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蕎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昆曲治療的理念立足于昆曲與中醫學之間的深刻聯動。《黃帝內經》分析了五臟對應的十象以及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中的變化規律,中醫學以此為理論基礎對患者進行診療。而昆曲表演“八字訣”與中醫學的臟象學說有著深刻的聯動,即“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昆曲表演基本功強調手、眼、身、步、法的協調與運用。昆曲演員的動作、神態、唱法、音調等隨著曲目中情節的變化組合構成對應關系,表演時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產生出高低、疏密、強弱、明暗、濃淡、剛柔、起伏、斷連等變化組合,關聯著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這種實際上就是對昆曲表演“八字訣”的歸納。
雖然昆曲和中醫在“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八字上的表現方式不同,但其思維本質離不開中國傳統哲學體系構建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的理論往往根植于陰陽五行以及其生克流轉制化下的刑沖克害。在中國傳統哲學的世界觀中,天地變化莫非陰陽,萬物生克莫非五行。昆曲中音樂韻律的變化,故事劇情的起伏,人物服飾的顏色搭配,神情姿態的引導,能對人體的五臟六腑產生影響,特別是五臟所主導的情致方面。
杜克寬教授認為小兒疾病宜從趨勢的角度入手辨病機,中醫八綱中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證就是趨勢辨證。杜教授運用臟腑學說,通過望聞問切來診斷五臟病變的部位。故通過陰陽五行的取類比象,可以將中醫的臟腑病變之“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與昆曲表演中的“八字訣”相聯動,根據自閉癥臨床表現出的證型分類,可選定合適的戲曲曲目、服飾、情節、唱法等對患者進行診療干預。
昆曲創始于元末,在浩瀚的六百多年演進長河中,涌現出許多出色的音樂家、戲曲家,他們對昆曲進行了改良與創作。昆曲以昆山腔為基礎,吸收其他聲腔和北曲的優點,又融入當地民歌的元素,創制出了流麗悠遠的“水磨調”,“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是昆曲水磨腔最突出特征。水磨腔舒緩而婉轉,細膩且輕悠,因此昆曲的聲腔別具一番寫意抒情的風韻,更加深入人心。昆曲不單單是聲樂層面的盛宴,更印證了“昆曲醫心”觀點。
五音對五臟的理論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并以中醫的整體觀作為準則。昆曲作為中國古典音樂形式,具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五音分別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同時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國家級名老中醫王素梅教授認為,兒童自閉癥病位在腦,與心、肝、腎、脾、肺關系密切,乃臟腑不和,邪閉清竅,神明受擾所致。自閉癥兒童普遍心血不足,神失所養,往往思維遲鈍、舉止失常,神情淡漠,正是“五音不諧”“五行相克”的外在表現,當選用情節跌宕、氣氛熱烈、節奏明快、音調高昂的曲目對自閉癥兒童進行療愈。
李璞珉教授等深度挖掘中醫六字訣“噓、呵、呼、咝、吹、嘻”體系,利用電腦經絡探測系統儀對音進行測試并記錄相關經穴在不同音的干預下的電流值,測試表明靜息狀態與發音狀態下電信號變化的顯著差異。由此揭示了“咝音可以動肺”“呵音可以動心”“呼音可以動脾”“噓音可以動肝”“吹音可以動腎”的規律,并證明了不同音的聲波對五臟的功能狀態有激活作用,而昆曲的演唱時的發音也存在這樣的規律,對人體的器官、經穴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吳慎先生曾提到他創作的“五音歌”,就是通過“角”“徵”“宮”“商”“羽”五音的聲波的振動對肝、心、脾、肺、腎五臟產生感應作用。我們可以將這種感應作用遷移到昆曲治療中,如角音為木,對應人體的肝,念角音時把手放在肝部,手心放在右下肋骨肝臟的部位,這時會感覺到自己發出的角音與肝臟和諧地振動。那么在昆曲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帶領自閉癥患兒練習“五音歌”,按照昆曲中五音的交替轉變,用手心撫摩五臟,感受聲波,接受刺激療法。
昆曲演唱注重用字聲詮釋唱字,這對自閉癥兒童的發音訓練也具有啟發意義。昆曲唱詞一般清麗流暢,相對于大部分音樂而言,昆曲演唱時節奏較慢,往往發出一個音需要數秒。譬如閨門旦和正旦演員表演時動輒出現超過4秒以上的長顫音。歐洲歌劇演員的顫音平均速度在5Hz到7Hz之間波動,即使是顫音較少的昆曲花旦演員,其唱腔顫音的平均速度和整體波動范圍(4.28Hz—5.41Hz)也明顯偏低,屬于中國戲曲典型的慢顫類型。昆曲聲腔婉轉,充分延長了每個音的暴露時間,恰好能給自閉癥兒童思考、模仿、探索的時間。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喉音、齒音、牙音、舌音、唇音,若自閉癥兒童常年浸潤在昆曲的世界里,很可能會進行自發的發音嘗試,此時若加以專業引導,其發音系統應當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昆曲表演對自閉癥兒童的視覺、聽覺、情感知覺等都產生極大的影響。自閉癥兒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阻隔了自身與真實世界的主動聯系,他們很難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色彩使心理治療更加常態化。我們可以針對性地通過昆曲臉譜和服飾的色彩教育對自閉癥兒童開展心理輔導。
青、赤、黃、白、黑是中華民族的五色系統,遵循自然環境中的陰陽五行運化信息,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共同生成的情感知覺“太和”與“常性”靈感傳承。五色系統的內在骨架是五行說,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或類型,作為構成宇宙、自然界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根據五色系統的啟發,可以在自閉癥兒童欣賞不同顏色的臉譜、服飾時,有意識地利用色彩的搭配來刺激自閉癥兒童的視覺世界,達到生理性的治療效果。
如治療以淡漠不語、畏懼無力、寒痰阻塞清竅等陰癥、寒癥、虛癥為主的自閉癥兒童,當選用劇情偏熱烈,歡愉的曲目,鮮艷的服飾,起伏跌宕的情節調動患兒情緒。若病位主要在心,實則泄之,虛則補之。心者主火,泄其有余者,當用水克、土耗、金抗。故昆曲表演時服飾當以黑白為主,黃為輔;補其不足者,當養木,制水,實土,故服飾當以黃綠為主,稍佐黑。
以劉靜的昆曲表演《刺虎》為例,演員通過肩臂的伸展、手腕的扭轉和手指的蜷曲的變化將費貞娥的“切切的蘊君仇,侃侃的含國恨”直觀地傳遞給觀眾。若將《刺虎》表演的舞臺展現給自閉癥兒童,這樣的表演應能喚起自閉癥兒童的視覺興奮。當劉靜唱到“誓捐軀要把那仇讎手刃”中的“那”字,音調倏忽間扶搖直上,聲線細銳綿長,亦能刺激到患兒敏感的聽覺神經。當劉靜唱到結句的“刃”字時,她突然瞪大眼睛,眼神中寒光迸發,如此夸張的神情可使自閉癥兒童感受到人物強烈的情緒。值得一提的是,費貞娥作為“刺旦”,其妝面主要表現為玉白的肌膚底色,花瓣狀的鮮紅唇妝,黛色柳葉眉,沿上眼邊勾畫出黑色眼線,眼尾處的眼線呈弧線上挑,流暢地掃入云鬢,視覺上增大了眼形,眼神中平添了一絲嫵媚。腮紅燦燦如粉霞,眼神脈脈如秋水,珠翠頭面,步步生蓮,盡顯柔情與明艷,也傳達出昆曲旦角人物如玉、如瓷、如水般動人心魄的視覺美感。在多種感知覺的刺激下,即使患兒全然聽不懂唱詞,也能達到與藝術最原始的情感共振。
向自閉癥兒童推廣昆曲表演,并不意味著苛求患兒對唱詞文本咬文嚼字,更不苛求患兒在短期內了解昆曲曲目的具體情節,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利用昆曲獨特的絢麗妝容、鮮艷的服飾、豐富的表情、纏綿鏗鏘的曲調等來撫慰、調動自閉癥患兒的情緒。在此基礎上,向患兒講解昆曲曲目的內容大意,針對昆曲的表演形式與文本曲詞進行感知訓練,從而建立患兒對昆曲的依戀情感,用文藝開闊其胸襟,用國粹滋潤其心靈。
昆曲“聲調和美,舉動雅靜,令人聽見,心地和平,矜躁頓釋,真是盛世元音,承平美育”。昆曲具有文學價值、審美價值、醫學價值,功德無量。若將昆曲的唱詞、聲腔、五大行當、臉譜等元素用作藝術治療的“藥方”,再通過情感激發、情感誘導、情感宣泄、情感共鳴的情感體驗交流過程,可以達到撫慰情緒、補養氣血、情感升華的療愈目標。
昆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人們逐漸對“快餐文化”上癮,古典浪漫的精神卻不斷消減,昆曲的發展也陷入了瓶頸期。如今,世界各國聯手守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昆曲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視。若專業人員能開發并研究昆曲治療法,將其融入自閉癥兒童的常規治療方案中,應能在治療自閉癥兒童的同時阻滯昆曲的式微,為昆曲的再度興起與繁榮奠定基礎。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培養手腦雙全、志愿自立的兒童”。教育者應當注重培育兒童對藝術的興趣。我們可以將昆曲治療法融入自閉癥康復機構的課程教育中,培養自閉癥兒童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領悟國粹的震撼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圍繞“昆曲”這一主題,以集體活動為主,通過欣賞、制作、表演等多種形式,讓昆曲不再遙遠。如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可以為自閉癥兒童提供鏡子、幼兒專用的化妝品等材料,指導患兒對著鏡子畫一畫昆曲臉譜,感受油墨在臉上暈染,充分調動自閉癥兒童的各個感官。只有將自身投入課程當中,昆曲治療法才能發揮出活力與療效。但自閉癥兒童難以集中注意力,對昆曲的理解能力較弱,不宜開展難度較高的活動。因此在開展活動時,主要以欣賞、感受昆曲為主,為深度的康復治療打好基礎。
自閉癥康復機構還可以邀請昆曲演員向自閉癥兒童傳授昆曲基本功,開設系統的昆曲文本解讀課、技法實操課、發音訓練課、美妝培訓課、服裝設計培訓課等。
筆者作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學生,發現我校設有“服裝與服裝設計”專業,在第三屆中國大學生設計展當中,我校聽障生創作的服飾作品《丹青竹韻》入圍優秀作品之選。作者使用灰色系面料為主體,以優雅簡約的大廓形休閑風為主,將現代時尚款式結合中國水墨元素,成功打造了新中式之美。我校學生還將中國傳統的扎染技藝運用到了一系列的文創作品中,開發出扎染服飾、扎染背包等生活用品。
殘障人群因肢體或精神方面的缺陷難以參加常規的工作,與健全人有著不可忽視的差別。殘障人群可以采用昆曲元素設計文創作品,從昆曲文本中尋找靈感,磨煉手工技藝,從而走進市場。
以緙絲為例,殘障人群可以通過設計緙絲文創品實現昆曲的經濟價值。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于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和摹緙名人書畫。緙絲的現存精品十分珍稀,是當今織繡收藏的瑰寶、拍賣的亮點。但隨著機械化的發展,緙絲技藝逐漸沒落。緙絲是江蘇省蘇州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我們可以將昆曲元素與緙絲技術結合,設計并制作緙絲首飾,使緙絲作品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今市場。以昆曲《牡丹亭》為例,選用金玲、蝴蝶、牡丹、柳葉、梅花等為設計元素。蝴蝶給人以翩翩起舞的靈動之感,與花上金玲動靜結合,妙應無窮。而牡丹是《牡丹亭》中鮮明的代表詞,再配合柳夢梅所代表的元素柳葉、梅花等,將其放入對應的首飾形狀中進行設計。為了能使緙絲元素與昆曲元素的融合有更驚艷的觀感,設計圖可選用寶藍、紫色、豆綠、明黃等色彩為主打色。如何使昆曲、緙絲復興,使殘障人群獲得經濟來源,不僅需要更多人傳承技藝、幫扶困難,更需要尋找突破、靈感來使產品被消費者接受。筆者認為,將具體的手工技藝與文化意象相結合,便能碰擦出靈感的火花,使設計出的產品有更高的接納度。更關鍵的是,設計者首先要了解所選意象的內涵,尋找特色與閃光點,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投入到作品的設計中,打造令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
充分開發昆曲價值能夠推動殘障人群的就業局面轉型。如果將昆曲治療的理念與職業技術培訓融合在一起,相信能給殘障人群就業帶來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