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成創作的印象,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題材,阿成四十多年的創作,基本集中在對哈爾濱城市生活、城市歷史的書寫,他的《馬尸的冬雨》《哈爾濱故事》《生活簡史》等作品被認為是哈爾濱城市文學的代表,能夠反映哈爾濱城與人的文化精神。第二是語言,阿成的小說語言在敘述場景時是極為雅致、精雕細琢的,而在描寫人物對話時又非常通俗,閃爍著民間文化的智慧和狡黠,從而形成了一種文雅與世俗相結合的美感,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阿成是一位努力在世俗生活中尋求詩意和幽默感的作家。
在《農民進城》中,阿成的語言特色是一以貫之的,比如寫老泰山“眼睛里瞬間含了一層淡淡的水色”,寫賈之廉“身體從凳子上慢慢地升了起來”,而寫起對話來,則是“水旱黃瓜兩個味兒,鬼子洋槍兩個勁兒”,從中能夠看出阿成語言大雅大俗的雜糅特征。而在題材方面,《農民進城》有意脫離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甚至農民們進城的目的地也選在了“B市”,而不是省會哈爾濱。如此看來,《農民進城》是阿成拓展寫作視野的一部作品。
一、條條大路通城市
《農民進城》呈現出來的是進城農民的群像,從老泰山、老岳母,到志強、志剛兄弟,再到大學生王在等人物,大體是三代進城農民。小說圍繞著這些進城農民的創業、婚姻、日常生活徐徐展開,他們或傳奇或平淡的人生是小說的主要內容。不過,《農民進城》的寫作目的恐怕并非講述這樣一個個進城農民的人生故事,而是將人物放置在當代中國的背景和現實中,通過他們的情感與命運,透視幾十年來中國的滄桑巨變,進而思考城與鄉、城與人、人與時代的辯證關系。
“農民進城”這樣一個題目擺在面前,不僅僅是一部小說的篇名,更是百年來中國的、乃至世界的巨大社會問題。有研究者認為,到本世紀末,“人類將成為一個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種” 。這樣的判斷可能有些絕對,但大量農村人口在源源不斷地涌入城市卻是不爭的事實。2016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城鎮人口占49.68%,鄉村人口占50.32%,而到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城鎮人口占63.89%,鄉村人口占36.11%,中國城鎮化的迅猛進程顯而易見。《農民進城》中的農民們前赴后繼地奔向城市,其推動力自然有農民們對美好、富裕生活的主觀追求,但更重要的是時代浪潮的沖擊,就如阿成所寫,“沒有時代強力配合一切都是零”。
這是一群看似光鮮成功,實則各自有著一段艱辛奮斗史的進城農民。如今在城市安享晚年的老泰山和老岳母都是“地主子弟”,他們靠自身的天賦和努力考上了大學,進而實現了進城,但直到改革開放后“唯成分論”消失,老泰山才真正挺直腰桿,干成了一番事業。長期以來,接受高等教育都是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農民進城的一種社會認同性很高的方式。因此,當老泰山得知賈之廉考上了北京的醫科大學,不由得驚喜地喊了出來,認為這是“咱們老賈家天大的喜事”。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大學生王在開的藥店,是志強公司下屬三十多個分店中干得最好的。
除了接受高等教育,血緣、親緣關系是農民進城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掇r民進城》中的人物雖多,但并不雜亂,他們是由血緣、親緣關系凝結在一起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一個差序格局的概念,讀過《鄉土中國》的讀者大概都會記得這個比喻,“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 ,就是“差序格局”概括出的中國人之間以自己為中心的遠近厚薄關系?!掇r民進城》中的老泰山便是那塊丟在城市水池里的石敢當,娘親舅大,老泰山大力扶持起來的外甥志強是他最親近的人。血緣、親緣結成的網絡可以包羅無窮的人,俗語說“一表三千里”,于是我們看到,老泰山在城市站穩腳跟之后,農村親戚們便從四面八方趕來了。
然而,“喜歡過生日的老泰山”的生日聚會卻越來越冷清了,那些在老泰山的幫助下來到城市的農村親戚們,大部分疏遠了與老泰山的關系。在《農民進城》中我們發現,當下高速流動的城市社會里,血緣、親緣關系逐漸讓位給了地緣、業緣關系。老泰山與志強兄弟、大蘭等人的親屬關系固然是聯結他們的基礎,但共同從事的藥品行業才是使他們保持親密關系的關鍵因素,正是高利潤的藥品行業讓這一群農民在城市里“茁壯成長起來”,并且吸收了高梅、李湘潭、王在等人。應該看到,小說呈現出的只是農民進城的一個側面,城市里并不是遍地黃金、遍地機會,有相當一部分進城農民的生活還非常窘迫,“漂”在城市里的進城者不在少數,還有一些進城者選擇了返鄉。
二、鄉情與退隱之地
從鄉村到城市的過渡,面臨著很多考驗,其中婚姻是極為沉重的一個?;橐鍪侨松械囊患笫?,配偶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方向,以及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掇r民進城》中,志強的媳婦是他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招的臨時工,志強看中了她身體好,能干活;大蘭的愛人李湘潭是大蘭藥店的第一位員工,他們在共同勞動、共同創業中產生了愛情,并且組建了家庭。而農村帥小伙寶峰雖然獲得了城市姑娘的愛情,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分手,他和女朋友的對話顯示了二人價值觀上的根本區別:“你對我好不好沒關系,對我媽好就行了。女朋友說,那不行,我就對你一個人好,你媽由你爸負責?!编l土社會的家庭觀念是大家庭,父母兄弟是緊密相聯的,而這種大家庭觀念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破碎,城市中更多的是小家庭,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
這種距離感和陌生感或許是《農民進城》中人們眷戀鄉村的主要原因。他們在城市里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進城,卻仍然思念鄉村。走著城市平坦的馬路,卻惦記著農村的土路;用著城市干凈的衛生間,還想著農村的露天廁所,套用阿成的話說,這不矛盾嗎?非常矛盾?!掇r民進城》中引用了詩人艾明波的《村莊》一詩,“丟掉世俗的臭毛病/擦凈被城市弄臟的手掌/走回裝著稻谷、憨厚以及/ 被柴草暖熱的村莊”??赡茉谝恍┏鞘腥丝磥?,鄉村是骯臟的、愚昧的,而進城農民卻覺得城市是世俗的,要“擦凈被城市弄臟的手掌”。
鄉村因其純真、安靜和豐富的物產而成了逃避城市喧囂的退隱之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逃離鋼筋水泥搭建的冰冷城市,回到鄉村過一種雞犬相聞、快樂無憂的生活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農民進城》中在描寫進城農民群像的同時,還塑造了志偉這個返鄉農民形象。志偉在城市里掙每月兩千元的工資,管吃管住,看似不錯,但僅憑這點兒工資在城市是難以扎下根來的,而回到鄉村,他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過上舒適的生活。其實進城農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進城為目的,是為了成為城市人、或者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城市人而奮斗;另一類是以進城為手段,他們在城市獲取收入,卻在鄉村獲得意義,他們在城市付出汗水、承受委屈,是為了回鄉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志偉應該是第二類進城農民的代表,他熱愛鄉村的空氣和風景,再在城里待下去他就要“憂郁、神經了”。如今憂郁癥在城市人中有愈演愈烈之勢,不知道鄉村是不是治療憂郁癥的一服良藥。
《農民進城》中講述了兩個醫學奇跡。寶峰爹在醫院查出了紅斑狼瘡,科主任說“絕癥。回去吧”。然而寶峰爹在鄉村偶遇了一位老中醫,在老中醫那里吃了半年中藥,“絕癥”竟然神奇地好了。無獨有偶,高梅的父親在醫院查出了肺癌,在大醫院無力回天的情況下,用了一個民間偏方,一個月后肺部陰影不見了,醫生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如果說是奇跡的話,那么寫一個也就夠了,為什么還要寫第二個?這可能表達了作家的一種認同,即城市的有限與鄉村的無限,正統的有限與民間的無限。
三、城與鄉的新變
實際上,所謂的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立不過是表面現象?!俺擎偧仁青l村的映象,又是鄉村的代理者,它們之間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多數城鎮都是作為農業秩序本身的一個方面發展起來的:在簡單的層面上作為市場,而在更高的層面上作為金融、行政管理和二次生產的中心” 。如果說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讓進城農民反感的話,那不過是因為城市里人們賴以生活的社會規則更為明顯,揭去了鄉村血緣親情關系遮蓋下的溫柔面紗。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雖然農業文明的鄉土社會承載了一定的人道主義情感,但如果過于美化鄉土社會的田園主義,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根本的解決方法不僅僅是為鄉村的純真高唱贊歌,而是要重建進城農民的核心價值觀念。這也就是志強的煩惱,“從古到今做買賣,沒有一套講究也干不下去,干也干不長久”。在老泰山的幫助下,志強醫藥公司成立了黨支部,黨支部的指導使員工們認識到,他們“是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打工”,而不是局限于小農的個人意識。如果有這樣的認識,相信名醫賈之廉就不會為了給父親建一所鄉村醫院而受賄。有了這樣的認識,進城農民才能真正在城市扎下根來,他們所創立的事業才能長久地發展下去。
在《農民進城》的創作談中,阿成寫到了當代農民的夢想,他們的發展路線大致是:農村、鄉鎮、二三等城市、省城、北上廣、歐美發達國家,但歐美之后呢,如玄幻小說寫的那樣去外太空嗎?恐怕是不會的,會重返農村也未可知。當代中國迅猛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導致了農村、農業一定程度的邊緣化,但勞動農業是人類最基本、最必的活動之一,人類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保護和發展勞動農業,農業的基礎地位是不可動搖、不能動搖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也走過一些彎路,比如以環境和農業為代價發展工業和城市,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如今,在農村出現的村莊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兒童,以及城鄉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都亟待解決?!掇r民進城》中所塑造的志偉這個人物或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如果農民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進退,就可以防止形成嚴重的城鄉二元對立。在大部分農民扎根城市的同時,讓小部分進城農民可以有尊嚴地退回鄉村,這樣能夠更好地保持中國社會結構的彈性。
近年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其實對進城農民和返鄉農民都是一種機遇。在建設繁華城市的同時,打造美麗鄉村也同樣值得我們重視。我省全國政協委員傅道彬曾提出允許城市離退休人員返鄉養老的提案,讓一些城市離退休人員得以“精神返鄉”的同時,為農村長期繁榮發展提供文化、經濟等方面支持,形成城鄉之間良性互動。當下提倡青年農民大規模返鄉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鼓勵一部分城市離退休人員到農村去,也是一種充實農村的有效方法。
《農民進城》在阿成筆下以老泰山、志強、王在等人物的故事呈現給我們,就如在一幅巨大的畫布上簡約勾勒了幾筆,給讀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本文所論,不過是筆者的管見而已。
作者簡介:金鋼(1978—),文學博士(后),副研究員,碩士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