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迎偉


摘要:目的:淺析中醫穴位貼敷聯合西醫常規護理在支氣管哮喘患兒當中的適用性。方法:劃分5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至2組(對照組共計25例接受西醫常規護理;觀察組共計25例在此基礎上融入中醫穴位貼敷),而后展開組間數據對比。結果:觀察組肺功能指標、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方面優勢性更為突出,呈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干預療法對小兒支氣管哮喘的適用性相對更強,建議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小兒支氣管哮喘;中醫穴位貼敷;西醫常規護理;肺功能指標
支氣管哮喘這類以喘息、胸悶、咳嗽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患在老年人、嬰幼兒群體當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家族遺傳、環境因素對導致該病的發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像呼吸道感染、缺乏微量元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亦增加了支氣管哮喘的發病風險[1]。現如今,我國臨床呼吸學科發展愈發成熟,可支氣管哮喘在臨床中仍舊無法得以治愈,但只要積極接受治療,臨床控制優良率可高達80%,嬰幼兒相對而言自身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其抗病能力遠不及青壯年人,而在患有支氣管哮喘后,倘若沒有及時得到相應的救治,隨著病情的持續惡化發展,其日常生活將會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也容易因哮喘反復發作而誘發嚴重并發癥,比如肺氣腫等等,對其日后身心發育是非常不利的[2]。控制癥狀、遏制病情持續進展、改善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是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原則,但嬰幼兒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較差,在應用相應藥物期間配合程度往往不高,也使得護理、治療效果下降。基于此,本文圍繞中醫穴位貼敷展開研究,并將其與西醫常規護理相結合,以此來明確其在支氣管哮喘患兒當中的適用性,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在信封隨機分組法的指引下,將5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劃分于對照組、觀察組各25例,時間維度2020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兩組患兒均經血常規、肺功能等檢查確診為支氣管哮喘,病歷基本資料呈P>0.05,詳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僅對其采取西醫常規護理,像給予家屬健康宣教、督促合理用藥等均包含在內。觀察組:在接受西醫常規護理的同時,對其采取中醫穴位貼敷療法,即選擇延胡索、白芥子各10g,麻黃、甘遂各6g及細辛3g,藥物準備完畢后,配合凡士林進行研磨,將其制成軟膏,而后取肺俞穴(雙側)、腎俞穴(雙側)、膻中穴及大椎穴,每次貼敷時間控制在1-2h之間即可,每間隔1d貼敷1次。注:嬰幼兒皮膚狀態相對比較嬌嫩,開展中醫穴位貼敷療法期間要密切關注其皮膚狀態,合理控制貼敷軟膏體積與留置時間。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SPSS19.0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對比,發現觀察組整體護理效果更佳,呈P<0.05,體現在肺功能指標(利用肺功能儀對患兒FEV1、FEV1/FVC指標展開評估)、中醫證候積分(對喘息、咳嗽、氣促三方面加以評估,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表現越明顯)改善方面,詳見表2:
3討論
呼吸系統對人體而言至關重要,倘若該系統存在病變,那么所致的負性影響也是非常棘手的問題。現如今小兒支氣管哮喘在臨床中的發病率日益上升,其是在多種致病風險因素的作用下使嗜酸性細胞、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等物質共同參與以誘發慢性氣道炎癥,使患兒呈現喘息、胸悶、咳嗽等癥狀[3]。西醫在該病的治療方面多以藥物干預為主,像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白三烯拮抗劑等藥物在遵照醫囑治療的情況下均可獲得良好的療效,但相對而言嬰幼兒自控能力不佳,往往不能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影響到整體療效與預后。中醫在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方面亦有自身優勢性,其認為這類疾病的病機與“痰飲伏肺”有關,應以“喘證”進行治療,從調理肺腑、宣肺通氣、活血利肺氣方面入手進行干預,以此來保障治療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穴位貼敷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經典外治療法,將相應的中藥材進行處理后,貼敷至對應穴位,使藥物通過皮膚、經穴及經脈,以促使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從而發揮治療作用,其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變,針對全身疾患,穴位貼敷亦能起到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4]。本文在對觀察組患兒實施西醫常規護理的同時,輔以中醫穴位貼敷療法,發現該組患兒整體療效更為優異,呈P<0.05,這驗證了中西醫結合干預方案的優勢性。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中醫穴位貼敷聯合西醫常規護理在支氣管哮喘患兒當中有確切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成武, 鐘樹志, 楊駿,等.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預防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臨床研究[J]. 河北中醫, 2019, 41(3):5.
[2]張小茜.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在小兒支氣管哮喘中的臨床護理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17(18):2.
[3]王曉陽, 張麗玲, 李優聰,等. 中醫穴位貼敷聯合情志護理對小兒支氣管哮喘恢復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19, 30(23):4.
[4]汪蕾, 趙靜, 趙因. 針刺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J]. 上海針灸雜志, 2022, 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