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我們把蘆花雞散養在荒坡樹林間,除了能吸收到新鮮的空氣,還能啄食綠色植物和蟲子,蘆花雞下的蛋綠色又有營養。”4月16日,朔州市山陰縣80后小伙劉炯巖向《科學導報》記者說。
2010年,劉炯巖創建蘆花雞散養基地,采用合作社為貧困戶發放青年產蛋母雞,免費提供養殖技術,并定期回收雞蛋,一年多的淘汰雞再折換青年雞,以吸收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方式,帶動貧困戶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1980年,劉炯巖出生在山陰縣薛圐圙鄉薛圐圙村一個普通家庭。2010年,劉炯巖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問題,于是他萌發了辭去穩定的工作搞生態養殖的念頭。
“這些年工廠化養雞場比較多,市場上自然家養雞蛋稀缺。我認為建立遠離污染、不喂飼料的家禽散養基地肯定有市場前景。”劉炯巖說,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家人及朋友時,竟沒有人支持他。可他堅持自己的選擇,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他四處奔波,先后考察了全國各地近60多家生態養殖場,經過反復對比學習,最終在2010年選中了山東的蘆花雞養殖項目。
劉炯巖對養殖業是個門外漢,剛開始時基地內雞群狀況不斷,生產屢遭挫折。他頻繁地咨詢合作方和周邊的獸醫,并多次跑去山西農大(山西省農科院)請教權威專家。經過一番努力,逐步地解決了技術問題,基地內雞群逐漸壯大,生產趨于穩定。但緊接著他又遭遇了另一個重大的難題。人們對于他剛剛問世的原生態雞蛋很陌生,市場一時難以打開。短暫失落后,不服輸的他決定,將自己的雞蛋賠本賣給人們甚至免費送給人們品嘗,他堅信好東西不會被埋沒。慢慢地人們開始熟悉他的養殖場,也逐漸認可他的雞蛋,回頭客越來越多,銷路也逐漸打開。
經過幾年的打拼,劉炯巖所創立的恒興農牧專業合作社本著循環、低碳、綠色發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條適合合作社發展的經營之路。在創業過程中,劉炯巖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經驗,建成年出欄優質蘆花雞近10萬只,年產品牌蛋500多噸的朔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17年開始,劉炯巖積極響應國家的幫扶政策,發揮龍頭企業模范帶頭作用,按照“合作社+貧困戶”滾動發展的方式,統一為薛圐圙鄉貧困戶發放青年產蛋母雞,免費提供養殖技術支持,并對近100戶貧困戶以高于市場價2倍的價格定期回收他們的新鮮雞蛋。
劉炯巖介紹說,蘆花雞只有一年多的高產期,到第二年的時候,產量就開始下降了。然后他們就采取了另外一種模式,用三只青年雞、開產雞,來換取老百姓的兩只老母雞,這種方式讓老百姓收獲的雞蛋也多了,極大地帶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
同時,按照國家金融扶貧政策,劉炯巖還吸收山區幾個鄉的100多戶貧困戶通過入股加入合作社,年底每戶可分紅2500~3000元不等。
為了擴大生產、帶動更多農民致富,劉炯巖又投資農產品深加工,成立了火鳳凰農牧有限公司,致力于熟肉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形成了以蘆花雞滋補湯和“傳統八大碗”及醬鹵肉大禮包為主導產品,輔以蘆花燒雞、麻辣雞等特色產品的現代化肉制品加工企業。
“食品加工廠生產線能生產30多種衍生產品。這樣的規模不僅有能力吸收更多脫貧戶及周邊農戶進行散養雞,還能為鄰村解決70多個就業崗位。”劉炯巖說,這樣就可以使有能力勞動者既能照顧到家里不能自理的親人,又能有工作機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已深入合作社每個人的內心。“今后我們將努力打造山西一流的集科學生產、觀光學習、休閑餐飲為一體的生態示范觀光園,并最終形成一套養殖、種植、能源、加工等資源循環利用全面增值的生態模式,達到健康無害、生態環保的目的,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劉炯巖信心滿滿地說。