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閏
(山東省美術館)
關鍵字:美術館;展覽陳列;造境;重要性;策略
美術館集國內外杰出藝術家的作品于一體,既是藝術造詣的重要場所,也是傳遞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美術館的展覽陳列使更多人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感受其內在價值,并且有助于提升參觀者的藝術修養。造境是美術館展覽陳列的重要手段,通過造境能夠為參觀者帶來非常豐富的體驗,使其快速融入藝術作品的意境中,深刻感受其中蘊含的價值,進而引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應積極采用先進技術營造意境,以突出藝術作品的展覽價值。
“境”是我國傳統美學的一個概念,“境”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唐代,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出現“境界”等詞語,王昌齡《詩格》正式提出“意境”一詞。“境”的本義主要指的是邊界,而詞典中對于意境的解釋為:文藝創作中的情調。《辭海》中對于意境的解釋為:藝術作品中描述的生活場景、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形成的藝術境界。自古至今,國畫大師對意境極為重視,在繪畫中表現出了自身的意境,意境是藝術家、參觀者的內心感受,具有一定的神秘感。造境指的是主體賦予客體一定的自我認知,借助主觀思維,使客體呈現出相應的藝術意境,引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主客體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
唐代關于意境的定義有兩種說法,劉禹錫從欣賞者角度出發,最初定義為“境生象外”,司空圖對劉禹錫的觀點進行補充,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昌齡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對“意境”下定義,王國維將境界劃分為兩種,即“造境、寫境”,在形象、技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中,“造境”注重夸張、變形手法,甚至有些荒誕不羈,但其本質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聯[1]。宗白華認為,意境指的是人的內心深處和物交融所產生的境界。藝術家的繪畫表達,將“造境”充分體現出來,賦予其豐富的內涵,而意境也是繪畫作品的靈魂。由于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者審美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于意境有著不同的理解。
美術館是保存、展示藝術作品的重要場所,其中包括繪畫、雕塑、攝影、插畫等多種作品類型。展覽陳列是實現美術館社會功能的重要途徑,好的陳列效果能夠提升藝術作品的影響力,突出其美術價值。造境是美術館展覽陳列常用的一種手段,通過采取合理的造境方式,營造良好的美術館氛圍,為參觀者帶來較好的參觀體驗。一方面,美術館是傳遞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合理的展覽陳列能夠使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藝術作品、了解豐富的藝術文化,從而激發參觀者的情感共鳴。造境在美術館展覽陳列的應用能夠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使參觀者身臨其境,不自覺融入其中,有效提升藝術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美術館中展覽陳列中的造境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需要考慮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不斷完善,利用多種元素對美術館內部空間進行調整,從而呈現出極佳的視覺效果,帶給參觀者視覺盛宴,以此對其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色彩、燈光、家具等都是造境的常用因素,結合美術館展廳的環境、風格等,以展臺、展品作為點元素,以參觀者的參觀軌跡作為線元素,加強各區域的合理劃分,在多因素的結合下,創造和諧的空間體,將實境上升至意境,進而給人一種視覺享受,使其產生審美體驗,并激發參觀者的參觀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出美術館的價值。此外,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通過造境,將展廳的色彩與展品保持協調統一,利用色彩造境將展廳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并利用柔和的色彩將展品與展廳空間融為一體,在參觀者與藝術品之間產生一定的意境,使其在觀賞作品時保持平和的心態,輕松融入整個氛圍中。
場景的應用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結合美術館的整體風格以及展覽作品,營造出良好的意境,引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以提升美術館的展覽效果。場景的營造切勿喧賓奪主,求注重目的是突出展品的藝術價值,用于烘托美術館的藝術氛圍。目前,部分美術館在展覽陳列中過于注重“造境”,將精力全部用于意境的創造中,相對忽視了藝術追求的重要性,以至于無法帶給參觀者較好的參觀體驗[2]。一方面,在美術館的場景布置中,應結合展品性質,確定主題,結合藝術家的需求選擇相應的場景素材,將場地優勢、作品價值充分體現出來,達到極佳的展覽效果。工作人員應全面了解展廳的布局,合理進行規劃,并做好版面、分段等工作,展示出展覽的主題,營造一個主題式、沉浸式的展覽環境,帶給參觀者較好的體驗。例如,德基美術館“云自在——高云作品展”以全景式的方式呈現其所思、所求的審美體驗以及藝術印跡,“全景式”的概念指的是作品跨度時間長、題材維度大,將國畫、郵票、連環畫分為六大板塊展現,第一個板塊為連環畫,為輔助參觀者了解作品創作的故事,在展廳內搭建了一間“工作室”,以虛擬工作室展現作者創作的構想、速寫記錄、腳本圖等等,使參觀者沉浸其中,以立體化的方式了解連環畫的創作歷程,知曉創作的艱辛,并以此感受創作者的藝術創作精神。
另一方面,美術館展廳的設計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細節的反復推敲,展廳的設計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借助多種因素調整展廳空間,從而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點線面是構成空間的重要要素,其中,展品、展臺等屬于點元素,參觀者的參觀軌跡屬于線元素,區域劃分則是面的完美組合,在點線面的協調下,構建一個比較統一的空間體系,賦予參觀者不一樣的視覺美感以及情感體驗。例如,德基美術館“云自在——高云作品展”中,參觀完第一個板塊后,則會看到一組較為特別的墻面,畫面取材于《長生殿》,此時,皇上與楊貴妃情意正濃,繞過此墻之后,呈現的作品為《魂系馬嵬》,畫中的楊貴妃即將香消玉殞。以墻作為板塊之間的過渡,并借助明暗、悲喜,巧妙銜接兩個板塊,而此墻也被戲稱為“偷窺墻”,深受參觀者的喜愛,紛紛拍照打卡。由此可見,場景的運用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的應用能夠為參觀者搭建良好的情境,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在引導參觀者循序漸進地了解作品的同時,使其身臨其境感受藝術作品的視覺美感。
色彩、燈光是美術館展覽陳列造境中的重要因素,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色彩、燈光的運用應結合展覽主題來確定,保證色彩合理,從而保障展覽陳列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色彩是吸引注意的重要因素,色彩設計還應考慮對參觀者舒適度、空間感的影響,從多方面著手,營造適宜的展廳氛圍。例如,美術館展廳展覽歷史主調的藝術作品時,最好選擇暖色調、中間色調,營造古樸、典雅的氛圍,由于人們對歷史的印象大多為陳舊,通過使用純度低、對比弱的色彩,保證作品與主題的統一性,給參觀者營造一種博大精深的歷史感,使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保持情緒平穩,更能融入參觀氛圍中。從受眾群體的年齡考慮,對于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采用不同的色彩,以滿足每一年齡層的審美需求,例如,針對青少年群體,多采用色調較淺的顏色,營造一種溫暖、輕松愉悅的氛圍,吸引參觀者的觀賞興趣,為其帶來較好的參觀體驗。色彩在美術館展覽造境中運用能夠提升展品的協調性,激發參觀者的想象力,并且豐富展品的表現方式,通過選擇與展覽主題相吻合的色彩,能夠有效提升展覽效果,帶給參觀者極佳的審美體驗。
燈光是美術館展覽陳列造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因素,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中,合理的燈光設計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將光源打在作品上,能夠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賦予作品強大的力量感,通常情況下,點光源主要用于小件展品,在使用過程中結合作品的原有顏色,選擇合適的燈光提升展覽的效果,避免降低展品原有色彩效果[3]。炫光對藝術作品的展覽效果有著較大的影響,在使用燈光造境時,避免出現炫光,應將作品的重點突出來。此外,在選擇燈光造境時,還應了解點光源、散光源之間的區別,結合展覽的主題選擇合適的光源,為參觀者營造舒適的參觀環境。例如,德基美術館“云自在——高云作品展”,其中的半封閉式小型郵票展廳正是利用燈光造境,在步入這一展廳時,地板換為地毯,具有較強的儀式感,郵票是國家的文化名片,但其尺寸特備小,策展團隊使用九棱燈光裝置展示出高云創作的9套郵票,借助柔和的燈光,使得郵票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充分彰顯出莊嚴感,帶給參觀者不一樣的情感體驗。色彩、燈光在美術館展覽造境中的應用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合理運用充分展現出美術館的展覽風格,達到較好的展覽效果。
留白藝術是美術館展覽陳列造境的一種手法,通過適當留白,突出藝術作品。留白藝術也叫作空白效應,指的是借助作品為參觀者留出想象的空間,使其對作品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留白藝術比較注重“空”,將一些復雜的筆墨刪減掉,留給參觀者充足的想象空間,從而真正走進藝術作品世界,走進創作者的內心,深入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造境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的應用,應以展品的質量為主,并適當融入留白藝術,增強意境,重點突出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展覽的效果。留白藝術的應用主要用來突出藝術品,再加上色彩、燈光的應用,營造一種靜謐的氛圍,為參觀者營造無限遐想的空間,從而深入感悟作品[4]。在具體運用中,應先明確美術館的展覽主題,以此選擇適宜的色彩,并做好空間規劃,借助展廳設計較好的陳列空間,達到和諧的局面,提升藝術境界。
在美術館展覽造境中,實境的運用必不可少,在展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設計優勢,將現代化審美與傳統的意境相結合,創造出與現代化內心需求相吻合的作品展覽,以實境為基礎,從實景中取材,上升至意境,從而達到全新的藝術境界,在提升視覺體驗的同時引人入思。例如,德基美術館“云自在——高云作品展”中的《鏡中人》板塊,總共展示出了11幅作品,畫面中的人物給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鏡中人》是一個比獨特的板塊,高云試圖借助其筆下蕓蕓眾生,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這部分作品以實境為基礎,但又脫胎于“實”,其展覽陳列的方式也更加現代化,當走進這一板塊時,會被一組比較特殊的鏡面裝置帶入茫茫人海,鏡子內外被隔絕為兩個不同的世界,參觀者站在鏡子屋外,眼前會出現無數個作品中的人物,仿佛置身于茫茫人海,就像平常的每一天,我們身邊有無數人擦肩而過,他們都是我們生活周邊普通人,正像我們也是他們身邊的普通人一樣。通過利用鏡子屋,使參觀者陷入無限遐想,這一造境方式同留白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帶領參觀者走入創作者的藝術世界。
美術館展覽陳列造境至關重要,為保證造境的效果,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升陳列的安全性。美術作品蘊含著創作者的心血、靈感、情感,一旦受損不僅造成嚴重的損失,還會影響文化價值的傳播,所以,造境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十分重要,有效落實防護措施,將消防工作放在第一位,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感,規范美術館展覽陳列造境中的每一環節。在造境期間,布展、撤展是比較容易發生意外的環節,應著重規范布展、撤展工作,盡量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一方面,嚴格按照規范流程進行布展,并根據設計圖紙進行裝修,在裝修過程中加強施工監督,嚴格把控施工進度以及施工材料,注重易燃易爆材料的存放,一旦發現任何可疑現象,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震動極易對美術作品造成損壞,一旦損壞很難修復,因此,應做好包裝工作,降低震動帶來的損害。在布展時,根據布展流程開展工作;在撤展時加強防護,多使用泡沫等材料,以減少震動帶來的影響。在展品移動過程中,應避免磕磕碰碰,對于裝裱環節也應全面檢查,避免造成損壞,以保證陳列效果[5]。
美術館展覽的工程量較大,其中的展架、擺件等道具關系著造境效果,應加強保管,妥善分布。對于材料的使用,工作人員應做好相應的記錄,減少材料的浪費,提升展材的利用率。目前,我國美術館后勤工作存在較大的問題,不注重資源的重復利用,缺乏綠色環保理念,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轉變觀念,在保證達到造境效果的同時,應節約資源。此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美術館展覽陳列的方式,并且為后勤工作提供便捷。通過借助多元表現手法,設計多樣化的展覽,以此提升造境的效果,進而推動美術館的長遠發展。
美術館承載著精神文明的傳播重任,通過美術館的展覽陳列,使參觀者深入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感受其藝術價值。造境在美術館展覽陳列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展覽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通過采取場景造境,色彩、燈光造境,留白、實境造境等,增強藝術作品的展覽效果,并加強后勤保障,提升造境效果,為參觀者營造良好的欣賞氛圍,激發其情感共鳴,啟發其對藝術的深層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