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禎
(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
伴隨我國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也有了顯著提高。人們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都有網絡信息技術的滲透。圖書館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非常重要的載體,可以滿足人們對知識的高度需求。圖書館管理模式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加以創新,只有不斷創新圖書館管理模式,提高館內服務水平,才能更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因此大數據時代下積極探索圖書館管理服務與發展模式是相關人員非常關注的內容。
圖書館在智能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其發展方向也要加以改變,積極探索智能化發展模式是現階段圖書館工作人員重點研究的問題。圖書館智能化管理模式可以充分依靠現代化信息技術,以此為基礎搭建多線程傳輸模式將管理與服務結合在一起,實現圖書館一體化的自主服務功能。但是據調查我國多數地區的圖書館在智能化運營模式構建過程中,將管理的重點單純放在了整合與處理數據上,該環節以數據結構為核心,以此開展一系列的統計活動。可見圖書館沒有深入挖掘數據信息涵蓋的價值,只是將信息技術運用到了表面,難以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導致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管理運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要想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就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細節性管理,制定綜合性的管理方案,促使管理質量和服務質量兩者之間達到均衡的效果。各地圖書館需要充分依托大數據的力量,在此基礎上整合數據信息,檢索相應的文獻,為后續信息化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網絡化管理模式較為陳舊是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管理服務與發展過程中常見的問題,直接阻礙了圖書館現代化發展的腳步。據調查我國多數地區的圖書館在整理數據和資料方面還是按照圖書數目、借閱事件和陳列等程序進行,傳統的圖書館圖書整理模式和借閱模式盡管在很長時間內為用戶提供了方便,但是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原有的圖書整理模式和借閱模式也需要加以創新,如果圖書館依然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將難以滿足新時代發展的要求,難以為用戶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服務。盡管我國一些地區的圖書館已經采取了機器借閱管理方式,但是此種借閱方式具備的信息化水平依然不高,距離圖書館全面的數字化建設依然存在較大距離。
網絡化管理服務水平較低是目前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管理服務與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據調查我國多數的圖書館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大多局限在表面,普遍缺乏服務意識和溝通意識。盡管我國多數地區的圖書館均已經配置了相應的網絡化管理系統,并搭建起了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但是也僅僅局限在擁有完備的信息平臺和互聯網技術上。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平臺的使用者為數不多,難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使得用戶沒有真實享受到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平臺搭建的優勢。多樣化信息平臺對于圖書館的發展意義重大,可以促使圖書館信息資源和資料儲備更加豐富,能密切各地區圖書館之間的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圖書館管理服務水平。因此針對目前我國多數圖書館網絡管理服務水平較低的問題需要加以重視,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圖書館網絡管理水平[1]。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完善的服務制度。在完善管理制度的約束下可以不斷提高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管理服務水平,探索出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圖書館作為借閱資料和文獻查詢的重要場所,在培養科研人員和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據調查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的圖書館與之對應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管理人員服務意識不高。在缺少健全規章制度的約束下導致圖書館工作人員難以嚴格約束自身行為,直接降低了圖書館管理服務水平。
大數據時代下積極創新圖書館原有的管理模式,不斷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就需要努力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但是據調查目前從事我國圖書館工作的人員存在綜合素養普遍不高的問題,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操作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還有些圖書館工作人員年齡普遍較大,先進設備和信息化操作技術的學習能力普遍不高,加上長期受落后思想理念的影響,普遍缺少創新意識,直接降低了圖書館服務水平。盡管有些地方圖書館配置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但是受工作人員自身素質的影響,難以將信息化技術真正落實到實處,也為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現代化管理模式的構建帶來了巨大阻礙[2-3]。
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下需要積極創新原有的管理理念。圖書館和大數據結合在一起可以構建起完善的圖書館信息數據結構,工作人員依靠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對各類信息的高效整合、分類以及存儲,為用戶提供全面化的數據服務。圖書館涵蓋的資源較多,工作人員借助網絡化信息技術檢索相應的數據信息,可以明顯加快信息檢索的效率。盡管我國目前的圖書館已經進行了初步分類,但是同類信息依然占據非常高的比例,對于用戶來說還需要在已經檢索到的信息中逐個核查,這樣才能得到滿足自身需求的數據信息。因此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工作人員需要努力創新自身的工作理念,從原有的泛化性管理理念中掙脫出來,實施一對一的管理模式,積極優化并處理已經檢索到的數據信息,處理后的信息可以更為準確地傳達到每位用戶手中,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積極創新圖書館管理形式是提升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管理服務與發展水平的有效措施。圖書館管理理念的創新需要通過管理形式的創新體現出來。在建設圖書館資源體系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善于借助網絡平臺的優勢,努力構建數據化和智能化為一體的管理服務模式,降低圖書館信息冗余的風險。圖書館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時要借助網絡體系,網絡體系的不斷拓展可以打破傳統圖書館局限性服務的模式,此時用戶可以在對應的App板塊內閱讀自己需要的信息。圖書館在構建App信息服務的時候需要全面調研各個階段實體圖書館服務體系,隨后根據軟件和現場管理的階段,權衡各個方面的利益,制定對應的App模塊。工作人員在管理圖書館信息時要將現場管理與軟件管理區分開來,一旦某個環節出現管理失誤的問題可以及時同步相應的數據信息,確保各類數據信息可以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4-5]。
構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信息服務體系也是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管理服務與發展的措施之一。用戶知識結構、信息需求、行為方式以及心理傾向等是多樣化、個性化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的依據,此種類型的服務體系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和預定化的服務,并根據用戶特點完善每個人的信息系統。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要面向更多的人群,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圖書館需要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不斷開拓市場,立足滿足用戶需求為切入點,加快我國圖書館現代化建設的腳步。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要將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給用戶,并且還要注意為用戶提供信息交流的良好氛圍。圖書館管理人員充分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可以根據每位用戶的背景和興趣搭建信息交流平臺,該信息交流平臺可以將發布信息、協同工作、交流信息納入其中,構建一體化的服務體系。科研人員借助這一信息化平臺可以檢索相應的數據信息,并與其他人員進行信息交流,這樣可以促使圖書館信息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能加快知識的創造過程。
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下從傳統的圖書館裝備模式中掙脫出來,構建起現代化的圖書館技術水準,這樣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圖書館要建設大數據技術應用推廣體系,確保該體系中納入各種類型的信息化設備、網絡設備、云計算技術以及知名的軟件產品等。以此為基礎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服務模塊。比如圖書館制定的服務模塊要滿足企事業單位內部異構信息檢索的需求,依靠互聯網技術搜索出準確度較高可以滿足企事業單位需求的數據信息。此外,圖書館管理人員要對組織發展情況、運營情況、決策情況等長期地跟蹤,收集與這方面有關的信息,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以此獲取關鍵情報加快圖書館現代化腳步的發展[6-7]。
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要落實對工作人員的定期化培訓。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大數據時代下承擔著過濾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職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圖書館管理人員看成是信息資源的建設者和研究者。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工作人員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此時圖書館工作人員要意識自我轉型的重要性,不斷充實自己靈活應對新時代帶來的挑戰。對于具備時間條件的圖書館可以采取集中授課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綜合技能,提高他們在具體工作崗位上的實踐能力。此外,為了提高圖書館實踐培訓的實戰性和針對性,管理者可以采取項目公關的形式,將具體的項目任務布置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可以按照小組的方式完成相應的項目。再者,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在線學習,為工作人員提供再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網絡教育模式的作用,增強每位圖書館工作人員參與學習和工作的主觀能動性。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運用顯著增強了圖書館工作人員敏銳察覺信息的能力,對于激發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具有重要作用[8-9]。
圖書館服務模式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加以創新,因此,圖書館要全面推廣信息化檢索文獻的模式,落實對圖書館館藏信息的標準化建設和數字化建設,努力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獨具特色的館藏資源可以滿足用戶對這一方面的需求,因此,各地圖書館需要將獨具特色的館藏資源納入信息資源庫中,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此外,圖書館要積極研發新的信息產品,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對互聯網海量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以此創造出更多的信息產品,不斷拓展圖書館館內資源。圖書館工作人員要搜集、篩選并整合互聯網上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將其整理成井然有序的狀態分享給用戶,滿足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反之圖書館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服務模式,不主動了解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就難以為用戶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長期以往傳統的圖書館必然會被信息工作所取代。因此,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開展的業務要加以改變,將以往保存信息這樣重點性的業務向信息資源的開發這一方面轉變,這樣才能促使圖書館更加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10-11]。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原有的管理模式要加以創新。以上就是本文對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管理服務與發展有關內容的分析,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高新時代圖書館管理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