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月 王東升
(1.南首爾大學大學院 韓國天安 31020;2.九江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5)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催生了全民健身熱潮的到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2%。在此背景下,涌現出大量的“草根體育組織”[1],如晨晚練點、網絡體育群體、民間未注冊的體育項目協會等。從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看,晨晚練點類型的草根體育組織占社會體育組織總數的55%以上[2]。該組織具有“來去自由”“運行靈活”“重心低”等特點,已經成為當下社會體育開展的主要載體。但該類組織在法律上缺乏合法身份,在管理實踐中處于“真空地帶”,加之“天生”的松散性,在運行中時常出現行為失范問題[3],對其進行有效治理和良性培育,已經成為社區管理和社會體育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提出“積極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對隊伍穩定、組織活躍、專業素養高的自發性全民健身組織給予資源支持和等級評定支持”。雖然國家在政策上快速推進,但針對草根體育組織的微觀理論探索仍相對滯后,對草根體育組織生命軌跡演進過程的研究相對缺乏,無法滿足草根體育組織優化治理的實踐需求。需要從理論上把握該類組織的演進機理,考察演進軌跡,發現演進階段中的一般性特征。而基于此,該研究以草根體育組織的演進軌跡為視角,通過縱向的參與性觀察,探索該類組織的演進過程與階段性特征。
以草根體育組織的生命軌跡和階段性特征為研究對象。根據草根體育組織的不同類型,采用典型抽樣方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草根體育組織進行深入調查。
在進行正式調研之前,通過電話和聊天軟件(QQ、微信)分別訪談體育學(7 人)和管理學(3 人)專家,確定調研對象、調研內容和調研方式。確定采用田野調查法,通過參與體驗、深入觀察草根體育組織的具體活動情況,訪談相關負責人和組織成員,收集該類組織演進過程的主要信息,包括規模與穩定性、組織形式、行為規范、情感歸屬、行動能力等。
課題組成員按照愛好原則與就近原則,加入典型的草根體育組織,分別以“戶外運動聯盟”“網絡約跑社區”“YG跑團”“魅力i舞者”等13個自發性體育組織為調查對象,調研者運用手機,記錄現場的活動情況。
調查時間為3 年(2018 年6 月30 日—2021 年6 月30日),建立調查日志,確定非結構訪談問卷,內容涉及“組織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成立這個群體?”“在各個階段發展情況如何?遇到過哪些困難?”“目前如何運行?”“今后有什么打算?”等,探索性地獲取該類型草根組織的具體信息。在此基礎上,對組織內的骨干進行訪談,了解組織的演進過程與實際運行情況,記錄成員參與動機、歸屬感、凝聚力等個體因素。
從形成類型來看,草根體育組織主要包括廣場匯聚型、熟人圈層型、項目俱樂部型、網絡健身型等。其中,熟人圈層型組織規模最小,廣場匯聚型組織規模最大。在非正式體育組織中,規模與秩序的變化是組織發展的重要標志[4]。草根組織秩序是在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參與者在相互的行為交往中形成了相互默認的行為規范,并產生了一定的情感,從而形成了非正式組織的內在秩序[5]。這種秩序的形成具有漸進性與自然性。根據調研中組織規模和秩序的變化,將草根體育演進的過程分為不同的階段。從獲取的信息資料來看,草根體育組織在演進過程中因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組織內部因素的改變,引起組織秩序的變化,從其生命軌跡的演進歷程來看,大致經歷了早期的萌發產生到后期的內部協調運行,直至最后發生質性的改變。
從調查結果來看(見表1),草根體育組織的演進過程一般包括萌發期、聚集期、協調期、成熟期和劣變期5個階段。

表1 不同類型草根體育組織的演進過程
草根體育組織生命周期演進的過程是漸變的動態過程(見圖1)。萌發期是組織的形成初期,一般是由少數體育積極分子發起,進行規模較小(幾個人或十幾個人)的體育活動。具有相同體育愛好或體育活動需求的人群逐漸加入其中,從而進入該組織的聚集期。隨著新成員的逐漸加入,草根體育組織的群體規模達到一定的水平,并在一定的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在體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成員之間相互磨合、協作,逐漸形成潛在的內部行為規范,能夠在統一要求下開展相關活動,這一階段是草根體育組織的協調期。隨著群體內部行為規范和集體行動能力的逐漸形成,一些組織產生了內部組織結構和相對固定的業務負責人,從而產生了核心組織者。除此之外,在活動中逐漸統一服裝,產生自己的LOGO 等,這標志著組織進入成熟期。相反,在運行過程中,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或組織內部主要負責人退出等原因,導致常規的體育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出現人員流失,甚至組織解散的情況,從而進入組織的劣變期。當然,草根體育組織的生命軌跡不是絕對經歷以上5 個階段,有的草根體育組織只經歷了其中的一兩個階段便解散了,也有的組織在經歷一個生命周期后發生分化,轉變為另外的組織,繼續演進著自身的生命軌跡。

圖1 社區草根體育組織演進軌跡Ⅰ
草根體育組織生命軌跡的演進是內外環境綜合變化產生的結果,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通過具體的組織規模、組織形式、組織規范和集體行動能力等方面,反映出階段性特征。總體來看,草根體育組織一般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秩序從無到有的過程。
3.2.1 萌發期
萌發期是草根體育組織產生的最初階段,具有零散、隨意、穩定性差等特征,對社會的影響力相對較小。體育愛好者或“體育能手”自發牽頭進行體育活動,通過具體的體育活動吸引周圍的人群,牽頭人或發起人大多成為組織后期的實際負責人,這是組織形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領導”,在萌發期負責各項具體事務,自主解決活動所需要的場地、器材、服裝等。初期的體育活動規模較小、隨意性強,除“發起人”之外,其他成員的穩定性較弱,不存在任何的行為規范,活動的參與與否,取決于成員自身的需求或成員與發起人的感情基礎,根據個人意愿隨時退出。此時,尚未產生群體意識和情感歸屬,群體凝聚力較差。相關活動的開展主要依靠“發起人”與成員的隨機約定,受規模和組織程度的限制,集體行動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外界組織或環境的干擾。

表2 草根體育組織演進的階段性特征
3.2.2 聚集期
聚集期是草根體育組織的快速發展期,主要特征為組織規模擴大、組織結構簡單、組織凝聚力較弱、初步形成一定的集體行動能力,容易出現失范行為。體育活動的開展對周圍人群具有一定的“輻射效應”,吸引愛好相近、志趣相投、以健身交友娛樂為目的的人們加入其中,從而實現組織的成長。這種成長主要表現為組織成員人數上的增加,但組織效率與行動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雖然組織人數增長,但組織穩定性較弱,部分成員仍游離在組織邊界。由于組織認同尚未形成,對成員具有約束效應的情感亦未建立,部分成員參加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甚至退出組織。聚集期的運行方式主要由組織負責人和若干個積極分子承擔具體的工作。在組織方式上形成了主要靠負責人擬定活動方案,縱向地進行口頭約定或通過社交軟件進行通知,如“開展活動的時間、地點”“通知的方式”。組織的凝聚程度取決于負責人的權威和個人魅力,組織內部的約束力較小。組織內部沒有明確的行為規范,核心人物由于個人威望或運動技能等而成為自然“領袖”,組織內部的思想基礎與行為準則往往是一些共同的習慣、觀點等,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關系為標準,要求成員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行為規則。組織內部凝聚力和領導力的薄弱,此時的組織缺乏精準有效的管理與領導,容易產生失范行為,如“噪聲擾民”“場地沖突”等現象。其根本原因是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組織能力較低,加上游離于體育正式管理邊緣,缺乏制度化、規范化的政府治理與社區治理。
3.2.3 協調期
協調期是草根體育組織從無序進入有序的過渡時期。該階段的顯著特征是組織規模漸趨穩定,組織內部分工逐漸細化,運行效率顯著提高,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群體規范和集體行動能力,成員對組織產生一定的認同并具有一定的歸屬感,同時形成了初步的集體凝聚力。在參與人數達到一定程度時,草根體育組織規模趨于穩定水平,從而進入內部秩序的組合與建構時期。由于參與動機相近、對組織的價值認同相當,慢慢形成了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為規則“大家對活動意見不統一時,采用少數服從多數方式來解決”,從而使原來松散、隨機性的群體漸漸轉變為趨向固定的行為體系。在體育活動中潛在地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如“準時參加活動”“按時繳納會費”“統一著裝”等。這些約定俗成的規范對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如果有人違反了這些規范,就會遭到他人的冷淡、疏遠和指責。在此情況下,成員的群體意識漸漸形成,從而促使組織成員形成組織歸屬感,以組織行為規范為行動指南,實現個人的行為與組織要求保持一致。
情感歸屬是草根體育組織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協調期,內部成員在互動、磨合、溝通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共同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這種情感歸屬一經形成,就會對每個成員具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當成員具有“與大家一起活動是件開心的事”的意識時,“組織的活動都會按時參加”。這是組織成員在認同的基礎上,將集體活動、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內化為自身情感后產生的自覺行為。在此基礎上,組織內部便形成了一定的組織方式和集體行動能力,從而形成大多數成員認同的群體秩序。與情感歸屬有同樣的作用,群體秩序一旦形成,將會對內部成員具有一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約束,組織成員逐漸產生集體意識,在組織的統一指令下表現出與群體目標一致的行為結果,從而形成了較強的集體行動能力。正因如此,成員容易在一定情境條件下發生非理性行為。如因組織內部資源缺乏而向外部資源的延伸與獲取過程中,為了爭奪公共體育活動空間而引發的集體行動失范或越軌,侵害到社區的整體利益或其他體育組織的利益。如場地資源爭奪引發的打架斗毆現象,“潑糞”事件。在此情況下,需要公權力的介入,對一些體育自組織活動的不合理行為進行干預。
3.2.4 成熟期
在組織內部要素逐漸實現協調配置后,草根體育組織進入成熟期。這一階段組織內部成員數量趨于穩定,內部秩序井然有序。主要特征表現為管理效率較高、行為規范統一、集體凝聚力和行動能力較強等。組織負責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形成了由組織負責人牽頭的核心管理群體,產生了核心成員和骨干組成的職能小組或職能部門,組織內部事務由組織負責人和職能小組協商出具體的“行動方案”,經由全體成員表決后通過。雖然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但組織內部形成了成熟的群體行為規范,“大多數人都按時參加活動”,“聽從統一的安排”,“在活動會穿一樣的服裝”,當組織提出要求時內部成員能夠做出相應的行為應答。組織表現出較強的內部凝聚力,“大家在一起是個整體”,“有需要時每個人都會出力”。同時,組織成員具有一定的集體歸屬感,“跟大家在一起時覺得是個整體”,“會自覺維護集體的形象”。同時,成員之間產生了共同的感情基礎,彼此吸引、相互依賴,能夠自覺地進行相互幫助。在此基礎上,草根體育組織形成了較強的集體行動能力。
3.2.5 劣變期
當內外環境要素變化影響草根體育組織的內部秩序時,組織進入劣變期。如果變化的要素有利于組織秩序的成熟與優化,該組織則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如成為正式注冊的體育組織或具備自主造血、自我生存能力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組織將更加穩定和成熟,進入優化提升期。
草根組織即使在成熟期的運行中依然比較脆弱[6],草根體育組織同樣如此。若組織賴以生存的內部條件或外部環境不利于組織發展時,內部秩序受到威脅,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見圖1),組織便進入劣變期。引起組織秩序變化內部原因有“主要負責人或核心成員的退出”“組織內部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或“主要負責人之間存在矛盾”等,使得內部結構發生變化,隨之引發內部職能水平降低,組織工作效率下降。另外,外部環境的變化或外部力量的介入打破草根體育組織內部的秩序,影響或者分化組織的內部結構,導致組織效率下降。因而,劣變期的特征表現為組織規模縮小、組織效能和集體凝聚力降低、成員的歸屬感受到威脅、集體行動能力降低,甚至消失[7-10]。
草根體育組織生命周期一般經歷萌發期、聚集期、協調期、成熟期、劣變期五個階段,其中伴隨著內部秩序從無到有,再到消失的過程。因此,草根體育組織的生命演進過程是組織內部秩序的變化過程。這是組織領導權威、內部管理效能、組織凝聚力、成員歸屬感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草根體育組織演進的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聚集期“吸附”效應較強,組織規模增長但穩定性較差,容易出現行為失范;協調期通過組織內部資源的分配、協調、整合,逐漸形成一定程度的內部秩序;萌發期與聚集期是草根體育組織成長的初級階段,也是決定組織能否成長的關鍵時期,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需要加強組織的內部管理。協調期的內部要素逐步實現優化組合,是組織秩序形成的關鍵階段,既需要內部要素的有效配置、內部成員的合理分工以提高組織效能,也需要外部力量進行合理地培育與治理。成熟期基本實現了內部秩序的穩定運行,但由于草根組織缺乏合法的身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仍需要給予優化培育,減少有害因素的干擾,從而更好地發揮該類組織在全民健身服務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