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高兵 張開旺*
(1.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臨空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102;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0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要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薄蛾P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也明確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笨梢?,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國家產教融合改革和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部署要求。作為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實踐培養核心環節,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撬動產教融合改革的重要切口和關鍵平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規模、結構、質量和特色,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否向著有創新模式、縱深發展、新生態的方向發展,關系到人才培養能否有力支持區域經濟戰略目標的實現。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證明,優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體系是構建職業院校內涵發展質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構建科學合理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職業院校打造有特色有內涵有質量的實踐育人體系提供評價標準和考核依據十分必要。
筆者通過CNKI期刊進行檢索,以“產教融合”并含“評價”“產教融合”并含“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并含“評價”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再通過CNKI文獻分析系統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鮮見專門研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的文獻,但與之關聯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圍繞產教融合進行評價。從評價內容來看,現有文獻多針對產教融合的某一方面進行評價,集中在政策執行成效[1]、資源整合[2]、融合度[3]、政策協同性[4]、產教融合質量[5][6]、產教融合效能[7]、教師企業實踐[8]、產教融合型企業篩選標準[9]等;從評價主體來看,有學者專門針對產教融合第三方評價[10-12]進行研究。二是實訓基地評價。從評價內容來看,涉及校外實訓基地課堂化教學[13]、效率分析[14]、實踐教學資源優化配置與使用效益[15]、運行與管理質量[16][17]、綜合效益[18][19]、教學質量[20][21]、創新能力[22]、社會化服務能力[23]等方面。
綜上,國內學者已經在產教融合績效評價和實訓基地績效評價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和依據。然而,現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研究尚未得到學界充分的重視:一是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理念不明確?,F有學者多從科學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理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忽略了這些理念本身邏輯關聯度低、缺乏系統性的特征,應遵循與時俱進的科學特征和系統完備性原則。二是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公正。現有評價指標體系多集中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一個或幾個方面,忽略了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是同時受到多個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評價指標體系應反映績效評價影響因素的全貌,這將會影響評價者對于評價結果的解讀和提出符合實際的對策建議。
本文將依據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指導文件和政策,充分結合現有研究成果,闡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功能,詳細論述“新發展理念”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構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58個三級指標的三級測度體系,最后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工作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
借鑒學者賈文勝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具有三大特征:定位準確, 彰顯特色;校企共建, 產教融合;資源共享, 注重績效[24]??梢?,注重“績效”既是典型特征,也體現著中央、各級政府、企業和院校共同的價值訴求,彰顯著實訓基地建設的規劃性、導向性和多元性。本文基于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基本特征,衍生出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的功能性定義,即根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目標和職能,建立一套可供觀測的、可橫向縱向比較的、可供反饋和控制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實現對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運行效果和發展狀態的評測。根據評測結果提煉和總結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實施路徑和有效建議,引導職業院校向著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展。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簡稱“新發展理念”),這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主導邏輯?!斗桨浮分赋觯骸奥殬I教育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毙掳l展理念如何貫徹落實到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績效評價,其本質就是如何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操作方略和行動方案的問題,就是引導績效評價工作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轉化為實施路徑。
2.2.1 創新
體現在“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思路”背景下實訓基地建設績效評價思路從傳統的粗放、盲目、機械、封閉向集約、精準、智能、共享過渡和轉變,從原有的“院校、企業單一主體”向“協同共享式”發展轉變。學者劉小花、孫翠花以全國22個地方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Nvivo12質性軟件進行文本處理,基于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組織“四位一體”構建了產教融合政策創新體系。借鑒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創新性評價指標,包括教育與產教融合發展格局、強化企業主體作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產教供需雙向對接等4項指標[25]。
2.2.2 協調
《意見》指出:“產教融合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睂W者霍麗娟依據系統論提出教育要素互動深度和適配度決定了產教融合的融合度,從校企協同合作能力、服務城市發展建設能力、社會環境支持度三個方面對產教融合協同度進行評價[3]。王坤等依據政策協同理論,從橫向維度和縱向維度解析產教融合政策協同評價系統,包括部門協同、措施協同、目標協同三個指標[4]。郭廣軍、趙雄輝提出產教融合質量協同治理體系,包括產教融合制度支持、組織運行、條件資源、質量生成、標準認證、評價診斷、督導監管、平臺監測八個方面[26]。為此,本文提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協調性評價指標,包括產教融合協同、政策協同、質量協同等3項指標。
2.2.3 綠色
《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指南》(簡稱《指南》)強調:“要通過建設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解決實訓教學過程中高投入、高損耗、高風險及難實施、難觀摩、難再現的‘三高三難’的痛點和難點。”本文認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遵循綠色理念就是要把解決“三高三難”作為題中之意,在論證、建設和評價工作中能避免實訓資源的重復浪費、惡性損耗、完全新建和完全廢止等情況的發生,重視實訓資源的更迭與調整從而實現良性整合。學者杜文意、劉曉婧提出教育經費短缺背景下教學實訓基地應設立籌資部門和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27]。為此,本文提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綠色評價指標,包括設立籌資機構和建立實訓基地經費監督機制2項指標。
2.2.4 開放
開放是指將校企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投資主體、運行主體等視為一個生態系統,在職業教育辦學地位轉變、建設以“學生為中心”、與“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思路”相匹配方面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互。評價指標亦會隨著校企融合參與的主體、程度、形式、內容和效益等發生增加、刪減,內涵及外延發生變化,體現評價指標的環境適應性。同時,評價體系應能體現實訓基地建設主體、實施主體、評價主體等主體的進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方式的多樣性等。學者吳林璠、徐遠火[28]和孫蕾、唐小艷[29]提出健全社會第三方評價是推動和深化產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學者李國杰[9]提出要打造校企合作信息服務平臺,高效地面向社會發布企業和院校需求。學者黃志兵[30]提出要建立產教融合主體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借鑒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從健全社會第三方評價、打造信息服務平臺和建立產教融合主體開放共享機制三個方面衡量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放程度。
2.2.5 共享
共享性是能夠體現《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的要求,反映校校、校企、校地聯合搭建的科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校企合作平臺、技能大賽平臺、教師培訓平臺、課程開發平臺等,以建設實訓基地匯聚、融合實訓基地資源要素的現實狀態。借鑒學者程君青、樓曉春的研究成果,提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共享性評價指標,包括培訓、鑒定、技術服務、大賽承辦及訓練、開發職業工種及培訓項目、產品生產及反哺教育等7項指標[23]。
基于以上論述,本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指導構建一級指標,依據《方案》《意見》《雙高計劃》《指南》等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性政策和重要文件要求,選取學界認可度較高的理論觀點,再細化體系的二級、三級指標,最終形成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58個三級指標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表1清晰展示了指標體系的具體內容和邏輯關系。

表1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續表
目前主流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DEA模型[14][19]、Malmquist指數[31]、CIPP模型[32]、層次分析法[22]等方法。然而,針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評價,需要關注的因素眾多,屬于多層次、多目標的綜合性評價。為此,本文嘗試將層次分析法與灰色評價法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三階灰色評價模型;同時,引入灰色關聯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分別對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評價指數進行測度。
本評價方法遵循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指標取值。借鑒學者劉興鳳、劉國成[33]的取值方法,采用指標最大值法,基于此構造最優指標集合。第二步,指標歸一化處理。第三步,計算指標關聯系數。第四步,計算指標權重。此處采用層次分析法,逐級計算各級指標的權重。第五步,運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指標指數。
基于三階灰色關聯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標包括創新指標(CI, Creation Indicator)、協調指標(HI, Harmonization Indicator)、綠色指標(EI, Energy-efficiency Indicator)、開放指標(OI, Opening-up Indicator)、共享指標(SI, Share Indicator)。再運用數學方法進行量級轉換,得到三階灰色關聯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數,包括創新評價指數(CEI, Creation Evaluation Index)、協調評價指數(HEI, Harmo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綠色評價指數(EEI, Energy-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開放評價指數(OEI, Opening-up Evaluation Index)、共享評價指數(SEI, Share Evaluation Index)。
3.2.1 評價指標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標包括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和58個三級指標。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所有指標的權重值(如表1所示)。再根據加權求和的方法,得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CI、HI、EI、OI、SI。
3.2.2 評價指數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標,包括CEI、HEI、EEI、OEI和SEI,CI、HI、EI、OI和SI通過數學方法轉換得到:
CEIi=(CIi-CI0)/CI0
(1)
HEIi=(HIi- HI0)/HI0
(2)
EEIi=(EIi- EI0)/EI0
(3)
OEIi=(OIi-OI0)/OI0
(4)
SEIi=(SIi-SI0)/SI0
(5)
按照公式(1)至(5)計算得出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CEI、HEI、EEI、OEI和SEI。其中,CI0、HI0、EI0、OI0和SI0分別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CI、HI、EI、OI和SI的平均值或標準值;CIi、HIi、EIi、OIi和SIi分別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第i個實訓基地績效的CI、HI、EI、OI和SI的指標值。最后,運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綜合評價指數。
3.3.1 案例選取
JL學院為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院,是教育部產教融合試點單位、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大師工作室、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是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50強高職院校。學院在內涵式發展進程中,將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作為教師評優評先、崗位晉升和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然而,由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存在評價理念不明、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和手段缺乏數智化支撐等現實問題,導致評價指標體系的診斷功能、管理功能、導向功能和發展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為此,采用整群抽樣方法,以該學院全部1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星根據表1設計調查問卷,向30位產教融合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發出調查問卷。所有指標均采用五分制評分標準,1.000分為最低值、3.000分為平均值、5.000分為最高值。為便于對1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績效進行分級,虛擬一個所有指標都達到平均值3.000的實訓基地0參與實訓基地績效評價,作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的標準線。
3.3.2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數測算
根據1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評分情況,可以得出JL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的參照序列,即以同一個底層指標10個實訓基地得分的最高值作為最優評價值。應用三階灰色關聯模型,對表1所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CI、HI、EI、OI和SI評測結果計算三級指標層灰色關聯系數。再通過加權求和的方式求出19個二級指標、5個一級指標的灰色關聯系數。最后,根據1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CI、HI、EI、OI和SI,計算得到CEI、HEI、EEI、OEI和SEI。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0所計算出來的CI、HI、EI、OI和SI即為計算CEI、HEI、EEI、OEI和SEI時所依據的標準值。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為例,計算其CEI、HEI、EEI、OEI和SEI。經計算,產教融合實訓基地0的CI、HI、EI、OI和SI指標分別為0.336、0.472、0.322、0.431、0.374,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的CI、HI、EI、OI和SI分別為0.398、0.495、0.379、0.500、0.382。因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的CEI、HEI、EEI、OEI和SEI分別為0.184、0.049、0.177、0.160和0.021,計算過程如下:
CEI1=(0.398-0.336)/0.336=0.184
HEI1=(0.495-0.472)/0.472=0.049
EEI1=(0.379-0.322)/0.322=0.177
OEI1=(0.500-0.431)/0.431=0.160
SEI1=(0.382-0.374)/0.374=0.021
同理,可得其他9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CEI、HEI、EEI、OEI和SEI。由此,可得1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績效指數測評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JL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結果
3.3.3 JL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實然狀態
表2顯示,JL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績效存在著基地間和基地內不均衡的現象,并且基地間的不均衡更為突出。
1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間績效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訓基地整體績效呈現“高—中—低”三階、“兩頭小中間大”橄欖球狀的水平差異。具體地,0.750≤綜合評價指數≤1.000,績效處于較高水平,有2個實訓基地,占比20%;0.600≤綜合評價指數≤0.749,處于中檔水平,有4個實訓基地,占比40%;0≤綜合評價指數≤0.599,處于較低水平,有4個實訓基地,占比40%。同時,10個實訓基地間的績效水平差異較大,有9家綜合評價指數高于基準實訓基地,占比90%;而1家評價指數甚至沒有達到基準評價指數,占比10%。實訓基地10的排名最高,綜合評價指數為0.833,是基準評價指數的2.15倍;而實訓基地1的綜合評價指數為0.118,遠低于基準線0.387的水平,僅為基準水平的30%左右。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內部績效指數的不均衡也較為明顯,尤其表現在實訓基地3、6和9。以實訓基地3內部績效指數不均衡為例,協調評價指數最大,為0.742;創新評價指數最小,僅為0.333,同樣低于基準評價指數。
基于以上研究數據,本文認為JL學院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仍處于初始的“啟動”階段,需要“外力干預”來緩解實訓基地間和實訓基地內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因此,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是建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監測和交流機制,實時掌握實訓基地產教融合的動態,有效促進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產教融合水平協同發展。鑒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績效影響因素眾多,職業院校以實施《方案》《意見》《雙高計劃》《指南》為契機,加快建立專業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依據實訓基地績效評測結果,有效促進實訓資源的均衡分配;同時,積極搭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發展信息交流平臺,實現實訓基地建設先進做法交流、典型案例發布、建設培訓等的實時交互和反饋,促進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一體化發展。
二是針對實訓基地內評價指數不均衡的現狀,職業院校應以“新發展理念”為總原則,著力建設基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全方位”評測機制,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進行充分評測,把創新作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動力,注重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均衡性的論證,注重實訓基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注重解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與企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內外聯動,注重解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社會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