線、文字、網狀線和重疊的圖像組成的。
事實上,“突發性學者綜合征”患者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盡管他們通常不需要這樣做。“我的意思是,我進行了大量的練習。天賦和努力,我認為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練習得越多,就做得越好。”薩金說。杰森·帕吉特也對此表示贊同:“當你專注于某一件事情時,你當然會有所發現。”
邁布里奇也不例外。在那次和人打賭以后,他搬家到了費城,繼續熱情地用膠片拍攝物體運動的過程。他拍攝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上下樓梯,還有他自己赤身裸體揮舞十字鎬的模樣。從1883年到1886年,他拍攝了10萬多張照片。
[編譯自BBC網站]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