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雪



摘 要:戴佳氏是滿族八旗姓氏之一,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的渤海國皇族大氏家族,后金時期,戴佳氏的許多族人率眾來歸,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家族后世子孫也在清朝的發展中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滿族;家族史;戴佳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41
1 戴佳氏來源
戴佳氏,又稱達佳氏、大佳氏、戴嘉氏、戴拉氏,“世居扎庫木、東林、杭佳、葉赫等六處地方”①。“戴佳氏凡六派:一出杭佳(當在今新賓南雜木鎮西南渾河北岸處②),一出葉赫(今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附近),一出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一出哈什馬和羅(富察,戴佳世居地,今地待考),一出東林屯頭(長白山女真屬地,戴佳氏世居地,今吉林敦化市青溝子鄉),一出殷。”③根據《清朝通志》中的《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部分記載,海西女真戴佳氏,源于古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giya Hala,世居杭間、渾郭等地。后來有蒙古族也將戴佳作為姓氏。其后世子孫多冠以漢姓戴、代等。
2 戴佳氏代表人物
2.1 穆克譚家族
穆克譚,“鑲藍旗人,世居杭佳地方,國初隨父率眾來歸”④,在后金建立初年哈達未歸附時便隨父兄率眾歸降后金,被授予牛錄額真,“戰必陷陣,攻則先登,賜號巴圖魯”⑤,穆克譚本人及其子孫皆為清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初諸將,事太祖創業復佐太宗從征伐而戰死者,勞薩、圖魯什功最高,巴篤理、穆克譚、納爾特與相亞,達珠瑚為俘所賊。”⑥
努爾哈赤時期,查海胡色背叛努爾哈赤逃往哈達地區,“穆克譚巴圖魯同父及其四兄追之,父兄俱歿于陣”⑦。“從子厄爾諾亦叛歸哈達,穆克譚單騎逐斬之。”⑧天命元年,穆克譚同其他將領征瓦爾喀,戰敗,蒙庫和噶哈兩個人逃走,舒賽和阿爾琥達幾乎被擒,是穆克譚和延布喱等八人沖入陣中將人救出,事后努爾哈赤治蒙庫和噶哈的罪,將其所獲盡數賜予穆克譚。駐扎耀州時,“蒙古人海色與其眾叛去,我師追之,戰不利”⑨,穆克譚奮勇追敵,“以槍刺死為首之人”⑩,因公行賞,賜予穆克譚二等副將,即二等男(《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為三等男)。皇太極繼位,穆克譚“擢置十六大臣之列”k。
天聰元年四月,穆克譚隨征朝鮮,有功。
天聰元年六月,阿山阿大海叛明,貝勒阿敏率軍追擊,穆克譚同往,被重傷,“阿達海力戰,抽刀斫穆克譚墜馬,幾殆,卒挾以俱還”l。
天聰五年八月,大軍征明,“征大凌河、圍錦州,穆克譚巴圖魯率本旗兵追至城壕”m。本欲迫敵入壕,然而“城上炮矢競發,城兵續出,奮拒力戰,歿于陣”n。后來皇太極聽說這件事,非常可惜穆克譚的犧牲,“穆克譚我舊臣,不值于此畢命也!”o,贈世襲的一等男爵位。后來世祖章皇帝“念及前勛,后加寵異,追謚忠勇,立碑墓道”p。
筆者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繪制出表1,將穆克譚家族人物及其官職進行了簡略的梳理。
從表1中可以得知,穆克譚這一支戴佳氏,擁有爵位的共有8人,擔任佐領及以上官職的共有8人,還有3人擔任員外郎,1個長史,1個副都御史,1個二等護衛,1個驍騎校,1個四品官,穆克譚本人及其子、孫皆有較大建樹,在清朝前期做出了卓越貢獻。但通過表1也可以看出,其家族后世子孫并無其先輩的建樹,甚至丟了繼承自先祖的爵位,雖然表1截至乾隆年間,但《清史稿》中并無其后人的記載,可知穆克譚這一支漸漸沒落,不復先祖榮光。
2.2 兌齊家族
2.2.1 那蘇圖
那蘇圖,戴佳氏,字羲文,鑲黃旗人,兌齊的子孫。兌齊,“鑲黃旗人,穆克譚巴圖魯同族,世居杭佳地方。國初來歸”u。
那蘇圖為官心系百姓,也深受統治者的優待,自康熙五十年開始,平步青云,經歷康雍乾三朝,官職數度變化,最終在乾隆十四年卒于任上,賜祭葬,謚號恪勤,牌位入祀賢良祠。
乾隆二年,那蘇圖在兩江總督任上時,建議加強海防:“協辦吏部尚書顧琮請江、浙沿海設塘堡,復衛所,下督撫詳議。三年,那蘇圖奏:‘明沿海衛、所武事廢弛,我朝裁衛改營,江南有金山、柘林、青村、南匯、川沙、吳淞、劉河諸營,提督駐松江控制。崇明、狼山二鎮對峙海口,塘汛聲勢連絡,無庸復設衛、所。瀕海炮臺,應改建者一,華亭漴缺墩;應增建者二:柘林南門,福山挑山嘴;應移建者一,吳淞王家嘴;應修者一,劉河北七丫口。’”v他的建議得到了皇上的恩準,實行的效果也不錯。
那蘇圖為官關心百姓疾苦。“江南旱,上命撥福建倉谷三十萬石治賑。那蘇圖奏言:‘江、廣諸省買米,次第運至,無災州縣,本年漕糧全數截留,兩江不患無米。福建海疆重地,且不產米,請留十萬石分撥災區,以二十萬石運還福建。’”w他的這種關心百姓、縱觀全局的態度,受到了皇上的嘉獎,贊其“得封疆大臣之度”。
筆者根據《滿洲八旗氏族通譜》《欽定八旗通志》和《清史稿》繪制出了那蘇圖家族族人及其官職(表2)。
由表2統計得出,兌齊這一支戴佳氏,擁有爵位的共有17人,擁有佐領及以上職位的16人,另有多人擔任二等侍衛、一等侍衛、侍衛班領甚至領侍衛內大臣,還有多人擔任武職,這個家族受到清朝皇室的器重,其中兌齊的元孫之一海青曾加封太子太保,道禪曾出使噶爾丹,因不屈被害。兌齊的四世孫那蘇圖是整個家族中建樹最豐之人,頗受器重,其女兒為乾隆帝的忻貴妃。通過表2不難看出,兌齊本人并無建樹,但是其后世子孫建樹頗豐。
2.2.2 成妃
“成妃,戴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女”,與穆克譚、那蘇圖乃是同族,成妃的父親卓奇與那蘇圖皆為兌齊的子孫。成妃是康熙妃嬪之一,“事圣祖為嬪,康熙五十七年封成妃”。其封文典冊上寫:“朕惟壸儀首重夫柔嘉、女宗著范。內治更資夫祗慎、典冊成休。既協度于珩璜。用增輝于褕翟。咨爾達甲氏。恪勤奉職。溫惠宅衷。慎簡宮闈。久更歲序。夙興夜寐、懷報履之小心。守約思沖、備持盈之懿德。茲以冊印、封爾為成妃。爾其彌崇謙抑、荷福履之永綏。式佩綸言、合邦家而衍慶。”成妃生下了“皇七子淳度親王允祐,其初行次為第十五,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時生”,此時的戴佳氏還是個庶妃,并不受到寵愛,生下的允祐也身有殘疾,成妃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封為妃。允祐“三十七年三月封貝勒,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六十一年十一月與受末命,雍正元年四月晉淳親王,八年庚戌四月初二日辰刻卒,年五十有一,謚度。有詩見《熙朝雅頌集》。子七人”。
2.2.3 忻貴妃
忻貴妃,戴佳氏,鑲黃旗人,那蘇圖的女兒,與成妃屬同族,按其輩分來說是成妃的堂曾孫女。乾隆十九年封忻嬪,其冊文是:“朕惟宮闈敷化。聿資淑慎之儀。綸綍宣恩。式表溫恭之德。徽章榮賁。茂典攸昭。爾戴佳氏、秀毓名門。早嫻懿范。垂芳型于圖史。著媺中閨。葉雅度于珩璜。敬修內職。茲仰承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忻嬪。爾其只膺象服。懋恭儉以承庥。永迓純禧。履謙和而衍慶。欽哉。”乾隆二十八年九月晉為忻妃,生下了皇六女皇八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四月二十八日卒,以貴妃禮葬。”“通考薨以貴妃禮殯。會典乾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忻妃薨,奏準忻貴妃于上年奉旨晉封忻妃金冊金寶俱已敬謹造成,尚未接受,理宜于金棺前陳殿其絹冊娟寶,應添寫貴妃字樣。”不難看出,忻妃生前只是封妃,死后才追封成貴妃。不過,對比起康熙年間的成妃,忻妃可以看出來比較受寵,其入宮前便已受封忻嬪,賜居鐘粹宮,而成妃入宮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庶妃。忻貴妃入宮后也賞賜不斷,薨后也有很大的哀榮,乾隆帝為此輟朝,也有詩文紀念:“午日承歡寧可缺,西宮新戚祇宜忘。無悰未免猶些子,懶看椒涂進艾囊。”
成妃與忻貴妃皆是戴佳氏兌齊這一支的女子,觀其二人經歷之所以天差地別,她們本人性格和處事方式或許也是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應該還是她們的家世有所區別,成妃的父親卓奇只是一個小小的司庫,而忻貴妃的父親那蘇圖是封疆大吏,深受三朝皇帝的器重。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忻貴妃時期,兌齊這一支戴佳氏,由那蘇圖將家族勢力推至頂峰。
3 結語
唐朝時渤海國的皇室大氏,在很早就見于史書,其后代逐漸演化為戴佳氏,在后金時期投奔努爾哈赤,并為愛新覺羅家族問鼎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通過比較穆克譚和兌齊這兩支家族的后代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雖然穆克譚和兌齊出自同族,但其后代的發展差別較大,穆克譚及其子、孫皆戰功卓著,但其后代發展則后繼無力,甚至緣事革職,失去了祖先辛苦得到的爵位,后代也大多是微末小官;而兌齊家族,兌齊本人并無多大建樹,但其后代做到了封疆大吏,甚至其后代中出了兩位皇妃,而通過比較成妃和忻貴妃兩人的晉升歷程也可以看出,忻貴妃時期的戴佳氏家族實力要強于成妃時期。我們可以得出,先祖的努力可以開創家族榮光,而后人的努力才是決定家族能否長盛不衰的關鍵。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正是我們研究家族史的重要意義之一。
注釋
①劉慶華.滿族姓氏綜錄[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2:98.
②劉慶華.滿族姓氏綜錄[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2:99.
③李洵.欽定八旗通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035.
④⑦⑩kmpqrsuxyz弘晝.八旗滿洲氏族通譜[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2:380.
⑤⑥⑧⑨lno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9214.
t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9215.
vw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565.
“第二參領第一佐領,系康熙十九年編立。初以內務府總管噶魯管理。噶魯故,以其子一等侍衛海青管理。海青緣事革退,以其叔父二等阿達哈哈番兼二等侍衛色勒管理。色勒緣事革退,以其子一等侍衛色克圖管理。色克圖緣事革退,復以海青管理。海青故,以其子來文管理。來文升任江寧將軍,以其弟之子三等侍衛扎勒杭阿管理。扎勒杭阿升任山西參將,仍以來文管理。來文告病,以其侄圖興額管理。圖興額故,以來文之子其秀管理。其秀革退,以其堂弟額騰額管理。額騰額故,以其子福勒敏管理。”見李洵.欽定八旗通志:卷二:旗分志二:鑲黃旗滿洲佐領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27.
“二年,調刑部,授兩江總督。協辦吏部尚書顧琮請江、浙沿海設塘堡,復衛所,下督撫詳議。”見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565.
張爾田.清列朝后妃傳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204.
張爾田.清列朝后妃傳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205.
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136.
張爾田.清列朝后妃傳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297.
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75.
弘歷.漫題三首[M].蔣溥.御制詩集.武英殿刻本.1749(清乾隆十四年).
參考文獻
[1]弘晝.八旗滿洲氏族通譜[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2.
[2]李洵.欽定八旗通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弘歷.清朝通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5]嵇璜.皇朝文獻通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6]劉慶華.滿洲氏族綜錄[M].[內部資料],1982.
[7]張爾田.清列朝后妃傳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8]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9]遼寧大學歷史系.盛京基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跡輿圖[M].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81.
[10]馮其利.易縣神石莊的淳度親王墳[J].滿族研究,1989(4):46.
[11]聞家禎.滿族姓氏研究[J].滿族研究,2014(2):49-53.
[12]國史館.滿漢名臣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