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 陳陽
摘 要:孔府服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是明代服飾文化的標志物,是有機質絲織品信息、織染繡繪非物質文化信息、典章制度文本信息綜合交融的文物載體,是中華服飾文化基因的標志物。在推介服飾文物傳承、研究的同時,其負載的禮儀文化基因更需要弘揚傳承,由展覽所激活的孔府舊藏服飾文化基因經由年輕觀眾融入當代生活,進而推動后代持續傳承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服飾。以物為中心的博物館展示、保護、研究功能正在激變,孔府服飾通過展覽、保護和市場開發,引導著人們的穿著行為,要傳承服飾基因,應以穿著傳統服飾為要務,只有以穿著為引領的研究、展示、傳播和產業轉化,才是文化基因傳承的根本。
關鍵詞:博物館;穿著傳承;展示活化;共籌;共享;志愿者;產業轉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35
0 引言
“博物館不應是物的墳墓,而應是思想的搖籃。”①基于發現和回應社會熱點,實現展覽社會化功能,山東博物館在2012年舉辦了“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在2020年舉辦了“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兩次以孔府舊藏服飾為主題策展,8年間,開創性地在互聯網上全方位引入社會力量辦展,使觀眾通過參與、互動成為展覽的真正主人。
1 用網絡互動推進展覽策劃
網絡服飾愛好者、觀眾、志愿者成為策展、辦展、籌展、歇展的“知識共同體”,2012年“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策展之初便在微博開設賬號與觀眾互動,經2014年“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到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累計與觀眾互動8年,年互動1.1億人次,隨著在線互動、在線展覽App、數字虛擬展廳等技術的使用,觀眾可以“在路上”“在床上”“在家里”“在辦公室”“在案頭”觀看展覽場景,并參與展覽的各個階段……
2 邀觀眾來共同籌辦展覽
英國學者格拉漢姆·布萊克認為21世紀博物館展示不應該以封閉的展品為導向,應以觀眾為中心,用藏品吸引觀眾是展覽的第一要務。從觀眾與展覽發生關聯的那一刻起,就應對觀眾的期望做出回應。策展人員要有職業熱情和敬業精神,創建“迷人的博物館”,全方位服務觀眾,推動展示互動,并積極開發衍生產品,獲得衍生價值②。我們的策展理念正是如此:通過網絡互動、問卷調查,遵循觀眾喜聞樂見策劃展覽,讓服飾研究專家和志愿者全面介入展示腳本的書寫、服飾顧問、藏品復制、服裝表演等工作。“任何層面的解讀都需要將所陳列或描述的事物與觀眾的個人經歷建立聯系,否則將毫無意義”③。在展覽的前期策劃中,用網絡普及服飾知識,不斷地與觀眾互動,彌補服飾文物的非穿著性和疏離性不足,在志愿者和網絡觀眾參與的過程中要遵循策展原則,博物館和觀眾實現“共籌”“共享”展覽的文化成果、學術成果。根據各自文化背景,博物館從業人員、觀眾志愿者、服飾專家協同完成展覽的交流互動。這時觀眾成為博物館展覽的新角色,他們是服飾展覽的“輿論領袖”和“賦能者”,更是服飾展學術成果和產業結果的所有者。
3 讓觀眾感受沉浸式展覽
博物館展示傳播的范式是“看展覽”,讓觀眾“看展覽”是一種傳統的展示手段,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已不能滿足觀眾對展覽的需求。眼、耳、鼻、舌、皮膚是人體的感覺器官,當感覺器官接收外界事物的客觀信息后,通過神經系統輸送到人的大腦,然后由大腦對其進行接收、加工、處理、儲存、記憶,也就產生我們常說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策劃展覽時,應通過“五感”將展示內容全方位地傳達給參觀者,全面調動觀眾的感官系統,并與展覽全方位互動,讓參觀者不僅僅是看展覽,而是在“五感沉浸”的展示實踐中探索知識。
3.1 主動觸受傳達
服飾是脆弱敏感的有機質文物,對光照、溫濕度要求嚴格。展覽中為了消除服飾文物與觀眾的疏離性,我們設計了絲質面料觸摸展示板,讓觀眾在觸摸體驗中消解與服飾文物的疏離感,間接消解文物藏品與觀眾的展柜區隔,完成對展覽文物的觸受感知。展廳地面鋪設織物地毯,實現腳感觸受舒適的傳達,有效提升了展示傳達的效率,增進觸覺傳達的身心愉悅度,觸發思維介入,自主體驗學習。“遺產不僅包括遺址、實物和實踐,還包括我們對它們的感受。它們共同構成了關于遺產的情境式情感語境”④。服飾標志物在展示上的活化和互動,令觀展體驗借由觸覺進而引入意念思維和文化情懷。
3.2 數字技術、數字展廳強化了展示體驗和效果的持續性
隨著數字展廳和數字技術的介入,通過服飾穿脫游戲、體驗式拍照、孔府服飾APP、二維碼延伸閱讀、網絡答卷等方式與展覽觀眾建立互動黏性,讓展覽效果和傳達手段最大化,借助數字虛擬展廳,把故事高潮和故事延續性做到最大化。服飾愛好者和觀眾通過互動和自我學習,借助活化服飾文物的傳達手段,全方位地獲取服飾數據,讓展廳不再是唯一的交互現場,數據傳達已超越一般的觸受手段、視聽手段,在展后、展歇中,觀眾和服飾愛好者可以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豐富參觀體驗。“數字技術已經發生了一場革命,令博物館的行為出現了極大變化,并承擔全新角色,尤其在研究、展覽和傳播方面”⑤。通過服飾展我們可以見證這一變化,數字技術、數字展廳是展覽傳達的重要手段。
3.3 味覺、聽覺等介入觀瞻
展廳內陳設中式盆景和插花藝術既是服飾文物的活態展示,也令嗅覺介入展示傳達,比如百合插花、香粉香盒品鑒、免費茶飲、電控噴香器等嗅覺手段,提升了服飾展的觀展體驗。同時,還可以將背景音樂、二維碼講解、數字展廳、現場講解等多重聽覺觸受主動介入服飾展覽。在傳統范疇下,博物館內信息的傳達是相對封閉的,觀眾觀展時在文物展品、展示牌、講解詞等閉環下被動學習。通過背景音樂、二維碼講解、二維碼文物延伸閱讀、現場志愿者講解、數字展廳、移動應用小程序等,可以建立觀眾黏性,讓聽覺的介入更加多元。耳朵是展示傳達中最易抓取觀眾注意力的傳統手段,聽覺傳達也是信息環境下最易提升的展示新策略。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活化手段令孔府服飾的展陳生態與服飾生態趨向融合,在展覽中應集中體現服飾生態。2012年,“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率先把服飾生態引入展線,把琴棋書畫、詩酒茶等文人器用、家具什物與服飾文物共同在主展帶中并列展示。服飾與其生態的同置陳列,使以衍圣公為代表的文人生活立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展覽中服飾文物與身著明代服飾復刻版觀眾的互動更富戲劇性,網友說明牌與博物館說明牌并置,使觀眾與文物的互動更加有機高效,觀眾也從“看展覽”變成了參與策劃展覽。
4 互動引文物出展柜
孔府舊藏服飾最具價值的是色彩信息,為了讓服飾文物走出展柜與觀眾充分互動,展覽現場專設植物染色展示板和絲織面料觸摸展示板,展示傳統植物染色和傳統絲織工藝等知識點,用微博賬號發布植物染色知識、推介植物染色專家、推介植物染色朝服復原實例,讓文物信息走出展柜與觀眾在實踐中互動。“基于實踐(hand-on)的互動方式和基于精神(mind-on)的互動方式同等重要”⑥。服飾展邀請觀眾參與策劃展覽,圍繞展覽開展實踐活動,由展覽實踐誘發精神實現是觸發遞進的互動模式。服飾商家為展線復制了孔府同款服飾,機織“蟒紋織金錦交領道袍”的復原穿著場景的展示,讓實踐誘發精神升華,進而通過展覽讓現代織造與傳統服飾工藝進行產業融合,服飾的穿著傳承就是展覽向觀眾發出的召喚。
5 傳承服飾技藝,讓服飾“活起來”
通過與核心觀眾的互動,展覽傳播了孔府服飾文化和傳統服飾的制作技藝,充分實現了展覽的社會化教育作用。服飾愛好者擷芳主人及大明衣冠服飾論壇等全方位參與了展覽的策劃,其作用和效果十分理想。博物館展覽活動應充分考慮參觀群體的社會需求,有效、直接地與觀眾群體互動,鼓勵觀眾參與展覽的策劃。經長期與魚湯傳統服飾、吉廬服飾等品牌群體的交流互動,孔府服飾復原、復制和學術研究成果顯著,眾多研究孔府服飾的論文加入服飾研究的數據庫,孔府服飾文物為服飾研究賦能,為產業發展賦能。我們以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基地,把展覽中脫穎而出的服飾研究專家、服飾裁剪專家請進校園,在校內設立大師服飾傳承工作室,把傳統服飾理論、明代服飾版形、面料裁剪方法、縫紉和刺繡技法等傳統工藝帶入大學講堂,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知識的學習,讓傳統服飾穿出文化自信,全方位推進傳統服飾技藝的傳承,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賦能。
6 展覽幫文物“活下去”
展覽是文物最好的保護途徑之一,只有向社會開放才能創造保護條件。孔府舊藏服飾傳世近500年,絲織品文物十分脆弱,對有機質、光線等環境保護要求很高,并不適合長期展出,這是8年間僅兩次展出的原因。展間照度的控制、溫度和濕度的控制、數據記錄、安保監控等數據資料的留存十分重要,它們為絲織品文物、服飾文物的保護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是保護、研究服飾文物珍貴的數據資料。
7 展覽促進服飾文物的保護
“以展促研究、以展促立項、以展促復制、以展促交流、以展促修復”,展覽五促的目的是讓服飾文物保護研究提上重要日程,比如讓國寶赤羅朝服立項,以產業開發完成修復成果轉化,為文物的保護傳承開創新思路。魯繡研究室復制了白羅花鳥裙上的繡線,衣線繡也在繡線和針法上實現了突破,為復原做著準備,也為更多孔府服飾的保護性復制立項預熱。經過兩次與孔子博物館聯合辦展,加上借助展覽論壇與社會科學院紡織品團隊、絲綢博物館、國內服飾專家的橫向交流,2014年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了“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開啟了服飾文物館際交流通道,為孔府服飾文物的全面研究、保護、立項嘗試了多重可能。2021年,孔子博物館經過科學分析檢測,完成了10件明代服飾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對服飾文物的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8 創新展覽形式
通過對服飾藏品與服飾品牌的活化展示,孔府服飾藏品成為中式服裝設計的源泉,成為引領穿著時尚的文化潮流。2012年,“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開幕式服飾表演與“詩禮春秋”合作;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開幕式服裝表演與“楚和聽香”合作,以“展中展”的方式讓品牌設計服裝與服飾文物同框。經服裝設計師和服裝品牌的參與,服飾展展現了華服的復興,促成孔府服飾的當代化表達,開展期間身穿孔府復刻版服飾的觀眾與展柜中的服飾文物在同一時空達成互動。
9 結語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五個月展期內迎來45萬觀眾,外地游客約占47%,有效地推動了城市文旅融合實踐。經過8年的持續推進,加上“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三個展覽階段性的總結,展覽的持續長效運作,也是傳統臨展加固定陳列展覽模式的有效補充。網絡互動使博物館展覽迎來了脫胎換骨的發展機遇。服飾文化基因的數據化、數字化應用已超越了實物,成為文化升級、產業升級的助推器,令孔府服飾在短短9年時間內迅速產業化發展。數字化、數據化、信息化令博物館藏品、文化標志物產生激變。服飾是需要穿在身上傳承的。孔府服飾文化信息在展示交互中與觀眾不斷碰撞,激發出漢服穿著的意愿和穿著能量。
孔府服飾展已然是一個文化事件,是推動傳統服飾文化復興的文化事件。孔府服飾已成為特定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它是傳統文化復興的推進器,是漢服穿著新文化的發生器,孔府服飾見證了傳統服飾文化復興。十年來,涌現出了一批研究孔府服飾的青年研究者、漢服商業品牌和推廣者、廣大孔府服飾穿著者。以孔府服飾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已經實現了產學研相互合作,同步發展,市場規模數百億。孔府服飾應當成為一個文化品牌長期地運作,長效進行產業化推進,櫻桃好吃樹難栽,桃栗三年柿八年,通過展覽的培育和發展,其附加值必將不可限量。知來處,明去處,衣冠服飾是禮儀文化之大成。
注釋
①尹凱.生態博物館:思想、理論與實踐:序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②格拉漢姆·布萊克.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館:博物館吸引人的秘密[M].徐光,謝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③弗里曼·蒂爾登.解讀我們的傳統[M].羅利: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1977:9.
④艾琳·胡珀-格林希爾.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M].蔣臻穎,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⑤大衛·弗萊明.博物館領域的全球趨勢[J].國際博物館,2021(1~2):102.
⑥喬治·海因.學在博物館[M].李中,隋荷,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