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甫
評論被視為黨報的旗幟和靈魂。進入互聯網時代,傳播技術和環境都在不斷嬗變,主流媒體如何有效應對變化、更好發揮引領作用,成為擺在黨報評論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新華日報以提升黨報評論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目標,深入探索互聯網時代黨報“評論+”的實現路徑,進一步豐富了黨報評論在新形勢下的表達、呈現和傳播方式,形成了多樣態、多渠道、多面向的黨報評論生產和傳播新體系,受到了不少同行的關注與肯定。
傳統意義上的黨報評論,在版面呈現和傳播中往往是“單槍匹馬”,在“獨當一面”的同時,有時也難免顯得“勢單力薄”。在互聯網時代,“評論+”由此應運而生。
探索“評論+”,重在回答“加什么”。回顧新華日報近年來在“評論+”上的摸索和實踐,可以看出,這個“加”呈現出多點開花、不斷迭代的態勢,“評論+”的形式漸趨豐富和多元。
新華日報“評論+”,起先“加”的是漫畫。2009 年7 月,新華日報推出“漫說快評”新欄目,將漫畫的直觀、形象與短評的理性、思辨相結合,實現了二者的優勢互補,讓黨報評論變得既有高度又接地氣。2013年、2015年,該欄目的《臨時工是無敵擋箭牌?》《大活人“自證活著”是何方規矩》,分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一等獎。2014年,“漫說快評”欄目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創辦13年來,這一欄目一直定期推出,贏得了受眾信任與青睞,也給報社帶來了品牌化效應,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實踐中不斷強化。
“評論+漫畫”的形式也“移植”到了互聯網,變成“網評+漫畫”。2019 年,新華日報立足網絡傳播,創新推出“漫議”評論專欄。新欄目雖然也采取“評論+漫畫”的形式,但專為互聯網傳播平臺打造,每天都保持更新,對熱點新聞的響應速度更快。可以說,它是報紙版“漫說快評”在網絡平臺的升級版。欄目創辦3年來,其閱讀量、轉發量和讀者留言數一直位居新華日報新媒體產品前列,展現了“評論+漫畫”這一表達方式在網絡端的頑強生命力。
剪紙是我國首批非遺項目,也是人類非遺代表作項目,它是最能反映民俗文化韻味、展現文化自信的標志性傳播符號之一。近年來,新華日報嘗試將剪紙元素與新聞評論相結合,接連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推出相關專欄,受到讀者好評。
2020年國慶節,新華日報策劃推出了“剪·評之國慶走筆”專欄,邀請知名剪紙藝術家與報社評論員一起,通過“評論+剪紙”的形式慶祝新中國成立71 周年。《一碗“國慶面”滿滿家國情》《家鄉,是生生不息的信念與擔當》《載著滿滿的愛,出發!》……一篇篇充滿時代和生活氣息的評論,配上紅色、喜慶的剪紙畫面,營造出普天同慶、愛國奮斗的濃郁氛圍。
2021 年初,新華日報又聯合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推出“紅色剪影·百年記憶”專欄,用“評論+剪紙”的方式,回顧百年黨史珍貴畫面和瞬間,評述黨史上的動人故事和事件。2021年底,新華日報再次推出“剪評·聚焦省黨代會”,用“評論+剪紙”的方式闡發現代化新征程上江蘇的新使命。這兩個策劃成為當年報社重大主題報道創新的亮點。
“評論+深度報道”也是新華日報創新和摸索的方向。2021年,新華日報啟動新一輪改版,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推出“深讀”欄目。這個欄目集全報社之力,跨部門組建“飛虎隊”,用心打造一款深度報道類拳頭產品。欄目從選題策劃到采訪、寫作和編輯,都突出一個“深”字,力圖為讀者提供關于社會生活、熱點話題的獨特發掘與深入解讀。

鑒于該欄目的獨特屬性,再加上“飛虎隊”定期有評論員參與,不少稿件在版面呈現上都采取了“評論+深讀”這種組合報道的形式。評論與深度報道在版面上相互支撐、彼此呼應,融合度較好,評論常常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實現了報道效果上的顯著“增值”。
近年來,音視頻成為互聯網傳播的新寵,也是許多年輕受眾的最愛。為了適應這一趨勢,2021年,新華日報在微信公眾號“江東觀潮”中推出“晚餐加點料”,每周五由“姿正腔媛”工作室女評論員輪流朗讀自己撰寫的評論,以“評論+音頻”的方式在多個網絡平臺推出。該欄目評論大多聚焦社會生活類話題,表達上更為柔性、親和,配上女評論員的配樂朗讀音頻,營造出周末相聚、娓娓道來的輕松之感。
2022年初,新華日報再次試水“評論+”,動用全媒體評論部的智力資源與“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的技術力量,將視頻與評論結合起來,為融媒體傳播量身打造一款“視頻評論”。報紙資深評論員變身網絡新聞評論人,定期出鏡與受眾分享對熱點新聞的看法,實現了“見人”“見事”和“見觀點”的統一。“評論+視頻”的表達和呈現方式,為評論增添了幾分親和力,也進一步豐富了“評論+”的產品樣態。
近些年來,不少黨報都有關于“評論+”的探索,有的還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這其中,新華日報的相關摸索起步較早、持續至今,“評論+”成為新華日報評論業務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受到了業界和學界的關注。在這些探索實踐的背后,已經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理念。
有媒體評論人直言,在媒體變革風起云涌的當下,主流媒體評論人始終有新的挑戰在遠方,始終處于停不下來的“奔跑”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有效應對傳媒變革?答案是“守正創新”。
應當看到,隨著傳播技術和手段不斷迭代升級,受眾接收信息和觀點的習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讀文時代”到“讀圖時代”再到“讀屏時代”,直至部分受眾重新回歸“聽書時代”,都在不斷重塑我們的傳播理念、內容表達和產品呈現方式。新聞評論作為黨報的“核心競爭力”,不應該更不可能一成不變。
從平媒到網端,從漫畫到剪紙,從音視頻到組合報道……近年來,新華日報不斷探索“評論+”的多重實現路徑,“評論+”的對象漸趨豐富、多元。其目的就是要在堅持“守正”的前提下,賦予黨報評論以新的表達、呈現和傳播方式,使黨報評論在媒體變革中始終走正道、闖新路、占主動。
“評論+”當然不是想當然的“加”,“加”什么、不“加”什么,都要服從和服務于評論題材和表達方式。從近年來新華日報的摸索實踐看,“評論+”的目標追求就是“相得益彰”。
以“評論+漫畫”為例,評論與漫畫搭配,幾乎是“天作之合”,這種混搭形式實現了雙方的自然融合、相互配合。尤其是在評論社會新聞、熱點時事時,評論針砭時弊的筆鋒與漫畫的諷刺幽默相結合,往往能夠讓人眼前一亮。作為“評論+漫畫”的升級版,“網評+漫畫”的融合效果在網絡傳播中也得到了驗證。
當然,同樣是“評論+”,不同的“加”法適用的領域和范圍也不盡相同。例如,“評論+漫畫”的形式比較適用于批評類、諷刺類話題,而“評論+剪紙”的形式則更適合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題材,將后者運用于某些“帶刺”的評論話題,在畫風上就容易有“違和”之嫌。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評論+剪紙”的形式自推出以來,大都用在重大主題報道和戰役性題材中。
在社會生活中,兩個事物單獨效果的疊加,有時候不及二者共存或合作的狀態,即“1+1>2”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協同效應。“評論+”之所以能夠產生這種效果,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評論能夠與被“加”對象自然相加、相得益彰。
一切有目的的傳播活動都有相應的效果預期,而傳播效果的實現有賴于受眾的認同。“評論+”不是為了“加”而“加”,而是為了不斷適應傳播環境變化、受眾接收信息和觀點的習慣變化,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而“加”。從新華日報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對運用“評論+”增強傳播效果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持“狼來了”的危機感,及時追蹤、研究傳播技術與環境的新變化,切實增強“變則通,通則久”的求變意識。當然,創新不總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對于兄弟媒體、業界同行的最新創新成果,同樣也應保持關注,有的還可以作為“他山之石”拿來學習借鑒。即便是對于傳統媒體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評論+”手段,同樣可以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嘗試“移植”到新的傳播載體,在運用中加以進一步改造與完善。新華日報“評論+漫畫”的升級版“漫議”在網絡平臺獲得“新生”,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2.樹立“用戶思維”,注意研究受眾接受心理和習慣的變化,將其作為探索“評論+”的重要依據。在傳播實踐中,我們當然不應也不能一味“迎合受眾”,但對受眾需求不聞不問、固步自封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從根本上說,評論傳播的“效果導向”,最后都得落腳到受眾身上。受眾的認同、接受和肯定,是評論傳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礎。新華日報近年來試水評論與音頻、視頻相結合,就是為了應對當前移動互聯傳播的趨勢和潮流,這方面的探索還有很長路要走。
3.堅持“回頭看”,經常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將其作為自我調整、創新探索的重要參照。同所有的傳播創新一樣,“評論+”也處于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革新之中,一切要靠事實和結果說話。不管實際效果的“評論+”,難免要流于形式主義,背離守正創新的本義。
實事求是地說,新華日報現有的“評論+”產品仍有進一步提升的較大空間。例如,在“配合度”上,漫畫與評論有時候還存在著“兩張皮”的游離現象,漫畫的幽默感、諷刺感有時候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再如,剪紙在與評論相“加”時,有時候也容易停留在簡單的圖解文字的層面,圖與文的“互補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縱觀人類新聞傳播史,傳播理念、技術和制度的變革相互交織、風云激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這種變革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帶來的沖擊更為明顯、造成的影響更為復雜。
黨報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所承受的變革壓力有目共睹。“評論+”作為黨報評論人的一項業務探索,從一開始就是為變革和創新而生,也必將在變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探索“評論+”的更多可能,需要防止走進幾個常見的誤區:
“評論+”不管“加”什么,評論都是居于主導地位、相對獨立的,不能因為“加”入新的形式、元素,就弱化了評論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評論+”里面被“加入”的其他形式、元素,原本就是為了支撐、配合評論,增強評論傳播效果而設置的。另一方面,評論的價值在于觀點和思想,“評論+”再怎么“加”,也不能把評論的觀點和思想給“加”弱了,“加”少了。“評論+”應當把創新的著眼點和落腳點主要放在評論身上,不能把“評論+”變成了“+評論”,從而把評論給“加”弱了、思想性給“加”少了。
不同的媒體和平臺,決定了不同的傳播方式和手段。由于傳播變革往往呈現多種傳媒相互“疊加”而非彼此“替代”的特點,傳媒業務變革也應充分考慮媒體屬性差異,在方法和路徑上有所區分,力圖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效果。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視頻傳播風頭正勁、勢不可擋。不少主流媒體都在大膽試水“評論+短視頻”的傳播方式,這方面的創新和探索空間很大。但在報紙層面,仍然需要結合黨報作為主流媒體、平面媒體的屬性,精心謀劃“評論+”的探索空間和實施路徑。例如,有的黨報近年來試水“評論+現場”,就較好地解決了評論員增強“四力”、提升傳播效果的問題。這方面的創新探索,仍有拓展的空間。
有人說,在所謂“后真相時代”,感性壓倒理性、情緒蓋過事實。這一判斷值得商榷。即便它有一定的實踐支撐,反過來卻更凸顯了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使命和責任,凸顯了黨報評論在輿論場上的“言值”擔當。
黨報評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應當遵從平臺特征,不斷優化傳播路徑與方式,真正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對于網絡媒體上一些新表達、新呈現,比如說一些社會精英在自媒體上發布的嚴肅評論,語言表達和觀點呈現都有自己的特點,黨報評論應當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必要時也可以參考借鑒、為我所用。
實踐充分說明,只有主動順應大勢、把握趨勢,黨報評論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媒體變革的新時代繼續唱響主旋律、發出好聲音。
[1]徐寧.漫畫傳播與時事評論的創新結合——以《新華日報·漫說快評》專欄為例[J].傳媒,2021(04):71-73.
[2]盧新寧.為轉型期中國提供辯證思維——黨報評論的突圍與創新[C].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新聞評論漫談.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