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蕊
(華僑大學)
緊隨十九大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等概念也將成為全球性共同的話題。筆者最早接觸到關于廢棄石料的運用是在一次企業活動中,該企業通過把不同種類石料按照不同比例和分類進行壓合,最后將其轉變為不同紋路質感的可再次使用的石料,那時充分利用和節能環保等概念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烙印,而本次的課題的研究則是受中國石雕大師王向榮先生的“棄石”材料作品展的啟發。這種不一樣的運用廢棄石頭的方式讓我看到了廢棄石頭的另一種可能,而“棄石藝術”是作為一種藝術品而存在,它不具備商業性,無法直接變現成直觀的經濟價值。未來的市場發展趨勢必然是“藝術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倘若能夠提煉“棄石藝術”的藝術形式與手法,分析和了解廢棄石頭的屬性,結合當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疫實例,把棄石再創作,再結合市場需求,創造出新的文創商品,這將不僅能使被拋棄的石頭達到更大限度地利用和節約,對未來棄石藝術的延續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本次研究原本包含實地考察,訪談等調查研究方法,但因為數月期間受疫情影響,導致筆者無法直接到達棄石基地等地進行實地的考察和交流,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了文獻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等方法來達到此次研究的目的,如有不夠妥當的地方,還望海涵與指正。
本文所言的“棄石藝術”是指鼎立藝術館的創建人王向榮先生發起的利用“廢棄的石頭”作為原材料而進行的創作,本次課題的研究對象也主要石以王向榮舉辦的棄石藝術展中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
石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自人類出現,運用石頭制作出第一個石器起,石頭的文化也應運而生。而關于棄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更多伴隨著它所出現的文學作品或詩詞歌賦的不同而被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在早些時候的典籍中,以“女媧補天”的故事為例,“詩鬼”李賀所寫的《李憑箜篌引》中提到“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時的“補天石”開始變得不再完整,隨后中唐詩人姚合在《天竺寺殿前立石》一詩中寫到“補天殘片女媧拋,撲落禪門壓地坳”,從這里開始提到了“棄石”這一意象,根據陜西師范大學段宗社先生的說法,姚合這首詩“第一次從女媧神話中分離出了一塊‘石頭’”。
古代詩詞歌賦里的棄石,大多寄托了詩人個人情感,他們通常把石頭比作自己,或是引用女媧補天所遺漏的棄石作為暗喻,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又或者賦予了石頭堅韌和高潔的情操,例如,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僅是詩詞,之后伴隨著文學史的發展,著名文學作品《西游記》里的石頭化身的孫悟空,《紅樓夢》里“頑石”化身的賈寶玉……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的中國人和石頭之間有著很深且難以割舍的情感與牽絆。
隨著石雕藝術于1600年前傳入惠安,通過這一千多年來惠安人世代的傳承和發揚下,惠安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石雕石材集散地,擁有著“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等美譽。但在其光鮮的另一端,惠安石雕加工過程所產生的大量邊角料被人們所漠視,馬路上、工廠邊、車間里到處都是。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向榮在偶然一次與美國當代雕塑藝術大師布魯斯·比斯利的交流中,布魯斯·比斯利說道:“我從來沒有想過通過這件作品表達什么,而是在關心那些被切割、雕鑿后丟棄的石頭去了哪兒。”這番看似半開玩笑的話讓王向榮深受啟發,他開始思考棄石的何去何從。于是于2011年在與上海藝術家布楚老劉深入交談后,舉辦了“另類視野——王向榮、陳玉坤、趙云棄石作品展”并在此首次提出了“棄石”這個概念。隨后于2012年在崇武水關舉辦了由布楚老劉策展的“自詛咒的方向——第二屆棄石材料作品聯展”。2019年在泉州惠安崇武半島鼎立藝術館舉辦了“‘可能’,是欲望中閃耀的創造力——王向榮‘棄石’材料作品展”。
伴隨著王向榮創立的被業界譽為“中國首個獨立的石雕藝術館”的鼎立藝術館的成立,“棄石藝術”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鼎立藝術館不僅成為了人們民間了解和接觸“石頭”與“藝術”之間的紐帶,也為國內外雕塑藝術家與惠安本土雕刻家、工藝美術大師、雕塑藝術愛好者以及收藏家們等提供了很好的學術交流、藝術作品展示、觀賞、品鑒和收藏的平臺。
棄石藝術的加工工藝,可以大概總結為:把那些被人類工具所造成的具有切痕、鉆痕、鑿痕、捶痕、裂痕的廢棄石頭,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體會和審視后,在了解了棄石物理性質后,根據它們被人類拋棄時候遺留下來的痕跡進行創作。以此來表達自然在人類文明下所遭遇的不幸。例如在“另類視野”棄石展中,作品《對話》就選用了四組風磚抽取后丟棄的石頭,并且巧妙地在斷裂部分以陰陽凹凸關系雕刻了四個不同的幾何形狀。有的在基于棄石被遺留下的痕跡的同時結合現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如作品《山水宴》中運用一個盤子,一塊傷痕累累的山石,一把變形的鋼叉和幾塊碎石,揭露了人類在欲望驅使下吞噬自然的現實。又或者是將棄石同玻璃、鏡面、菱鏡、有色的光、正負形態等進行有機組合,使得時間、空間、功能、幻相、情境等概念融入自己的觀念。例如,用建筑的語言去探索空間內向性與外向型的邊界,借自然之光捕捉停留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光與影、靜與動、虛與實,以表現之光強化空間的維度、色彩的表情等
通過分析陶瓷文創產品設計、基于雕版印刷技藝的文創產品設計、故宮文創產品設計,蒙古文字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開發研究等,概括了有以下設計思路。
我們在做文創產品時,應該契合市場需求,了解我們所面對的消費對象是什么樣的一群人,如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等方面。然后對消費者進行分類,對他們的消費能力和喜好元素進行調研分析。最后根據不同的用戶需要,打造出能夠同時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文創產品。例如故宮文創中暢銷的“祥瑞主題手機殼”,將古代裝飾性的吉祥圖案巧妙地嫁接到手機殼上,在滿足了年輕人追求獨特性的同時,又傳承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內涵。
文創產品的設計方式有很多,有的直接保持原有的技藝或內容的傳統性,在表達時鑲入現代化元素,使之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非遺產品。例如中國的國粹京劇,與現代的流行音樂相結合后,創作出了獨特韻味的《北京一夜》《新貴妃醉酒》《花田錯》等被人們廣為傳唱。有的將其工藝或文化特點進行提煉、總結和加工,結合現代的藝術理念和科學手法,將其實現現代化轉化。例如陶瓷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就有把陶瓷紋路上具有吉祥寓意“八寶紋”進行了提煉,將其適當地進行主觀地改變和改動后,使其更好地融入文創產品的設計中。還有的增加其互動的體驗性,比如故宮博物館中就有一個讓游客可以VR換穿龍袍,VR批閱奏章的互動體驗,既拉近了游客對歷史文物的距離,又實現了節約環保的概念。
文創產品應該深挖其文化背后的文化內涵和自身文化特點及優勢,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在了解了用戶需求的同時,要結合文化和工藝自身特性去尋找合適的與產品融合的路徑,這樣才有利于文創產品的設計與發展。
國內石雕行業里以福建省惠安的石雕產業為代表,惠安石雕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在國內已形成產業規模最大、工藝水平最高、品種最齊全、加工能力最強的產業鏈條。但近年來一方面因為國內外經濟的下滑,使得石雕產值連年下降,成為“夕陽產業”,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傳統行業的轉型已將成為未來趨勢發展的必然,因此石雕產業也將面臨著的轉型升級的境遇。
在發展的過程中,石雕行業在技術、設備、產品等方面的創新停滯不前,再加上當前的勞動力緊缺,原輔材料成本大幅上漲等問題,這些都是石雕行業在未來轉型中所需要考慮到的問題。而基于棄石加工藝術的商業產品創意設計是在結合石頭本身的特點所進行的再創作,從工藝上來講,它不同于傳統的石雕行業需要精湛的雕刻技藝,簡單易加工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勞動成本和技術成本;從棄石材料上來講,它節約了生產成本,實現了資源的重復利用,達到了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的目的;從文化價值方面來講,它提高了石頭的附加價值,實現了石頭由“物品”轉變為“作品”再轉變為“商品”的過程;從棄石藝術本身來講,它為棄石藝術中的藝術價值提供了延續性,在很好地銜接其藝術性的同時結合了符合現時代市場發展所需的“商業性”,為棄石藝術的未來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從基于棄石加工藝術的商業產品這個產品本身來講,因為其文創產品是由棄石這種特別意義的材料制成,在節約資源的同時,也有警醒使用者節能環保,開源節流的寓意;從精神與情懷上來講,筆者本人希望能通過此次的創新設計讓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這種矛盾與敵對的關系進行反思。糾正人們以往隨意定性自然——“覺得自己就是自然的主人”的錯誤觀念進行反思,讓人們重新拾起那份最原始的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受疫情的影響,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人們都為此而影響了日常的生活,槍響以后沒有贏家,在災害面前,我們乃至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應該攜起手來互幫互助。疫情期間,日本馳援中國的抗疫物資中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詩句讓我深受感觸,因此想到運用“棄石藝術”的加工藝術手法創作出一份新的棄石藝術作品,能夠傳達出“中日友好合作,互幫互助,共同推進工業設計的進步和發展”的美好寓意,再以此作為啟發,設計出新的文創產品。
通過分析之前提煉的棄石加工藝術手法,考慮到本次原型還會涉及接下來的系列文創產品設計,所以本次的原型設計在運用棄石加工藝術手法的前提下,它應該是能夠容易加工的和可復刻的,在保持觀賞性與藝術性的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原型的設計結合了建筑語言,用以探索空間內向性與外向型的邊界,引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境,用抽象的幾何形式來傳達“中日兩國雖然不身處同一個地方,但我們兩國所要走的路的終點卻是相同的,那便是共同筑建美好,推動工業設計的進步和發展”,而去探索空間中的光與影、虛與實的過程,何嘗又不是一次互幫互助,相互探索的過程呢。
本次系列產品定位人群以二十五到三十之間的年輕群體本次的目標群體,以簡約作為設計原則,考慮到石頭具有耐火性、耐凍性、耐久性、抗壓強度大等特性,再加上石頭的自然、樸實、厚重、粗獷等質感獨特,綜合設計原型的結構進行考量分析后,將其中具備的加工藝術手法和抽象符號進行了提煉,適當地進行主觀的改變后,結合現有的生活用品,設計出能夠體現石頭獨特材質的優勢的同時,又富有藝術性和功能性文創產品。
選用輕柔的毛氈質地,作為本次包裝設計的原材料;石頭質感冰冷,且重量不輕,有易碎等特點,而羊毛氈柔軟溫和的手感正好減輕了石頭給人的冷清,羊毛氈表面粗糙的肌理,同石頭本身的不夠細膩的質感相互輔佐。
現如今關于石頭的創作,人們大多還是在運用以石雕,石頭器具比如茶壺、茶杯等,而在棄石上進行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文創產品少之又少。王向榮的“棄石藝術”為棄石創造了新的文化價值,它所運用到的加工藝術更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研究與挖掘。本次研究是“棄石加工藝術”的首次將其藝術性運用于商品的一次創新,我也希望能夠為棄石未來的成長道路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節能環保”“國與國之間能夠友好互助,共同合作,推動工業設計的發展”等好的概念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