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媛
荷蘭萊頓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 萊頓 2311BE
提要 “VO不C”(推之不動)形式由表結果到表能力,其句法結構的演變機制在歷時句法研究中仍屬未解之謎。文章基于生成語法理論的“重新分析致變論”,發現能性式“VO不C”是由述補型連動式重新分析而來,重新分析的過程是在歷時傳遞中下一代人將上一代人的連動式錯誤地理解為能性式,重新分析的關鍵是句法上的“時空要素”在兩代人的歷時傳遞中發生重新組合,由實然的連動式重新分析為非實然的能性式,語義上原來按照時序依次呈現的因果兩個事件變成“斷言”之下時空折疊中的單一事件。這一分析,既可以解釋“VO不C”能性式的句法生成機制,也可以推演解釋不能發生重新分析的各類現象,以及連動式不可句法內嵌、能性式可內嵌的現象等。
關于唐宋時期產生且常見的“VO不C”能性結構,一般認為其源于結果式“VO不C”在未然語境中的使用(呂叔湘 1999 [1944];蔣紹愚1995,2005;吳福祥 2002;魏培泉 2004,蔣紹愚和曹廣順 2005:346;沈家煊 2005等)。呂叔湘先生(1999 [1944]:143)提出,“V不C”“VO不C”結構“語其由來,未必為得字之省略,蓋舊來自有此種句法,如‘呼之不來,揮之不去’,唯本用以表實際之結果者,今用以表懸想之可能而已。”蔣紹愚(1995,2005)、吳福祥(2002)、沈家煊(2005)持同樣的觀點。例如:
(1)表結果的“V(O)不C”:〔1〕
a.燒藥不成,命酒獨醉。(白居易詩題,《全唐詩》)b.蠶譏心自急,開奩妝不成。(蕭子顯《陌上桑》)
c.巧兒舊來鐫未得,畫匠迎生摸不成。(張鷟《游仙窟》)
吳福祥(2002)指出上述用例都可看作述補結構,“燒藥不成=藥未燒成”,“妝不成=沒妝成”,“摸不成=未摸成”。
(2)表能力的“VO不C”:〔2〕
a.為隨州楊堅,限百日之內,合有天分,為戴平天冠不穩,與換腦蓋骨去來。(《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韓擒虎話本》)
b.觸境無滯底,為什么抬頭不起?(《五燈會元·卷十六·大中德隆禪師》)
c.今人在靜處非是此心要馳騖,但把捉他不住。此已是兩般意思。至如見君子而后厭然詐善時,已是第二番罪過了。(《朱子語類·卷十六》)
例(2)a-c中的“VO不C”能性式分別表示“不能戴穩平天冠”“不能抬起頭”“不能把捉住他”。(1)“VO不C”能性式在語義上亦可用“V不CO”形式釋讀,如“抬頭不起”意思是“抬不起頭”,而表層形式沒有能性詞的“V不CO”,語義上仍是“不能VCO”,故而文中均采用能性詞顯形的形式對“VO不C”進行語義釋讀。
對于“VO不C”能性結構的產生過程,已有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以吳福祥(2002,2005)為代表的唯語義發生演變的“語境派生觀”“結構式語法化說”。吳福祥(2002)認為,“V不C”表懸想之可能是“由表實際之結果在特定語境中派生出來的”,宋代“表懸想之可能這種語法意義已經擺脫對特定語境的依賴,語法化為專門的語法形式:‘V不C’”。吳福祥(2005)則進一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VO不C’由表實現的述補結構演變為表能性的述補結構的語法化過程中,并不涉及任何結構成分的語義、形態-句法或語音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只是句法結構式本身的語義(由‘實現’義變為‘可能’義)。這種結構式的語法化現象在迄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國外語法化研究文獻里尚未見報道”。
第二種是以魏培泉(2004)為代表的“基于語義關系的復句緊縮為動補”的觀點,認為能性“V不R”(R即為C)結構“可以分析為來自一個具有條件關系的復句(V屬于條件的部分,‘不R’屬于結果的部分),意涵為當V指涉的這種情況一旦成立,則R所指涉的這個結果將不會發生”,“這種復句用于未然時所具有的語義內涵和后來表達能性的動補結構大抵相當,因此一旦發生復句的緊縮而成為一個動補結構,原有的語義關系也就為這個動補結構繼承下來,而成為表達能性的固定結構”。
上述觀點及研究面臨的基礎而重要的問題是:無論是“唯有語義演變”的觀點,還是“基于語義關系的復句緊縮為動補”的觀點,都未基于句法結構來探討“結構”的產生。我們需要回答與解釋:大腦中原來沒有的一種結構形式為何會產生,哪個句法要素在演變中起到核心作用等問題。
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生成語法理論的重新分析致變論,(2)感謝審稿專家提出“有機整合不同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先集中論述基于生成語法理論重新分析致變論的“句法結構關鍵演變要素”這一問題,而后將基于不同的分析框架與研究成果,進一步挖掘“VO不C”演變的新問題。提出:“VO不C”能性式(3)本文認為能性結構“V不C”的來源形式有二:一是“V(O)不C”結構中的賓語不顯形,二是“V不(得)(O)C”結構中的情態詞“得”與賓語都不顯形(劉麗媛和馮勝利 2021)。據此,為避免研究中收入底層結構為“V不(得)(O)C”的“V不C”形式,本文僅以沒有爭議的“VO不C”形式為結構演變的研究用例。的來源結構是“VO”與“不C”兩個謂詞短語(VP1、VP2)形成的具有動補關系的連動式(serial verb construction),(4)馮勝利(2017)的研究指出,連動式并非句法學上的語法關系或者結構概念,“連動式不過是某類主從結構中的一個子類”。也就是說,連動式中各成分的句法關系,可以是動補關系、偏正關系等。在語義上是具有因果關系的兩個事件,補足語(5)本文的補足語(complement)為生成語法理論的概念,指第一個跟作為中心語的詞合并(merge)的成分(鄧思穎2010:17),包含傳統所說的賓語、補語、介詞短語等。“不C”的句法屬性是時態短語(Tense Phrase,即TP);而“VO不C”能性式是空的能性情態核心(Modal)與補足語“VOC”(隔開型動結式)所形成的情態短語(Modal Phrase,即ModP),在語義上構成單一事件的可能狀態(能性模態)。能性結構產生的關鍵是時空要素(Tense、Aspect)在待賦值的時空語境中被重新分析為能性模態。這一分析的正確性,不僅得到各種句法允準與否的驗證,而且可以預測不同時空類別下的事件整合能力。(6)感謝審稿專家對文章論點在“經驗證明”方面的建議,通過本文的論證方式,我們也可以看到生成語法的重新分析觀在經驗證明上的“可證偽性”。這就是說,如果本文提出的“時空要素”是“VO不C”演變的關鍵要素,那么理論上要求“時空要素”不能更改的各種情況下,不可能發生語言演變。結果,我們發現經驗事實也是如此(文章第3.2、3.3、3.4小節);此外,若要從經驗上推翻文章的整個結論,只需找到在時空要素已經將“VO”與“不C”分別錨定的情況下,仍發生演變的用例即可。故而,將語言演變的要素確定到“非此即錯”的情況,是生成語法帶來的新的理論與實證方法,也是推動語言演變走向深入的有效路徑。
生成語法理論的歷時研究關注句法結構演變過程中每一環節的成分組構問題,并從句法成分的組構規則得出語義部門的釋讀,這一理論要求無疑可以錨定句法演變中的“來源結構”“生成結構”及“演變要素”,為句法結構的演變研究提出一套可操作的生成機制,本節據此對“VO不C”形式的來源結構、生成結構進行機制性地分析與解釋。
基于生成句法理論建立起來的歷時句法學(Diachronic Syntax),通常把重新分析作為語言歷時演變的核心機制(Roberts 2007:123)。生成語法學派認為,語言重新分析的主體是兒童,重新分析發生在第二代人的第一語言習得和傳承過程中(Lightfoot 1979)。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在習得語言時,根據具有基因屬性的天生的(nature)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與接觸到的第一代人產出的語言材料,培育出(nurture)自己的語法體系。據此,重新分析的過程就是第二代人在語言習得時,對于第一代人產出的語言材料做出了不同于第一代人的結構理解,即Kroch(1989,2001)的“語言傳遞失誤說”——語言演變就是語言特征在歷時傳遞中的失誤,也就是說一種新的結構的產生是對原有形式的新的結構解讀。其過程如下(參馮勝利 2016:82):
這一重新分析的機制與原理,可以解釋語言演變的兩個重要問題:1)人腦的內在語言系統中不會存在兩種語法,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對自己所產出的語法形式只有一種結構理解,結構的兩可分析或歧義性(ambiguity of the surface data)是發生在兩代人之間,而非一代人在使用中逐漸改變了某一形式的句法結構;2)重新分析不是語言演變的結果,而是語言演變發生的具體過程。因此,確定“第一代人的語法、第一代人的語言材料、第二代人的語法、錯誤理解的要素”就成為研究結構演變的必要過程。
關于能性結構的產生機制,第一步需要確定能性結構的來源結構,也就是上一代人語法中“VO不C”形式的句法結構。我們發現,“VO不C”能性式并非蔣紹愚(1995)所指出的“述補結構‘V(O)不C’就是由這種主謂結構的‘V(O)不V’經過重新分析而成的”,而是在上古到魏晉時期,本就存在“VO不C”述補型連動式,能性式的來源結構并未經歷“主謂變述補”的演變過程。例證如下:
第一,在“VO不C”形式中,當“不C”語義指向賓語時,動詞“C”的論元所指與賓語“O”相同,如例(3)a-d。在句法結構中,動詞“C”的論元被指派給一個語音為空、稱為代語(Pro)的代詞,見圖1中VP2的指示語位置,則作為Pro先行語的賓語“O”,必須居于成分統制(c-command)Pro的位置,見圖1中VP1的指示語位置。此時若將“VO”整體所指的事件分析為“不C”的主語,則一方面“VO”事件不能擔任“C”的施事論元成分,另一方面賓語“O”不能成分統制“C”的施事論元成分,“O”和Pro就無法同指。那么“VO不C”為主謂結構不合法,見圖2。故而,“V”只能分析為整個句子的核心謂語,“VO不C”只能是動補結構。例如:(7)若句法成分的下標(i)相同,表示其所指相同。
(3)a.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淮南子·卷十九·修務訓》)
述補結構:[[引之i] [Proi不來]];主謂結構:*[[引之]i[Proi不來]]。
b.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史記·汲鄭列傳》)
述補結構:[[招之i] [Proi不來]];主謂結構:*[[招之]i[Proi不來]]。
c.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者也。(《國語·卷十四·晉語八》)
d.若淘米不凈,則酒色重濁。(《齊民要術·卷七》)
在例(3)a-b中,賓語“之”是代詞,其所指與“不來”的空主語(Pro)所指相同,謂“引他,他不來”“招他,他不來”。這里,“不來”的主語應是一個有生名詞,事件“引之”和“招之”都不能作為“不來”的論元成分,不能分析為句子的主語。若要確保代詞“之”是Pro的先行語,“之”必須位于C-統制Pro的句法位置,“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只能是述補結構。同理,例(3)c-d意思是“射鴳,鴳不死”“淘米,米不凈”,不能解讀為主謂結構的“射鴳這件事不死”“淘米這件事不凈”。
蔣紹愚(1995)所指出的“VO不C”為主謂結構的兩個用例(例(4)a-b),其補語僅限于“成”這類語義指向與句法結構可多解的動詞。即:
(4)a.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史記·項羽本紀》)
b.注意歡留聽,誤令妝不成。(徐悱妻劉氏《聽百舌》)
例(4)的“VO不C”形式至少可做三種結構分析:第一種分析是“VO”可以指稱一個具有名詞屬性的事件,動詞“成”語義指向“VO”事件,“VO不C”為主謂結構,意思是“學書這件事不成”“梳妝這件事不成”;第二種分析是動詞“成”語義指向“V”,“VO不C”為述補結構,意思是“學書學不成”“梳妝梳不成”;第三種分析是動詞“成”語義指向賓語,“VO不C”仍為述補結構,意思是“學書,書不成”“梳妝,妝容不成”。而由例(3)的語言事實可知,“VO不C”形式的補語并不限于“成”類動詞,賓語指向的“VO不C”只具有述補結構一種分析。故而,產生能性式的“VO不C”本就可以溯源至述補結構,而不需要主謂變述補這一演變過程。
第二,通過對魏晉時期語言材料的分析,我們發現,“VO不C”形式是一類動補型的連動式,也就是呂叔湘先生(1999[1944]:143)所說的“呼之不來,揮之不去”這類用法,在句法上,V是句子的謂詞核心,“不C”是補足語成分。根據馮勝利(2017)的研究,連動式的句法格式一般是“VP1+VP2……+VPn”,VP的次序有句法和語義上的可解性。“VO”與“不C”在句法上與上述連動正相符合,均各有一套時體態特征,(8)時體態特征指在句法位置上高于動詞短語(VP)的功能核心,如體貌范疇(Aspect)、時間范疇(Tense)、情態范疇(Modal)等。在語義上可解為時間上遞序發生的行為事件與結果事件。例如:
(5)a.客見其牛在楊樹杪行,適上樹即不見,下即復見牛行樹上。又車轂中皆生荊棘,長一尺,斫之不斷,推之不動。客大懼,入報徐公……(《神仙傳·卷八·左慈》)
b.數日聰后劉氏,產一蛇一獸,各害人而走。尋之不得,頃之,見在隕肉之旁。(《搜神后記·卷七》)
c.王蜀時,夔州大昌鹽井水中往往有龍,或白或黃,鱗鬣光明,攪之不動,唯沮沫而已。(《北夢瑣言·井中龍》)
其中,例(5)a可以解讀為“砍了它(荊棘),它沒有斷;搖了它,它沒有動”,例(5)b可以解讀為“劉氏尋找它,沒有找到”,例(5)c可以解讀為“攪動它(龍),它沒有動”。在例(5)a-c中,句法上,“V之”與“不C”是兩個獨立的謂詞短語,分別具有完成體的體貌特征,“VO不C”包含兩套時體系統;語義上,“V之”與“不C”分別表示兩個獨立的事件,兩個事件之間是具有時間先后屬性的動作與結果的關系,意思是“動作發生了,沒有產生某種結果”,否定詞“不”僅否定補足語“C”,否定范域無法涵蓋動作動詞“V”。此時,若把例(5)a-c解讀為“沒有砍斷它”“沒有推動它”“沒有尋得它”“沒有攪動它”,結果導致句法上就僅有一套時體核心,否定范域就成為整個句法結構,如此一來則無法表示出“行為事件與結果事件依照次序發生”的語義,不能表示事件的遞序發生,也就不能滿足“連動式在句法和語義上具有可解性”的特征。
第三,連動式“VO不C”在句法上存在兩套時體系統,語義上解讀為兩個獨立事件,這一分析也可以得到句法上的證明:補足語“不C”中的模態詞或體貌成分可以顯形,說明“不C”的句法屬性是大于光桿動詞短語(VP)的時體短語(TP或AspP)或情態短語(ModP),“VO”與“不C”可以具有不同的時體特征,且其否定詞的轄域僅限于補足語成分。其證如下:
1)不同文獻的異文證明“VO”的補足語可以是情態短語。例如:
(6)a.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去,聞有聲,持歸破之,得一男兒。(《水經注·卷三十六·溫水》)
b.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
注意:[推之[不肯去]]≠[不肯[推之去]]。
(7)a.其去甚駛,逐之不及,遂便入水。(《搜神記·卷十四》)
b.其去甚駛,逐之不可及,遂便入水。(《搜神后記·宋士宗母》)
注意:[逐之[不可及]]≠[不可[逐之及]]。
其中,例(6)b相對于例(6)a,例(7)b相對于例(7)a,“不”與“C”之間的模態詞“肯/可”以顯性的形式出現,“不C”是一個大于VP的模態詞短語,且“不”的否定范域僅限于模態短語“肯去/可及”,所以“推之”與“不(肯)去”、“逐之”與“不(可)及”是時體態不同的兩個動詞短語,語義上是兩個獨立的事件。
2)“VO”的補足語可以是完成體短語的否定形式,體標記“未”以顯性形式出現。例如:
一年365天,吳躦輝有一半時間都奔波在路上,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給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談到接下來的規劃,吳躦輝希望從眼前的事情做起,一步一步把服務做實做細,讓農戶有個好收成。
(8)a.大定年中,太州赤水店有鄭家莊,有一兒郎年二十余,日晏于驛路上見一青衣女子獨行,姿容姝麗。問之,云欲到鄭縣,待三婢未來,躊躕伺候。此兒屈就莊宿,安置廳中,借給酒食,將衣被同寢。(《野朝僉載·卷六》)
注意:[待三婢[未來]]≠[未[待三婢來]]。
b.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橋,控弦四十萬,太宗初親庶政,驛召衛公問策。時 發諸州軍未到,長安居人,勝兵不過數萬。胡人精騎騰突挑戰,日數十合,帝怒,欲擊之。(《隋唐嘉話·卷上》)
注意:[發諸州軍[未到]]≠[未[發諸州軍到]]。
c.梁公以度支之司,天下利害,郎曹當闕,求之未得,乃自職之。(《隋唐嘉話·卷中》)
注意:[求之[未得]]≠[未[求之得]]。
在例(8)a-c中,“未=沒有=Neg有”,“有”是完成體標記,故而,“VO”的補足語成分是大于光桿動詞短語的體貌短語,三例都不能解讀為廣域否定下的單一事件“沒有等待三個奴婢到來”“沒有發到諸州軍”“沒有求得它”。所以,這里的“VO”與“不C”是兩個動詞短語表示兩個獨立的事件。
綜上所證,“VO不C”在上一代人的語法中,其結構是述補型連動式,其句法語義特點是:1)內部包含兩套時體特征,補足語的句法屬性是TP(含ModP、AspP);2)語義上包含原因與結果兩個遞序發生的獨立事件;3)否定詞的轄域僅為補足語成分;4)結構中可出現顯性的能性詞,能性詞的管轄范圍也只是局部的VP2。
按照上文的分析,“VO不C”在上一代人的語法中,是述補型的連動式,在下一代人的語法中是能性結構。我們只有找到“VO不C”能性結構的句法、語義特點及演變成分,才能錨定結構演變的關鍵要素。
首先,能性式“VO不C”的內部只有一套能性模態系統,補足語的屬性是VP;否定詞的邏輯范域是整個動詞短語;在語義上,只能解讀為單一事件的能性模態,而能性模態的語義詮釋涵蓋整個動詞短語,即“VO不C=不能VOC”。(9)在語義解讀方面,能性式的“不”否定整個謂詞短語“VOC”,于前人研究的論述中已有,如蔣紹愚(1994:200)舉例“碑樓功績大。卒拽不倒。(《李相國論事集·卷一》)”,指出可能補語結構的否定式“表示某一動作不能產生某一結果”,“拽不倒”作為能性式表示“不能拽倒”。例如:
(9)a.此個亦不少,亦不剩,只是人看他不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
注意:[人[看他不見]]=[人不能[看他見]]≠[人[看(了)他][他不見]]。
b.問:“‘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仁者之心寬洪惻怛,便是小國不恭,亦撓他不動。‘智者為能以小事大’,蓋智者見得利害甚明,故祇得事大。”(《朱子語類·卷五十一》)
c.那西門慶丟倒頭在炕上,鼾睡如雷,再搖也搖他不醒。(《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在例(9)a-c中,“VO不C”只具有一套時體態系統,只能解讀為“不能VOC”,“VO”不能解讀為具有完成體貌的獨立的行為事件(V了O),“不C”也無法單獨解讀為獨立的結果事件(“不能/可C”或“未C”)。(10)有學者指出模態詞不一定是和時體標記互斥的,比如說“他能(可以)吃了飯再跑操場三圈”“我不能吃了飯再跑操場三圈”。這一觀點是對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類用例中的兩個動詞短語“吃了飯”和“再跑操場三圈”是按照時序排列的、非因果式的兩個事件,而能性式“VO不C”是因果式的結構,前者僅有時間關系的兩個VP不可能發生時空折疊而合并成一個事件,而后者可以合并成一個因果事件[不能[搖他醒]]。而合并成一個事件的“VOC”形式與否定能性結構在一起時,動詞V和補語C不能再攜帶任何時體貌成分,這從“再搖也搖他不醒≠搖了他,他不能醒”可知。這表明:一方面V的補足語“C”只能投射為一個光桿的VP,整個“VOC”處于能性模態核心的管轄范域之內;另一方面,“VO”與“不C”都不具有事件的實然性與獨立性,否定詞的解讀范域涵蓋整個謂詞短語“VOC”,從而保證“人看他不見=人不能看他見”“亦撓他不動=亦不能撓他動”“再搖也搖他不醒=再搖也不能搖他醒”,而非“只是人看了他,他不可見”“亦撓了他,他不動”“再搖也搖了他,他不醒”。
故而,“VO不C”在父輩與子輩的語法中分別為:
(10)a.父輩:述補型的連動式:[TP1[VP1NP [V1’V1[TP2[VP2不V2]]]]]
b.子輩:能性結構:[ModPNeg Mod [VP1V1NP V2]]
連動式結構與能性式結構的對比如圖3與圖4:(11)關于否定詞“不”的句法位置,本論文與Cheng和Sybesma(2004:18)的分析一致,“不”在VP的擴展投射中功能投射的指示語位置,如ModP。
據此,述補型連動式與能性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句法上,連動式有兩套體貌系統(TP1與TP2),能性式只有一套情態系統(ModP);連動式與能性式的補足語屬性不同,連動式的補足語是TP,補足語本身具有獨立的體貌或情態,而能性式的補足語都是光桿VP,不具有獨立的體貌或情態。
第二,在語義上,連動式描寫的是兩個具有因果關系的獨立事件,因果事件依據時間序列遞序展開;能性式中能性模態之下是一個單一的因果事件,行為與結果在同一時空系統中折疊存在,動作間不必依據時間順序遞序展開。(13)能性式“VO”與“不C”并不要求一定先有“VO”發生,才有“不C”,比如“為什么抬頭不起”,意思是“為什么沒有‘抬起頭’的能力”,不是“為什么做了抬頭的事情,頭不能起來”,“抬頭”不必在時空中實然發生。這也可以從用例“我作業寫不完了,一個字還沒寫呢!”,可知“寫”的動作不需要一定發生。
第三,關于否定詞的句法轄域,連動式的否定詞只管轄第二個動詞,能性式的否定詞管轄整個情態短語。
綜上,在時體系統、事件語義和否定詞轄域三者中,句法上的時體系統與語義上的事件解讀相平行,說明結構中時體系統的改變,帶來語義解讀的演變,兩個事件的遞序發生因時體特征的改變只能解讀為動作的折疊共現,時體要素的改變是連動式向能性式演變的關鍵。
若時體成分的重新分析是連動式演變為能性式的關鍵,那么在父輩的述補型連動式重新分析為子輩的能性式時,必然存在可供重新分析的句法環境,使得句子的時體系統具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也就是時體句法特征的兩解。如果沒有時體特征的兩解,“VO不C”形式如何變成一種原來沒有的能性語法結構,如何從實然語境進入非實然語境,也就得不到解釋。
蔡維天(2019)指出“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一套策略來實現事件的時空定位,也就是要做所謂的時態停泊(tense anchoring)”,“我們不用詞法手段標明現在、過去、未來等時態概念,而是將分辨重點放在實然(realis)和非實然(irrealis)的區別上。這個重擔就落在漢語種類繁多的模態詞(modals)身上,而其類型學上的特點就是這類范疇常常以隱性(silent)的形態出現”。梅廣(2015:425)指出古漢語是弱時語言(weakly tensed language),情態與動貌有如下的結構關系:
本文將關涉時空定位的時態、體貌或情態統稱為“時空要素”,連動式到能性式演變的關鍵是時空要素中體貌特征到能性情態的轉變,也就是實然情態到非實然情態的轉變。
在時空要素方面:連動式的下位事件(subevents),是兩個具有因果關系且在時空屬性上相對獨立的事件,兩個事件依次在時空中展開,具有實然的時空特點。能性式的核心是能性模態,具有非實然的時空特點,其下位動作(subactions)之間必須具有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時間和空間屬性,兩個動作折疊為一個整體以同樣的速率(rate)在時空中展開,而事件的參與者(participant)可以被理解為[V+C]所表示的整體成分的受事(patient)。(14)主語指向的動補結構“吃飽飯”“喝醉酒”中,“吃飯”和“飽”、“喝酒”和“醉”兩個動作沒有共同的受事,這類結構是不同于“打破頭”的復雜謂語結構,其事件融合、重新分析的過程及原因需另文討論。在時空要素的演變方面:“VO不C”在父輩的語法中,只能解讀為實然情況中“VO”先于“不C”發生的述補型連動式結構。在子輩的語法中,可以解讀為非實然情況中,VP1與VP2沒有明確的先后時序,子輩將句子的時空特征理解為同一時空下的能性情態。“VO”與“不C”在句法、語義上從次序可解(時間遞序)到次序不可解(動作折疊)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是“VO不C”時空要素的解體和重構,由實然變成非實然,是第二代人對時空要素做出了新的結構解釋。
據此,我們發掘出連動式、兩可語境及能性式的不同時空特征,以及“VO不C”語變的觸發語料。
(I)連動式:實然的先后序列的具時空語境,VO是實然事件。
(11)a.(劉仁軌)遇病,臥平壤城下,褰幕看兵士攻城。有一卒直來前頭背坐,叱之不去,仍惡罵曰:“你欲看,我亦欲看,何預汝事?”不肯去。(《朝野僉載·卷一》)
b.至曉,門久不開,呼之不應。于窗中窺之,惟有腦骨頭顱在,余并食訖。家人破戶入,于梁上暗處見一大鳥,沖門飛出。或云是“羅剎魅”也。(《野朝僉載·卷六》)
c.莊曰:“昔有人相莊,位至三品,有刀箭厄。莊走出被趕,斫射不死,走得脫來,愿王哀之。”(《野朝僉載·卷二》)
上述諸例都是敘事性的具時空語境,事件的發生依據時間序列而依次展開,“VO”是實然發生的事件,“不C”是出現的結果事件。
(II)兩可分析:在時空特征待賦值的語境中,“VO不C”的時空特征具有兩可解讀:實然的敘事解讀或非實然的情態解讀。這種時空待賦值的語言環境可分為下面兩類:
第一類是時空無法判定的語言環境。在這類語境中,“VO不C”一般居于陳述序列的最后一個小句,故而,在父輩語法中,“VO不C”可以分析為陳述事件的客觀敘事句,是因果兩個事件;在子輩的理解中,“VO不C”是對前面所述做出的能性情態斷言,是言談語境(conversational contexts)中做出的評價,“VO不C”是判定的結果。這類兩可解讀語境的存在,是父輩語法和子輩語法“結果”與“能性”二分的關鍵。例如:
(12)柴紹之弟某,有材力,輕矯迅捷,踴身而上,挺然若飛,十余步乃止。太宗令取趙公長孫無忌鞍韉,仍先報無忌,令其守備。其夜,見一物如鳥飛入宅內,割雙登而去,追之不及。又遣取丹陽公主鏤金函枕,飛入房內,以手捻土公主面上,舉頭,即以他枕易之而去。(《朝野僉載·卷六》)
a.父輩:連動式 [[追之] [不及]] b.子輩:能性式 [不能[追之及]]
(13)鄉老言于誡言曰:“十年前,村中少年于水釣得一物,狀甚大,引之不出。于是下釣數十道,方引其首出。”(《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六》)
a.父輩:連動式 [[引之] [不出]] b.子輩:能性式 [不能[引之出]]
(14)天明了,其鬼使來太安寺里,討主不見。又來開元寺,覓不得,轉去也。(《祖堂集·卷十四》)
a.父輩:連動式 [[討主] [不見]] b.子輩:能性式 [不能[討主見]]
第二類是詩歌這類文藝語體,在時體特征上多表現為無值的超時空語境,Feng和Henson(2015)指出詩的語法可以是“超時空的語法”,“超時空詩歌語法”中可以“略去句法上表示詞與詞之間關系”的句法功能詞(虛詞),“不確定描述對象所處具體時空”,那么,線性出現的語言成分可以做出多種結構解讀。“VO不C”形式中各成分的關系及時空特征也就可以做出實然的具時空與非實然的能性情態兩種解讀。例如:
(15)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將秉燭游。(白居易《全唐詩·城上夜宴》)
a.父輩:連動式 [[留春] [不住]] b.子輩:能性式 [不能[留春住]]
(16)良玉同其中,三日燒不熱。(白居易《全唐詩·答友問》)
a.父輩:連動式 [[三日燒] [不熱]] b.子輩:能性式 [三日不能[燒熱]]
(III)能性式:在判斷句、條件句等非實然的句法環境中,缺少時空序列的遞進,“VO不C”整體表示前一小句的結果,是一種情態的斷言,而非敘事。這是“VO不C”演變為能性式之后的使用擴散(diffusion)。例如:
(17)a.聚六洲四十三縣鐵, 打一個錯不成也。(《北夢瑣言·卷十四》)
b.則了事邊亦收管你不著。(《祖堂集·卷六》)
c.若只據上文,是看他意不出。(《朱子語類·卷二十七》)
d.這物事機關一下撥轉,便攔他不住,如水車相似,才踏發這機,更住不得。(《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
在例(17)a-d中,兩個VP沒有時間上的遞序關系,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呈現。例(17)a中“VO不C也”是一個判斷句,“打一個錯不成”這個事件整體作為判斷的對象,而非“不成也”獨立為一個短語;例(17)b-c中的“收管你不著”“看他意不出”出現在讓步假設復句的主句中,表示在假設的條件“了事邊”“只據上文”之下,出現評斷結果“收管你不著”“看他意不出”,并非兩個獨立陳述的事件;例(17)d中,“攔他不住”也是作為一個整體,表示順承“這物事機關一下撥轉”事件出現的評斷結果。
由上可見,待賦值語境中時空要素的解讀是父輩到子輩結構演變的關鍵,時空要素的兩解是“VO不C”形式既可表結果又可表能性的根本原因,即時空要素的重組是連動式重新分析為能性式的觸發器(trigger)。
如果連動式中兩個動詞短語“VP1+VP2”得以系聯的唯一條件是時空要素中的先后順序,那么這類連動式就不允準取消時空的先后順序,因此無法發生事件的時空折疊,這類連動式也就不能重新分析為能性式。事實確實如此,例如:
(18)a.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世說新語·政事第三》)
b.每與周旋,行來往名勝許,輒與俱。不得汰,便停車不行。因此名遂重。(《世說新語·賞譽第八》)
c.過江積年,恒大飲酒,嘗經三日不醒。時人謂之“三日仆射”。(《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
d.謂簡曰:“適煮菜冷,兄來何遲?”簡坐,久待不至,乃責其妹。(《朝野僉載·補輯·張簡》)
在例(18)a-e中,“VO”表示具有完成體范疇的事件,“不V”表示接續發生的事件,兩個動詞短語之間沒有因果關聯,唯在時間上具有先后關系,一旦時空關系被打破,其中的兩個短語便失去動詞短語系聯的基礎,因此不能形成“VP1+VP2”連動的形式,所以這類結構也就無法重新分析為能性式,能性式也不是由此而來。
“VO不C”形式只有在時空屬性不明確的情況下可以發生重新分析,當語言環境中出現錨定時空的句法成分時,時空已被定位,不能發生折疊,“VO不C”無法重新分析為能性式。具體情況可分為下面五類,這些不能重新分析的語境同樣證明了本文的理論。
第一,如果“VO”與“不C”兩者之一存在明確的時態、體貌或情態標記時,這類“VO不C”不能發生時空的折疊,無法重新分析為能性式。例如:
(19)a.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蕩不得住。(《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b.凡酒米,皆欲極凈,水清乃止,法酒尤宜存意,淘米不得凈,則酒黑。(《齊民要術·卷七·法酒第六十七》)
c.熊掌兔髀,雉臎豺唇;百味五辛,談之不能盡,說之不能窮。(《游仙窟·卷三》)
d.昌儀常謂人曰:“丈夫當如此:今時千人推我不能倒;及其敗也,萬人擎我不能起。”俄而事敗,兄弟俱斬。(《朝野僉載·補輯》)
e.長作木匕,匕頭施鐵刃,時時徹攪之,勿令著底。(匕頭不施鐵刃,雖攪不徹底,不徹底則焦,焦則膠惡,是以尤須數數攪之。)(《齊民要術·卷九·煮膠第九十》)
在例(19)a-d中,VP2中都有情態詞“得”或“能”,其情態特征已經固定,不容更改,進而不能與VP1分析為相同的情態屬性。例(19)e中,兩個動詞短語實則分布在兩個小句中“雖攪但是不徹底”,由于復句標記“雖”的存在,該例中動詞短語間的句法關系無法被重新分析。
第二,當“VO”被狀語獨立修飾時,可以錨定“VO”事件發生的具體情貌,限定“VO”的具時空屬性,“VO”不能與“不C”發生重新分析。例如:
(20)a.(司馬承禎)隱于天臺山玉霄峰,自號白云子。有服餌之術,則天累征之不起。(《太平廣記·卷二十一》)
結構為: [[累征之] [不起]]——*[累[[征之] [不起]]]
b.武士遂奏大王,其新婦推入火坑,并燒不煞。父王聞之,便知是我孫子。(《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太子成道經一卷》)
結構為: [[并燒] [不煞]]——*[并[[燒] [不煞]]]
c.(杯渡者)嘗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竊而將去。家主覺而追之,見渡徐行, 走馬逐之不及。(出《高僧傳》,《太平廣記·卷第九十》)
結構為: [[走馬逐之] [不及]]——*[走馬[[逐之] [不及]]]
d. 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堯王敕知,兼我也遭帶累。(《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舜子變》)
結構為: [[大杖打] [又不死]]——*[大仗[[打] [又不死]]]
在例(20)a-d中,副詞“累”和“并”、狀語“走馬”和“大杖”的修飾范域僅為VP1,限定了VP1的實然特征,使得兩個動詞短語不能發生時空的折疊,也就不可重新分析為能性式。
第三,“VO”與“不C”同時被顯性的時空成分固定,“VO”獨立攜帶修飾成分或內嵌在其前的核心詞內,同時“不C”包含顯性的情態范疇,這時“VO”與“不C”不能發生重新分析。例如:
(21)a.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唐《楞伽師資記·一卷》)
b.側耳欲聞而不聞,瞪目觀之不能見。(《祖堂集·卷十七》)
c.池中有挺荷,雖驚風疾吹不能動,大者可闊三四尺。(《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七》)
d.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陶淵明《形影神·神釋》)
第四,如果“VO不C”前后文中具有并列或者對比成分時,其前后成分標記此處為依據時空順序進行的連續事件,那么,這也不是“VO不C”被重新分析為能性式的觸發語境。例如:
(22)a.惠盎對曰:“臣有道于此,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有力,擊之弗中。大王獨無意耶?”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聞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此猶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不敢擊。大王獨無意耶?”(《呂氏春秋·第十五卷·慎大覽》)
b.(玉子)能涉行江漢,含水噴之,立成珠玉,遂不復變也。或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伸之不直,如此數十日,乃復起如故。(《神仙傳·卷四·玉子》)
c.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第五,若連動式中的兩個動詞各自帶顯性的賓語成分,也會標記所敘述事件的具體時空特征,使得兩個謂詞短語的時空無法融合,因此不能形成單一的事件結構,不能充當觸發語境。例如:
(23)a. 燒鉛錫成胡粉,猶類也。 燒丹朱成水銀,則不類。(《博物志·卷四·物類》)
b.鬼語云:勿為罵我,當打汝口破。鬼忽隱形,打口流血。后遂喁偏,成殘廢人。(《太平廣記·卷三百一十九》)
c.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王微《雜詩》)
d.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杜甫《新安吏》)
連動結構與能性結構出現的句法環境也有所不同。因為連動式“VO不C”憑借前后語境的時空屬性來標記自身的實然屬性,所以一般獨立成句,若其內嵌在其他句法核心之下,則無法標識其具時空特征;而能性式的句法核心本身就是非實然的情態范疇,不依賴前后語境來提供時空線索,其整體之上可再添加其他核心成分。故而,連動式“VO不C”在句法上需獨立使用,不允準內嵌在其他句法核心之下;能性式則可整體內嵌。理論預測如此,魏晉至宋代“VO不C”獨用與內嵌使用的頻次也是如此。
表1 “VO不C”形式魏晉至宋代的獨用與內嵌使用情況
由表1可以看到,在晚唐五代及之前,連動式“VO不C”均獨立成句。例如:
(24)a.五谷雖美,種之不成,不如稊稗之草,其實可食。(《齊民要術·卷一·種谷第三》)
b.王又游獵野田之中,復得一板齒,長三寸二分,赍(齊)將歸回,搗之不碎。(《敦煌變文集新書·搜神記一卷》)
c.目連聞語,便辭長者,頓身下降南閻浮提,向冥路之中, 尋覓阿娘不見。(《敦煌變文集新書·大目干連冥間救母變文》)
d.侍者云:“駿馬何在?”師曰:“蒲麻作針,札布袋不入。白云千丈之線,寄在碧潭,浮定有無,離鉤三寸。子何不問?”(《祖堂集·卷七》)
而在“VO不C”重新分析時,唐五代時期的《敦煌變文集新書》《祖堂集》中出現“VO不C”的內嵌用法,至宋代重新分析之后,“VO不C”的內嵌用法成為主流。例如:
(25)a.問:“善財童子為什摩無量劫游普賢身中世界不遍?”(《祖堂集·卷十七》)
b.卻恐為使不了,辱著世尊。弟子尚自如斯,師主想應不煞。(《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四)》)
c.今舉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觀書,恐自家照管他不過。(《朱子語類·卷十》)
d.如人尋一個物事不見,終歲勤動,一旦忽然撞著,遂至驚駭。(《朱子語類·卷二十七》)
e.“志于道”,“志”之一字,不徒是知,已是心中放它不下。(《朱子語類·卷三十四》)
本文基于生成語法理論中重新分析的原理與機制,揭示出兩代人對于“VO不C”形式的兩種句法結構,“動補關系的連動式”與“以‘VOC’為補語的能性式”,這也對應了語義上由“因果關系的兩個獨立事件”向“單一因果事件可能狀態”的演變,從而發現其中的“時空要素”是結構得以重新分析的關鍵句法成分,據此通過各種句法形式進行了經驗事實的證實與證偽。
通過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到“借助形式句法學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釋漢語的句法演變機制”(馮勝利 2016;Peyraube和He 2019);另一方面,證明了生成語法理論的重新分析機制在歷時句法演變問題中深具理論解釋力,為結構演變研究提出新的問題、提供新的方法。而由本文涉及和引發的新問題,如重新分析的其他理論問題及“VO不C”結構的其他致變因素等,將在其他文章中漸序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