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在展品收藏、保管職能基礎上新增了向參觀者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向社會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職能。博物館需要通過自身職能的精準定位做好角色調整,通過體驗式學習模式的引入,構建利于參觀者學習知識的良好氛圍,豐富學習過程,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從而保障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開展的品質。文章從體驗式學習的內涵、特點及價值分析入手,探討了博物館公共教育活動中“體驗式學習”的基本模式,而后通過體驗式學習的設計應用引申出了開展體驗式學習所獲的啟迪,需要通過更新觀念、需求了解、策劃評估、有效互動確保體驗式學習科學的引入與實施,從而彰顯博物館的公眾教育職能。
關鍵詞: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體驗式學習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25
0 引言
在素質教育逐步深化的同時,全民終身學習理念也逐漸誕生與推廣,博物館這一服務載體在教育方面的服務價值越發顯著,需要依托多種公共教育活動展現其教育服務的功能價值。公共教育活動能夠為公眾提供學習空間,創造學習機會幫助公眾掌握更多利于自身發展的新知識與新技能。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理論,注重于真實的體驗,并在反思中獲取學習經驗,對學習者的感受關注度更高,注重于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是一種可應用于博物館教育活動之中的新型方式,目前此種方式逐漸在各大博物館中得到了應用,并形成了獨有的體驗式模式。
1 體驗式學習分析
體驗式學習是基于經驗學習理論誕生而來的,此種新型學習模式包含四個階段:一是具體體驗;二是反思觀察;三是抽象概括;四是行動應用。這一理論為體驗式學習的建構提供了基礎,能夠為體驗活動規劃與組織提供啟迪。體驗式學習注重于學習者自身經驗的獲取,以主體需求的滿足為目標,更加注重體驗過程中學習者的感受,可使學習者于體驗過程產生反思,能夠調動學習者的情感,增強學習者與社會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度。此外,體驗式學習還有利于學習者自主反思意識的培育,可幫助其吸收內化經驗知識,并實現知識向運用的靈活轉化,從而提升教育活動的開展成效。
2 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中體驗式學習理念的特點及價值分析
2.1 體驗式學習理念的特點
2.1.1 平等性
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學習過程的平等性是體驗式學習的一大特點,博物館體驗式學習過程不注重學習者的年齡、職業,所有人均可享受無差別服務。在開展文物展覽或是開放性接待活動時,均注重要全員參觀者的共同參與。同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應摒棄自身專業及文化優勢,以真誠、平等、積極、耐心的態度與所有參觀者進行溝通與交流。
2.1.2 特定性
博物館的教育服務對象具有特定性,并且其服務對象范圍更加廣泛,任何年齡段、各種職業的民眾以及分屬于不同級別的干部均屬于其服務對象范疇。鑒于博物館服務對象類別的多樣性,更需要提供具備特定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從而滿足不同類型服務對象的學習需求。
2.1.3 功能性
相較于學校教育而言,博物館教育不以考核為目的,學習者可以在一個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知識的學習。基于參觀博物館的過程,通過設計一些體驗式學習活動,實現知識與娛樂教學的有機融合,可使學習者獲得趣味性與豐富性的學習體驗,增進學習者的知識見聞,使他們了解文物的起源及發展,通過文化感受與體悟實現其創新創造意識的激發。
2.2 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中體驗式學習融合的價值
體驗式學習方式的融入,突破了教育活動場所過于封閉的局限性,既可在博物館的專門活動室開展教育活動,也可在館外場地或者考古現場實施教學,所有參與者無須端坐于課堂,參與形式更加豐富。同時,博物館的體驗式教學中并無實體教材,可基于真實、有價值的實物藏品進行文化內涵的體會,并對文物背后價值進行挖掘,在創設情境或接觸文物(復制品)的過程中,通過直觀化、生動化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傳遞。此外,博物館體驗式學習的整個過程輕松愉快,參與者是基于興趣的驅動走進博物館,在愉快的體驗和感受過程中獲得知識,通過對話互動式、創造性理念的有效融入,增強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的趣味性與有效性。
3 博物館公共教育活動中“體驗式學習”的基本模式
3.1 啟發式導覽與操作體驗結合的模式
無論參觀者年齡如何,通過視覺、觸覺感官的應用可使之獲得更加深刻的參觀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參觀內容。當前博物館的教育活動逐漸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在觀眾的參觀展覽中融合了啟發式講解,并與參觀者展開平等性的溝通與交流,引導參觀者親自參與實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到有趣的學習過程,此種啟發式導覽與操作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方式趣味性欠缺的弊端,整個學習過程有明確的主題,自導覽伊始,博物館工作人員便承擔起引導者的職責,通過對觀眾進行引導,使其跟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思路,通過傾聽展評、審視展品從中發現知識并產生認知,從而增進參觀者對展品制作技術、文物內涵的了解。比如可組織開展文物認知與手工DIY活動,根據類型各異、年代不同的文物,引導各年齡段觀眾參與設計及操作,由教育人員引導參與者參觀展廳、欣賞文物,基于對文物歷史知識及文化內涵的了解產生自我感悟,在活動現場通過圖案描繪、手工制作等方式進行文物創造性設計,展現文物的風采,參與者參與文物的創造性設計,也能增進對文物的了解。
3.2 情景式感悟與表演體驗結合的模式
博物館所收藏的文物記錄著古人的生活,具備悠久的歷史,觀眾對其既陌生又好奇。通過情景式感悟與表演體驗學習模式的有機融合,可在真實性的情境再現過程中,幫助參觀者消除年代屏障,從而更好地了解歷史、了解文物。這是一種與參觀者生活聯系更為緊密的學習模式,觀眾可基于自身生活經驗,結合已具備的知識,在豐富的情境之中,通過參與體驗了解歷史文物的內在價值。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時,可設置與文物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相契合的情境,由此驅動觀眾探索文物的好奇心,通過質疑提出、猜想啟發,使觀眾在參觀期間可以更好地思考,從而獲得顯著的學習成效。如古代體育文物展覽,通過專業體育運動團隊的演示及講解,為觀眾親自體驗古代運動項目、試用古代運動器材提供契機。此種以觸摸展品取代觀看展品的參觀體驗方式,對參與者的吸引力更強,引導觀眾從多個方面、以多種方式了解展品的歷史及文化價值。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禮儀的發祥與初創期,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讓廣大青少年學生真正地了解仁義道德、謙讓守信的精神,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常州博物館研學團隊立足經典,將“泰伯奔吳”“季札讓國”“季札掛劍”“季札觀樂”等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串聯,通過戲劇還原、細節編排、角色心理活動探討以及先秦時期禮儀制度環境模擬演示,鼓勵青少年學生多思多想,將“彼時”和“此時”融為一體,并通過“夢回先秦”兒童劇展演的形式呈現出來。常州博物館“夢回先秦”兒童劇自2020年8月23日首演至今,共計演出9場,服務線下觀眾超過2000人,線上觀眾近13萬人次。為了更好地宣傳傳統禮儀文化,除了自身的演出平臺外,常州博物館還與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實現合作演出,由常州博物館提供劇本和藝術指導,由學校進行小演員選拔和常規排演,讓更多的孩子們參與到傳統禮儀文化的學習和傳播中。劇目演出還在“悅納龍城 博悟萬物”勞動實踐課程展示活動中驚艷亮相,受到了全市乃至省內專家、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3.3 合作式探究與參與體驗結合的模式
探究式學習是基于教師的啟發與引導,由學生實踐參與其中,對活動進行探究與分析,從而使學生通過自主分析概念、自主總結規律而獲得知識。體驗式教學以參與者學習內驅力的激發為目的,若是缺乏參與,則無法體驗,也會因學習過程缺失而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如博物館可組織與生活關聯密切的生活器具主題展,參觀者可將現代同類物品作為切入點,對這些展品的古代形態及其向現代形態所演變的歷史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其特色及價值。通過分組的方式,由不同組的參觀者各自負責該主題下不同方向的探索,可為參觀者提供探索內容提示卡,引導參觀者在展覽觀賞中發現信息,從而結合信息做出相應的結論。此種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可使參與者了解展品知識,同時也為參與者提供了分析與了解展品的方法,使其掌握知識獲取的技能,利于其實踐能力及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通過團隊協作配合還能體會到參與體驗的快感以及任務完成后的成就感。
常州博物館2020年開啟了“一個人的博物館旅行”活動,主要針對3~6年級學生,活動分為四個環節:首先,領取《旅行手賬》和活動服裝,觀看博物館原創動畫短片,學習參觀禮儀。其次,獨自制訂參觀計劃。再次,按照參觀計劃完成參觀挑戰。最后,將《旅行手賬》交給工作人員做活動成果認定,歸還活動服裝,蓋活動紀念章。每場活動完成速度最快、準確率最高的小朋友將被評為“獨行俠”,獎勵旅行勛章一枚。學生穿上熒光安全背心,帶上《旅行手賬》,一個人的博物館旅行就正式開始了,活動的精彩設計也在于其沒有老師的引領,也沒有家長的陪伴,通過《旅行手賬》的指引,同學們去打卡完成任務,既考察了同學們的時間規劃能力,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觀察力和組織力,在獨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探索博物館的奇妙之處。
4 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中體驗式學習的設計應用
博物館文化精髓的挖掘、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是文物研究與學習的新方式,有利于文化資源的更好傳承。在此過程中,需要對以往相對單一、無趣的陳列式展覽方式進行調整,將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方式交融于展覽展示的過程中,使觀展過程更加生動與立體,既能吸引觀眾參觀展覽,也可通過體驗交互激發觀眾的參與度,使其對展覽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在趣味性的情境下汲取知識。可基于多個感官的調動,通過觀看、傾聽、觸摸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可基于反思中產生認知,在情境沉浸中獲得體驗,在互動中實現知識內化。
4.1 融合反思式認知體驗,在無形中實現知識傳遞
反思認知是一種可通過某種現象或細小事物而引發哲理思考的過程,在認知形成之后,可基于認知深度思考,并循環往復地參與體驗及學習。博物館包含多種類別的文物或模型,這些實物是博物館展覽展示的必要方式。博物館可通過多媒體的引入,營造一個互動性、趣味性的觀展環境,從而使青少年觀眾具備更加濃厚的觀展興趣,使其在形式新穎、內容豐富、飽含趣味元素的觀展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融合滲透與有效吸收。如在陳列文物的過程中,可在展柜上方設置多媒體裝置,參觀者通過觸摸可自主了解展品的基本信息及歷史故事,并在此過程中產生認知,之后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反思,實現對知識的吸收與利用。
4.2 設計沉浸式情境體驗,加深印象并增強感受
博物館在進行實物展覽的同時,也可營造與展品相關聯的主題,利用聲光、影像技術營造一個情景交融的觀展環境,對展覽的主題內容進行揭示與升華。可利用控制臺控制電腦燈,通過燈光投射在墻面上營造光影氛圍,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通過投影中景物的變幻,復現歷史場景,引導觀眾了解歷史信息,感受歷史的演進與發展。使觀眾沉浸在燈光投影、聲音與圖像的交互過程中,了解豐富的歷史信息,通過視聽盛宴開啟時空旅行。觀眾可在沉浸式的情境體驗中,加深對文物或文物歷史的印象,并將體驗感受及體驗經歷深深烙印在自己腦中。觀眾可親自操控互動裝置,基于多媒體的互動,通過應用虛擬技術,體悟先人們的苦樂、艱辛,也可對其經驗及知識進行傳承。
4.3 基于互動式學習體驗引入,實現知識的吸收與內化
互動式學習體驗可引導觀眾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活的艱難困苦,并在互動中了解歷史事件。通過模擬歷史場景,打造與文物相似的造型裝置,并讓觀眾親自操控,同時在多媒體屏幕之上播放同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使觀眾仿若重回歷史時刻,對當時人們的感受進行體會理解。同時也可設置制作涵蓋歷史信息的二維碼卡片,由觀眾自行選擇卡片,游客將其置于二維碼識別器下讀取之后,控制主機會給出反饋,由投影機將卡片內容投影在投影區,進行立體化的影像播放。影像集圖像、聲音甚至文學于一體,形象、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更加生動地展示歷史故事,觀眾在參與展品互動的同時,能深入地了解和吸收展品的知識信息。
5 結語
體驗式學習方式在博物館中的有機融合,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與喜愛,利于增強博物館的知名度,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通過知識文化的廣泛傳播、正能量的有效傳遞,彰顯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要把握體驗式學習的內涵及特點,正視其在博物館發展及職能展現中的重要價值,通過應用啟發式導覽與操作體驗結合、情景式感悟與表演體驗結合、合作式探究與參與體驗結合三種體驗式學習模式,引入融合反思式認知體驗、設計沉浸式情境體驗、基于互動式學習體驗三種方式,于無形中實現知識傳遞,并加深印象、增強感受,實現知識的吸收與內化,從而提升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的開展成效。
參考文獻
[1]石羨.淺談體驗式學習理念在博物館教育中的實踐與啟示[J].神州,2019(19):251.
[2]袁文婷.體驗式學習理念在博物館教育中的實踐與啟示[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5):94-97.
[3]秦一.博物館體驗式展覽研究[J].青春歲月,2017(16):22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