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真
(大連市生態環境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 116041)
關于地下水質量評價,目前較多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數學法、指數評價法、灰色聚類法等,其中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中的評價方法是F 值評分法。本文采用模糊矩陣方法對地下水數據進行綜合評價[1],探討模糊矩陣在地下水質量評價方面的可行性,結論準確性等問題,為今后評價地下水質量提供一種新方法的可能作出判斷。
根據某地區近年實測的地下水數據,選取總硬度、硫酸鹽、氨氮、硝酸鹽氮等監測指標構成評價因素集合[2]:
U={氯化物,高錳酸鹽指數,氟化物,氨氮,硝酸鹽氮,鐵,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
根據《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1993),建立地下水質量評價集合:
V={Ⅰ類標準,Ⅱ類標準,Ⅲ類標準,Ⅳ類標準,Ⅴ類標準}
根據評價標準創建隸屬度函數,之后與實際監測得到的各項環境指標計算得到模數關系用矩陣R 來表示:

uij是第i 種環境指標的數值,在以j 類標準為評價參考的隸屬度。
模糊矩陣的首行u11~u1j是某種環境指標對1 類~j類環境評價標準的隸屬度,首列u11~ui1是環境指標中的1~i 種分別對Ⅰ級環境評價標準的隸屬度,其它以此類推。
環境指標集中每個因子對評價結果貢獻不同,因此需要對各單個環境指標賦于不同的權重,組成評價因子的矩陣B,

其中:b1,b2…bi表示單個指標ui在所有環境指標中的權重系數(表示各單項指標對于總體污染作用的貢獻大小)。
本文使用超標加權法對權重進行計算。權重的計算結果可能直接影響評價結果,且因為環境質量因素一般都會有確定的標準值,所以超標加權法更適合于本方法的權重計算要求。權重的計算公式為[3]:

式中:Ci為第i 評價因子的實測數據;Si為第i 評價因子的歸一化標準值。
Si的歸一化公式如下:

Si為i 種環境要素的歸一化標準值;j 為標準級別;S1、S2…Sj為環境要素1~j 級評價標準。
根據隸屬度函數和權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可以得到兩個模糊矩陣,即關系模糊矩陣R 和權重模糊矩陣B。所謂關系模糊矩陣R 就是隸屬度矩陣。接著進行矩陣復合運算,用矩陣B 乘以矩陣R,運算結果就是綜合評價結果。模糊矩陣復合運算基本上類似于普通矩陣乘法,只是將矩陣乘法運算中的“×”號改為“∧”號,將“+”號改為“∨”號。“∧”表示兩數之中取小的,“∨”表示兩數之中取大的。算式如下:
Y=BοR
根據矩陣復合運算結果,最終可得出地下水各項監測結果的各個指標,總體上對標準限值各個類別的隸屬度,從而得到最終的評價結論。
根據《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和某地區往年的實測地下水數據,選取氯化物,高錳酸鹽指數,氟化物,氨氮,硝酸鹽氮,鐵,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九項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構成評價因素集合。

論域U 上的1~24 行分別表示某地區24 個地下水點位上述九項指標的監測值。
參照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建立評價集V={Ⅰ類標準,Ⅱ類標準,Ⅲ類標準,Ⅳ類標準,Ⅴ類標準},則:

論域V 上的1~9 行分別是上述九項指標的Ⅰ~Ⅴ類評價標準。
逐項建立評價因素每一項指標的隸屬度函數,用來進一步計算模糊關系矩陣R。

式中:i = 1, 2,……9 表示各個監測指標;
j = 1, 2, 3,4,5 表示各類地下水標準;
K = 1, 2, ……24 表示各個點位。
接下來,分別把每個點位的監測結果(ui)和各類濃度標準限值(vij)代入隸屬度函數公式(2-1)~(2-5),得到模糊關系矩陣RK,K =1, 2, ……24,分別表示24 個不同的地下水監測點位。

……

利用權重計算公式,可得權重模糊矩陣BK, B 的上腳標與R 上腳標意義相同。結果示例如下:
B1=(0.33 0.03 0.05 0.05 0.05 0.05 0.21 0.22 0.01)
B2=(0.23 0.06 0.04 0.07 0.14 0.01 0.23 0.15 0.08)
B3=(0.18 0.04 0.03 0.05 0.29 0.01 0.18 0.14 0.06)
……
B22=(0.18 0.02 0.01 0.20 0.23 0.03 0.14 0.12 0.08)
B23=(0.09 0.08 0.03 0.33 0.14 0.08 0.14 0.06 0.04)
B24=(0.17 0.03 0.03 0.12 0.28 0.00 0.17 0.13 0.07)
將權重模糊矩陣BK和模糊關系RK進行復合運算,得出如表1 結果。

表1 各點位數據對各類地下水標準隸屬度表
從各點位數據對各類地下水標準隸屬度表(表1)可見,第一行中,DX1 點位地下水質量Ⅴ類標準的隸屬度最大為0.33,所以該點位的地下水質量應屬Ⅴ類;同理,第二行中,DX2 點位地下水質量Ⅱ、Ⅲ類標準的隸屬度均最大為0.23,但與Ⅱ類相鄰的Ⅰ類隸屬度為0.08,大于Ⅲ類相鄰的Ⅳ類標準隸屬度0,因此,該點位的地下水質量應屬Ⅱ類。以此類推,其它各個點位評價結果分別為Ⅰ、Ⅲ、Ⅳ類等。
與實際情況比較,被評為Ⅳ、Ⅴ類水質的點位一般為海水倒灌區或地質條件特殊區,評價結論與實際符合性較好。
再使用相同的數據,利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中規定的F 值綜合評價方法,選取23個地下水監測項目(包括采用模糊矩陣評價方法時選取的9 個項目),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F 值評分法對各地下水點位評價結果
將兩種方法的評價結果進行量化,如評價結果為“Ⅰ類”、“優良”量化值為1,“Ⅱ類”、“良好”量化為2,依此類推,并根據量化結果作圖1。由圖1 可見,兩種方法的評價結果量值得分圖高度一致,說明模糊矩陣評價地下水質量方法可行,且可以選取更少的項目指標。

圖1 評價結果量值得分圖
可以利用模糊矩陣對地下水質量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與實際符合程度較好,與傳統的F 值評分法評價結果基本一致。與其它方法相比,模糊數學評價方法優點是能夠更好地利用檢測數據,對評價對象得出綜合性結論,且評價結果更加科學且與現狀符合較好,缺點是不能直觀看出每個點位的超標指標,不能直接確定影響地下水質量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